農業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5:20: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

農業產業結構思考

摘要: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達成了雙邊協議,此后,各成員國陸續與我國達成雙邊協議、中國加入WTO步伐日益臨近,中國加入wTO之后,北流市農業,產業結構如何調整已被提上了日程,如何抓住中國加入WTO的機遇,調整好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迎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入世;北流農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Abstract:onNovember15,1999,ChinaandUSjoined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onChina(WTO)toreachthebilateraltreaty,hereafter,variousmembernationsreachedthebilateraltreaty,ChinawithourcountrytojointheWTOsteponeafteranothertoapproachdaybyday,afterChinajoinedwTO,theBeiliuagriculture,howdoes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hasbeenraisedtheprogram,howtoholdChinatojoinWTOtheopportunity,adjuststhegoodagricultureandthecountrysideindustrialstructure,realizestheagriculturetoincreaseproduction,thequestionwhichfarmeradditionallyreceiving,thecountrysidestablygreets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thechallengeiswefaceswhichurgentlyawaitstobesolved.

keyword:BeingWTOentry;Beiliuagriculture;Agriculturalindustry;Structuraladjustment

一、北流市農業的現狀

北流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熱、水充沛,土壤肥江,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商品糧基地和荔枝生產基地、素有“高產之鄉”、“荔枝之鄉”美稱,屬綜合性農業地區。全市耕地面積3.62萬公頃(合54.2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4.73%。其中水田49.40萬畝(保水田42.17萬畝),占耕地的91.03%,旱地4.87萬畝,占耕地的8、97%。全市人均耕地面積0.51畝,61.51%的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糧食以水稻為主,紅薯、玉米、大豆次之,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木薯、煙葉、黃(紅)麻、茶葉、桑蠶和藥材等,其它農作物主要有蔬萊;水果以荔枝,龍眼為主。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優化指導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開展縣域經濟發展三年大會戰的決定,打好我縣農業產業化升級戰,著力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效益,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市第三次黨代會和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農業產業化”這個主題,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按照“丘陵散養麻雞、旱地擴種煙葉、荒山開發茶果、水田輪作蔬菜、水面精養魚鴨”的產業發展思路,做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文章,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高新加工技術,促進重點產業升級換代,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使我縣農業生產、農民收入及農村經濟發展規模和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二、目標任務

通過打好農業產業化升級戰,力爭全縣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14年達到37.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1%,到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927元;農業主導產業年均遞增19.1%,到2014年總產值達31.19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年均增長25.5%,到2014年達21.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百分點,到2014年達到58.2%以上;糧食總產量、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農村建、農業綜合開發、生態和自然災害移民等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1、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積極做好涉農項目“跑項爭資”工作,加快實施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按照水利“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4年,力爭完成已列入國家規劃的沙堤圩堤除險加固工程、孫坊圩堤除險加固工程、縣城防洪工程重要河段治理,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河巴山、左港、下港、樂家洲、許家、曹坊、官山七條千畝圩堤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臨水縣航埠鎮段防洪工程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完成治理虎毛山、寺下2條小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平方公里。完成89座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爭取列入國家小農水重點縣,確保全縣有效灌溉面積33.5萬畝農田旱澇保收,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4.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萬畝,農村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5,治理中低產田面積0.6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8萬畝。抓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12.64萬農村居民和3.25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完成36個山洪災害預警站(點)建設,形成覆蓋全縣的山洪災害預警信息體系。

查看全文

傳統農業產業改造策略

朱溪鎮地處浙江省仙居縣東南,面積209km2,行政村53個,人口3萬人,耕地2000hm2,其中水田1000hm2,山地筍竹林2230hm2。為發揮山水自然資源優勢,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產業,努力打造生態農業大鎮,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朱溪鎮建立了新型農技責任制,成立了綜合農業服務中心,突出了責任農技員的作用,針對當地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在以前工作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戶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推廣適用技術,從而培植了優質米、竹筍林、高山蔬菜、茶葉、水果等為主的3333hm2的特色產業板塊,創辦了農民自己為主的15家專業合作社及2家農業龍頭企業,并先后注冊了“方巖健都”(獼猴桃)、“霧茗”(茶葉)、“楊豐山”(優質米)和綠倉(綜合類)等農產品商標和農業品牌。在產地保護、標準化生產、綠色認證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2009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到9000多萬元,比2008年增長4.9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000多元,比2008年增長6.0%,其中來自于種植業的收入約占30%。種植業新增加效益600多萬元。但農業生產中仍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農民的思想觀念相對滯后,年齡結構老化,新型農民斷層,知識化程度亟待提高;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不多,分析信息能力欠缺,區域化、規模化優勢尚未完全發揮,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有待提高等。因此,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產業的工作。

1改造和提升朱溪鎮傳統農業產業的思路一是挖掘原有農業資源,提升傳統農業產業。充分挖掘原有農業資源,通過加強示范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完善信息服務體系等,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努力用現代科技提升傳統農業產業。二是以集約化管理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產業。按照集約化管理的思路,通過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等手段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產業,發展優質、高產、低耗、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產業,以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性互動格局。三是以現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產業。引導農民學科技、用科技,加快先進實用技術和優良品種、農機具和加工設備的引進推廣,以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產業,使科技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貢獻率逐年增高[1]。

2加強規劃引導,提高區域化、規模化生產程度因地制宜,正確定位,明確主導產業,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2]。稻米是朱溪鎮的主打產業,在2006—2007年進行了66.7hm2的豐產方示范,2009年擴展到266.7hm2,2009—2010年該片稻田全面種植綠肥,統計面積為466.7hm2,為綠色稻米生產奠定了基礎,并實行了有關技術的實施,有望實現規模化生產;而且努力在稻米品質和質量安全上做文章,目前正在申請綠色食品標志,實現增產增值。竹筍林2000hm2、高山蔬菜133.3hm2、茶葉266.7hm2、水果266.7hm2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并引進2家竹制品加工廠,引進新品種大果辣椒、脫毒馬鈴薯、紫色甘薯等。

3加強扶持力度,引進和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可以消化大量的農產品,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按照國家和地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用,一方面可以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同時也可以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3];另一方面可以轉移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針對朱溪鎮豐富的竹筍、稻米資源特點,今后在引進和發展農業加工企業過程中,既要發展蔬菜、稻米加工企業,又要重視蔬菜、稻米收獲后加工、儲藏、保鮮、銷售的發展,以多種形式的聯營,如設立加工點等。這一方面的工作,茶葉已經走上了產業發展的道路,有廠家,有產品“霧茗”有機茶;竹筍,主要是指春筍,除了鮮售外,余下的可以加工成“筍咸”(咸筍干),制成小包裝產品,還有粉絲等土特產的加工等。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市場的競爭就是質量的競爭,要重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在完善農技隊伍建設、加強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的基礎上,一是以種子種苗工程建設為契機,積極引進新優品種,豐富農產品的種類和品種。二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傳統優勢農產品,改善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如“楊豐山”牌稻米生產技術有待提高,高產優質研究大有潛力可挖,稻米精深加工亟待解決。最近,此項工作正在運行中,準備添置精加工設備,包括包裝材料和工藝,以提高市場品味。三是加大新技術引進及試驗示范推廣力度,特別是要重視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如水稻的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竹筍的無公害包裝生產技術、“霧茗”有機茶的生產等,其生產環節和肥料農藥都要把關,要選擇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以進一步增強農業生產發展的后勁和活力。

5加強信息服務和農產品標準化建設通過各類專業合作社與市場的對接,收集分析市場信息,統一組織生產和銷售,積極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另外,還可以充分發揮“農民信箱”的作用,方便群眾查詢農產品市場行情、政策等各類信息,有效解決農產品賣難、賤賣等問題,在貯藏、加工、銷售等領域開辟新途徑。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推進,農產品生產從數量型擴張,向質量的提高轉變,特別是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已成為農產品生產的發展方向。注重農產品質量,制定和實施農產品生產和質量標準是促進農產品質量提高的重要舉措。通過標準化體系建設,可有效提高、統一農產品生產和質量標準,對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安全、維護地方農產品的聲譽、提高地方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改革探析

作為農業縣,要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提速農村經濟的發展,關鍵是幫助農民增收,核心是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要科學把握現狀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組織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幫助農民增收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大動力。當前我縣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情況可以說是有潛力、有條件、有機遇。

1、具有發展的潛力。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自然條件的掣肘,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較晚,水平偏低。具體表現為:缺乏具有競爭優勢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能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品牌不多,上規模、上檔次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多;缺乏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農產品物流體系,農業市場化水平偏低,沒有形成專業市場;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大多數農民和企業的關系松散,誠信原則堅持得不好,企業、農民的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缺乏科技在農業生產的投入,傳統的生產、管理方法在部分群眾中根深蒂固,農民的整體素質較低;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支持項目建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等等。總的來說,就是沒有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缺乏市場經濟的意識,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農業產業化具備開發的潛力。

2、具備發展的條件。一是企業改革提供了發展的條件。各種企業的改革改制,使企業屬性回歸,購銷壟斷被打破、區域阻隔被撤除,市場供求關系逐步形成,出現了農產品加工與流通尋求合作,產品購銷與生產尋求聯合的態勢。二是訂單農業提供了載體。糧食、水果訂單的面積不斷擴大,農產品訂單的數量快速增長,農產品產銷聯合、以銷定產的趨向日益突顯,產業化經營的“前鏈”逐步形成。三是農業產業化的推進提供了基礎。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四化”進程,加大“一線三片”的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使農產品的品種、品質得到優化,基地的規模得到壯大,企業的經營水平得到提升,為產業化經營夯實了基礎。四是消費理念的轉變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加入WTO后,人們的消費轉向優質、綠色、營養、安全,消費結構逐漸升級,多樣化、專用化、優質化的市場消費理念拓展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五是思想認識的提高增強了發展的活力。產業化經營的實踐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激活了人們對產業化經營的強烈愿望和迫切的需求,企業也因此增強了信心和動力,自覺參與到產業化經營中來。

3、面臨發展的機遇。一是中央1號文件的貫徹實施,特別是對農民實行“兩免四補”,加大對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支持力度,既調動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也激發了人們發展、支持、參與農業產業化的主動性。二是國家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有利于爭取多方支持,加強鄉村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化經營夯實物質基礎。三是我省實施大湘西開發,加大扶持的力度,有利于發揮懷化的區位優勢,做好“買東賣西”“外購外銷”“內購外銷”的文章。四是加入WTO,有利于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銷售市場,憑借“綠箱”和“黃箱”政策,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穩定的貿易環境。五是國家“陽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實施,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展望

看一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盡管我們只需要最終的消費品,可只有很少的人在直接生產它們,而更多的人,都在做著生產前的準備工作,并為此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試想一下,如果原始人想吃魚,可以跳進水里,直接用手去抓,對他們來說,這是最有實質性意義的行為。可后來人類進化了,在捕魚之前,先要織網和造船,要織網、造船,就得事先制造織網和造船的工具。魚打得多了,就晾曬起來,吃干魚、熏魚。到現在,人們用魚制成的各種食品,不計其數,甚至還把魚皮做成服裝,把魚骨制成藥品。最初一個簡單的用手抓魚的行為,被無限的“復雜化”了。對此,你可以做多種解釋,但無論怎么說,總歸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往生產鏈條上不斷增加了新的環節,用薩繆爾森教授的話來說,這叫生產的“迂回性”。生產的迂回,帶給我們的是經濟的富足和繁榮。

我們常說,農業是個弱質產業。旱了不行,澇了不行,蟲災病災也不行,這是自然風險。好不容易遇上個好年景,卻不一定能趕上好行情,這是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是老天爺的事,我們暫且按下不議。要說市場風險,各種產品都免不了,但農產品風險尤其大,因為它的需求較穩定,往往受價格的影響。比如小麥1塊錢1斤,你能吃兩個饅頭,等降到5毛錢1斤,你也不會撐破肚皮去吃三個。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叫需求彈性小。一旦供給增加,需求保持相對穩定,價格自然會下跌不止。可延長了產業鏈,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用糧食做飼料,用飼料養螃蟹,需求彈性就大多了。螃蟹豐產,價格當然還會下跌,可價格一跌會刺激需求,反過來又會穩住價格。這樣一來,市場風險無疑會小一些。社會越發展,人均糧食消費量越大,但直接消費的糧食會減少。20世紀60年代,守著一碗青菜湯,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興了再喝上兩瓶啤酒,米飯吃的就少多了。

但是,肉、蛋、啤酒都得用糧食去轉化,而且得用更多的糧食去轉化。所以,農產品的鏈條必須向這里延伸,否則,就越來越沒有市場。這可不是件可為可不為的事情,而是必須要走的一步。何況這還有利于克服農業的“弱質”。

農業產業化像個“金娃娃”,只要經營得當,從頭到腳都有錢賺。但抱緊它并不容易,要把各個環節銜接起來,形成鏈條,得做很多的工作。說得專業一點,必須有一個健全、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家都知道,荷蘭的花卉產業世界聞名,但鮮花貴在一個“鮮”字,因而對營運體系的要求特別高,從培育、生產、分級、保鮮、包裝,到運輸和銷售,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損失。這一點,荷蘭人比誰都明白,他們的花卉拍賣和配送系統效率之高,堪稱世界之最。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個阿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每秒鐘能完成2筆以上的交易,而且完全用標準化的方式進行。光是玫瑰,就分成200多個品種,每個品種,又按顏色、等級、花期等分裝打捆,形成標準的規格。交易商無須到現場看貨,只需坐在交易大廳里,根據報出的規格,按動電鈕就可以競價成交。后續的清算交割,完全由電腦處理,幾小時后,花卉就被裝上飛機,最遲到第二天,便擺到了世界各地的花店里。沒有如此高效的服務體系,荷蘭的花卉,絕難成就今天的熱門產業,更不會領導世界花卉的新潮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21世紀,農業的概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轉基因技術和無土栽培技術的運用,極大地增加了它的資本、技術和知識含量。這將意味著什么?現在我們還無法準確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農業的鏈條將因此而延伸得更長。眾所周知,沙子只是一種非常初級的建筑材料,但人們注入了資金和技術,就從中提取出了硅,并發展出計算機芯片和因特網。想一想這段歷程,對未來農業產業化的前景,你還會有任何懷疑嗎。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調研安排

實現農業增加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三農工作事關國家穩定大局,鎮一直高度重視。

一、基本情況

鎮地處東出口,轄5個村,1.6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業人口,有耕地4580畝,林地13.5萬畝。年我鎮農林漁牧業總產值9090萬元。

二、年農業化工作亮點

認真落實鎮黨委、政府的“12345”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結合“一村一品”工程落實“山、地、河”三篇文章,全鎮對林、禽、果、蔬、畜等多個主導產業進行了區域規劃布局,多措并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著力基地建設產業化經營必然以規模生產為前提,基地建設則是規模生產實現的重要手段。發揮我鎮處于城郊結合部和市外向型工業園座落我鎮、村的區域優勢,以及、黃金水道橫穿我鎮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主要抓好以下幾個基地建設,通過示范帶動使全鎮大力發展種養業,為城市服務。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一、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聯動是農業新階段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是我國繼家庭聯產承包制之后農村經營體制的又一次創新。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有著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已逐步成為我國農村重要的乃至主要的經營體制。據農業部1999年對28個省區市1650個縣(市、區)的調查,截止1998年底,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發展到30344個,帶動農戶3900多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5%左右。在多種類型的產業經營組織中,龍頭企業帶動型是主要形式,各種加工、銷售龍頭企業近2萬個,占總數的66%。短短幾年,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道路已由少數地區的試點工作延展為整個國家的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對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積極影響,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生產及出口,是在家庭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另外,它是組織農業多種經營、加工、運銷的一種組織載體,不斷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到來,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也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措施。

農業產業結構歷來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經過20余年的努力,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已經極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首先,在農業層次,種植業比重有了明顯下降,林牧漁業比重有了相應的上升。其次,在種植業層次,糧食作物比重明顯下降,經濟作物比重相應上升。再次,糧食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糧食產量明顯增加。最后,市場上農產品供給充裕,過去長期供不應求的狀況有了極大改觀。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明顯提高,對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市場供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從目前來看,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矛盾。從農業產業化看,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首先,我國農業還不很發達,雖然大多數縣鄉都在搞農業產業化,但各自孤立,多數產業化經營只局限于一鄉一縣的范圍。農業產業化對農戶覆蓋率也較低,影響的廣度和深度較為有限,不能很好的滿足農戶增加就業和收入的需要。其次,與發達國家生產、加工、銷售聯合體的組織制度相比,我國也不成熟。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產業化從商品化初期到現在,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民組織起來進入市場;第二階段,一些中間商與農場結合推動一體化進展;第三階段,農民合作組織制度和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從發達國家的這種發展歷程來看,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組織發育的關鍵時期,市場信用機制也不完善。當農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價格看漲時,有的農民就違背合同,自己去市場上出售產品,使企業遭受損失;而當某種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低落時,有的企業又不愿以合同價格收購農戶的產品,從而把風險轉嫁給農戶。由于目前我國農戶和龍頭企業之間明顯的地位懸殊,經常會出現第二種情況,這種脆弱的信用關系不利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的長遠發展和鞏固。再次,政府角色不當,存在推動過度和推動不足現象。各級政府都能認識到產業化的意義,因此都投入了大量的熱情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政府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思路,因此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不能正確找準自己的角色,往往出現兩種錯誤的傾向:一種是為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績,人為硬性地"拉郎配",不顧農民意愿和當地情況,用行政命令來控制農民的生產,龍頭企業和農戶無相互選擇權,完全由政府來捏合。這就是所謂的"推動過度"現象。另一種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沒有去實地調查,制定適合本地農業發展的產業政策,而只是發一些文件,沒有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從而使農業產業化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導,流于口號,造成農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附加值低,區域產業雷同,資源浪費等。

從農業產業結構看,過去的調整主要是在數量上做文章,是適應性的調整,而非戰略性的調整。這種調整思路已完全不能適應當前國民經濟對農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隨著城鄉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場需求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缺陷也日趨明顯地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一是在低質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某些優質農產品卻供給不足,不得不借助于進口,出現了同一種糧食過剩與短缺并存的奇怪現象;二是區域結構趨同現象嚴重,無論是糧食主產區還是主銷區,都在強調糧食自給,區域優勢無從形成和發揮;三是農業產業結構層次低,農民就業過于集中在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農產品多處于初級產品階段,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增收受到極大限制。另外,對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

查看全文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農業結構調整基本情況

**縣轄*鄉、*鎮、*個農場,總人口*萬,其中農業人口*萬,耕地面積*余萬畝,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農林牧副業綜合發展的農業大縣。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縣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創造性地開展了各項工作,一些優質、高效農產品,尤其是棉花得到了迅猛發展,形成了規模優勢,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穩步提高,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公務員之家建立和逐步完善,農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已明顯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一是農產品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二是農業結構單一,抗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不強。三是農民增收渠道狹窄,增收困難。四是產品質量不高,效益低下。

縣委政府深入調查研究,面向市場,立足資源優勢,結合實際,形成了“穩糧、增果、上蠶桑、優棉、強畜、壯龍頭”的農業發展思路,以地區農業發展“三十字”方針為指導,圍繞調優種植業、調大林果業、調強畜牧業、調快庭院經濟和調壯農業龍頭企業,下大力氣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糧經比例進一步調整。在保障人均口糧不低于*公斤情況下,穩定糧食面積,增加經濟作物面積。糧經比例由*年的1:1.25提高到**年的1:2.4。

——作物品種優化,單產提高,品質改善。淘汰次劣品種,推廣優質高產品種,糧棉良種率達*,棉花由過去十來個品種減至目前一至二個品種,長絨棉為新海14號,細絨棉為中棉35號,**年單產分別為*公斤、*公斤,比**年分別增*公斤、*公斤。小麥以優質魯麥23為主,單產達*公斤,比**年增*公斤。

——畜牧和林果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農業多元化發展格局形成。新植果園*萬畝,種植牧草、青貯飼料***萬畝,牲畜存欄*萬頭,出欄*萬頭,新增適齡母牛*頭,養蠶*盒。

——小宗作物得到快速發展,特色產業初具雛形。水稻面積擴大到*萬畝,蔬菜面積*畝,正播西甜瓜*萬畝,復播西瓜*萬畝,色素辣椒*畝,小茴香*畝。*瓜果系列、紅提葡萄和*甜瓜市場影響日益擴大,產品供不應求。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咨詢業發展問題及策略

1概念和內涵

咨詢是一個泊來語,英語寫作“Consult”,它的第一層基本意思是向人求教、詢問以便尋得資料和參考意見等;第二層基本意思是會診、看醫生;第三層基本意思是與人商量、商議。在中文的解釋中,咨詢就是“征求意見”。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指政府涉農部門,經營農業的相關企業或組織,在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上,向農業產業發展顧問、專家或專門從事農業咨詢的機構征求意見并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的產生、發展和解決,提供專業化的分析和行之有效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及實施方法。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具體說就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等相關機構和團隊以科技為依托,以信息為基礎,綜合運用農業產業發展科學知識、技術、經驗、信息,按市場機制向政府涉農部門、經營農業的相關企業或組織等提供各種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可行性報告、規劃、方案等創造性智力服務,為解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面臨的農業產業發展的復雜問題提供幫助。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不足。一是目前在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還不夠強,許多涉農企業尚未認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農業發展所起的“倍增”作用,“借腦”、“融智”、借助社會綜合配套服務“助我發展”的“導入”意識不足;二是一些已意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重要的“先行者”,則對購買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的對象和做什么樣的咨詢、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如何實施咨詢意見、在咨詢中如何配合咨詢機構等許多問題都不是十分清楚,在相當程度上把做咨詢作為宣傳、炒作的手段。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作為一個產業尚未定位。雖然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已有了初步的發展,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從產業定位上看仍存在許多發展障礙,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專業咨詢公司注冊難,要有相應的各級管理部門頒發的資質,才具有資格;二是國家并沒有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國家統計系統也沒有建立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一整套準確、完整的統計指標體系;三是從社會層面看,新聞媒體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報道經常概念不清,統計數據不準確;四是從農業產業發展的認識看,涉農企業及組織等對咨詢業體系認識不足,在需要咨詢服務時不知如何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對咨詢業體系本身缺乏了解。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支撐條件弱。一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行業隊伍建設滯后。目前還缺乏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專門的培養基地和健全的制度,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的個體知識結構、群體知識結構、科學專業搭配結構及年齡結構都還很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手段的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咨詢機構普遍缺乏資金、信息庫,信息網絡的建設跟不上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技術手段還比較落后,所提供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個性化不夠,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要。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行業規范差、缺乏合理管理方法。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管理,長期形成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機構少、各自為政的局面。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培植報告總結

尊敬的朱副主席,各們領導:

正當全鄉上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進全鄉農業農村工作之際,朱副主席一行蒞臨我鄉檢查和指導農業農村工作,這是對我鄉各族干部群眾的關心和厚愛。在此,我代表鄉黨委政府及全鄉1萬2千多各族干部群眾,向各位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在州委,州政府,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農業部門的認真指導下,我鄉的農業經濟呈現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好發展態勢。一是糧食生產得到恢復性增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8605畝,其中完成大春農作物播種面積20730畝,小春總播種面積7875畝。糧食總產量418。91萬公斤,比上年增46633公斤,增幅為1%。人均有糧350。8公斤。二是農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高效作物面積進一步擴大,蔬菜,油菜,草果,馬鈴薯,碗豆,蠶豆等經濟作物呈現面積,單產,價格,效益四增的好形勢。養殖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年內大中牲畜存欄18778頭(只),出欄12971頭(只)。三是農業對農民增收作用明顯。農村經濟總收入1141萬元,比上年增加117萬元,增長11。43%。農民人均純收入1048元。四是勞動力轉移步伐得到進一步加快。年內勞務輸出75人,自發組織外出打工685人,季節性打工508人,外出勞務收入達218萬元。

當前正是春耕備播的關鍵季節,也是推進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我鄉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精心組織,全面發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及州,縣關于農業重點產業培植暨大春生產安排指導意見。把保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以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為中心,全力以赴打好大春生產大會戰。下面,我就近期全鄉的農業農村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作簡要匯報:

一、春耕備播情況

目前,我鄉各村呈現春耕開犁的繁忙景象,掀起春耕備播的熱潮。鄉黨委政府及時抽調干部職工,組成春耕生產科技服務隊分赴到各村,開展科技下鄉助春耕活動。以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為中心,把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開展手把手,面對面的科技培訓服務,將最新的農業管理等實用技術教給農民。通過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戶,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有效解決了當地春耕生產中的科技棚架問題。認真宣傳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指導群眾春耕生產,結對幫扶困難群眾,幫助農民解決春耕備播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