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0:10: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偏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偏癱患者康復監護認識

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后遺癥,大約80%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腦卒中即腦血管意外或腦中風,是一種能對中老年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帶來嚴重威脅的臨床常見病,大約50%的腦卒中幸存者伴有明顯的偏癱后遺癥[1,2],對患者的心理產生了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為社會、患者家庭帶來了重大負擔。因此,做好偏癱患者的肢體康復護理和心理護理是腦中風護理工作的關鍵所在,同時,對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和早日康復具有積極作用。2006年7月~2011年8月對我院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給予康復護理訓練,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7月~2011年8月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53.9歲。經CT和臨床診斷得知:52例腦出血;28例腦梗死,其中15例腦栓塞形成,13例腦血栓形成。

1.2護理方法

1.2.1心理護理

查看全文

探索治療對腦卒中偏癱的影響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生存質量(QOL)的影響。方法:選擇60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早期綜合康復組和單純康復組,每組30例。單純康復組采用Bobath療法,早期綜合康復組在Bobath療法的基礎上加針刺和按摩治療。4周后,比較兩組患者運動功能、ADL能力及并發癥的情況。結果:早期綜合康復組患者的治療后運動功能和ADL能力的改善明顯優于單純康復組;且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單純康復組。結論:早期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偏癱療效優于單純康復治療。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綜合康復;運動功能;并發癥

腦卒中是常見病、多發病,其預后較差,在全球已成為第一致殘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提高,急性腦卒中的救治率顯著提高,但是致殘率高達70%以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臨床研究早已證實了現代康復治療可以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復治療4周以上的患者隨機分為早期綜合康復組和單純康復組,各30例;年齡30~70歲,診斷為腦梗死或腦出血(CT或MRI證實)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無進行性高血壓、心肝腎功能不全、活動性肝炎及精神疾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護理干預對偏癱失語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的運動功能及語言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7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7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語言功能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P<0.05),且研究組護理后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得到滿意評價,具有顯著的護理效果。

[關鍵詞]腦梗塞;偏癱失語;早期護理干預;運動功能;語言功能;護理滿意度

腦梗塞屬于突發性腦部疾病,是一種急癥,死亡率較高,以惡心、癱瘓與頭暈為主要表現。腦梗塞是因局部腦組織供血功能阻礙,導致腦組織壞死,引發神經功能缺失。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發展迅猛,腦梗塞患者救治成功率明顯增加,但這也使得功能障礙患者不斷增多,如腦梗塞偏癱、失語等,對患者的工作與生活產生影響,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降低生活質量[1]。有研究指出,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肢體功能,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2]。本文選擇開始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74例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為對象,探究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的運動功能及語言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7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7例。對照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39~62(48.73±5.35)歲,病程0.5~8(4.14±1.12)年;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18例;研究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38~64(48.56±5.43)歲,病程0.5~8(4.08±1.16)年;左側偏癱20例、右側偏癱17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1.2納入標準。資料齊全;以2015年國際神經腦血管疾病有關資料為診斷依據,確診疾病;病情穩定;認知正常;熟知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1.3排除標準。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礙;感覺異常者;不配合研究者。1.4方法。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行飲食指導、心理護理、常規體檢等常規護理。研究組采用早期護理干預:在患者發病初期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認知護理、生活護理、偏癱訓練,語言功能訓練。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耐心與患者交流、溝通,保持態度和諧,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拉近彼此的距離,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并給予關懷、支持與鼓勵,并講述成功案例,樹立自信心,確保患者保持積極樂觀心理狀態接受治療,積極配合醫師,提高治療依從性。②認知護理:通過PPT、視頻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向患者講述疾病有關知識。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健康知識手冊,鞏固學習,同時注意加強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提升認知水平,掌握護理操作、不良事件等知識。③生活護理:為患者創造一個恒溫恒濕、文獻舒適的住院環境,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指導患者飲食,食物應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均需為清淡食物,禁煙忌酒,確保排便通暢,同時需要預防其他疾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確保睡眠充足,不可過度勞累。④偏癱訓練:按摩患者足部與全身,輔助患者行翻身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對病變組織肌肉進行刺激,指導患者彎曲與旋轉關節,促進靈敏度提高,指導患者站立與行走等訓練。開展生活能力鍛煉,內容有更衣、如廁與洗漱等,給予患者鼓勵,并針對患肢開展系列活動;練習行走,內容從下床行走,到單腿行走,隨后為獨立行走等。在患者能夠緩步行走以后,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訓練,包括穿衣、梳洗、用餐等。除此之外,采用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⑤語言功能:指導嘴唇的開合與伸縮,與舌頭的伸縮和上舉訓練,治療師為患者做示范,由患者進行對鏡練習。發音練習,包括輔音、元音和結合練習。另外,通過吹乒乓球、吹蠟燭等訓練,提高氣息的控制能力和氣流的引導能力。1.5觀察指標。①語言功能[3]:使用漢語失語檢查表進行評定,內容包括言語失用、探索行動、錯語等,分數越高表示語言功能越好。②運動功能:使用FMA評定表[4]進行評定,內容包括:上肢坐位(反射活動、屈肌協同運動、伸肌協同運動、協同運動的活動等),下肢仰臥位(反射活動、屈肌協同運動、伸肌協同運動、協同運動的活動等)分數越高表示肢體功能越好。③護理滿意度:應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5]進行評估,內容有基礎知識、操作實踐、護理態度等8個項目,滿分為100分,其中滿意(90~100分),比較滿意(70~90分),不滿意(0~70分),其中滿意與比較滿意之和為護理滿意。1.6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x±)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無序計數資料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均由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兩樣本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由DPS.7.05進行數據處理。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結果

查看全文

小兒急性偏癱研究論文

小兒急性偏癱是一側肢體突然完全或部分出現活動障礙的綜合征。由于嬰兒和兒童腦血管疾病的致殘率很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防止并發癥和后遺癥甚為重要。現將我院1996年到現在收治的15例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男9例,女6例。年齡:<3個月2例,~3歲2例,~6歲3例,~12歲8例。發病情況:暴發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輕型起病3例。數天或數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臨床表現右側偏癱9例,左側偏癱6例,中樞性面癱4例。發熱4例,驚厥7例,意識障礙5例,性情改變3例,頭痛嘔吐9例,吞咽困難2例。

1.3輔助檢查頭顱CT檢查13例,MRI檢查5例,腰穿查腦脊液6例,血常規檢查15例,凝血酶原時間測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測定2例。

1.4治療控制顱內感染、控制驚厥、營養神經細胞、改善腦血管循環,應用抗凝劑,轉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以及康復治療(運動療法、針灸、按摩等)。

查看全文

偏癱患者的護理分析論文

1震驚期

1.1臨床表現

1.1.1患者不能正視和接受巨大、嚴重事件的打擊,甚至不敢想象它的后果。

1.1.2感情和身體的麻木狀態維持短時間或幾天。

1.1.3臨床表現為嚇呆了、迷惑、不知所措,不知下一步如何處理。或表現默、無感覺、無反應。

1.1.4常見于意外致殘或突然得知身患絕癥的患者。

查看全文

偏癱患者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在預防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VTE)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20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下肢VTE發生情況、疾病認知程度,干預前、干預5d后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D-二聚體(D-D)、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血常規[包括血小板計數(PLT)、紅細胞計數(RBC)、白細胞計數(WBC)]。結果:觀察組VTE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5d后,兩組FMA評分中仰臥位評分及總分、FAC評分、aPTT、PT水平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D-D、PLT、WBC水平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應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夠有效降低下肢VTE發生率,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下肢運動功能,從而恢復步行能力。

【關鍵詞】預見性理論;精細化護理;腦卒中偏癱;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運動功能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高致殘、高病死的特點。有學者指出,80%的偏癱由腦卒中造成,是導致患者生活無法自理、喪失行走能力的罪魁禍首[1]。有研究發現,由于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較少、長期臥床,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回流緩慢,引發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影響康復而威脅生命[2]。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根除腦卒中偏癱所致VTE,但臨床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可降低患者VTE發生率。有研究顯示,全程預見性護理服務鏈可提高高危下肢VTE產婦生活質量[3]。此外,王新娟等[4]發現,精細化護理可有效預防惡性腫瘤化療患者PICC相關性上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基于此,學者提出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模式,將二者有機結合,充分利用“預見性”“精細化”理念,針對性給予患者人性化主動預防,旨在以預見性理論為基礎,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給予有效預防,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且該模式已充分應用于高齡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與生理狀態[5]。但國內采用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干預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相關報道尚且較少。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們對10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給予基于預見性理論的精細化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6]者;②首次發病,伴有下肢偏癱者;③心、腎功能良好者;④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已確診VTE者;②合并壞疽等其他下肢功能障礙者;③存在血栓病史者;④患有周圍血管病變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32~78(55.49±17.38)歲;病程3~27(14.39±4.68)d;左側下肢偏癱52例,右側下肢偏癱48例;腦梗死63例,腦出血47例。觀察組男59例、女41例,年齡33~76(53.98±16.24)歲;病程4~29(15.67±5.32)d;左側下肢偏癱49例,右側下肢偏癱51例;腦梗死61例,腦出血4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查看全文

中風偏癱患者中醫綜合護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中風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體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中風偏癱患者120例,隨機分兩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中醫綜合護理,通過QOL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采用FMA量表評估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觀察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QOL評分、FMA量表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護理滿意度顯著更高(P<0.05)。結論:對中風偏癱患者采用中醫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且對其肢體功能恢復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中醫綜合護理干預;中風偏癱;肢體功能

恢復中風通常是指患者因體內氣血逆亂、腦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功能障礙,常見功能障礙如突發昏厥、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口舌歪斜以及偏身麻木等,患者出現偏癱會直接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影響,同時此病發病急,且多與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癥、頸椎病等疾病相關,治療相對復雜,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嚴重打擊[1]。本病除受到上述疾病影響外,還受到情志郁怒、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氣候變化、血液瘀滯等因素影響[2-4]。本文在對接受完治療患者進行護理時,采用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120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數字法分兩組,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1~73歲,平均年齡(56.17±10.64)歲,其中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者26例、內囊性偏癱患者19例、交叉性偏癱者15例;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3~69歲,平均年齡(55.92±11.31)歲,其中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者22例、內囊性偏癱患者24例、交叉性偏癱者14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年齡40~75歲;(2)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精神狀態正常且護理依從性高;(4)無危及生命病癥。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臟器存在危急重癥者;(2)抗拒中醫護理或依從性較差者;(3)患者無民事能力;(4)預計存活時間<6個月。1.3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以及健康知識宣教等;觀察組行中醫綜合護理,具體如下:(1)中藥熱敷:將適量伸筋草、威靈仙、續斷、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川芎置于25cm×25cm中藥用布包內,使用白醋以及黃酒深度浸泡,24h后從浸液中取出,將取出后的布包置入鍋中,隔水使用小火慢蒸1h,取出后冷置片刻,將布包置入患者患側腰部、脖頸位置,對部位進行熱力刺激,熱敷時間保持在15min,1次/d,4~5次/周,1周為1個療程,治療持續4個療程。(2)穴位刺激:對患者患側穴位進行按摩刺激,如患者上肢出現偏癱,選取上肢相關穴位按摩刺激,如肩井穴、肩貞穴、手三里穴等,按摩同時手動幫助患者腕關節以及手指關節活動,可對手指進行來回捻動;如為下肢出現偏癱,則選取絕骨、環跳穴或風市穴等,患者采取俯臥位,按摩患者相應穴位同時,護理人員將手置于患者脊柱兩側,沿脊柱適當力度按壓,同時緩慢移動,從脊柱上端到脊柱下端來回按摩1~2次,可采取中醫用按摩滾輪,對背部適當力度滾動按壓;而患者若是面部偏癱,則可對地倉穴、太陽穴以及下關穴等穴位進行刺激,將雙手置于相應穴位,按摩力度需輕緩,適當按壓,采取拿捏法或輕拍進行按摩。對穴位進行按壓時,單個穴位按摩時間控制在2~5min,按摩每日3次為宜,每5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停止1~2d,按摩共持續4個療程。(3)情志護理:護理人員保持與患者積極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部分患者病因與情志郁結相關,通過溝通了解該部分患者情志郁結的原因,通過說明病癥原理,告知患者治療機制,同時重點講述治療后防護目的以及防護方法,告知其熱敷原理,取得患者治療配合度,同時講述說明按摩穴位的作用,以及選取相應穴位的目的。加強患者對病癥的了解程度,從根本取得患者信任,同時加強患者治療信心,對于心理抑郁或焦慮患者,引導患者間保持娛樂活動,如紙牌或觀看影視節目等,轉移患者注意力,同時指導患者保持心態平和,穩定情緒。1.4觀察指標。采用簡易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評估患者出院時及出院1年后生活質量,含總體健康、心理狀態、社會功能及生理機能4個維度,各維度滿分2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通過肢體運動功能評定表(FMA)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肢體功能,總分100分,分值越高功能恢復越好。通過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很滿意=85分以上、滿意=60~85分、不滿意=60分以下,總滿意度=很滿意率+滿意率。1.5統計學方法。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探索透刺法治療頑固性腦卒中偏癱92例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透刺法治療腦卒中偏癱92例的機制和體會。方法:體針透穴取上肢癱選取肩髑透極泉,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合谷透后溪;下肢癱選取伏兔透髀關,梁丘透血海,陰陵泉透陽陵泉,懸鐘透三陰交,昆侖透太溪。留針30min。穴位交替使用,用2寸以上毫針透穴后行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可休息3~5d。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基本治愈44例,顯效32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基本治愈+顯效+有效)率為95.65%。結論:透刺法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透刺法;頑固性腦卒中偏癱;腦卒中

腦卒中,又名中風、腦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極高。臨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為特征。針灸治療腦卒中大致以體針、頭針、眼針、舌針、皮膚針等治療。針灸作為治療腦卒中偏癱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由來已久,其療效確切可靠,操作方便、經濟,用針雖少,但功效多、見效快。透刺療法因其簡、便、驗、廉在治療腦卒中偏癱中占有一定的優勢,效果顯著。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根據92例入選腦卒中偏癱患者。在遵循嚴格的納入標準基礎上,按入院先后順序,查隨機數字表,92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14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半個月,最長2年。均為單側偏癱,均由CT確診。臨床表現:單側肢體活動受限,肢體無力,語言蹇澀,口眼斜,舌體不正,患側頜唇溝變淺,額紋變淺或消失,重者閉眼露睛,并伴有患側手足水腫、氣短或腰膝酸軟。肌力:0度7例,Ⅰ度11例,Ⅱ度52例,Ⅲ度13例,Ⅳ度9例。肌張力略高或正常,肌腱反射略強或正常,病理反射陰性。既往有其他神經肌肉疾病影響運動功能者;合并有嚴重心、腦、肺、肝、腎功能障礙者;有精神病史者;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影像學檢查未發現腦血管病者。

查看全文

康復精細化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精細化管理對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選取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研究;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康復精細化管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結果:資料統計顯示,兩組干預前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統計顯示,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6個月的上肢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各項數據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康復精細化管理運用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臨床中借鑒。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康復精細化管理;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

力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突發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具有發病急、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1]。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偏癱是腦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一類后遺癥,其發生率在60%~80%[2]。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已經逐漸意識到良肢擺放在對抗錯誤模式,預防攣縮方面的意義,但距離康復精細化管理尚有一些距離。為提升護理質量,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將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以探討康復精細化管理的應用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15年2月~2017年5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資料進行分組研究。①納入標準:患者均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病程<1個月;存在一側肢體功能障礙;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患者簽署研究同意書;②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交流障礙。通過隨機性分組的方式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40)男24例,女16例,年齡63~71歲,平均67.2歲,病程1~5周,平均(2.9±1.5)周;對照組(n=40)男26例,女14例,年齡66~72,平均67.7歲,病程1~4周,平均(2.7±1.7)周。觀察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病程指標經統計學軟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康復訓練;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聯合實施康復精細化管理;①根據患者的偏癱肢體安排病床,將呼叫器、房門、床頭柜放置在患者的偏癱側,以促使患者使用偏癱側上肢進行基礎活動;②針對外展障礙較為嚴重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可適當的將柜子放置在靠前位置,隨著治療的推進及攣縮情況的好轉,逐步移至側方位,以誘使患者進行主動肢體運動;③醫護人員進行各類醫護操作時,盡量在偏癱側進行;并要求家屬在與患者進行日常溝通交流時,也盡量在患者偏癱側進行,以加深患者偏癱側的感覺輸入;④心理引導:偏癱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進而影響其心理狀態和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需不定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并通過成功治療案例的講解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以提升患者漫長康復過程中的依從性;⑤音樂刺激:在患者的床頭柜放置音樂盒,于每日清晨播放中低音量且節奏感較快的歌曲,以促進患者大腦皮質興奮度。1.3評價指標:①采用FMA(Fugl-MeyerMotorAssessment)運動功能評定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定內容包括反射活動、伸肌協同、反射亢進、手腕活動性、手指活動性、上肢協同與速度;總分14分;評分與患者上肢功能呈正比[3]。②借助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評分>60分提示生活實現基本自理,40~60分提示輕度生活障礙;20~40分提示中度生活障礙;<20分為完全殘疾[4]。③采用自評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滿意率=(完全滿意例數+部分滿意例數)÷總例數×100%。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對各數據進行統計學對比,均數±標準差(x±s)作計量資料;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采用t檢驗;兩組滿意率數據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結果差異顯著,P>0.05表示結果無明顯差異。

2結果

查看全文

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繼續教育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使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兩方面,一般資料及專業技能需求。一般資料包括年齡、職稱、學歷、工作年限及醫院級別等條目。專業技能需求設置了為4個方面,25個條目,主要為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的相關知識,包括言語康復及吞咽障礙的康復(7個);物理療法(6個);認知障礙的康復(6個)及康復評定(6個)。每個條目均為單項選擇題,選項分別為非常需求、需求、一般、不需求,分別計4、3、2、1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需求越高。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114份,剔除信息不全的問卷,共收集到有效問卷100份。

1.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單因素回歸分析等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