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蓋率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12:00: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森林覆蓋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森林覆蓋率

市長在全市森林覆蓋率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開這次電視電話會議,主要目的是按照全省有關會議要求,對全市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工作進行部署,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工作思路,以考核為契機,全面推進我市城鄉綠化工作再上新臺階。剛才,海東局長對全市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工作進行了安排,明確了考核指標,分解了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會兒,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總工會主席周林同志還要作重要講話,之后市林業局還將進行專題培訓。希望各縣區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下面,我先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工作的重要意義

今年3月,省委出臺了《關于建立和完善設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的意見》,同時印發了《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設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實績綜合考核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林業局制定下發了《河北省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體系方案(試行)》,并召開專門會議,對考核工作進行了培訓和部署。省委、省政府首次將森林覆蓋率凈增量列入對設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工作實績定量考核指標體系,充分體現了對林業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推進全市城鄉綠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實行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是林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國際環境看,全球氣候變暖、空氣和水體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圖》都把植樹造林、擴大森林碳匯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一項主要措施,世界各國也都把發展森林資源作為改善生態環境、實現間接減排的重大舉措。從國內情況看,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從我省態勢看,在“實現全省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和全省城鄉文明生態創建活動中,造林綠化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賦予了更快、更高的發展要求。在這種發展形勢下,實行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有利于從制度上推進造林綠化工作的開展。

(二)實行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是保障城鄉綠化工作持續推進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市的林業生態建設正在逐漸步入過渡轉型期,在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逐步減少情況下,面對氣候干旱、無霜期短、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的實際情況,如何調動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性,推動城鄉綠化工作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我市面臨的現實問題。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有利于激勵和調動各級黨委、政府抓好城鄉綠化工作的積極性,以考促造,推動造林綠化進程;以考促好,提高造林綠化質量;以考促保,提高森林資源管理的整體水平。同時,森林覆蓋率凈增量四項考核指標的確立,體現了對城鎮、鄉村綠化等社會造林的推動力度;體現了關注民生、改善人居環境的政策導向;體現了在推動新造林的基礎上,堅持造管并重的原則;體現了推動城鄉綠化又好又快發展的宗旨,必將對城鄉綠化工作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查看全文

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一、充分認識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工作的重要意義

今年3月,省委出臺了《關于建立和完善設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的意見》,同時印發了《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設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實績綜合考核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林業局制定下發了《河北省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體系方案(試行)》,并召開專門會議,對考核工作進行了培訓和部署。省委、省政府首次將森林覆蓋率凈增量列入對設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工作實績定量考核指標體系,充分體現了對林業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推進全市城鄉綠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實行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是林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國際環境看,全球氣候變暖、空氣和水體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圖》都把植樹造林、擴大森林碳匯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一項主要措施,世界各國也都把發展森林資源作為改善生態環境、實現間接減排的重大舉措。從國內情況看,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從我省態勢看,在“實現全省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和全省城鄉文明生態創建活動中,造林綠化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賦予了更快、更高的發展要求。在這種發展形勢下,實行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有利于從制度上推進造林綠化工作的開展。

(二)實行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是保障城鄉綠化工作持續推進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市的林業生態建設正在逐漸步入過渡轉型期,在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逐步減少情況下,面對氣候干旱、無霜期短、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的實際情況,如何調動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性,推動城鄉綠化工作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我市面臨的現實問題。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有利于激勵和調動各級黨委、政府抓好城鄉綠化工作的積極性,以考促造,推動造林綠化進程;以考促好,提高造林綠化質量;以考促保,提高森林資源管理的整體水平。同時,森林覆蓋率凈增量四項考核指標的確立,體現了對城鎮、鄉村綠化等社會造林的推動力度;體現了關注民生、改善人居環境的政策導向;體現了在推動新造林的基礎上,堅持造管并重的原則;體現了推動城鄉綠化又好又快發展的宗旨,必將對城鄉綠化工作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抓好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是各級黨委、政府職責所在。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指標,在總分100分之中占3.5分,高于高新技術增加值增長率、財政農業支出增長率等考核指標所占比重,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城鄉綠化的決心。考核的結果直接涉及到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的政績。往常,一些地方干部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種樹這種“打基礎”的事可能就被擱置了;如今,把林業建設納入干部考核,有利于促進更多的干部去謀劃種樹這種“利長遠”的工作。抓好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份內職責,責任重大,不容推卸。如果引不起應有重視,導致考核工作做不實、考不準,完成不好,將無法向上級黨委、政府和主要領導交待。

查看全文

林業氣象服務探索與思考

1山西林業現狀及主要災害

山西省國土面積1566.23萬hm2,其中林地面積765.55萬h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48.88%。森林面積為282.41萬hm2,森林覆蓋率18.03%,其中有林地覆蓋率16.69%;特別灌木林覆蓋率1.34%。山西省森林資源總量增長較快,但其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全省119個縣(市、區)中,有66個縣(市、區)的森林覆蓋率在15%以下,有28個縣(市、區)森林覆蓋率甚至不到10%,森林覆蓋率呈現南高北低的特點,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平衡。林業部門根據近年來森林災害發生的頻率篩選出災害隱患風險點,共35個。風險點均勻分布于全省,有34個風險點類型為火災,占比達到97%。35個風險點的優勢樹種主要有油松、側柏、楊樹、樺樹、刺槐、黃刺玫、落葉松7種,其中油松占比74%、落葉松占比11%、側柏占比9%,其余樹種占比6%。近5年隱患點發生重大以上的災害情況有4起,其中因雷擊而引起的火災2起,因村民焚燒秸稈引發的火災1起,暴雨引起的洪澇災害1起。目前,山西省林業方面的主要災害是火災,其不確定性較大,因此,森林火點監測、森林火險預報預警仍然是各風險點以及林業部門的首要需求信息。此外,較長時間高溫、干旱等天氣背景會使森林火險較高,因此,森林干旱監測預報也是各風險點以及林業部門需求的服務產品之一。

2山西林業氣象服務現狀

目前對中條山森林經營區、呂梁山森林經營區、太岳山森林經營區、太行山森林經營區、關帝山森林經營區、黑茶山森林經營區、五臺山森林經營區、管矜山森林經營區、大同楊樹豐產試驗區9個主要林區每日進行24h天氣預報及森林火險等級預報;9大林區基本覆蓋了山西全省大部分林場,但各大林區占地較廣,劃分不夠細致,森林火險等級預報針對性不夠。2016年11月起,山西省氣象服務中心在省林業局的配合下開展了《2016年全國林業氣象災害風險調查與服務效益評估調查》,共深入調查35個風險隱患點。之后,與森林公安多次座談,共同探討林業氣象服務今后的發展方向,積極了解林業部門需求,研發更精準、更全面的林業氣象服務產品。目前,山西省氣象服務中心依托于ArcGis,利用精細化格點預報,為林業及消防部門提供了格點化的圖形林業氣象服務產品,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森林火災發生的關鍵影響因子包括氣溫、降水量、相對濕度、風等。在全省林區劃分圖上,疊加氣溫、降水量、相對濕度、風等各氣象要素格點預報,便于林業部門直觀了解各林區未來影響因子的發展趨勢;同時針對災害隱患點要重點關注,在提供氣溫、降水量、相對濕度、風等各氣象要素格點預報的同時,依據各隱患點不同的地理形勢及優勢樹種,提供森林火險等級預報作為防護工作的參考[1]。

3山西林業氣象服務完善

3.1林區火險監測站建設。目前,山西省林區火險監測主要依靠氣象自動站與衛星遙感,林區本身沒有火險監測站,無法對林區和火災發生地的氣溫、降水量、相對濕度、風等關鍵影響因子進行實時監測,對于一些具有突發性和局地性的林區火災沒有直接詳實的監測數據,不利于防火滅火工作的開展。因此,建立集監測、預報、服務為一體的林業氣象服務體系是勢在必行的發展方向,建立覆蓋全省林區的林區火險監測站,可以對林區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火情,減少損失,降低火災擴大的風險[2]。3.2森林火險等級預報模式完善。森林火災的發生有多種原因,大致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火勢蔓延發展主要取決于火災現場的天氣狀況及林區可燃物狀況、火源條件等影響因子。目前山西省森林火險預報模型是以氣象因素為基礎開發的,忽視了林區特定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建立森林火險監測系統有利于實現實時監測林區的氣溫、降水量、相對濕度、風和可燃物含水率等因素。在建立森林火險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開展山西省林區氣象因子分布特征的研究,進而修正火險預報模型,提高火險預報的準確性,及時、科學地提供森林防火氣象服務[3]。

查看全文

林地林木資源管護工作討論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快發展,生產制造業還有人類的活動都對環境對資源產生了一定的破壞和影響,生態環境亟需拯救。林地林木資源都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只要金山銀山,更是要綠水青山。只有綠水青山才是人與自然人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美好環境。但是在我國林地林業資源的管護工作仍有不足之處,很多工作做得不夠到位,為了加強林地林木資源的管護工作我們還需要更長的路要走。本文就林地林木資源管護工作的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和加強方法,希望能夠對相關的林業保護人員一些啟發和幫助,推動我國林業資源繼續更好的向前發展。

【關鍵詞】林地林業資源;管護工作;對策

森林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是不可多得的可再生資源,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當中,資源緊缺、環境破壞、生態失衡等等都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對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維持好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是現階段我們要著重思考的問題。伴隨著國家的重視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更多的人們開始注意林地林木的重要性,保護環境從保護林業開始,我國也慢慢開始重視林地林木保護區的設置,為了更好的保護林業資源,也專門設置了相關的保護站或者農業站。對管制轄區內的林地林木資源的保護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依然還是在某些地方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從問題入手探討一些林地林木資源管護工作的保護策略。

1我國林業發展的現狀

從目前來看,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圭亞那,高達97%,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僅只有十萬分之一。而我國森林的覆蓋率尤其是近幾年增長的非常快,在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環保意識還有國家的大力宣傳和投入的情況下,森林覆蓋率直線上升。我國近幾年的森林覆蓋率已超過百分之五十躋身全球森林覆蓋率前五,由于歷史原因,過去因為發展的各種原因,森林破壞率較高,但是由于現在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國建立了全方位的森林保護站。尤其是近幾年公益的方式還有退耕還田的政策,無論是東北西北還是環北京放沙地帶都設置了重點林業區,包括支付寶螞蟻森林等公益性質的增強林業資源等方式越來越多。森林覆蓋率范圍面廣泛,規模也逐年擴大,但中國人口眾多,平均占有率就比較低,而且國土資源幅員遼闊,南北差異較大,由此森林資源的種類也多種多樣,因此在林地林木保護管理工作上就要因地制宜,注重分類管理,分類保護。

2現階段我國林地林木資源管護工作的問題

查看全文

集體林權改革與林業發展政治經濟分析

摘要:從林權制度與政府行為角度,以森林覆蓋率變化為指標,對我國林業發展進行政治經濟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集體林權改革與政府行為對林業發展起重要作用,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地方政府評價指標以及林權交易市場建設,為林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形成互促機制提供政策條件與市場基礎。

關鍵詞:集體林權;林權改革;地方政府;森林覆蓋率

1引言

我國集體林權改革始于1981年,類似1978年小崗村“分田到戶”,當時、生產隊等集體擁有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嘗試把集體林地分給農戶經營管理。其后歷經延長承包期、省份試點等實踐,2008年政府在全國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16年提出完善集體林權制度。這一期間重要的林權改革政策與林業發展狀況,劉璨和張永亮等(2017)[1]和劉璨和劉浩等(2018)[2]做了詳細的歸納與實證研究。雖然在時間上林地改革相對田地改革似乎進度稍慢,但此間我國林業發展同樣取得巨大成績。由于林業發展內涵豐富而大國林業發展的根基是本國林木增加,本文以森林覆蓋率作為衡量林業發展的指標。數據顯示全球森林面積20世紀90年代顯著減少[3],根據新近2015年與2018年的世界森林狀況評估,全球森林面積縮減狀況仍在繼續[4],但以1981年森林清查數據為基期,我國2013年森林覆蓋率增長了8.93%,年均增長約0.27%,為世界林業做出重大貢獻。這一典型事實,為我們理解林權改革提供了一個視角:改革開放以來林權改革政策對促進林業發展是有效的。政策有效理論上意味著宏觀變量具有微觀基礎,所以集體林權改革的實踐也是我國漸近式改革的重要經驗。基于此,本文首先以我國林權制度安排與林業發展的基本進程為線索,分析林權改革與林業發展的內在關系,然后分析政府發展林業的激勵。研究結果表明,集體林權改革為我國林業發展提供了市場激勵,雖然地方政府偏好GDP增長,但中央政府可以利用地區增長在宏觀層面保障林業發展,這為我國總體優異的林業發展成績提供了一個解釋。本文的現實意義是:隨著2016年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引入生態指標,在未來加快林權交易市場建設,降低林權交易成本,將為林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市場動能與更有利的政策空間。

2林權制度與林業發展

林權作為一種具體產權不僅繼承了產權的一般屬性,如排他權、交易權及剩余索取權;同時表現出林業自身的特殊性,如大片林木的外部性,生產周期長收益難以評估等,相應地不同林地就存在公共林地、“俱樂部林地”與個人林地等屬性,因此可以假設全社會的初始林權分布于公共(政府與集體)和私人之間。林權所有者隨技術與經濟約束的變化進行所有權或經營權交易,逐步最大化公共與個人福利,促進林業發展。從我國來看,在計劃經濟時期林權的重大變革主要是由政府通過命令或指示等促成,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為主要特征,表現在時期山林所有權和經營權分給農戶,時期又統一收歸于集體[5],形成了我國林權主要以集體擁有為主的格局。回顧歷史,強制性林權變遷對林業發展的影響主要有兩點:一是在分權過程中,林權難以保證安排到最有生產率的組織或林農那里,在缺乏市場機制背景下,林業產出計劃的實現風險變大;二是在集權過程中林權邊界變得模糊,原有經營者的收入分配預期被打破,導致生產積極性下降與機會主義行為,集體林業面臨公地悲劇風險。林權得不到保障與交易意愿得不到實現,削弱了林業發展的直接動力,甚至不能保證簡單再生產。根據第1次(1973—1976年)與第2次(1977—1981年)森林清查的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與全國森林面積分別為12.7%與1.22億hm2及12%與1.15億hm2,各自下降了7%和0.07億hm2,之所以出現砍多造少,耗多育少的情況,“林權不穩,政策多變”是一個重要原因[6]。為維持林業發展以滿足社會基本需求,只能引入外生變量增加林業產出,例如造林綠化、號召植樹等,但因缺少基層組織與林農的生產率與信息優勢,林業整體投入產出得不到保證。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進行集體林權改革,方法上以承包制為主。承包制是一種降低委托風險的機制設置,主要特征是產權所有者通過明確收入分配模式來激勵承包方,提升其積極性并抑制其機會主義行為。林權改革的起點是確權,由縣或縣以上政府對有明晰林權的林地頒發林權證,以保障其所有權,隨著林權收入分配理順,林業發展也逐步進入正常軌道(中發〔1981〕12號)。1987年,政府在林業行業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廠(局)長負責制和完善集體林區林業生產責任制;林權保護方面,我國對南方森林資源管理進行專項治理,遏制亂砍濫伐、超量采伐,全國范圍內的林區秩序和木材市場情況逐步好轉[7],有效防止公地悲劇再次上演。至2012年12月,全國集體林地面積中的97.7%得到確權,約8949萬農戶拿到林權證,農民家庭承包經營權得到基本落實[8]。改革后歷次森林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與全國森林面積呈穩步增長趨勢;根據最新的第八次(2009—2013)清查,我國森林覆蓋率達21.63%,森林面積2.08億hm2;在林業天然林增長方面,其面積增加了215萬hm2,扣除天保工程區內的天然林新增的189萬hm2,剩余26萬hm2。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隨著山定了權、樹定了根、則人定了心,為林木的自然增長提供了基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直接受益1億多農戶(國辦發〔2016〕83號),也顯示出這一時期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相結合的特點[9]。在初始林權確權后,隨著經濟增長與林權所有者的變化,如何盡快地將林權配置到其時最有生產率的經濟組織或林農那里,成為促進林業發展的重要市場動力。這需要建設一個林權交易市場,并且該市場的規則有利用于將交易成本降至極低[10]。市場的作用在于能持續地識別出目標林權最大價值的投資者,然后通過林權交易優化收入分配,讓市場在林業資本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促進林業發展。我國林權交易市場建設歷史不長,總體還處于探索與完善階段。根據本文有限的檢索,部分省份交易市場建設從縣級開始,其后通過省內整合為較大的區域性交易中心。以江西省的“省級示范交易中心”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為例,該交易所成立于2009年,整合了全省68家縣級交易機構,圍繞區域內林權形成林業商品、林業金融等一系列的市場價值挖掘與發現[11]。我國林權交易市場從無到有的建設與完善,將是推動林權改革與林業發展的重要市場動能。

查看全文

森林在建設生態環保型林業中的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適宜人居環境的重要建設目標,是人類生存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經濟發展與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舉措。生態文明的實現離不開林業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所以一個地區林業經濟發展和森林覆蓋率高低直接反映該地生態條件的好壞。本文將分析林業建設在生態環保中的作用,提出建設生態林業的具體發展策略,以期為林業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1森林的生態作用分析

1)森林具有良好的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在局地強降雨發生時,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可以涵養較高的水分,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現象發生。相關實驗研究證明,林地中65%的降水被樹木葉片截留,部分被葉片吸收,部分蒸發,35%的降水可以變為地下水,這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的產生;在森林覆蓋率較低或者裸露地面上,半數以上的降雨均會變成地表徑流,僅有5%變為地下水,地表徑流的產生也加劇了水土流失量。森林具有良好的涵養水源,減輕地表徑流產生的良好作用,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澇災害發生概率,減輕干旱以及泥石流的危害,更好的固著土壤,防止發生大面積的水土流失。

2)森林具有防風固沙的生態作用。沙塵暴是我國北方地區早春比較嚴重的風沙災害,也是重要的空氣污染源,而防治沙塵暴的關鍵就是提高森林覆蓋率,這主要是因為森林具有良好的防風固沙的作用。相關研究證明,防風林帶兩側可以有效降低風速,一般林前5倍樹高處和背風面25倍以內距離風速可以降低20%左右,這對降低風速,減少風沙危害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森林還可以較好的固定沙土,防止沙塵暴的形成。森林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相互配合可以較好的固著沙地,也可以顯著降低風速,這對防止土壤被風吹走具有良好作用;對于沙漠周邊的林地而言,由于枯枝落葉的不斷積累,可以較好的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植物生長,對防止沙丘移動具有重要作用。

3)森林具有良好的凈化空氣作用,還可以較好提高空氣中氧氣含量。空氣質量的高低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森林覆蓋率高低是決定性因子,這主要是因為森林具有良好的凈化空氣的作用。首先,部分樹木種類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如柳杉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刺槐可以吸收氟化氫;其次,很多樹木可以分泌殺菌物質,降低空氣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細菌含量,如丁香可以分泌殺菌素降低空氣中有害細菌含量;再次,森林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維持生態環境中的氧氣平衡,相關試驗結果表明,森林中每產生1m3的木材,樹木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可以達到852kg,而每公頃森林每天生產的氧氣量可以供1000余人呼吸消耗。

2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推進平原綠化工作方案

平原綠化在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推進平原綠化工作,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規劃方案。

一、指導思想及目標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四旁綠化為主體,農田林網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樹種結構,全面提高我鎮平原地區的綠化、美化、凈化水平,逐步建立比較完善的平原生態防護林體系,為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優質的生態環境。到年,全鎮平原綠化面積達1000畝,平原綠化率達l5%。

二、具體措施

1、“四旁”植樹建設,到“”期末“四旁”植樹面積達650畝,森林覆蓋率達20%。見縫插針,提高土地和空間的利用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大興綠化,種植果、材等經濟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人民收入。結合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示范村莊種植觀賞性強、經濟效益高的林種,使綠化覆蓋率達30%,全面綠化、美化、香化新農村。

2、農田防護網建設,到“”期末建設面積350畝,綠化覆蓋率達15%。按照田、路、渠統一規劃、綜合綠化的原則,

查看全文

中美林業發展論文

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全球保護環境的浪潮,美國提出了“新林業”理論。它強調森林經營在突出環境保護價值的同時,發展多功能、集約化林業,重視森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發揮,強調林業多功能兼顧,建立合理的森林形態和森林結構。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國有森林已全面禁伐,轉變為以環境保護和娛樂游憩為主的生態、森林旅游和長期研究用林。在近100年的發展中,美國的森林面積僅減少了13%左右,從1992年至今,其森林覆蓋率一直維持在33%左右。

1.2中國林業發展概況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森林資源豐富。據第5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統計,全國林業用地面積2.63億hm2,森林面積1.59億hm2,森林覆蓋率為16.55%;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24.88億m3;森林蓄積量為112.67億m3。森林面積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1位。從總體上講,在我國林業幾十年發展的風雨歷程中,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林業在國民經濟總體布局中的定位經歷了由“產業型”向“公益型”的轉變,相應地,國家對林業所采取的政策也由“重取輕予”最終轉向了“重予輕取”。我國林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下面幾個各具特色的時期。

(1)木材大生產時期(1949—1978年)。解放初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貧林國家。剛剛建立起來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業待興。面對帝國主義的封鎖,國內大干快上社會主義建設所急需的木材主要依靠自己生產。由于這一歷史時期賦予林業的主要使命就是多生產木材以支援國家建設,因而相比較而言,當時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的力度是有限的。對森林資源長時期的過量采伐為后來林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2)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3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隨著1981年國務院作出《關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以及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潮在全國迅速掀起,這對遏制森林資源銳減的勢頭、扭轉資源危急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時期里,盡管人們意識到了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并且不斷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森林資源總體增長緩慢,據第3次和第4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數據,1988~1993年,森林面積從1.25億hm2僅增加到1.33億hm2,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13.92%。

(3)建設兩大體系時期(1993—1997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社會各行各業對木材等林產品的需求驟增。“建設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便成為這一時期林業建設和發展的總體思路。1994年,原林業部提出要“深化林業改革”、“外拓空間,內建機制”,活躍林區經濟,使林業經濟發展壯大起來,以減輕森林資源的壓力。與此同時,順應世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潮流,原林業部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為21世紀中國林業的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在建設“兩大體系”的總體思路下,林業在向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方向發展。但這一時期,國家對林業建設與發展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夠,林業仍然在“自我振興”。

查看全文

森林質量對策管理論文

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林業建設,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綠化造林、封山育林和生態公益林建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林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森林資源一直保持著上升的勢頭,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林業產業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林業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07年底,湖南森林覆蓋率已達到56.1%,應該說山上“綠起來”的目標已基本實現。但從效益方面看,全省林地每公頃平均創產值不足5000元;森林的生態防護功能比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不高。表明湖南現有的森林質量低下,已成為制約湖南現代林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湖南省森林資源現狀

根據《湖南省2007年度森林資源統計年報》,全省土地總面積2118.35萬hm2,林業用地面積1284.48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0.64%;全省森林覆蓋率56.10%。活立木總蓄積4.03億m3,其中商品林蓄積2.31億m3,公益林蓄積1.72億m3。從單位面積蓄積量來看,全省喬木林地單位蓄積量45.86m3/hm2,只有全國平均水平(84.73m3/hm2)的54.1%,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13.00m3/hm2)的40.6%。從林地利用率來看,全省有疏林地、其它灌木林地和無林地109.33萬hm2未得到充分利用,占林地面積的8.5%。從喬木林郁閉度來看,全省喬木林平均郁閉度只有0.5,按低(0.2~0.39)、中(0.40~0.69)、高(0.70~1.00)的郁閉度級的面積比例為28:53:19,喬木林郁閉度偏低。從齡組結構來看,幼、中齡林面積287.80萬hm2,占全省喬木林面積的71.5%,單位蓄積量只有31.60m3/hm2。從樹種結構來看,杉、松等針葉樹類面積570.13萬hm2,占喬木林面積的67.58%;闊葉樹類面積273.55萬hm2,占喬木林面積的32.42%。針葉樹在全省森林資源中仍占絕對優勢,森林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難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2湖南森林質量低的原因分析

從森林資源現狀來看,湖南森林質量低主要有以提高湖南森林質量的對策探討下主要原因。

2.1采伐方式不合理,造成森林資源質量不斷下降

查看全文

生態文明下林業發展現狀及思考

摘要:林業資源是我國自然資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它對維護生態平衡,促進自然環境的發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和作用[1]。必須加強對于林業環境管理的制度,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完善自然環境生態平衡。文章就我國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發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林業經濟;生態文明;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前提,人們越來越把保護環境作為首項發展目標,通過尊重自然發展規律來完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并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精神享受。因此,要不斷地對林業的生態管理進行強化,從而促進我國生態平衡的有效實現。作為自然環境重要組成部分,林業發展是維護環境的首要出發點。筆者從林業管理的角度出發,對生態平衡的發展進行分析。

1我國林業管理的現狀

1.1在科技管理方面過于缺乏

現如今,在我國的管理中,對于林業的管理還是過于松散,管理技術缺乏。具體方面有:一是缺乏相關管理技術的管理人員,在現如今的林業管理專業的相關人才只有少部分,而在比較發達的國家,專業技術人才是我國的兩倍;二是在管理專業性上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目前,我國在林業系統管理技術的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夠。對于林業科技的貢獻歸于缺乏,在國際同行業中的專業水平偏低,因此,不能夠為林業的發展及時的提高專業的科學技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