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林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02 11:45:00
導語:中美林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全球保護環境的浪潮,美國提出了“新林業”理論。它強調森林經營在突出環境保護價值的同時,發展多功能、集約化林業,重視森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發揮,強調林業多功能兼顧,建立合理的森林形態和森林結構。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國有森林已全面禁伐,轉變為以環境保護和娛樂游憩為主的生態、森林旅游和長期研究用林。在近100年的發展中,美國的森林面積僅減少了13%左右,從1992年至今,其森林覆蓋率一直維持在33%左右。
1.2中國林業發展概況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森林資源豐富。據第5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統計,全國林業用地面積2.63億hm2,森林面積1.59億hm2,森林覆蓋率為16.55%;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24.88億m3;森林蓄積量為112.67億m3。森林面積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1位。從總體上講,在我國林業幾十年發展的風雨歷程中,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林業在國民經濟總體布局中的定位經歷了由“產業型”向“公益型”的轉變,相應地,國家對林業所采取的政策也由“重取輕予”最終轉向了“重予輕取”。我國林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下面幾個各具特色的時期。
(1)木材大生產時期(1949—1978年)。解放初期,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貧林國家。剛剛建立起來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業待興。面對帝國主義的封鎖,國內大干快上社會主義建設所急需的木材主要依靠自己生產。由于這一歷史時期賦予林業的主要使命就是多生產木材以支援國家建設,因而相比較而言,當時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的力度是有限的。對森林資源長時期的過量采伐為后來林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2)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3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隨著1981年國務院作出《關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以及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潮在全國迅速掀起,這對遏制森林資源銳減的勢頭、扭轉資源危急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時期里,盡管人們意識到了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并且不斷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森林資源總體增長緩慢,據第3次和第4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數據,1988~1993年,森林面積從1.25億hm2僅增加到1.33億hm2,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13.92%。
(3)建設兩大體系時期(1993—1997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社會各行各業對木材等林產品的需求驟增。“建設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便成為這一時期林業建設和發展的總體思路。1994年,原林業部提出要“深化林業改革”、“外拓空間,內建機制”,活躍林區經濟,使林業經濟發展壯大起來,以減輕森林資源的壓力。與此同時,順應世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潮流,原林業部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為21世紀中國林業的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在建設“兩大體系”的總體思路下,林業在向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方向發展。但這一時期,國家對林業建設與發展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夠,林業仍然在“自我振興”。
(4)生態建設前期(1997—2000年)。國家的改革開放日益向縱深發展,林業也加快了其行業發展的步伐。生態建設初期,林業并沒有形成系統而成熟的發展思路,同時也未能得到有關方面政策和資金的有力支持,因而顯得有些空泛乏力。1998年特大洪災之后,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恢復植被、保護生態”的決策,決定在政策上和資金上對林業進行重點扶持。這標志著國家對林業的定位已由過去的“產業型”轉為“公益型”。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林業立即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讓森林休養生息。這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轉變。
(5)進軍生態建設主戰場時期(2000年~)。進入新世紀以來,林業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日益顯示出來,國家開始從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林業以較大的傾斜和扶持,林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但僅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森林資源分布不均,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國家又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成效顯著。當前林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項產業轉向主要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由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轉向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建設的主體;造林方式和結構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喬木為主轉向按經營目的而采取不同的作業方式和植被組合。可以說,林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傳統林業的影子正在日趨淡化,現代林業的輪廓正在逐步顯現。
2.1森林資源比較
林業是受資源約束較強的產業,森林資源存量、資源稟賦對一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從資源擁有量看,中國和美國不相上下;但從資源相對占有量看,中國則比美國少的多,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6.55%,美國的森林覆蓋率則達到33%左右。我國的人均林地大約只有0.001hm2,約占美國人均量的1/6。
2.2林產品生產比較
我國林產工業的規模明顯偏小,整體素質不高,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必要條件。在主要林產品生產上,我國與美國勞動生產率差距較大,整體上屬于低效型結構。在技術上也有較大的差距。
2.3林產品貿易比較
從九大產品(包括針葉鋸材和膠合板材原木、闊葉鋸材和膠合板材原木、制漿材、單板、膠合板、刨花板、紙漿、新聞紙、紙和紙板)的貿易流向看,我國是主要進口國,美國則是主要的出口國。在全球林產品貿易中,中國是林產品凈進口國,并且進口量不斷增大。
- 上一篇:工商局長在建黨表彰大會講話
- 下一篇:副市長在工商行政管理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