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3:46: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資源循環利用

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區計劃

從國內市場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羊肉的需求量日益提高,近幾年國內市場對羊肉的需求量只能滿足市場需求的40%,今后會更加緊張,國內市場還有60%尚未開發,如果近5年食用羊肉的人群遞增20%,那么市場的需求量將增加2.5倍,銷售市場是非常大的,價格也會有大幅度的上漲,羊肉的銷售量會與豬肉、牛肉的銷售量不相上下。市場的大量需求,會促進全國畜牧業的發展,根據我國的現狀,要提高產量勢必會增加載畜量,增加載畜量就會破壞生態環境,這是不可取的。只能引進優良品種,在不增加載畜量的基礎上,以飼草處理為依托,推廣秸稈青貯氨化技術,大力推進養羊舍飼化,將有效減少因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并且提高羊的產量和質量,另外對糞便進行過腹還田和沼氣處理,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

一、項目建設基本情況

*市*縣1500只優質種羊繁育擴建項目在*縣興城鎮下寺村種羊場內(*縣牧富達種羊場擴建的新場區),預計擴建種羊場羊舍3000m2,宿辦室和操作室450m2,養殖種類是優質肉用種羊(薩福克羊、夏洛來羊),項目建成后種羊場年生產種羊為1500只,按簽訂的協議合同,種羊銷售給全縣的肉羊改良站點。項目工程擬定建設周期為7個月,預計由2009年3月開始到2009年9月竣工驗收進入試運營階段。

本項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除了要使資源的開發、利用、生產維持在環境容量所允許的范圍內,更積極主動地采用了先進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變普遍的資源浪費為資源節約,并特別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態整治工作,同時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項目全部達產后,根據市場情況,初步預計,種羊年均收入375.00萬元,肉羊年均收入64.00萬元,經估算年均總收入可達到439.00萬元。

二、主要技術

查看全文

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試驗區工作計劃

*鎮現有6075戶,19604人,轄20個行政村。全鎮有耕地16496畝,果樹25200畝,76萬棵,有奶牛3000多頭。林果及奶牛養殖各占農民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基本上屬于農業大鎮。今年鎮黨委、政府針對全鎮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了“畜牧養殖、果品種植、沼氣池建設”共同發展的思路。一是建立3個奶牛養殖場,以此實現奶牛由散養向集中規模養殖模式發展;建立一個肉雞養殖基地、一個柴雞養殖基地。二是建立安梨和核桃兩大優質果品基地。三是以沼氣為依托,大力發展沼氣池建設,同時,以沼氣池建設為紐帶,以奶牛養殖業、柴雞養殖業、優質安梨、核桃的發展為支點,形成一個循環發展的農業模式,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在提高果品質量的同時,改善由于養殖業造成的環境污染。為此,今年在以東北店、陳莊子、甄莊、范莊、莫屯等村為重點進行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試點的基礎上,再新增郭溝及潘莊兩個村為試點,同時,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擴大試驗區范圍,在全鎮范圍內,開展試驗示范。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大力抓好沼氣池建設

今年全鎮在全力抓好奶牛養殖業的發展的同時,加大沼氣池建設的獎勵力度,通過做好大量的宣傳工作,爭取全年新增沼氣池200個,其中陳莊子、甄莊、莫屯沼氣池數量基本飽和,在范莊新增10個,東北店新增10個,潘莊新增沼氣池80個,郭溝新增沼氣池30個,建立沼氣服務網點2個,為循環農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抓好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

全鎮通過沼氣池的使用,解決牛糞的污染問題,同時,沼渣沼液循環利用,沼渣當肥苗地樹,沼液噴灑葉面施肥,建設無公害果品安梨、核桃基地,促進全鎮林果的品質和效益。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莫屯村:共有360戶,1180口人,有耕地1570畝,安梨、杏子、蘋果等各種果樹1000畝,棚菜40畝,現奶牛存欄236頭,截至到目前為止,全村共建沼氣池139個,利用牛糞解決生活所用沼氣,同時,可利用沼渣、沼液1000多立方米,用于給果樹、農作物和蔬菜施肥,爭取通過沼渣沼液的利用增收全村增收20萬元。

查看全文

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作計劃

一、示范區基本情況

*口位于*縣東部,東鄰樂亭,共65個行政村,人口51986人,土地面積8737.27公頃,農業人口47995人,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頃,屬我縣人多地少地區,是我縣糧、棉、菜、果的主要產區之一。

二、農業自然條件及社會條件

該區地處灤河下游沖擊扇中部平原,海拔10?15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結構良好,土質肥沃,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較強,是我縣的土壤肥沃地區,適合多種糧、油、果、菜等農作物生長。灤樂、灤柏灌渠、小青龍河貫穿其間,可利用地上水灌溉部分農田。地下水資源豐富,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該區是我縣經濟強鎮,以鋼鍬生產聞名全國,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較強的資金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較多,為規模化糧食種植提供了條件。

三、示范區發展思路

查看全文

信息技術在回旋農業的作用分析

摘要:當前農業發展模式已經由傳統模式逐漸向循環農業模式轉化,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和科學技術為循環農業的推廣服務,為舉辦一屆綠色奧運獻計獻策。本文通過信息技術在循環農業各環節中的運用,來分析信息技術在循環農業中的作用。

關鍵詞:循環農業;信息技術;信息平臺

農業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基礎,已經擁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不同時期農業生產的特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農業。今天世界農業面臨著資源、生態、環境、能源等方面的嚴峻挑戰,循環農業已成為生態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中國成功申辦北京奧運會后,我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為舉辦一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貢獻力量。信息在循環農業中的各個環節,如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階段,以及農業資源的物流循環階段都在進行著無數次的傳輸,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何將這些信息快速地搜集、處理,并高效率地運用起來,已經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因此,探討信息技術在循環農業中的作用,為實現農業可持續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循環農業的涵義及本質

1.1、循環農業的涵義

目前對于循環農業國內外還沒有一個準確定義。周震峰等認為,循環型農業是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宣亞南等認為,循環農業是通過優化農業產品生產至消費整個產業鏈的結構,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使用和產業活動對環境的有害因子零排放或零(最小)干擾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2]。尹昌斌等認為循環農業通過農業技術創新,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

查看全文

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實踐

超量不合理使用農用化學品,規模化畜禽養殖以及農業生產自身的有機廢物隨意丟棄,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成為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障礙因素。由于農業污染以面源污染為主,因此,農業必須實行清潔生產,強調在污染產生前就予以削減,從源頭抓起,預防為主,實行農業生產全過程控制,同時實現農業廢物或排放物的內部再循環,節約資源和能源,以達到污染最小化,實現農業經濟與環境雙贏。

1衡水市農業污染現狀分析

1.1化學投入品現狀

全市年施用化肥總量(折純后)約為33萬t,主施氮肥和磷肥。其中磷肥施用量約為12萬t,占化肥施用量的35%;氮肥施用量約為21萬t,占化肥施用量的64%。流失途徑主要有地表徑流流失和地下淋溶流失,其中地表徑流流失總磷約431t、總氮約1684t,地下淋溶流失總氮約2843t。施藥總量約為0.45萬t,殺蟲劑占施藥總量的8%,除草類農藥占總量的6.5%,有機磷類占13.4%,菊酯類占4%。

1.2農業廢棄物現狀

全市耕地面積57.33萬hm2,種植小麥面積28.95萬hm2,小麥秸稈生產量約為180萬t;玉米播種面積25.67萬hm2,秸稈生產量約為840萬t;棉花、花生、豆類等其他農作物秸稈量200多萬t,全年秸稈產生總量約為1200萬t。地膜用量約0.6萬t,回收量0.48萬t,田間殘留量0.12萬t,占總量的20%。

查看全文

現代化農業規劃理論探討

摘要:“石油農業”發展在大幅度提高產量和增加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隨著循環經濟理論的提出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形態和終極目標。為探討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理論與實踐,該文在簡述循環經濟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基礎上,歸納了以歐盟、美國、日本和菲律賓瑪雅農場為代表的國外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闡述了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主要理論、思路方法和核心內容;以《雙城市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為例,分析了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實踐。該研究可為現代農業規劃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分析,規劃,現代化,循環經濟,循環農業,農業規劃,現代農業

0引言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為解決糧食問題,伴隨著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一些發達國家先后步入以化石能源投入和機械化生產為主導的“石油農業”生產。石油農業依靠化肥、農藥、化石燃料、塑料薄膜等的廣泛應用,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1-2]。但是,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脅;農機具、化石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大氣污染;規模化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畜禽糞便不能及時消納,導致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3-7]。

為此,人們開始嘗試探索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應運而生。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理論在農業中的具體應用,循環經濟理論萌芽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K.E.Boulding)的“宇宙飛船理論”。“循環經濟”作為科學名詞,是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W.Pearce和R.K.Turner于1990年首先提出來的[8]。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保護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9-10],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型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要求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農業循環經濟作為循環經濟理論的應用形式之一,強調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生命周期中,盡可能地減少農業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增加物質在農業系統中的循環再生利用和能量多級使用,得到更好更多的農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排放量。農業循環經濟的具體載體和實踐模式是循環農業[11],倡導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相互協調的發展戰略,把農業經濟增長建立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經濟結構優化、人口規模、環境等經濟社會指標與生物多樣性、土地承載力、生態資源數量與質量等生態系統指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實施有效干預,促進農業經濟系統更和諧地納入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來,利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環境與環境之間的能量和物質的聯系建立起來的整體功能和有序結構,實現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能量、信息和資源的有效轉換,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在我國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部在2007年和2008年連續提出“循環農業促進行動”,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10個循環農業示范市建設,力求通過開展試點示范促進循環農業在更大范圍內的發展[12]。自2010年起,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鼓勵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梯度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本文在簡述循環經濟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基礎上,歸納了以歐盟、美國、日本和菲律賓瑪雅農場為代表的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闡述了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主要理論、思路方法和核心內容;以《雙城市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為例,分析了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實踐。

查看全文

基于規模化養牛場生態養殖論文

1桂和模式概況

1.1模式組成

合肥桂和農牧漁發展有限公司循環農業模式由3個子系統組成,分別是:農田生態系統、畜禽養殖和養魚系統以及蚯蚓養殖系統。

1.1.1農田生態系統

桂和公司循環農業模式中種植業以水稻糧食作物為主,養牛場產生的牛糞在貯肥池中經過發酵作用后可作為糧食、蔬菜的肥料。如牛糞經蚯蚓作用后產生的蚯蚓糞用于公司的蔬菜種植,蔬菜種植面積33.3hm2,主要生產一些“反季節”蔬菜,年產量約在3000t,年產值可達600萬元。蚯蚓糞作肥料種植蔬菜,增強了土壤的肥力,種出來的蔬菜不僅質量好也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1.1.2畜禽養殖和養魚系統

查看全文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循環農業經濟是以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為途徑,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為重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把農業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農業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的生產模式。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方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為新農村建設夯實經濟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重要的內容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有利于農業生產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提升農村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要求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專業化和規模化,使普通農戶轉變為多種類型的專業戶,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要求農業生產的生態化,提倡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和適度的外部投入,農產品產量和農產品質量都會有極大的提高,而農業生產成本會隨之降低,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減少農業生產對工業品農藥、化肥的過渡依賴,降低了生產成本。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循環農業經濟要求農業生產是產業化的生產,形成一個良性運轉的“產業鏈”或“產業網”。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人才資源配置效率,增加了農業就業機會。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擴大了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畜牧、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的規模,可以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提高的階段,對多樣、安全、優質農業及其加工產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使我國農業陷入了發展與環境保持的兩難之地。循環農業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農業資源可以在這個不斷進行的農業經濟循環體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農業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同時,綠色食品、綠色消費、綠色環境是當今農產品出口的時尚和潮流,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能夠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農業循環經濟與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探討

摘要: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區域差異顯著,由于歷史、經濟的原因以及人們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不斷惡化之勢。如何建設好西部農業生態文明,對于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部;農業循環經濟;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可見,堅定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被提到了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重要高度。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西部地區在我國的版圖上跨度很大,自然條件有很大差異,由于歷史的和經濟上的原因,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建設直接關系著我國西部乃至全國農業生態文明的整體建設步伐。

二、西部地區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的制約因素

(一)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較嚴重

查看全文

農業資源區劃工作意見

2009年全市農業資源區劃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開放創新、富民強市、把新*建成科學發展示范區、人民群眾的幸福之都”的總體部署,以服務全市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不斷強化農業資源區劃工作的職能,提升工作水平;發揮農業資源區劃的基礎性、前瞻性、綜合性作用,積極做好農業資源監測評價、區域發展戰略與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研究;加快農業資源監測調查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和應用,更新工作手段,進一步延伸農業區劃工作的服務領域,不斷開創農業資源區劃工作的新局面。根據河北省農業區劃委員會印發的《河北省2009年農業資源區劃工作安排要點》,結合我市的實際,現將2009年全市農業資源區劃工作主要任務安排如下:

一、開展后備農用土地資源調查

農用土地資源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障。從我市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耕地逐年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市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后備農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按照河北省農業區劃委員會的工作部署,2009年,我們將采取逐村普查的方法,組織開展全市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監測調查。調查內容既包括那些適宜開發但尚未開發利用的荒山、荒地、荒灘、荒水和干廢坑塘、廢棄灌渠、廢棄交通占地、廢棄窯坑、墳丘占地等閑散廢棄土地,也包括土地資源潛力尚未充分發揮的中低產田、低產果園、低產林地、低產水面等。通過調查,全面查清我市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的類型、分布、數量及可開發利用的潛力,并提出相關的調研報告與圖件,為各級政府有效整合土地資源、化解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土地制約瓶頸提供決策依據。調查工作的具體要求見《*市后備農用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實施方案》。

二、開展全市2009年春播作物面積和種植結構現狀監測調查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加大力度扶持糧食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不斷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就我市而言,已連續四年實現糧食增產,這就為進一步推進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把農業生產切實轉變到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也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為及時掌握我市2009年春季各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分析研究全市種植業結構現狀,全市將在5-6月開展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種植結構現狀監測調查。監測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2009年春季各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2008年冬季小麥播種面積和農業種植結構現狀等。此外,各縣(市)、區還要對本地優化調整種植結構好的典型進行調查總結。調查擬采取運行“*市農業資源和農業經濟信息地面公里網監測系統”的方法,以點聯戶進行入戶調查。監測調查的具體要求見“*市2009年春播作物面積和種植結構現狀監測調查方案”。各縣(市)、區要認真組織開展好本項調查工作,確保各項成果的高質量、高水平,為市、縣兩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科學指導農業生產提供決策依據。

三、開展農業資源監測與評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