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16:35: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實事求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實事求是探新途
那一排排敞開的窯洞,如同一排排思考的機器,而每個窯門上仿佛都刻著“實事求是”……1/3時間在課堂,2/3時間逡巡在革命舊址、社會實踐現場,富有“魅力”的培訓模式一再觸碰學員那根敏感的心弦。
①“舊址”觸動心弦
從棗園教學現場回到學員宿舍,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屈東玉依然心潮澎湃,整個人還沉浸在幾十年前的火熱氛圍中,一氣寫下好幾篇心得體會:《重讀〈論持久戰〉》、《中國人是“地球村”的優秀公民》……第一次接受干部培訓,屈東玉便來到座落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國延安干部學院。“震撼、感動、激動,讓人深思的東西很多。”到過50多個國家、走遍國內幾百個縣的屈東玉坦言,自己第一次距離“實事求是”4個字如此貼近。
打動包括屈東玉在內的眾多學員的“魅力”培訓,不是別的,正是延安干部學院的特色培訓方式。
“作為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延安能夠找到根、找到源,這也是學院開展特色培訓的獨特優勢。”學院常務副院長郭春和說:“學院正是以這些紅色資源為依托,把培訓重點放在現場教學和社會實踐上,力求在培訓模式上闖出特色,以便學員更好地深刻領悟、踐行‘實事求是’精神的豐厚內涵。”
作為新時期干部教育培訓路徑的有益探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詮釋“實事求是”精神,而廣大學員也秉持這一科學態度,深刻體味幾十年前由偉人們創造的精神宏著。目前,學院已成功開發出31門現場專題講授課、26個現場體驗課教學點和21個社會實踐課教學點,初步形成了滿足學員培訓需求的課程體系,受到學員的普遍歡迎,已經成為調動學員學習興奮點的主要教學活動。
實事求是的楷模
實事求是的楷模
——寫于孔祥楨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之際
我和孔祥楨同志既是老戰友,又是老朋友。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
1943年冬,北方局黨校辦了一星期高干整風學習班,學校校長是楊獻珍。北方局派到黨校主持整風審干工作的是張際春、孔祥楨、劉建章、劉鼎、任仲夷、陳希愈、鄭圍棟等,和我都是一個組,我是第一任組長。我受審查后,謝富治當組長。進入審干階段,孔祥楨任組長。
一開始,學習文件、整頓三風,還很正常。進入審干階段,延安“搶救失足者”的一股風刮到了黨校,審干發生了偏差。我們這個組陳希愈被軟禁審查,陳是學體育的,一次散步的機會(被人押著),在一個小巷子里,陳突然跳起,以頭撞墻,被人救起,未死。后來,組內又審查劉建章。孔祥楨對這兩人的審查方式,抱有不同意見。他早期從蘇聯肅反擴大化錯誤教訓中(那時他在蘇留學),還從自己在白區工作多年的實際體會中,認為不能把從白區來的知識分子、青年、技術人員都看作是特務,不能把白區地下的革命組織看作是打著紅旗的反革命組織。孔祥楨在蘇聯留過4年學,全然沒有洋教條的束縛,比較實際,為人樸實,思想樸素,生活簡樸,連語言都是樸素的,而且比較遵守紀律,服從領導。
1947年8月,劉鄧大軍奉中央命令挺進大別山,組織上決定把我和孔祥楨調到中原局工作,我任秘書長,孔任城工部部長(以后任中原局常委兼組織部副部長)。當時中原局機關部長級干部就是我們倆,我們隨野司行動,千里躍進,突破隴海線,過了黃泛區,越過砂河、洪河、汝河、淮河,到8月27日進入了大別山的中心———金寨縣。
剖析當代社會中的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語出《漢書》,班固稱漢景帝之子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研究學問要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能客觀的評價歷史,然后從中找出真實的結論。1938年,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實事求是”的概念,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講道:共產黨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
實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就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客觀規律性,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但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存在著大量與實事求是相背離的現象,堅持實事求是為什么這么難?這不禁令人深思。
一、現實中的“實事求是”現象
實事求是,是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核心,是哲學思想的精髓。由于鄧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導,并將其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成為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概念,或者說,已經成為當代人的一句口頭禪。領導們講話時,也會經常說:“我們實話實說嘛,這樣才實事求是”,可是往往,他們只做到了“實事求是”中的“實事”,而忽視了“是”,更為可怕的是,時至今日,許多人卻對這種現象習以為常,甚至明知故犯,同實事求是背道而馳。違背實事求是的事例很多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不禁會想到近期來沸沸揚揚的“三鹿劣質奶粉”案件,雖然此案已經漸漸平息,但我們揮之不去的,是多少在此案中失去鮮活生命的嬰兒,他們還來不及體會生命賦予的美好,就急匆匆地謝幕。我們扼腕嘆息,轉而更加理智的思考:正是那些利欲熏心的經營者,隱瞞了真相,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田文華也曾經作為道德的傳教士宣揚她的致富路,實事求是對她來講,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概念,卻為何背離的如此可怕?再說陳水扁洗錢案,以及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等,無一不是為了一己利益而明知故犯。
從小我們就被家長教育要說真話。本來,“說真話”是對孩子的教導,而大人卻一邊要求孩子,一邊繼續造假。那么孩子還能說幾成真話?我們還需不需要教育孩子?或者,說真話就根本不需要教育,大人說真話習慣了,孩子自然也就會了。
我們國家在違背“實事求是”原則下,吃過苦頭,過去講“跑步進入共產主義”,“超英趕美”,以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無一不證明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是不科學的。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鄧小平同志指出: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與做人的道理是什么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能否堅持實事求是,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然而,我們僅僅有一個堅持實事求是的良好愿望是不夠的。因為,實事求是并不是一個抽象的原則和簡單的出發點,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艱難復雜的過程。在實事求是實現過程中,往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既有來自實事求是活動結構要素——主體、客體和中介的制約,又有來自實事求是活動環境的制約。正是由于這些制約因素的作用,使得一些人雖然主觀上想實事求是,但在實踐中卻偏離了實事求是的軌道,實踐中經常出現“說易行難”的情況。就主體因素來說,主體因素的存在是實現實事求是的必要前提,但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主體因素會成為實事求是的直接障礙。因此,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實現主體因素的優化,這對領導干部來說,尤為重要。本文就實事求是主體的優化問題,重點就實事求是對做人的要求談幾點認識。
一、堅持實事求是,做老實人
所謂老實人,就是老老實實按科學態度辦事的人。做老實人,是對實事求是主體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實事求是的主體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主觀地、片面地對“實際”和“實事”進行剪裁;如果主體辦事唯上、唯書,或把個別經驗絕對化;如果主體的利益觀念有誤,價值取向錯位,價值標準失當;如果主體對實事求是的理解簡單化,作風浮躁,了解情況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研究問題淺嘗輒止,都會成為實事求是實現過程中的不利因素或直接障礙。
首先,為人民服務要實心實意。我們堅持實事求是,歸根到底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所以,要堅持實事求是必須樹立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實際工作中,要站在人民群眾和國家立場上考慮問題,在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如果,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患得患失甚至以權謀私,哪里還會堅持實事求是呢?
其次,在客觀規律面前,要老老實實。一切決策、計劃、方針、政策都要建立在對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的正確了解的基礎之上,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按客觀規律的要求辦事。
再次,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工作作風要扎實。要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注重調查研究,同人民群眾時刻保持廣泛的、密切的聯系,隨時了解客觀情況的變化,勇于承認和糾正工作中的失誤,使各項工作計劃、方案、決策力求符合實際。同時,工作要注重實效,真抓實干,狠抓落實。要善于把正確的決策、計劃變成群眾的實際行動,鼓實勁、干實事、見實效。工作中,善于總結經驗教訓,了解實際情況的新變化,傾聽群眾的呼聲,使領導的認識更加符合實際,以指導新的實踐。
淺談實事求是原則的哲學底蘊
【正文】
(一)的實事求是原則蘊含了哲學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是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所謂實事求是,也就是從客觀事物的本質去研究和探討其中所固有的規律性。它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按照這條認識路線,在實際工作中就必須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此,要做到實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根本的途徑就是必須從實際出發,向認識的對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作為人們行動的向導。在哲學思想中,實事求是的過程,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即是認識客觀規律的過程。強調尊重事實,尊重規律,就是把“實事”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根據,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根本立場;“是”就是指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而承認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規律永無止境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過科學研究和各種實踐活動,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然后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從而達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方法。總之,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詳細地占有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然后加以綜合性的處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可見,實事求是原則簡潔明晰地表達了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哲學思想既是實事求是原則的根據,又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因此,實事求是原則涵蓋著哲學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原則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努力探討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實踐證明,什么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革命就能勝利,就能發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敗。這是我們黨幾十年的革命經驗總結出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成果,并概括為實事求是這個基本原則進而把它作為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
(二)的實事求是原則與哲學思想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的實事求是原則與哲學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基礎上,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我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它們之間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教學目標:
(1)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的基本含義,理論依據和必要性
(2)能夠運用實事求是和一切實際出發的方法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通過國情教育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學習,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黨,從而更加堅定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教學重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了解我國的國情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
摘要:
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對馬列主義、思想的杰出貢獻之一,就是恢復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主要表現為: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上升華了“實事求是”;率先倡導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升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提出并論證了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辨證統一;闡明了思想路線同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關系;強調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群眾路線的統一;堅持了系統的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身體力行,為全黨樹立了堅持實事求是的榜樣。
關鍵詞: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貢獻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思想路線,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就是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由倡導確立的,他在領導革命的大部分時間內是堅持這條思想路線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但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后,“這條思想路線,有一段時間被拋開了,給黨的事業帶來很大的危害,使國家遭到很大的災難,使黨和國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損害。”[1]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對馬列主義、思想的杰出貢獻之一,就是恢復和發展了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入研究鄧小平對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對于我們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自覺而堅定地堅持和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保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的更大的勝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上升華了“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本是一句古老的中國格言。最早見于《漢書˙河間獻王傳》,言稱漢景帝之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41年5月,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把這一原指治學態度的格言從哲學的高度作了新的解釋,賦予了它以新的含義,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從此,“實事求是”便成為表達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基本要求的原則,成為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根本點。鄧小平作為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倡導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多次坦言:“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講的實事求是。”[2]“我是實事求是派。”[3]這可以說是鄧小平對他自己的全部實踐和理論活動的深刻總結。他把自己的實踐和理論歸結為實事求是,從而也就把實事求是提到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這個詞匯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但什么是解放思想?怎么才能解放思想?其實大有認真厘清的必要,因為其實很多人還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解放思想。說解放思想,那么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就是,什么是思想?
一、什么是思想
查《現代漢語詞典》“思想”一條是這樣說的:“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在腦子里想東西,這個過程就是客觀存在在人的意識中的反映,這就是思維活動,但思維活動只是過程,并不是結果,所以它還不成其為思想,思維活動的結果必須要有一種存在的形式才成其為結果,那么這個結果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呢?迄今為止我們知道的記錄思維活動結果的形式就是語言和文字。因此,思想的載體就是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沒有形成語言和文字的思維活動還不是思想,因為它不是結果。只有成為了語言和文字的東西才能說是思想。所以言論和文字是思想的載體。思想的存在形式就是記錄思維結果的言論和文字。
人的思維活動過程是完全自由的,你腦子在那里想什么別人是無法知道的,這個過程是旁人無法知道也無法干涉的,實際上也就不存在解放思維的問題。因此解放思想顯然不僅是指解放人們的思維過程,而顯然是、也只能是指思維的結果——思想。
既然語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么我們說解放思想,如果不是指解放言論和文字這個思想的載體,那還能是什么呢?
淺談實事求是原則的哲學底蘊
【正文】
(一)的實事求是原則蘊含了哲學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是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所謂實事求是,也就是從客觀事物的本質去研究和探討其中所固有的規律性。它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按照這條認識路線,在實際工作中就必須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此,要做到實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根本的途徑就是必須從實際出發,向認識的對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作為人們行動的向導。在哲學思想中,實事求是的過程,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即是認識客觀規律的過程。強調尊重事實,尊重規律,就是把“實事”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根據,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根本立場;“是”就是指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而承認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規律永無止境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過科學研究和各種實踐活動,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然后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從而達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方法。總之,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詳細地占有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然后加以綜合性的處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可見,實事求是原則簡潔明晰地表達了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哲學思想既是實事求是原則的根據,又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因此,實事求是原則涵蓋著哲學思想的精髓。
實事求是原則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努力探討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實踐證明,什么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革命就能勝利,就能發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敗。這是我們黨幾十年的革命經驗總結出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成果,并概括為實事求是這個基本原則進而把它作為哲學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
(二)的實事求是原則與哲學思想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的實事求是原則與哲學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基礎上,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我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它們之間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新聞思想觀實事求是探討論文
摘要在宣傳報道上,始終強調宣傳報道必須真實,要根據事實說話,反對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宣傳。要做到宣傳報道的實事求是,必須通過調查研究;在新聞報道中,既要做到實事求是,又要注意報道的靈活性和策略性。
關鍵詞新聞思想實事求是調查研究
實事求是是貫穿于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思想的精髓。新聞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報紙雖是有階級性的,但實事求是卻是報紙的生命和靈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講真話,宣傳真理,這是對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實事求是是新聞思想的基本要求
1實事求是是取得人民信任的基礎
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思想的基本要求。多次強調新聞必須完全真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是取得人民信任的基礎。說:“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一切工作,我們的各項計劃,從根本上來說,都不過是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m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就必須深入實際,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只有我們為人民疾苦著想,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早在1959年,同志看了新華社關于廣東水災的內部參考材料后,給胡喬木、吳冷西寫下批語:“廣東大雨,要如實公開報道。全國災情,照樣公開報道,喚起人民全力抗爭。一點也不要隱瞞。……工業方面重大事故災害,也要報道,講究對策。”這反映出對新聞報道要講真話、要如實報道新聞事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