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馬克思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8:59: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馬克思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評析
[摘要]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根源及其和解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究,體現出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囿于缺乏實踐唯物主義的整體視角,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不可避免地有著內在局限性。然而,其總體上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對于我們擺脫當下的生態困境、建設生態文明無疑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生態思想
我國學術界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總體來看,這些研究大多拘泥于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某個代表人物的生態思想評價,沒有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作為一個整體性的論題展開研究,也就無法深入把握其理論實質,未能對其進行辯證地、客觀地理解和評價?;诖?,本文的目的既非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的生態思想展開個案研究,亦非梳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而是將理論整體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作為研究的對象,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對其予以盡可能公正的、妥當的評析,開顯其對于解決當今生態問題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闡釋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為切入點,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深入批判,進而尋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生態社會主義模式。(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二者是和諧統一的。首先,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肯定了自然是先于人類社會的客觀性存在。奧康納就將自然理解為一種前提性的存在?!叭祟愂且蕾囉凇畬ι鼧嫵捎绊懙耐庠跅l件’,即環境或‘自然’的?!保?]他認為自然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先決條件,人的生存和發展均深深依附于自然。其次,他們又指出,自然根本不具有獨立于人的存在價值,唯有與人類社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自然才是真實的,才具有意義??梢?,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中,只有為人類的實踐活動所中介,自然才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從而具有社會本質,獲得其應有的現實性,這無疑發掘了馬克思“人化自然”的觀點。最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深入闡發了自然與人類社會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而關聯自然和社會的這一中介就是福斯特所說的“實踐勞動”。他們認為通過“實踐勞動”這一中介,自然進入社會領域,被改變了的自然制約并改變著社會的發展;反過來,隨著實踐活動的變化,進步著的人類社會也不斷作用、影響著整個自然的發展進程。由此,建立了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生態關系,構成了人與自然和50----諧統一的歷史過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論述,探索并挖掘出馬克思自然觀中豐富的生態理論內涵,確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時代性,為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閾。(二)人與自然異化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縱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其吸收了馬克思以社會現實制度來分析資本主義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這一重大思想,主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異化,使其呈現出生態惡化的趨勢。該觀點的典型代表人物奧康納提出了資本主義矛盾的二重性說法,奧康納強調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即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是造成生態問題的罪魁禍首。在奧康納看來,資本主義制度的逐利本性必然加大對自然資源的攫取,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無限擴張與其生態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勢必造成人與自然沖突的加劇,進而引起生態失衡和環境惡化?!凹仁菍︸R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的重要補充,同時也為進一步分析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奠定了理論基礎?!保?]與此同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實踐活動的異化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相異化的這一經典論述之上,深入地發掘出異化消費,即人們為了逃避或者補償異化勞動所帶來的痛苦的一種消費生活方式,是催生人與自然關系異化、致使生態危機爆發的直接根源。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強加于人的“虛假需要”誘導人們走向了“異化消費”,使人錯將自身生活的全部追求等同于物質消費,由此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對商品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進而導致生態危機的爆發。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深化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也極大地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需要和消費理論。(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途徑: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借鑒了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論的經典闡釋,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出現的實質性根源,人類要想完全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徹底廢除資本主義制度,以新型的生態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正如佩珀所強調的,原本理性的人之所以在大自然面前顯露出無盡的貪婪與瘋狂,歸根結底是當時的社會制度使然。由此可以看出,只要人類得以實現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全變革,揚棄這種導致過度生產和消費的生產方式,人們就能夠恢復自身的理性,徹底摒棄征服、控制自然的錯誤觀念,進而從人的合理需求和正當利益出發,尋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生態社會主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勾畫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愿景。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推崇的生態社會主義實施人類中心主義和人道主義,實行“穩態經濟”發展模式,強調將市場調節與國家管理相結合,推動社會理性地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促進經濟建立在與自然協調發展前提下的適度和理性增長。與此同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沿著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理論的思路,洞察到人們為了逃避異化勞動所帶來的痛苦,轉而到被資本主義廣告所支配的異化消費中去尋求自由和幸福,而這種異化消費終將強化資本主義社會對商品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引發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因而,他們倡導破除異化消費,通過確立“真實需要”基礎上的理性消費來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生態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分析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拓展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內涵。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合理性
生態馬克思主義消費異化評析
[摘要]消費異化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批判的重要視角,通過對這一概念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解讀,將這一理論與生態危機、資本主義制度聯系起來,對消費異化理論進行合理性與局限性分析,最終實現沒有異化、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關鍵詞]消費異化;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評析
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資本主義社會在消費領域出現了明顯的異化。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當前的消費異化也是人們自我異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正確認識消費異化問題,對于解決當前的生態問題有著重要理論意義。
一、消費異化概念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解讀
消費異化作為一個新的哲學范疇,它來源于對消費的異化分析。因此,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我們可以將消費和異化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消費異化思想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首先提出的。所謂消費異化,是指“人們為了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高度集中化的生產模式使得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無法自由的表達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只有通過消費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意義,他們的生活僅僅剩下空閑的消費時光,而勞動過程則并不屬于他們。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福利政策的不斷完善并沒有改變雇傭關系的本質,無產階級的勞動依舊是枯燥乏味、缺乏創造性的,因此他們只能將重點轉移到消費領域,在消費中獲得相對的自由。人們購買商品并不是真正需要這一物品,而是資本主義市場下的機制對人們的刺激,人們瘋狂地追求著這些商品,他們把市場強加給自己的需要當成自己真正的需要。
二、消費異化理論的合理性分析
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論文
一、生態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原因的剖析
“現實地描述生態與資本主義的沖突,目前需要某種形式的知識性抵抗,即對進行掠奪式開發環境的現存生產方式和觀念進行無情的批判”,而對生態危機原因的考察“需要超出生物學、人口統計學和技術以外的因素做出解釋,這便是歷史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資本主義的制度”。因此,生態馬克思主義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為基礎,同時并未囿于這一對基本矛盾,分析視角由資本主義生產的非生態性擴展到消費的非生態性,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及其自身不能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一)資本的本性是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的經濟根源。資本主義社會中嚴重生態危機的背后有深刻的經濟根源。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支配著生產和交換的一個一個的資本家所能關心的,只是他們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時要獲得利潤,成了唯一的動力”,工業文明時代“激起人們的最卑劣的沖動和情欲,并且以損害人們的其他一切稟賦為代價而使之變本加厲的辦法來完成這些事情的。卑俗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因此,只要能獲取利潤,資本所有者就會不顧一切的進行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而以資本積累為本質的資本主義制度“特別適應資本與利潤的生產”。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整個工業體系彌漫著不計后果的濫用人類與自然資源的現象,追求金錢的目標支配著理性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企業是以利潤為目標指向的,其首要的關注目標不是“如何實現生產與自然的相平衡、與人的生活相協調,如何確保所生產的產品僅僅服務于公眾為其自身所選擇的目標,使勞動變得更加愉快。它所關注的主要是花最少量的成本而生產出最大限度的交換價值”。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會將自然環境作為影響其生產的內生性因素來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解決與“冷酷的資本需要短期回報的本質是格格不入的”。由于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的形式積累財富視為社會的最高目的”,“把追求利潤增長作為首要目的”。因此,“那些只是在晚些時候才顯現出來的、通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產生效應的較遠的結果,則完全被忽視了”。對利潤的狂熱追逐必將導致資本的自我擴張和積累,而由于資本對自然界存在價值的低估,以自然和人的自由的破壞來換取利潤的增長就成為必然,其后果就是通過經濟危機的形式來反映生態的危機,同時生態危機的產生又會推動經濟危機的產生。
(二)物質代謝鏈條的斷裂是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原因在生產領域的具體表象。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整個自然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人、自然與社會都處在這一循環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人、自然與社會間的物質循環應嚴格遵守物質代謝(新陳代謝)的基本規律。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時,不僅深刻揭示了資本對人的剝削,而且揭示了資本對自然的剝削。在馬克思看來,“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這意味著馬克思、恩格斯將人及社會經濟活動與外部自然界之間的關系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關系來看待,并且這一物質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就是物質代謝。對馬克思新陳代謝理論研究最為系統的是福斯特,他認為,“在馬克思的分析當中,經濟循環是與物質變換(生態循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而物質變換又與人類和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新陳代謝概念為馬克思提供了一個“表述自然異化概念的具體方式”,而自然異化是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社會異化特征進行全面批判的核心概念。因此,馬克思的新陳代謝概念對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生態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逆轉性具有重要意義。
蒂姆·海沃德(1994)認為,馬克思的社會——生態學新陳代謝概念“在自然方面由控制各種卷入其中的物理過程的自然法則調節,而在社會方面由控制勞動分工和財富分配等的制度化規則來調節”,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分工和財富分配制度取決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這一制度體系下的所有制度安排都服務于利潤的獲得。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導致物質代謝的斷裂是一種必然,“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成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資本主義生產在破壞這種物質變換的純粹自發形成的狀況的同時,又強制地把這種物質變換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并在一種同人的充分發展相適合的形式上系統地建立起來”,可以說,馬克思對新陳代謝鏈條斷裂的分析不僅體現在其對由于大規模資本主義生產對土地過度“剝削”而造成的人類與土壤之間的新陳代謝鏈條斷裂,而且馬克思還將其擴展到社會層面上與城鄉對立分工相聯系的新陳代謝鏈條斷裂上,并且將其視為全球層面上新陳代謝鏈條斷裂的一個證據。福斯特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是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城市與農村、人類與地球之間物質交換裂痕的基礎上”,馬克思運用斷裂的概念表達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對形成其生存基礎的自然條件的物質異化,資本主義制度內含著物質新陳代謝關系的斷裂,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自然和社會關系的異化,后果就是生態危機的產生。
(三)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原因在消費領域的具體表象。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對“我們稱之為‘異化消費’的現象,即異化勞動的合乎邏輯的對應現象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尋生態危機出現的原因,是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所忽視的一個命題。那么,異化消費與虛假消費是怎樣由生產決定和強化現有生產方式并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出現呢?
當代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兼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正文】
分類號:X1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218(2000)-05-0114-05
20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就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空前強大。然而,當人類沉浸于控制自然的喜悅中時,自然也偷偷向人類伸出了報復的武器:資源匱乏,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由此引發了60年代以來西方影響廣泛的生態哲學。作為一種自然的哲學視角,它要求限制工具理性的膨脹,控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科技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從而建立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價值觀。在實踐上,生態哲學直接介入西方社會政治生活,并突發為一種激進的社會改革要求,形成所謂的綠色革命理論流派。在哲學理論上,生態哲學看到了人類主體在發展生產力以改造自然中的一種功能性畸變。7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介入了這場關系人類生存的重大生態革命,并把生態問題與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創立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它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邏輯進行責難。他們認為:第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生態危機;第二,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一種意識形態。最終他們得出馬克思的理論“就不得不進行修正和補充”的結論。[1](76)本文立足于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評介的基礎上,揭示出其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本質區別,進而探索一條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邏輯的生態主義道路。
一
生態學這一概念自德國科學家恩斯特·??藸?886年首創以來,迄今已一個世紀。其實,生態科學在19世紀主要是被理解為非人自然存在之間的生態依存關系,而其作為當代自然科學的一個新的整體學科卻是在本世紀60年代才突現出來的,并被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視角來闡釋,而且不是從原來的對象性意義,而是從生態整體意義上。從語言發生學的角度看,生態學一詞是從希臘OLKOS派生而來的,它是家園的意思。生態學的“家”是指自然界,這里有一個隱喻,我們將自己整以生存的家當作了征服和奴役的對象。自然與人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結構,這個生態總體正是由于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構成的,因此,當這個系統的任何部分受到損害,生態總體便會發生內部失調。因而,生態學要求阻止現代工業社會發展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性關系,阻止污染毒化生物圈,反對核技術而發展那種促進與環境相互依賴的“適當技術”,發展良性的再生性生產,以根本保護人類的生存。主張生態革命的綠黨聲稱,他們主要是“發展一種既不同于共產主義,亦有別于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所謂第三條道路)。他們提出“恢復生態平衡,實現上公正,實行基層民主和采用非暴力”,反對強權政治,實現各國緩和,主張根本消除生化武器,最終建立一個以“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契合了這種生態主張,并折服了其中蘊涵的“綠色政治”所顯現的有著巨大潛力的反對現存社會改革要求的新的趨向。他們把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以作為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動因理論分析,從而得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最終可以克服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并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的穩態經濟。本文將以萊斯的《自然的控制》為代表,來評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生態文明與生態主義馬克思主義比較
生態文明戰略思想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開始關注自然生態問題,馬克思主義具有深刻的生態內涵。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經過孕育、形成和發展,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建設的最高戰略層面。本文通過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內涵、西方生態主義和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試圖比較中西方生態思想的不同,揭示中國生態文明戰略的特點和優點。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遵循著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遺產,切實結合中國實際,克服了西方生態主義的空想性,克服了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偏離,真正做到了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在應對生態環境危機方面走出了一條中國道路。
一、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內涵
經過西方學者的發掘與闡釋,經過蘇聯布爾什維克黨的解讀和實踐,經過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內涵已經得到全世界的認同。[1]在1995年的國際馬克思大會上,有學者指出馬克思是最早的社會生態學家,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是生態哲學。盡管在一些細節問題上還有爭論,但學界對于馬克思很早就從哲學高度關注生態問題、馬克思主義具有豐富的生態內涵、馬克思主義在破解今天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幾個方面已經取得了共識。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內涵包括:第一,自然界優先于人類而存在。人類是類存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的存在是人類生存、生產的前提和基礎。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出現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2]158“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保?]209第二,人要按照自然的規律來生產,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要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目標?!皠游镏簧a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的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保?]163美的規律就是合乎自然的規律。破壞環境、污染自然的生產方式都是不美的。資本主義的整個生產方式都是與自然規律、美的規律相違背的。人類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資料與自然界實現物質的交換。環境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創造、相互依賴的辯證關系。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與自然的歷史是統一的?!爸灰腥舜嬖?,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3]第三,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罪魁禍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利潤的最大化為根本目標,自然環境不在資本的考慮范圍以內。資本主義一方面把自然界當作財富的水龍頭,另一方面糟蹋自然,把自然看作“污水池”。第四,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想境界。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使自然界真正復活”,“需要對我們所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4]。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將“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5]。共產主義是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統一。只有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2]185。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包含豐富的生態思想,揭示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原則和方向。
二、西方生態主義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西方生態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社會思潮。其根本原則是所謂生態中心主義。西方生態主義認為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是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所謂人類中心主義,就是一切以人類的物質財富生產為中心,一味鼓吹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利用,不顧及自然環境的承受極限。生態主義把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近代以來宣傳的啟蒙理性都看作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源,質疑并批判西方社會自工業文明以來的發展成果。提倡生態中心主義,就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倒轉。生態中心主義就是以生態取代人類的中心位置,把整個生物圈看作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系統內各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自然事物具有獨立于人的內在的價值,而人只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非中心部分。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該以生態系統本身的完整和平衡為依據。人類對自然事物的利用應該在尊重其內在價值的前提下進行。生態中心主義對工業生產、經濟增長都抱有一種敵意的態度。有論者主張擺脫對物質財富的追求欲望,在經濟上實現零增長,建立一個綠色的生態社會。作為一種對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破壞生態環境的工業社會發展模式的反思,西方生態主義借助生態科學的理論資源,宣傳生態環境的最高價值,試圖在精神上超越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西方生態主義以生態為唯一價值取向的做法顯示出“反人類”或者“超人類”的傾向,顯得有些矯枉過正,對未來的零增長的生態社會的構想具有鮮明的烏托邦性質。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產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吧鷳B學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的提出者加拿大學者本•阿格爾主張應當激活馬克思主義中的生態思想資源,結合晚期資本主義的實際情況重新建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批判精神分析當今西方世界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才能找到切實有效的解決途徑。他們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他們期望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良好的生態環境之間的必然矛盾的揭露來引發生態社會主義的政治運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利用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觀念和方法,比如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對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辯證關系的闡釋來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癥結,提出把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理想結合起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批判傳統,保留了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的精神”[6]116,在探索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社會的適用價值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但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了其中的一部分作重點的闡發。在一些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主要是通過研究者的闡發建構起來并加以系統化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屬于一種理論話語,它所提出的以生態危機理論取代經濟危機理論、以生態理性理論取代經濟理性理論等策略缺乏向社會現實層面延伸的有效方案,無法把廣大民眾組織起來共同參與對社會的改造和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其影響力多數時候停留在西方高等教育的體制內?!霸谏鷳B學馬克思主義那里,社會主義運動只是一種話語政治。”[6]117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實踐方面的革命性被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大大地“弱化”了。有批評者指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已偏離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核心”[6]117。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戰略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研究
[摘要]當今社會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生態運動蓬勃興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應運而生.該理論把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有機結合起來,對資本主義制度、經濟理性、消費異化、科學技術非理性使用、控制自然觀念等現代性問題從社會角度予以生態批判,主張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構生態文明社會.獨特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我國正在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現代性批判理論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現實關切為己任,以法蘭克福學派的現代性批判理論為基礎,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范式內對引起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現代化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予以批判,從歷史唯物主義維度多方尋求解決生態危機的路徑.因此,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研究有助于在思想和理論上正確認識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在實踐上指引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
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的形成及主要理論來源
20世紀40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下對人統治自然的觀念進行了批判,表達了對返璞歸真的向往,構建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基本框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則在20世紀60年代才逐漸形成.這一時期生態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一批學者為探尋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路徑,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現代性問題進行社會批判,從而構建了視角獨特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在該時期,波蘭的亞當沙夫、德國的魯道夫巴羅、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世紀80年代以來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走向成熟的時期,涌現了一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者,代表人物包括本阿格爾、威廉萊易斯、高茲、戴維佩珀等,產生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專著.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突出理論品格是馬克思主義和生態學有機結合,它的現代性批判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視域內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范式的生態批判和建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秉承西方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的批判傳統,將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化生態批判理論予以進一步闡揚.例如,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人物盧卡奇主張主客同一的主體中心論,被法蘭克福學派所繼承,進一步發展成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中的新人類中心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的最新流派,它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異化消費、科學技術非理性使用、控制自然觀念是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的關鍵,并從這些維度對資本主義展開深刻的批判.正是因為該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對環境的高度關注,對資本主義展開了較為集中的生態批判,所以吸引了眾多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關注.由此,法蘭克福學派成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論來源.高茲、奧康納、阿格爾、萊易斯、佩珀、福斯特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就是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化生態批判理論加以繼承并深度發展,形成了專門以探尋生態危機形成原因和解決路徑為理論旨趣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可以說,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的基本觀點都可以追溯至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的«論解放»和«反革命與造反»這兩本著作.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的核心論題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及當下意義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隨著全球工業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現代工業發展的負效應也開始進一步顯現,資源匱竭、環境惡化等生態失衡形勢日趨嚴峻,成為危及區域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此情況下,西方社會掀起了一場旨在化解生態困境的綠色保護運動,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生態學問題研究中。由此誕生了以生態保護為主要關切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EcologicalMarxism),涌現出了大批見解獨到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作品。其中,奧康納所著的《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以下簡稱《自然的理由》)被視為代表當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最高水平的著作之一。在《自然的理由》中,他對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和生產條件矛盾進行了批判性揭示,對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與生態危機新形態及其本質進行了全方位剖析。他對東西方生態危機的論述進一步激發了當代生態批判思潮的活力,從而使得“‘全球環境危機’的觀念深深地扎根在大多數文化人的心目中”[1](p214)。他的思想有助于我們把握資本主義變化的新特征及其本質,有助于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趨勢及其命運,同時也有助于我們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對其觀點,我們要進行實事求是地辯證考量,做到所強調的,“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成果,我們要密切關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鑒別,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態度,也不能搞全盤照搬。同時,我們要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
一、奧康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
作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奧康納在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理解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概括而言,奧康納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主要體現在其“理論空場”命題、歷史唯物主義生態學重構主張、資本主義雙重矛盾危機理論和生態學社會主義設想中。(一)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生態感受性”的缺失。提出“理論空場”命題在充分肯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可信度”及其“理論和實踐上的洞察力”之前提下,奧康納提出,“馬克思的觀點中的確不包含把自然界不僅指認為生產力,而且指認為終極目的的所謂生態社會的思想”[1](p4)。在奧康納的眼里,盡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曾論證過自然過程對生產活動的影響,但是他們卻遺忘或疏略了本該高度重視的生態倫理和對人類活動影響巨大的自然界的“自主運作性”等問題。而且他認為,這種“豐富的生態感受性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缺失,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闡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瓪v史唯物主義事實上只給自然系統保留了極少的理論空間,而把主要的內容放在了人類系統上面”[1](p6-7)。因此,奧康納提出歷史唯物主義存在著“理論空場”(Silenc⁃es)。奧康納主要從兩個方面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場”,即他所說的“歷史唯物主義在兩個重大方面是有缺陷的”[1](p436)。一方面,奧康納認為,受理性主義自然觀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中關于經濟系統的傳統觀念過多地重視其物質性和技術性,而忽略了隱藏于其社會性背后的特定的文化規范和價值觀。因為生產關系不僅受經濟規律等客觀性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文化價值理念等主觀性因素的影響,生產關系在其社會本質上是具有文化內涵的,而馬克思恩格斯卻“沒有充分關注到這一點”。另一方面,奧康納提出,“傳統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的傳統觀念還輕視或忽視了另一個事實,即這些生產力既具有社會的特征,又具有自然的特征”[1](p436)。在奧康納看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焦點主要是社會化了的人類物質生活,它強調更多的是自然界的人化問題,而忽略了人類歷史的自然化方式以及自然界的自我發展等自然生態系統問題;強調的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能動的改造性,即人化甚至是異化了的自然,而忽略了自然界對人類活動的客觀的制約性;強調的是“勞動力供應的條件,而不是一般性的、外在的自然生態的生產條件”[1](p235),使得本該在歷史唯物主義中占據重要位置的自然生態生產條件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論關切或被置于邊緣位置。因此,奧康納認為,盡管歷史唯物主義具備一些生態學理論的潛質,但其理論體系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生態學空場”。通過對“理論空場”進行分析論證,奧康納提出,“生態科學的出現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性斗爭的事實,已經說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內涵的革新與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1](p8),奧康納由此提出,“對歷史唯物主義觀念進行修訂是很有必要的”,從而為其歷史唯物主義生態學重構主張奠定了一種認識論基礎。(二)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空場”命題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生態學重構主張奧康納認為,“雖然當今世界經濟正凸顯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那種模式”[1](p1),但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中關于生態經濟學問題的“樸素遺產”已不再適應社會轉型時期資本和生態沖突日趨嚴重的新局勢。因此,要想提升歷史唯物主義對當下生態問題的理論闡釋力,就必須要對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某些觀念進行“修訂”,將自然和文化范疇更全面地納入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視域中去以賦予歷史唯物主義以其應有的生態和文化維度,進而實現他所設想的那種“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具體來說,一是在考察生產實踐活動時,不能僅關注其經濟價值實現程度,還要關注其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即是說要將其置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大背景下加以認識分析;二是在考察人類社會勞動時,不能僅關注其技術能動性,還要關注其文化價值性,即是說要將其置于歷史文化系統的大背景下加以認識分析。奧康納還強調,在將自然和文化范疇引入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社會勞動對自然和文化的影響和作用。在奧康納的理論體系中,自然、文化和社會勞動三者之間內含著對立統一的邏輯關系。其一,自然和社會勞動是對立統一的。自然是社會勞動的基礎和對象,勞動是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紐帶,勞動價值的實現要以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前提,自然界反過來也會受到社會勞動的影響,隨著勞動工具的改進、勞動范圍的擴大和勞動者技能的提升等,自然界的面貌和形式會被不斷改造。其二,文化和社會勞動是對立統一的。社會勞動既是改造外在世界的物質生產實踐,又是受制于價值規范的社會文化實踐。因此它不僅要遵循價值規律等客觀經濟規律,還要遵循一定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規范;反之,勞動的形式對文化規范的形式和文化實踐的內容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三,自然和文化是對立統一的。自人類出現以來,自然的發展就從未擺脫過人類文明的影響,反之,每一時代人類文化的發展也都帶有同時代自然環境的印記,兩者借由社會勞動這一中介而產生源源不斷的聯系。在奧康納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視域中,正是因為自然、文化和社會勞動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互作用,歷史才得以不斷變遷和發展。沿著這樣的分析路徑,奧康納提出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理論家們提出的方法論范式,也成為他全部理論體系的批判根基,即以社會勞動為核心,同時突出社會勞動的自然性和文化性,以此建構起自然、文化、社會勞動三位一體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逐步達到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的目的。基于這一全新的方法論范式,奧康納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批判,并在批判中逐步澄明了自己的生態學社會主義價值理想。(三)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的變化和生態危機的加重提出雙重矛盾危機理論。奧康納認為,“馬克思始終沒有發展出如下的觀念:資本主義的矛盾有可能會導致一種在危機及社會轉型問題上的‘生態學’理論”[1](p275)。同樣,馬克思本人及其他馬克思主義理論者也“沒有發展出一種解釋由危機所導致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方面的變化”的理論,這一理論維度的缺失使得傳統馬克思主義無法充分解釋此后出現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及其導致的劃時代生態危機。為此,奧康納著重以生產條件(ProductionConditions)為核心范疇,以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為理論出發點,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矛盾與危機理論進行“時代化”發展,從而得出“有兩種而不是一種類型的矛盾和危機內在于資本主義之中”[1](p275)。奧康納理論中的資本主義的第一重矛盾就是馬克思曾著重論述過的內在于資本主義體制的價值與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實現之間的矛盾。奧康納認為,資本的擴張必然會導致生產的擴大和更多勞動價值的產出,然而在社會需求疲軟甚至是減少的情況下,資本真正獲得的利潤會隨之下降,其預期的剩余價值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價值和剩余價值在實現程度上的不平衡、不對稱終會導致“資本總體的再生產與積累的中斷和停止”[1](p285),即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蕭條和滯漲危機。在奧康納看來,第一重矛盾的根本問題是出在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實現環節而不是生產環節,因此奧康納將第一重矛盾引發的危機定義為一種“實現性危機”。奧康納理論中的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也就是他本人著重論述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在奧康納看來,第二重矛盾的根本問題是出在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而非實現環節,因此奧康納將第二重矛盾引發的危機定義為一種“流動性危機”。奧康納認為,“出現第二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從經濟的維度對勞動力、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空間,以及外部自然界或環境的自我摧殘性的利用和使用”[1](p284)。其一,資本的逐利本性使得資本必然地呈現出無限的擴張性,然而生產條件(水、能源、土壤等維持生產所必需的自然資源)卻是有限的,它無法隨資本的擴張而擴張相反會一直不斷減少。資本無限擴張邏輯下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對自然生產條件的“再生產能力”①具有巨大的損害性,就像奧康納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以非常復雜的自然或生態系統為基礎,對整個生態系統都會產生破壞性的作用”[1](p196)。其二,隨著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與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新全球經濟”這一統一體中被結合起來,發達國家和地區在資本的驅使下往往會將生態破壞性強和生產條件需求高的產業轉移至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隨之也會將生態問題一并轉移過去。奧康納將其概括為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積累中不平衡和聯合的發展所導致的生態危機的區域化甚至全球化。生態危機的最終結果不僅會導致以增加利潤為目的的對生產條件的重組,而且還會引發生產條件的再生產等社會關系方面的變化。因此奧康納說,“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不僅是資本主義的一個調整時期,它潛在地也是社會轉型的一個契機”[1](p331)??偠灾?,奧康納認為,資本的擴張勢必會伴隨著對自然生產條件的破壞,這是由資本主義的體制性特色決定的。經濟問題與生態問題通常都不是單獨出現的,它們互為因果又相伴相生。經濟危機必定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某種類型的生態問題,而由生態危機所引發的環境、勞工運動等社會運動又會使經濟問題進一步惡化。奧康納將其稱為一種“在生產、市場關系、社會運動及政治的維度上——存在于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的趨勢和傾向性之間的相互決定的關系”[1](p294)。此外,奧康納還提出,“有許多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生態危機’既是一種科學的闡釋,在更大的程度上又是一個政治的和意識形態性的范疇”[1](p218)。因此,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出現往往又會引起民眾政治上的反抗,由此引發政治方面的危機。危機背后或明或暗的利益沖突、經濟與政治的斗爭沖突又會成為下一輪連鎖危機的助推器,如此循環往復,使得資本主義在結構性危機的深淵中越陷越深且無法自拔。圖1:奧康納雙重危機結構圖(四)基于“生產性正義”的理想訴求提出生態學社會主義設想。奧康納認為,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它生產的非正義性和對生態的破壞性,這就注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從源頭上解決其內生的雙重矛盾,而雙重危機的交叉顯現又會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內部盤根錯節的矛盾,最終引發更多的連鎖危機問題,因此奧康納提出“資本主義在生態上是不可持續的”[1](p378)。同樣,奧康納在考察過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模式后也提出,雖然傳統社會主義不具有資本主義那樣嚴重的生態危害性,但由于其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全面的工業化發展路徑,加上“他們早已把自己融入世界性的資本主義市場中去了”[1](p409),因此,他們的生產同樣具有非正義性。在對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的非正義性生產進行思考后,奧康納提出了他理想中的正義社會訴求——“正義之唯一可行的形式就是生產性正義;而生產性正義的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生態學社會主義”[1](p538)。因此,要建立以生產性正義為旨歸、以對生產條件的強調和重建為核心內容的生態學社會主義,從而使其與自然的可持續性相適應。在奧康納看來,社會主義和生態學是互相需要的。一方面,社會主義需要生態學在場,因為生態學能“使社會生產力變得清晰起來,并終止對地球的毀壞和解構”[3];另一方面,生態學也需要社會主義制度在場,因為社會主義能“使生產的社會關系變得清晰起來,終結市場的統治和商品拜物教,并結束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1](p439),而如果“僅憑他們本身是不可能同時有效應對全球資本主義在經濟和生態維度上的破壞性特征的”[1](p434-435)。因此,生態學社會主義要揚棄社會主義和生態學之間的矛盾,進而實現一種社會主義和生態學聯姻條件下的生態學社會主義。關于生態學社會主義的建構途徑,奧康納提出了以下主張:其一,經濟方面,構建能夠使消極外化物最少化、積極外化物最大化、需求最小化、內外貿易民主化的生產性正義,摒棄“在高度社會化生產的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實現”[1](p538)的分配性正義。要突出勞動和貨幣自身的使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要按照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為生產導向而不是僅僅追求利潤最大化,還要對生產條件進行理性保護,對資源消耗進行合理控制。最重要的是確立“保護第一”(PreservationFirst)的生態理念,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產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其二,政治方面,對非正義的資本主義制度和權力關系進行批判變革,克服地方主義和中心論,“將民主的內涵置于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國家的民主形式或程序之中去”[1](p491),將國家置于社會的民主化組織之下進而實現更高程度的民主化、大眾化和“國際主義”。在奧康納看來,“唯一也許可以很好地協調好生態問題的地方特色和全球性這兩個方面之間關系的政治形式,應是這樣一種民主國家:在這種國家中,社會勞動的管理是民主化地組織起來的”[1](p439)。其三,突破綠色運動以往的地方性、宗派性和“路線主義”,發展一種國際性視角、批判性和革命性戰略戰術,將全世界的各種地方性團體和社會運動人士聯合并強化起來,建立起“第五國際”,最終組織起一種“既是全球性地又是地方性地思考和行動”,進而實現“一種新的民主的、生態合理的、并且在經濟上和社會上公平的生活方式”[1](p476)。奧康納對生態學社會主義的愿景看似是美好的,而且他關于“生產性正義”的構想也并非全無可取性。但究其實質,他理論藍圖中的生態學社會主義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其根本目的也并非是要徹底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度,而是在保持資本主義制度框架不變的前提下對這一制度下的某些明顯“不正義”的體制進行改良性革新。這樣充滿折中主義的革新舉措注定無法徹底改變資本主義勞資矛盾,注定無法徹底改變資本的無限擴張、生產的無限擴大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注定無法徹底改變個別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組織性之間的矛盾,更不會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其設想具有理論上的空想性、行動上的不徹底性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依附性?;隈R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歷史解釋觀可以判斷,奧康納所設想的生態學社會主義注定無法成為現實。
二、合理性與局限性:奧康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雙重考量
奧康納在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向全球蔓延的時代背景下,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生態理論的闡釋力、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危機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都進行了深入思考,對資本主義社會乃至全球熱點生態問題的產生和應對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對奧康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評價,應該沿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向,堅持“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方法,既要承認其思想的合理性,又要充分認識到其思想的局限性。(一)奧康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合理性。首先,奧康納在其著作中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可信度”及其“理論和實踐上的洞察力”,其歷史唯物主義重構設想也并非是站在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下提出的。相反,他在著作中多次對那些攻擊馬克思恩格斯的批評家們的欠公平的指控予以拒斥,這一點應給予充分肯定。奧康納在尊重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語境的前提下,結合當今資本主義世界新的發展形勢,將文化維度、自然維度引入到社會勞動維度中,提出了一種新的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倫理思想,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在生態領域的研究空間,順應了時展對自然、文化和社會勞動三者的和諧要求。他所提出的自然、文化、社會勞動三位一體的全新方法論范式從一定程度上豐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內涵。其次,奧康納在馬克思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思想的基礎上提出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所處的年代不曾分析過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之外的第二重矛盾及由此引發的生態危機,豐富了經典馬克思主義語境中關于矛盾和危機的理論,拓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矛盾和經濟危機的思想。同時,他繼承并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精神,并將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從政治經濟領域延伸至生態文化領域,他以雙重矛盾思想為理論武器,基于雙重矛盾所形成的雙重危機尤其是生態危機的危害性對資本主義展開了全方位的理論批判。就今天的全球化發展形勢來看,他提出的雙重矛盾危機理論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理論前瞻性,他所探討的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生態失衡給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問題及其對策思考,為我們更好把握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社會主義的新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域。最后,奧康納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審視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新變化和新問題,他基于唯物主義歷史觀與自然觀的雙重維度,提出實現社會主義和生態學的結盟,構建一個以生產性正義為導向的生態學社會主義以降低對生態的破壞性,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他的設想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新社會主義模式的探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生態建設的思想。他所設想的生態社會主義發展方式為人們從社會制度層面探究生態危機的解決辦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他提出的“保護第一”的生態理念有助于引導人們思考如何推動社會生產條件與社會形式的重組重構,他提出的生產性正義概念有助于引導人們思考如何克服資本的無限擴張及由此帶來的生態破壞,他提出的“既全球性又地方性地思考和行動”有助于引導人們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區域性和國際性生態保護合作,從而更好地應對解決當前越來越全球化的生態問題。(二)奧康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局限性。奧康納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確實有其閃光點,但同時也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具體體現在:其一,奧康納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生態學“理論空場”及以此為出發點的歷史唯物主義生態學重構設想具有形而上學的非歷史性和非客觀性。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對生產條件、生態文明和生態危機等概念沒有較多的理論說明,但他們對自然生態問題一直都有符合他們自身時代背景的理論關切,對資本的逐利本性可能引發的生態破壞性也有過相關思考和展望,歷史唯物主義并不存在科學意義上的“理論空場”;另一方面,每一時代都有各自時代不同的焦點問題和理論任務,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那個時代尚未面臨當今時代這種類型和程度的生態危機問題。因此當今時代的理論家們絕不應該把當前社會新發展變化導致的新危機歸咎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某些方面的理論缺失或闡釋力不足。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為我們提供的是一種立場、觀點、方法及建構于之上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而非面面俱到的教義、教條。正如恩格斯曾強調的,我們的理論“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4](p284)。無論時代怎樣發展,無論社會怎樣變化,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一般原理及其立場、觀點與方法是完全正確且永遠不會過時,更不會失效的。其二,奧康納對雙重危機理論的論述具有避重就輕的不徹底性。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危機相較其經濟危機具有更嚴重的破壞性,因而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最嚴重的矛盾,這一判斷回避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核心的問題所在,顛倒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放大了生產力、生產關系與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過分凸顯了生產條件在社會關系變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隈R克思主義的理論語境可以發現,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危機更多的是經濟危機在新形勢下的一種新的或附加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社會核心的體制性問題和矛盾依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奧康納將其理論重心和批判矛頭主要對準資本主義生產條件及生態問題,因而也就無法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性矛盾危機進行有效的批判,其結果甚至會轉移無產階級的斗爭視線,不利于核心問題的根本性改善。其三,奧康納雖然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對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進行了批判,并寄希望于建構一個生態學社會主義進而從根本上克服當前的生態危機,但是他的思想具有烏托邦式的空想性。他的理論一方面更多的是停留在思維層面,缺乏轉向現實行動的具體方案,因而可操作性不強。另一方面,他提出以“生產性正義”取代“分配性正義”的設想,但他的理論并未充分論述如何徹底改變當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實現這一正義視域的轉變,在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得不到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其生態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并不會真正變為現實。此外,他后期在分析生態危機的解決路徑時,多次提出要通過國際性的激進綠色運動,推動實現一種政治上民主、生態上合理、經濟和社會上公平的生產生活方式[1](p476)。這說明他開始轉向于推動社會組織發展并力圖通過綠色環保等社會運動的方式推動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的解決。奧康納過高地估計了社會組織在解決經濟與生態危機中的作用,這種寄希望于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組織內部的社會活動來根本性改善全球生態問題的設想注定是行不通的。
三、《自然的理由》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啟示
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思想融合的路徑選擇
【摘要】伴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行,生態文明觀念不斷發生改變,傳統的生態思想對我國的生態文明發展起到的指導作用逐漸不能滿足我國的生態文明發展步伐。為了能夠提高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我國開始探索符合我國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和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融合路徑,并對其進行大力推廣,以促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傳統生態思想;融合
對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來說,其對人類的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而我國的傳統生態思想中的某些內容對當前我國的生態發展來說也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為了能夠使我國的生態文明發展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本文對兩種思想的融合路徑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1.推動生態文明價值觀融合的路徑
1.1構建先進文化體系
先進的文化體系是一種能夠促進社會制度和社會發展方向建立的自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先進的文化體系對民心的凝聚和維護社會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我黨在建設的初期就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我黨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其將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和愛國主義思想等綜合到一起,體現了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引導,能夠使我國更好的實現中國夢的理想。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論文
一、國外文獻研究現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最早見之于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霍克海默爾與阿多諾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1947年)。由啟蒙精神所產生的認識論意味著我們是在對自然有支配權的范圍內認識自然的,認識自然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自然,奴役自然。“由于自然被破壞了,每一種想要取消對自然奴役的企圖都更加深人地陷入被奴役之中,由此產生了歐洲文明的過程?!?/p>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首次提出和使用這一概念的是加拿大學者本·阿格爾。阿格爾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一書中,將"TheEcologicalMarxism"理解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吧鷳B學馬克思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主要有安德烈·高茲、詹姆斯·奧康納、威廉·萊斯、本·阿格爾、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大衛·佩珀。他們認為,首先,生態問題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世界最為突出的問題,應強調生態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生態危機已取代經濟危機而成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其次,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消費”是人性的扭曲,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他們主張應予批判。再次,擺脫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種“穩態”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最后,提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爭取社會主義道路的設想。
20世紀90年代以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馬爾庫塞對“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的批判;威廉·萊斯重新定位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本·阿格爾的生態危機理論的建立。
(一)關于對生態危機原因的分析
本·阿格爾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中提到,馬克思主義關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已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轉移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意識和危機理論給予高度重視,認為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危機就是生態危機。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當代企業價值
摘要: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工業化生產方式推進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在市場經濟中,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企業承擔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的重要指引。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內涵為起點,歸納了其基本特征,并以寶鋼為例具體剖析了我國鋼鐵企業的生態責任現狀,依據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生態環境問題,這對于自然、人類和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發展變革;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內涵與主要特征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內涵馬克思主義中的生態思想是對“人類同自然的和解和人類本身的和解”思想的拓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本質上不是要解決生態問題,而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可以從人類、自然和社會三個角度進一步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
1.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自然界是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來源,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離不開自然。自然界為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提供了兩類物質資料,一類是天然的生活資料,另一類是天然的生產資料。馬克思說:“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睔v史的產生是依靠于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實現的,在人類對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些方式反過來又推動了人類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2.人類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說過,“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絕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自然之中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肉體和人類身上展現出的動物特征都充分顯示出人類將永遠無法脫離自然界而獨立生存和發展。人類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通過物質生產活動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實現了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最終創造了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