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4 04:1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世博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世博會創造世博契機

編者按:舉辦“后危機時代”背景下的世博會,對中國來說其實是創新的實踐和全新的事業。從領導層相繼視察世博園區來看,中國政府正以辦奧運會的思維來運作世博會,希望復制奧運會的成功;同時對世博會將推動中國科學發展和經濟轉型寄予厚望。中國期望世博會如同北京奧運會一樣,以“三個展示”定調政治訴求: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展示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就;展示中國為實現小康目標而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在全球經濟危機尚未結束和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之下,中國更希望通過上海世博會來增進人類先進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大交流,從而促進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具體材料請詳見:

上海世博會進入最后沖刺階段,世界再度進入“中國時間”。搭建史上最大的世博舞臺,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從領導層相繼視察世博園區來看,中國政府正以辦奧運會的思維來運作世博會,希望復制奧運會的成功;同時對世博會將推動中國科學發展和經濟轉型寄予厚望。這就注定上海世博會“不一般的精彩”和“不尋常的使命”。

舉辦“后危機時代”背景下的世博會,對中國來說其實是創新的實踐和全新的事業。中國期望世博會如同北京奧運會一樣,以“三個展示”定調政治訴求: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展示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就;展示中國為實現小康目標而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中國希望這種展示有利于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呈現社會文明祥和的氛圍,同時體現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在全球經濟危機尚未結束和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之下,中國更希望通過上海世博會來增進人類先進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大交流,從而促進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顯示出可持續性較差的特質,中國國家主席前不久在考察世博園區時表示,希望上海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欲借重世博會來助推上海,乃至全國的轉型?

如果說北京奧運會是一次17天的“中國力量”的集中爆炸,那么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演繹184天的“中國樂章”的舒緩鳴奏,是世界與中國全方位、零距離的對話。它將幫助中國尋找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向。世博會上匯集的各國最新理念和發展成果,正是中國經濟轉型最寶貴的財富,是推助中國可持續性發展急需借鑒的案例?!俺鞘凶屔罡篮谩钡闹黝}實踐則為中國嚴峻的“城市病”送來最佳處方。這些正是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看點,也是重要期待。也許正因為如此,將先后有3萬多名中外記者趕赴上海采訪報道,創歷屆世博會之最。

查看全文

世博會影響旅游

重大事件活動(Mega-event)對于事件舉辦地的影響涉及面廣、延續時間長,其影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1].在無形影響中,對舉辦地形象的影響是重要表現之一[2].舉辦重大事件活動的目的之一便是塑造和延伸形象,特別是針對目的地區域或吸引主題來塑造形象,此外便是扭轉原來的負面形象[3].

1影響

對重大事件活動的形象影響研究屬于對事件的事后評價,與事件的環境影響及社會文化影響有關.一般認為:重大事件活動的無形影響是難以衡量的[3].但隨著相關理論方法的逐步完善,各類有關無形影響的實證研究也日趨豐富,而相當多的研究涉及對旅游目的地形象影響的分析,如Ritchie等[4].Ritchie等[5]研究了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第15屆冬奧會結束后當地居民的反映,結果表明:奧運會不僅給當地帶來了財政收益,還給舉辦地卡爾加里市帶來了很多正面影響,如擴大了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增加了居民的自豪感.另外,Ritchie經過研究還發現冬奧會也顯著提高了卡爾加里市的知名度,對城市形象有著持續的影響[6].2001年美國猶他州政府組織學者對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對該州的經濟影響、形象影響及后續發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首次專門通過問卷調查了重大事件活動對目的地形象識別與形象認知的影響,并作了相關分析[7].Kim等通過對2002年日韓世界杯舉辦后的3至4個月內赴韓旅游的中、美、日三國旅游者進行調查,發現總體上世界杯這一重大事件對韓國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8].我國對于重大事件活動的研究起步較晚,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及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加,重大事件作為提升城市形象、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日漸受到關注,國內學者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如周常春,戴光全等使用問卷調查數據,研究發現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對于昆明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化了城市形象[9].于海波、吳必虎等針對2008年奧運會對于北京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吸引物、設施、服務、市場以及空間格局的影響做了詳細的研究,認為城市變化以及奧運會的新聞覆蓋和宣傳作為有效營銷手段,引起了目的地形象的提升[10].總體來看,當前國內外對重大事件影響的研究多集中在對旅游業整體業態及城市發展的綜合分析上,而對旅游地形象的針對性研究,特別是對于重大事件前后旅游目的地形象認知的變化,以及重大事件對目的地形象的提升作用等還有待深入發掘.本文基于問卷調查數據,從旅游目的地的認知形象、情感形象、整體形象及世博園在上海市旅游景點中的相對形象地位四個方面分析研究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項重大事件對上海市旅游形象的影響.

2研究問卷設計及處理方法

2.1問卷設計

本項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原始資料,并采用SPSS18.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了保證研究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選擇了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和馬鞍山市三地的旅游者為抽樣群體,利用他們去世博旅游的機會,作兩次調查:一次是在他們去世博前,另一次是他們從世博回來后.問卷在2010年9月初集中發放,到10月31號世博會結束之前回收問卷.筆者通過以上三地旅行社共發放800份問卷,到10月31號共計回收778份,回收率為97.25%,其中有效回收樣本共計754份,有效率94.25%.結合研究需要,同時借鑒已有研究結果,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主體的個體特征,包括人口統計學特征等普遍性問題.第二部分是旅游目的地形象測量的問題,包括結構性問題和非結構性問題.結構性問題用來測量旅游目的地的認知形象、情感形象、整體形象的普遍性問題.其中認知形象和整體形象均采用李克特五點尺度(5-PointLikertScale)計分予以量化,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依序給予1、2、3、4、5分;在相關文獻回顧[11,12]、旅游目的地背景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30個認知形象的相關項目.情感形象的測量項目來源于Russel的情感評價模型[13],為了提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使用了四個項目:令人放松、令人愉快、有趣而令人興奮和令人流連忘返.非結構性問題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分析世博園在上海旅游景點中的相對地位,繼而驗證世博會游覽經歷對于上海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響及作用程度.主要由三個問題組成,并具有不同的功能:①提到上海,您最先想到的三個景點是什么?用來獲得上海旅游景點(包括世博園在內)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排名.②您認為最值得一去的上海景點是什么?用來對世博旅游的競爭或者替代性進行分析.③您這次還打算去(已去過)的上海景點是什么?用來分析世博園是否是旅游者的首選景點.第三部分以兩極化五點尺度語意量表(BipolarSemanticScale)分別衡量總體印象、滿意度、重游意愿、推薦意愿,分數越高表示越正面。

查看全文

上海世博會盛世論

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與中國上海市遠隔千山萬水,一個地處美國中部、位于密蘇里河與密西西比河的交匯處,一個位于中國東部、處于長江的入???,世博會把這兩座本不相關的城市聯系在一起,使它們有了一個共同點:都是各自國家第一個舉辦世博會的城市。

1904年,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舉辦世界博覽會,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首次以官方形式正式參加。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將隆重開幕。斗轉星移,時光荏苒。從首次正式參加世博會到自己首次舉辦世博會,歷史的長河在中國已流淌了整整106年。

“中國首次正式參加的世博會就是在圣路易斯市舉辦的,上海又是中國首次舉辦世博會的城市。在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之后,上海世博會是值得我們海外華人期待的又一次盛會,”美國圣路易現代中文學校校長夏春生博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來自中國吉林的夏春生說:“北京奧運會對我們確實是一個震撼。我們(以前)覺得中國一定會把2008年北京奧運會辦好,但沒想到會搞得那么成功。我們相信,上海世博會的盛況將超過北京奧運會。”

夏春生說,圣路易斯目前有四五萬華僑華人,他們中的一些人正準備到上海親歷世博會盛況。我們中文學校正在與圣路易斯市的其他華人團體商量,策劃在組織大家通過電視收看世博會開幕式的基礎上,在圣路易斯市進一步宣傳上海世博會。

《圣路易時報》編輯汪濤女士在報社編輯部對新華社記者說,她在網上看到上海將舉辦世博會的消息后,就想著自己能為上海世博會做點什么。如今,她的努力就要成為現實:4月22日,她所在的這家創刊20年、發行量達5000份的華文周報將推出上海世博會的專版,這是她幾個月辛勤工作的結晶。

查看全文

世博會公共藝術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梳理了歷屆世博會的公共藝術精華,認為世博會的公共藝術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早期的藝術沙龍展覽到后來的地標建筑與大型壁畫藝術,最終形成獨立的公共藝術主題展覽。

[關鍵詞]世博會;公共藝術

世博會的公共藝術經歷了三個階段:1851年至1915年為起步階段,特點是藝術家以繪畫、雕塑作品參加世博會的藝術沙龍展,以1855年巴黎世博會為代表;1925年至1958年為發展階段,特點是建筑師創造跨時代的建筑藝術,壁畫作品大量出現,以1937年的巴黎世博會為典型;1962年至2000年為成熟階段,特點是在世博會的主題公園內實施結合城市文化的公共藝術作品,以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最為成功。

一、早期世博會與古典藝術沙龍

1851年倫敦世博會,“水晶宮”里的所有展品都被分成了六組:原料、機器、紡織品、產品(指金屬、玻璃、陶器制品)、各種其他特色物品、美術作品(主要是與機械制造相關的雕塑作品),青銅雕塑“亞馬遜女戰士”獲得轟動,該雕塑由愛德華·凱思(AugustKarlEduardKiss)于1837-1841年澆鑄而成,雕塑表現了一位亞馬遜女戰士跨在一匹烈馬上,右手舉著長矛與一頭豹展開搏擊,作品充滿浪漫主義理想,雕塑隱喻著德國不屈的民族精神。本屆世博會的藝術品于1852年形成了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1855年世博會中的藝術沙龍展,挑選作品的評審團是通過皇帝法令選拔的,由紐維科克伯爵領導,分繪畫、雕塑、建筑三個部分,人員組成包括收藏家、鑒賞家、博物館長和藝術家,還包括世博會皇家藝術委員會的成員,美術委員會有包括安格爾、德拉克洛瓦在內的12名委員;美術宮共展出來自29個國家的2054名藝術家的5000多件作品;有三個大型展廳,若干附屬畫廊和一個雕塑展廳,每個展廳分地區、國家展示著不同的繪畫作品,在繪畫展廳中間穿插著雕塑作品,但是大多數雕塑在雕塑廳展示,法國藝術家作品占據的兩個大廳和一些附屬畫廊,此次展覽兼顧回顧展、國際展與原本在當年的沙龍上要展出的作品,所以展覽空間仍然不夠。閉幕式包括了評獎儀式,評審團分別為藝術家們授予了榮譽獎、一二三等獎和提名獎,40名藝術家榮獲勛章,其中13名外國人。

查看全文

新時代世博會感想

誕生于1851年的世博會,比現代奧運會還年長“45歲”。這件緣自西方的“古董”,由于在全球化環境下參展方、參觀者的減少,曾一度被視為“走了下坡路”。而今,距離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50多天,人們在談論上海世博會能為中國帶來什么的同時,也注意到上海正在改寫世博會的歷史。

“中國申博成功初期,有一種觀點認為,將世界各地的人們匯聚到一起的世博會已經過時,互聯網本身可以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也有人推斷,由于美國法律禁止動用國家財政參展世博會,所以這個曾經的‘世博大國’極可能缺席上海世博會,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對世博會也并不怎么感興趣。”

“事實證明,這些觀點并不正確。”自2001年起參與中國申博工作的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這樣評論一些反對的聲音。

人們習慣以參觀人數、參展方數量乃至金銀獎頒發之最等來衡量一屆世博會。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說:“預計上海世博會的規模和參觀人數兩項指標,都將創造歷史紀錄?!?/p>

截至目前,上海世博會已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半年會期預估將有7000萬人次參觀。美國盡管“姍姍來遲”,但展館工期緊湊。在此次中國兩會上,外交部長楊潔篪宣告,有近百位各國政要計劃到訪上海世博會。

回顧注冊類世博會的“歷史版圖”,歐洲、北美和極個別的亞洲國家曾經“密集”舉辦世博會,而非洲、南美幾乎沒有世博會的足跡。

查看全文

世博會思想匯報范文

敬愛的黨組織:

還有幾個月就到上海世博會的開幕了,毋庸置疑這是中國本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世界博覽會,又稱國際博覽會及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范疇的成果。舉辦這一盛事,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種榮耀呵實力的展現。

回首中國近代史,世博會如同奧運會一樣,一直是我們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從前的中國積貧積弱,別說是舉辦世博會了,就是國民的溫飽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舊中國。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場世界博覽會,在英國首都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展期是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主要內容是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其定名中的“Great”在英文有偉大的、很棒的、壯觀的意思,借此博覽會英國在當時展現了工業革命后,英國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

到如今世博會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的領導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中國實力快速增長,并于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永遠告別了東亞病夫的稱號。終于,終于有了今天的世博坐落上海浦東,這顆東方璀璨的明珠。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

這是中國申辦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這也是自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首次設定主題以來,世博會第一次出現“城市”主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此間向新聞界介紹了這一“城市”主題的產生過程和具體內容。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林楚說:“這是一項獨創,相信會引起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所有大中小城市的廣泛興趣?!彼€引用了古希臘先哲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p>

查看全文

聚焦上海世博會契機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舉辦世博會帶來的商業契機;世博會與老百姓的關聯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們都知道,此次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以城市作為世博會主題,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上海世博會的一個首創,非常具有意義、2010年上海世博會對上海的發展,將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助推器。為了舉辦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海市政府在基礎設施上進行了集中建設。、在世博會上,將有非常精彩的展示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眾所周知,世博會已經有156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世博會是在歐洲舉辦的,因為當時歐洲也是在工業化的初期,各個國家都爭相舉辦展覽會,展示自己的工業產品,展示自己的工業實力,當時就比較亂,所以,在倫敦舉辦了第一屆世博會。為了規范大家的展覽行為,后來就成立了國際展覽局,由幾個國家發起成立以后,大家商談如何合理地安排各國的展覽會。當時取名就叫世界博覽會。當時大家也沒有說幾年舉辦一次,根據需要有時候一年舉辦一次,兩年舉辦一次。歷史上舉辦世博會最多的應該是現在幾個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歷史上從來還沒有在發展中國家舉辦世博會,所以中國這一次在2002年申辦成功以后,作為發展中國家第一次舉辦世界博覽會。世博會的內容也逐步發生了變化,最早很多都是商品展覽,然后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逐步演變成現在大家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一種先進理念的交流;逐步從商品展覽,演化成對主題的演繹。過去是沒有主題的,現在逐步逐步發展成為有主題,各個參展的國家圍繞主題展示自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歷史,展示自己的文化。所以世博會逐步演變到現在這種狀況。

從2000年開始,世博會就開始決定定期舉行,2005年是日本愛知世博會?,F在綜合的世博會變成五年舉行一次,這是固定的。還有一些是專業的世博會,網友提到的昆明的花博會,就是屬于一種專業類的世博會。專業類世博會又分兩類,昆明是一類,像現在沈陽也是一類。明年,我們國際展覽局要在西班牙薩拉波斯堪舉辦專業世博會,是以“水”為主題。這樣就分成綜合類的和專業類。專業類又分成三個月和半年的;綜合類現在要求比較嚴格,一定是半年的時間,五年舉辦一次,由國家申辦。所以,逐步就演變成現在這樣一個世博會狀況。中國歷史上最早參加世博會是廣東,還是福建的商人做茶、絲生意開始的,當時以個人的身份參加世博會。后來在美國的費城世博會,中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參加世博會,當時蓋了一個“中國園林”,非常好看。后來中國逐步開始參與到世博會中,現在我們國家像這種綜合類的世博會,每屆都有參與,這是世博會的一個歷史狀況。對世博會有一種說法,也不完全貼切,但是也比較形象,認為世博會是經濟、文化的“奧運會”。奧運會本身是一個體育競賽,世博會是一個經濟、文化、科技國際上的盛會,也算是三大重大活動的一種,奧運會、世界杯、世博會。特別是我們在2002年,中國申辦世博會引起全世界廣泛關注,也引起大家對世博會新一輪的重視,當時很多國家要申辦,所以,舉辦世博會更主要的是讓世界各國交流自己的歷史、科技、文化;更多的是展示對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自己民族的特色,這樣形成了這樣一個交流的盛會。所以大家對世博會的認識,也逐步從商品交換到現在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各個民族的交流的新階段,大概是這樣一個階段的狀況。

一、上海世博會的主題

我們都知道,此次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以城市作為世博會主題,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上海世博會的一個首創,非常具有意義。大家知道,進入新世紀之后,全世界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地加快,城市在聚集人口、提高效率、科技創新等方面都發揮非常重大的作用。城市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引導了人們的生活。同時,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也為人民生活帶來許多問題,比如,環境問題、醫療問題、教育問題、失業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也不斷地困擾著城市的發展。全世界的有識之士在研究這些問題,全世界的老百姓也都在思考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已經被全世界所矚目。2010年上海的世博會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我們世博會的主題,讓全世界共同來關心這一問題、研究這一問題。把他們在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經驗、好的案例、好的實例拿到世博會進行展覽,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必將進一步促進全世界人民和全世界各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經濟的交流、城市管理的交流、城市建設的交流,從而來推進城市進一步朝可持續發展方向、科學發展方向、科技創新的方向發展。我想,通過這一次世博會,通過我們在世博會中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的演繹,必然能夠對全世界城市、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以此作出我們的貢獻。

二、舉辦世博會帶來的商業契機

查看全文

新時代里世博會感想

誕生于1851年的世博會,比現代奧運會還年長“45歲”。這件緣自西方的“古董”,由于在全球化環境下參展方、參觀者的減少,曾一度被視為“走了下坡路”。而今,距離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50多天,人們在談論上海世博會能為中國帶來什么的同時,也注意到上海正在改寫世博會的歷史。

“中國申博成功初期,有一種觀點認為,將世界各地的人們匯聚到一起的世博會已經過時,互聯網本身可以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也有人推斷,由于美國法律禁止動用國家財政參展世博會,所以這個曾經的‘世博大國’極可能缺席上海世博會,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對世博會也并不怎么感興趣。”

“事實證明,這些觀點并不正確?!弊?001年起參與中國申博工作的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這樣評論一些反對的聲音。

人們習慣以參觀人數、參展方數量乃至金銀獎頒發之最等來衡量一屆世博會。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說:“預計上海世博會的規模和參觀人數兩項指標,都將創造歷史紀錄。”

截至目前,上海世博會已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半年會期預估將有7000萬人次參觀。美國盡管“姍姍來遲”,但展館工期緊湊。在此次中國兩會上,外交部長楊潔篪宣告,有近百位各國政要計劃到訪上海世博會。

回顧注冊類世博會的“歷史版圖”,歐洲、北美和極個別的亞洲國家曾經“密集”舉辦世博會,而非洲、南美幾乎沒有世博會的足跡。

查看全文

上海舉辦世博會的重要意義

辦好世博會目前已成為上海市的頭等大事,舉全市之力辦好世博會,不僅顯示了上海市委對世博會的高度重視,而且也體現了辦好上海世博會的極端重要性。

首先,世博會是我國繼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后的又一重大國際盛事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由中國政府主辦、上海市承辦的重大國際盛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上海世博會其會期之長(為期六個月)、參會國家和地區之多、參會人數之眾(預計將有7000萬人次參觀上海世博會)、影響范圍之廣大、在很多方面甚至還會超過奧運會。正因為如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世博會的籌辦工作。中央多次明確指出,上海世博會是全國的大事,是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契機,要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辦好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由此不難看出,俞正聲書記強調把辦好世博會作為上海今、明年兩年的頭等大事,要求要舉全市之力辦好世博會,既是黨中央的要求,也是世博會的重要性所在。

第二,世博會是當今世界人類創意的最大盛會

近150年來,世界上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始于世博會,汽車、電視、電燈、電梯等重大發明都是在世博會上首次亮相的。鑒于上海世博會是當今世界全人類盛會,又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綜合類世界博覽會,對于發展中的中國而言,舉辦2010年世博會,既是為世界各國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也是進一步加強與世界交流,近距離對話世界文化,向世界學習的重要契機。正如俞正聲書記所言,辦好世博會,是增進與國際間交往的機會,是增加相互了解的機會,是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和上海的機會,也是上海貫徹國家外交方針和意圖最現實、最緊迫的任務??梢姡嵴晻洀娬{把辦好世博會作為上海今、明年兩年的頭等大事,要求要舉全市之力辦好世博會,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

第三,世博會是展示人類創意的偉大舞臺,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映

查看全文

參觀上海世博會心得感想

敬愛的黨組織:

5月1日是上海世博會正式開幕的第一天,20萬觀眾入園參觀,我個人很榮幸成為其中的一名游客入園觀摩世博會,提前體驗世博會的精彩。

世博會的全稱是世界博覽會,它是由一個國家的政府主辦、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參加的國際性大型博覽會。世博會和我們平常所說的展覽會不同,是非貿易型的博覽會,其參展主體是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一般的展覽會相比,世博會舉辦規格高、持續時間長、展出規模大、參展國家多。目前,世博會和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并列為世界三大盛會。

中國參與世博會的歷史很早。在1851年的首屆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上,中國商人徐榮村以自己經營的12包中國特產“榮記湖絲”參展,引起轟動并奪得金、銀兩項大獎。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我國茅臺酒獲金獎。不少記載認為,晚清著名思想家王韜是第一個親身體驗“炫奇會”并加以記載的中國人。1867年巴黎世博會時,王韜遠赴巴黎參觀了世博會,隨后又赴倫敦參觀了大英萬國工業博覽會留下的重要遺產和標志性建筑“水晶宮”。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時,當時的大清“總稅務司”赫德(英國人)選派英國人包臘代表中國參展。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時,大清政府首次自派代表參加。隨團參展的商人李圭借此經歷寫下了環游地球新錄,成為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名篇。

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第一個中國人是廣東香山人鄭觀應。作為早期改良主義思想家,他在代表作盛世危言的“賽會”一篇,集中反映了對世博會的理解,文章不僅明確闡述了賽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主張,“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上海為中西總匯,江海要沖,輪電往返,聲聞不隔。”舉辦上海世博會成為了幾代人的夢想。

100年前,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憂外患;100年后,中華民族走上了復興之路,已經圓百年世博夢。當時的改良主義人士“看世界”是為了變法圖強,而我們今天到世博會上“看世界”,已不可同日而語,主要是向世界介紹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各國探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