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熱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3:37: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感熱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張錫純治療外感熱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張錫純外感熱病臨床經驗
張錫純為近代著名中西醫匯通學派醫家,他畢生從事于中醫臨床。《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研究祖國醫學的畢生心血結晶,書中對中醫理論、中醫實踐多有闡發,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張氏從醫一生,堪為“醫界一代偉人”,尤擅長外感熱病的治療,本文試對其治療外感熱病的經驗作一探析,以求證于同道。
1寒溫外感,首重石膏
1.1外感實熱,放膽重用張氏本于《神農本草經》,認為石膏性微寒而非大寒,雖系石藥,實為平和之品,故臨床上治療外感熱病每多重用石膏,如“寒溫為病中第一險癥,而石膏為治寒溫第一要藥”“為扶危救顛之大藥”,且“(石膏)治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如金丹”,因為石膏之性微寒,故張氏在原書中又言道:“夫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癥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考其治療之外感熱病,大多重用石膏。
1.2生用效佳,煅用傷人當時世俗認為石膏大寒而煅用之以治療外感熱證,結果多致誤事。而當時醫者反謂“石膏煅用之猶足傷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故往往“視用石膏為畏途”。張氏有感于此弊,多次諄諄告誡醫者:“必須生用方妥,煅者用至一兩,即足僨事”;“誤用煅石膏僨事,其咎不在石膏”。并謂“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實熱,斷無傷人之理”。
1.3石膏退熱,重視服法張氏每重用生石膏時,必告誡病人“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服法,一是“欲免病家之疑懼”,因其時世俗多“視用石膏為畏途”,況重用乎?一是“欲其藥力常在上焦,而寒涼不致于下侵而致滑泄”。也有病人嘔吐甚劇,“聞藥氣即嘔吐,單飲所煎石膏清水亦吐出,俾用鮮梨片蘸生石膏細末嚼咽之”。這種重藥輕投的服藥法很值得借鑒。
外感熱病治療經驗論文
【關鍵詞】張錫純外感熱病臨床經驗
張錫純為近代著名中西醫匯通學派醫家,他畢生從事于中醫臨床。《醫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研究祖國醫學的畢生心血結晶,書中對中醫理論、中醫實踐多有闡發,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張氏從醫一生,堪為“醫界一代偉人”,尤擅長外感熱病的治療,本文試對其治療外感熱病的經驗作一探析,以求證于同道。
1寒溫外感,首重石膏
1.1外感實熱,放膽重用張氏本于《神農本草經》,認為石膏性微寒而非大寒,雖系石藥,實為平和之品,故臨床上治療外感熱病每多重用石膏,如“寒溫為病中第一險癥,而石膏為治寒溫第一要藥”“為扶危救顛之大藥”,且“(石膏)治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如金丹”,因為石膏之性微寒,故張氏在原書中又言道:“夫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癥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考其治療之外感熱病,大多重用石膏。
1.2生用效佳,煅用傷人當時世俗認為石膏大寒而煅用之以治療外感熱證,結果多致誤事。而當時醫者反謂“石膏煅用之猶足傷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故往往“視用石膏為畏途”。張氏有感于此弊,多次諄諄告誡醫者:“必須生用方妥,煅者用至一兩,即足僨事”;“誤用煅石膏僨事,其咎不在石膏”。并謂“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實熱,斷無傷人之理”。
1.3石膏退熱,重視服法張氏每重用生石膏時,必告誡病人“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服法,一是“欲免病家之疑懼”,因其時世俗多“視用石膏為畏途”,況重用乎?一是“欲其藥力常在上焦,而寒涼不致于下侵而致滑泄”。也有病人嘔吐甚劇,“聞藥氣即嘔吐,單飲所煎石膏清水亦吐出,俾用鮮梨片蘸生石膏細末嚼咽之”。這種重藥輕投的服藥法很值得借鑒。
火郁發之與未病先防論文
【關鍵詞】火郁發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四大方針之一。祖國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方面,從疾病的不同階段進行干預,以達到維護健康的目的。本文從“未病先防”的角度談一談“火郁發之”法的應用。
中醫治未病說,在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被提出來。《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論述,開創了中醫對這一領域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未病先防”是內經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內經》從正邪虛實的角度提出了疾病的預防問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辨證地指出了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因素。要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一方面應該“遠邪”,作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一方面應該“調身”,后者正是《內經》中的重墨。調身方能“正氣存內”,調身方能“陰平陽秘”,《內經》從天人相應的角度,在多個篇章用大幅筆墨描述了調身的方法,包括順天道、應地勢、和人事。本文結合現代都市人的體質特點,提出調身應重視“火郁發之”。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以五行應為五運五常,天地之氣乖悖則發為五郁,而設治郁五法,曰:“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天地萬物,本于陰陽。《內經》有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天覆地載,二氣交流,四時萬物方得化生。但是,現在的自然環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沙塵暴、溫室效應、旱澇無度、空氣污染等,成為較為常見的天氣、氣候現象。天氣陰霾而漫布,地氣灼爍而難散,二氣交濟失常,形成“寒包火”“水包火”的狀況。
人受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化氣化血,氣血充和,才有陰平陽秘。現代都市人夏季過吹空調,過食寒涼,冬季過度保暖,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喜食辛辣厚味煙酒,衣食住行過于方便充裕,缺少運動。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為因素共同導致人們形成“郁熱內伏”的體質特點,就如同天地自然出現的“寒包火”“水包火”,陽氣失去了正常的升降出入,積蓄郁滯在內化為火熱。很多年輕人痤瘡頻發,鼻炎、咽炎、過敏患者以及年輕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正是郁熱內伏、合邪而發的表現。《內經·五常致大論》言“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正因自然與人體都呈現出陽氣閉郁化熱化火的征象,我們在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中必須注意“火郁發之”法的應用。
四時外感熱病每因寒、風、熱(火)、暑、濕、燥等六淫之邪而起,或六淫之氣新感,外襲口鼻皮毛而即病,出現衛表見癥,或化為伏邪,過時因新感而引發,出現氣分、血分里熱證。內火郁閉即可視為伏邪的一種。伏邪伏藏之時,病情不顯,伏邪外發后,內浸于腑,外淫于經,各個癥狀方才逐漸顯現出來,因其常起病即見里熱,故其耗氣傷陰更甚于新感。如果不注意內熱郁伏的消減,則邪易入里、病易轉深,甚至出現外寒內熱、狀如寒冰包火,或表里俱熱、熱甚化毒熾盛,以及濕熱相合、病久纏綿虛耗的情況。因此在六淫邪氣尚未襲表前,調理體質、平和陰陽,是預防外感熱病的關鍵。一方面固然是攝生防病,調整日常起居,一方面可在易感時節服用湯藥。
三根湯治療小兒上感高熱探討論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兒科發病率最高、感染人群最廣泛的疾病,而高熱是重癥上感最常見,也是患兒家長最急于要解決的癥狀。我們自擬三根湯加減治療小兒上感高熱80例,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按隨機化原則將160例確診為上感并伴有高熱的患兒分為2組,即三根湯治療組(治療組)和西藥對照組(對照組)。對照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3~7歲48例,占60%;7~14歲32例,占40%。治療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齡3~7歲46例,占58%;7~14歲34例,占42%。
1.2臨床表現兩組病例全部伴有高熱或超高熱即體溫在39℃以上,同時伴有其他上感癥狀(見表1)。兩組病例治療前病程及臨床表現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1治療組、對照組臨床表現及體征
1.3實驗室檢查治療組外周血象WBC<11.0×109/L,N<0.6者56例,占70%,余病例外周血象WBC>11.0×109/L。對照組外周血象WBC<11.0×109/L,N<0.6者56例,占70%,余病例外周血象WBC>11.0×109/L。
1.4治療方法治療組經中醫辨證施治,采用自擬三根湯加減,藥用白茅根10g,葛根10g,蘆根10g,銀花10g,連翹10g,梔子10g,薄荷(后下)10g,石膏(先煎)30g。咽痛加玄參15g,山豆根10g,咳嗽加百部10g,白前10g;便秘加大黃5g,腹痛加元胡10g,頭痛加鉤藤(后)10g,苔黃、厚膩加黃芩10g,滑石10g。水煎服,每日2劑,晝夜不斷,6h喝湯藥1次,且多飲水。對照組根據病情予以肌注病毒唑或青霉素,口服小兒速效感冒沖劑,同時對癥治療。兩組均用藥3天復診。
天花粉在暑溫病論治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暑溫是感受暑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暑熱之邪,其性酷烈,熱勢較盛,易傷津耗氣,治暑之法,以祛暑生津為要,而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熱生津之功,能散衛氣之暑邪,可清營血之暑熱,亦可養暑傷之陰,筆者總結天花粉在臨床暑溫病的治療。
【關鍵詞】天花粉暑溫病
暑溫一病,進展迅猛,初起即可見壯熱、煩渴、汗多、脈洪大等陽明氣分實熱證,繼則化火、生痰、閉竅、動風之變,最后多見證為津傷氣虧之征.故可將本病分為三期論治:初期(多為衛氣同病),中期(多為氣營兩燔,可見邪毒化火入里,出現營血兩燔),后期(多為恢復期)[1]。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2],具有清熱生津之功,能散衛氣之暑邪,可清營血之暑熱,亦可養暑傷之陰,在暑溫病分期治療中有其獨特的作用。
初期,證侯表現為壯熱多汗、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苔黃燥、脈洪數,此為暑溫初起,暑熱之邪侵犯衛氣,邪正劇烈交爭之候。病機歸納為暑入陽明,熱盛爍津。邪熱熾盛,氣分里熱蒸騰于外,則熱勢壯盛;暑邪內擾于心則心煩;熱迫津外泄則汗多;邪熱傷津則口渴苔燥;若汗泄過多,津氣耗傷,腠理疏松則背微惡寒。治當清暑泄熱,生津止渴,方用天花粉加白虎湯: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生甘草10g、粳米20g、竹葉10g,暑犯衛氣,熱盛于內而蒸騰于外,內外俱熱,煎爍津夜,速投天花粉清熱生津,津液生,則煩渴自止,并配竹葉,取其輕清宣透之功,共散隨熱之風,透風于熱外,熱勢即衰,則解津液受煎之急,再輔以白虎湯增強泄熱之力,共祛衛氣之暑。由于暑易傷津,即使無明顯津虧表現,天花粉也宜早用、重用,應遵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治未病思想,以防津虧欲脫。曾治李某,男,46歲,2005年7月6日以發熱2+天就診,伴口渴、多汗、頭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洪大。體溫39.5℃,神清,雙肺呼吸音粗糙,未聞及干、濕鳴音。余(-)。診斷為暑溫(暑入陽明),西醫診斷為流行性感冒,給予頭孢塞鈉2.00.9%NS100mliv滴注1日2次清開靈40ml5%GNS250mliv滴注1日1次柴胡針4mlim1日1次。7月7日查患者,上述癥狀未減輕,體溫39.3℃,遂改投天花粉加白虎湯: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粳米20g、生甘草10g、竹葉10g、佩蘭15g、菊花15g。7月8日查患者,諸癥明顯減輕,體溫37.3℃,繼用天花粉加玉女煎2劑連服2日,病情痊愈。討論:該患者為暑溫初期,熱勢較盛,雖給予柴胡、清開靈等退熱之劑,然熱不退,究其原因,清熱未生津也,使用天花粉生津退熱治療該患暑溫,津液一生,熱勢自衰,焉有不退燒之理?正如王冰所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中期,證侯表現為身熱心煩、咯痰黃稠、譫語神昏、口渴自汗、小便短赤、苔黃干燥、脈無力,此為暑熱未去而津氣已傷之侯。暑熱內蒸,故身熱心煩;熱煉津為痰,故咯痰黃稠;痰蒙清竅則神昏,熱擾心神則譫語;暑熱傷津則口渴、小便短赤、苔黃干燥;熱盛迫津外泄則自汗;汗出過多,傷津耗氣,故脈無力。治當清熱滌暑,益氣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氣湯:天花粉40g、西洋參5g、麥冬30g、石斛30g、黃連10g、竹葉10g、荷梗20g、生甘草10g、粳米20g。暑入心營,傷津擾神,灼津成痰.運用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可使入營之暑熱從氣分而解,即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可使干燥之稠痰潤化而出,即有增液行舟之意。同時配伍西洋參、麥冬、甘草、粳米之屬,共奏益氣生津之效。津氣生,則口渴止;并黃連、竹葉、知母、荷梗之列,以增清解暑熱之力,自當身熱退凈;無熱灼津,痰源自斷;無熱擾心神,則心煩譫語等證亦解.即便并見身重、胸悶、苔黃膩等夾濕之證,也可重用天花粉,因本品具有滋陰生津而不礙濕之妙。曾治患兒王某,男,7歲,2004年6月23日以高熱1+天就診,伴口渴、頭痛,哭鬧,咯痰稠黃,唇燥,舌深紅,苔黃干,脈細數。體溫39.8℃,兩面紅赤,扁桃不腫大,雙肺呼吸音粗糙,可聞散在干鳴音。余(一)。診斷為暑溫(暑入氣營),速投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氣湯:天花粉12、竹葉5g、西洋參5g、麥冬10g、知母10g、荷葉10g、粳米10g、黃連3g、石斛10g、瓜蔞仁10g,1日1劑,6月24日,查見患兒,諸癥悉減,體溫36.8℃,續服2劑,病情痊愈。討論:該患兒為暑溫中期,暑熱熾盛,氣營兩燔,給其加入天花粉,清泄氣營,自當熱退病愈。中國論文聯盟-后期,證候表現為身熱自汗、心煩口渴、胸悶氣短、舌紅少苔、脈虛細,此為暑溫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余熱內擾則心煩胸悶;口渴、舌紅少苔、脈虛細乃為陰津不足之兆,治當清泄余熱,養陰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竹葉石膏湯:天花粉20g、白人參20g、竹葉10g、石膏40g、麥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暑溫此期,暑邪雖退,但陰傷嚴重,應以養陰為要,葉天士有云“養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故投天花粉養陰生津,配以白人參、麥冬、粳米益氣生津,佐以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熱退汗止。曾治患者張某,女,39歲,2006年7月3日以反復發熱5+天初診,伴少氣乏力,口渴,舌紅少苔,脈虛細,體溫37.8℃,余(一)。就診前曾因高熱多汗,在我院以暑溫住院治療4天,目前仍覺不時發熱,口渴心煩,診斷為暑溫(暑溫后期,余熱留戀,津氣未復)。給予天花粉加竹葉石膏湯:天花粉20g、白人參20g、竹葉10g、石膏40g、麥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7月5日,患者復診,諸癥消失,續守上方,7月7日,訪視病員,其已痊愈。討論:該患系暑溫恢復期,余熱未清,津氣未復,加入天花粉清熱生津,因是康復。
體會:暑溫之病以熱盛津虧貫穿全程,不論何階段均可用天花粉清熱生津,只是中期用量略大于早、后期。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水煎液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表明,天花粉蛋白可抑制乙型腦炎、麻疹等多種病毒在感染的免疫細胞內復制。
天花粉在暑溫病中應用研究論文
暑溫一病,進展迅猛,初起即可見壯熱、煩渴、汗多、脈洪大等陽明氣分實熱證,繼則化火、生痰、閉竅、動風之變,最后多見證為津傷氣虧之征.故可將本病分為三期論治:初期(多為衛氣同病),中期(多為氣營兩燔,可見邪毒化火入里,出現營血兩燔),后期(多為恢復期)[1]。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2],具有清熱生津之功,能散衛氣之暑邪,可清營血之暑熱,亦可養暑傷之陰,在暑溫病分期治療中有其獨特的作用。
初期,證侯表現為壯熱多汗、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苔黃燥、脈洪數,此為暑溫初起,暑熱之邪侵犯衛氣,邪正劇烈交爭之候。病機歸納為暑入陽明,熱盛爍津。邪熱熾盛,氣分里熱蒸騰于外,則熱勢壯盛;暑邪內擾于心則心煩;熱迫津外泄則汗多;邪熱傷津則口渴苔燥;若汗泄過多,津氣耗傷,腠理疏松則背微惡寒。治當清暑泄熱,生津止渴,方用天花粉加白虎湯: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生甘草10g、粳米20g、竹葉10g,暑犯衛氣,熱盛于內而蒸騰于外,內外俱熱,煎爍津夜,速投天花粉清熱生津,津液生,則煩渴自止,并配竹葉,取其輕清宣透之功,共散隨熱之風,透風于熱外,熱勢即衰,則解津液受煎之急,再輔以白虎湯增強泄熱之力,共祛衛氣之暑。由于暑易傷津,即使無明顯津虧表現,天花粉也宜早用、重用,應遵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治未病思想,以防津虧欲脫。曾治李某,男,46歲,2005年7月6日以發熱2+天就診,伴口渴、多汗、頭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洪大。體溫39.5℃,神清,雙肺呼吸音粗糙,未聞及干、濕鳴音。余(-)。診斷為暑溫(暑入陽明),西醫診斷為流行性感冒,給予頭孢塞鈉2.00.9%NS100mliv滴注1日2次清開靈40ml5%GNS250mliv滴注1日1次柴胡針4mlim1日1次。7月7日查患者,上述癥狀未減輕,體溫39.3℃,遂改投天花粉加白虎湯:天花粉30g、生石膏40g、知母20g、粳米20g、生甘草10g、竹葉10g、佩蘭15g、菊花15g。7月8日查患者,諸癥明顯減輕,體溫37.3℃,繼用天花粉加玉女煎2劑連服2日,病情痊愈。討論:該患者為暑溫初期,熱勢較盛,雖給予柴胡、清開靈等退熱之劑,然熱不退,究其原因,清熱未生津也,使用天花粉生津退熱治療該患暑溫,津液一生,熱勢自衰,焉有不退燒之理?正如王冰所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中期,證侯表現為身熱心煩、咯痰黃稠、譫語神昏、口渴自汗、小便短赤、苔黃干燥、脈無力,此為暑熱未去而津氣已傷之侯。暑熱內蒸,故身熱心煩;熱煉津為痰,故咯痰黃稠;痰蒙清竅則神昏,熱擾心神則譫語;暑熱傷津則口渴、小便短赤、苔黃干燥;熱盛迫津外泄則自汗;汗出過多,傷津耗氣,故脈無力。治當清熱滌暑,益氣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氣湯:天花粉40g、西洋參5g、麥冬30g、石斛30g、黃連10g、竹葉10g、荷梗20g、生甘草10g、粳米20g。暑入心營,傷津擾神,灼津成痰.運用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可使入營之暑熱從氣分而解,即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可使干燥之稠痰潤化而出,即有增液行舟之意。同時配伍西洋參、麥冬、甘草、粳米之屬,共奏益氣生津之效。津氣生,則口渴止;并黃連、竹葉、知母、荷梗之列,以增清解暑熱之力,自當身熱退凈;無熱灼津,痰源自斷;無熱擾心神,則心煩譫語等證亦解.即便并見身重、胸悶、苔黃膩等夾濕之證,也可重用天花粉,因本品具有滋陰生津而不礙濕之妙。曾治患兒王某,男,7歲,2004年6月23日以高熱1+天就診,伴口渴、頭痛,哭鬧,咯痰稠黃,唇燥,舌深紅,苔黃干,脈細數。體溫39.8℃,兩面紅赤,扁桃不腫大,雙肺呼吸音粗糙,可聞散在干鳴音。余(一)。診斷為暑溫(暑入氣營),速投天花粉加王氏清暑益氣湯:天花粉12、竹葉5g、西洋參5g、麥冬10g、知母10g、荷葉10g、粳米10g、黃連3g、石斛10g、瓜蔞仁10g,1日1劑,6月24日,查見患兒,諸癥悉減,體溫36.8℃,續服2劑,病情痊愈。討論:該患兒為暑溫中期,暑熱熾盛,氣營兩燔,給其加入天花粉,清泄氣營,自當熱退病愈。
后期,證候表現為身熱自汗、心煩口渴、胸悶氣短、舌紅少苔、脈虛細,此為暑溫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余熱內擾則心煩胸悶;口渴、舌紅少苔、脈虛細乃為陰津不足之兆,治當清泄余熱,養陰生津。方用天花粉加竹葉石膏湯:天花粉20g、白人參20g、竹葉10g、石膏40g、麥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暑溫此期,暑邪雖退,但陰傷嚴重,應以養陰為要,葉天士有云“養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故投天花粉養陰生津,配以白人參、麥冬、粳米益氣生津,佐以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熱退汗止。曾治患者張某,女,39歲,2006年7月3日以反復發熱5+天初診,伴少氣乏力,口渴,舌紅少苔,脈虛細,體溫37.8℃,余(一)。就診前曾因高熱多汗,在我院以暑溫住院治療4天,目前仍覺不時發熱,口渴心煩,診斷為暑溫(暑溫后期,余熱留戀,津氣未復)。給予天花粉加竹葉石膏湯:天花粉20g、白人參20g、竹葉10g、石膏40g、麥冬20g、粳米20g、生甘草10g。7月5日,患者復診,諸癥消失,續守上方,7月7日,訪視病員,其已痊愈。討論:該患系暑溫恢復期,余熱未清,津氣未復,加入天花粉清熱生津,因是康復。
體會:暑溫之病以熱盛津虧貫穿全程,不論何階段均可用天花粉清熱生津,只是中期用量略大于早、后期。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水煎液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表明,天花粉蛋白可抑制乙型腦炎、麻疹等多種病毒在感染的免疫細胞內復制。
值得注意的是:對孕婦禁用本品,以防墮胎;對脾胃素虛之人,慎用本品,以防傷中陽,致脾胃更虛。
胃陰學說完善脾胃藏象認識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文獻角度,對脾胃藏象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對秦漢時期、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及明清時期有關脾胃藏象的理論和辨治經驗,作了整理、歸納。同時闡述了各歷史時期醫家對脾胃藏象認識的不同觀點。
論文關鍵詞:脾胃藏象發展歷史
脾胃藏象理論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是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古籍中有關遠古醫藥活動就有許多傳說和記載:“上古之世,民食呆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目,燧人氏。”《韓非·子五蠹》說明遠古時候,由于食物粗劣和生食,“傷害腸胃”而多腹疾。、
1奠基于秦漢時期一脾胃藏象理論初步形成
1.1古代哲學與文化的滲透對藏象學說的影響從先秦到兩漢,是中醫學的大發展和奠基時期,是遠古樸素唯物主義和辨證法與醫藥學家的醫療實踐相互滲透,影響和結合的過程。
陰陽學說屬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藏象學說以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診斷和治療等內容五行學說是古代先賢長期直觀經驗的抽象概括。藏象學說充分利用其合理的部分,對人體進行歸類,形成人體內外的統一觀,按照同構系統的類比關系,把臟腑、形態、情志與季節、氣候、方位、時間相聯系。便于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一致性。《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用同構系推演,口病屬脾病,lJ璣肉病也從脾論治。脾病可用甘味藥,可見五行理論可以有助千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醫藏象第一步是認識臟腑,起子解剖。命名原則是取類比象,即《易·系辭》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臨床中醫清營涼血治療糖尿病并發癥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并發昏迷;糖尿病繼發中風;糖尿病并發肺部感染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清營涼血法是溫病學家的獨創性成果、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腎實質內的瘀滯是腎病發展過程的重要一環、具有涼血活血作用的大黃提取物能作用于糖尿病腎病的相關細胞因子、觀察脈通方治療Ⅳ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酌加養陰熄風,涼血活血之藥,以養陰為本,以熄風、化痰、活血為標、高血糖狀態有利于細菌生長、血流緩慢,血液供應減少、其病機為火旺津傷、陰虛燥熱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從中醫角度探討,糖尿病之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病變日久則熱邪深入,劫灼營陰,擾亂心神,甚或引起耗血動血之變而產生一系列證候。這與溫病營血分證的病理病機非常相似,清營涼血法可廣泛應用于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
關鍵詞:清營涼血法糖尿病并發癥防治
清營涼血法是溫病學家的獨創性成果,具有清營養陰,涼血解毒,散血活絡之功,適應于溫病熱入營血證候。臨床實踐證實本法不僅適用于外感熱病,也廣泛應用于內傷雜病[1]。現就清營涼血法在糖尿病并發癥防治中的應用作一探討。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屬中醫學“消渴”范疇。近年來,隨著糖尿病診療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壽命增加,病程延長,心、腦腎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等并發癥的出現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占糖尿病死亡原因的70%以上。陰虛燥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機,如《素問·陰陽別論》說:“二陽結謂之消”。本病日久則熱邪深入,劫灼營陰,擾亂心神,甚或引起耗血動血之變而產生一系列證候。燥火傷肺,則肺失宣降,發為咳喘;陰虛火旺,煉液成痰,痰熱內蘊而痰壅氣阻;痰壅日久,化火生風,耗津灼液而成瘀血,痰瘀阻絡,變證叢生;邪熱劫灼營陰,心神被蒙,則出現神識昏蒙、譫語、甚至昏迷。這與溫病營血分證的病理病機非常相似,故清營涼血法可廣泛應用于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中。
1糖尿病腎病
治未病的內涵研究論文
【摘要】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今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特別請大家思考和研究一個問題,中醫學中有一個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視預防和保健的醫學,也就是防患于未然。……”,這段講話立意高遠,寓意深廣。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進一步貫徹中醫學“治未病”思想的指導地位,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如何正確理解“治未病”理論精髓和科學內涵,是確立和貫徹“治未病”思想的關健。
【關鍵詞】治未病;未病先防;早期治療
就“治未病”理論的醞釀、積累、領悟至誕生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是歷代醫家在歷史長河中實踐與理論的總結與升華。“治未病”思想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難經》,發展于秦漢時期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經過歷代醫家充實提高而漸成體系。并將其奉為醫工之最高境界。
1“治未病”理論的內涵
早在《周易》中,“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有人認為這是“預防”經典名詞的最早出處。“未病”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四氣調神論》篇,原指沒有疾病的健康狀態。隨著醫學的發展,這一范圍不斷擴大,對其含義解釋不外三個方面的涵義:①未病先防,即“防患于未然”;②發現征兆和早期治療;③已病防變[1]。
未病先防:追求健康,擺脫疾病是人們生活的美好愿望,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欲望愈來愈強烈,健康亦不再是僅僅指軀體的無病與虛弱狀態,而是包括軀體、心理和社會的和諧狀態,這種和諧完美的狀態就是發育勻稱,功能健全,精力充沛,情緒穩定,社會關系和諧,社會公德修養友善,這些是未病的前提,而“未病先防”,是達到健康狀態的一種戰略思想,也是“治未病”理論的核心。首先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樹立順應自然,強調四時養生對預防疾病發生的積極意義。在《內經》中強調四時養生的同時還提出外避邪氣,內養精神,節制飲食,注意起居,勞逸結合,控制色欲,調節情志等綜合養生原則,正如《內經》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無疑對人在未病之先,對養生防病的一種高層次的理念和追求。二是要求一個高明的醫生應該把如何防病養生的道理貫穿于整個醫療過程的始終。北宋大醫學家龐安時是研究傷寒學說的大家,以善醫傷寒著稱,人謂:“龐安時能與傷寒對話”,他在《傷寒總病論·敘論》中指出:“君子善知攝生,當嚴寒之時,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馳荷重勞力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陽氣閉藏,反擾動之,令郁發腠理,津液強清,為寒所搏,腠理反密,寒毒與榮衛相渾,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同時在“敘論”中提出藥物預防的觀點和方法,介紹了屠蘇酒、辟溫粉、研雄黃并嚏法等預防寒毒、溫毒等疫病的方藥,可見龐氏之論深合《內經》之旨。前賢在這方面有許多高論和寶貴經驗,如仲景用薯蕷丸預防營衛氣血俱虛,易感風邪而生百病的風氣百疾;葛洪用蛇莓根搗末服以避水毒;《圣濟總錄》用川椒煎湯外洗,預防漆瘡等至今仍在民間沿用。上海甲肝流行時,用板籃根、萱草根煎湯作為預防性服藥,也可有效地防患于未然;廣東涼茶、四時煲湯、藥粥、藥枕、熏蒸療法、香囊、針灸推拿等各種預防措施,均為“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中醫“治未病”理論的一大特色。
中醫內科特征論文
【摘要】本文就21世紀課程教材,田德祿主編的《中醫內科學》讀后,略談了“概括《內經》理論,別具一格;黨和國家政策,激勵學子;臟腑病因病機,領異標新;探索疾病分類,突出優勢;多種治療方法,提高療效;結合臨床實際,設兼次癥;摘選名言警句,啟迪悟機;現代文獻索引,授人以漁;校對疏忽之處,僭為訂正;內容尚可補充,聊陳管見”等幾點感言。
【關鍵詞】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內科學
21世紀課程教材,田德祿主編的《中醫內科學》,是一本系統性、實用性的好教材。診余瀏覽,遇病查閱,頗受教益,不避續貂之嫌,爰按該書前言提示,略談幾點感言。
一、概括《內經》理論,別具一格
本書第一章•中醫內科學發展簡史,自原始社會至1985年,上溯《山海經》、《周禮天官》,下及各家。值得一提的是概括出的《黃帝內經》理論,朗如列眉,在同類教材中,可謂別具一格。國內研究《黃帝內經》的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洪圖先生嘗曰:一部雄偉壯闊的中國醫學史,無處不體現著《內經》的指導作用;光彩紛逞的眾多醫學流派,無不以《內經》的理論為淵源。古今無數的中醫學大家,或者理論上獨樹一幟,或者防治疾病效驗如神,然而究其成功之路,均未離開研習《內經》以為立說之根本。編者為后學導航引路之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二、黨和國家政策,激勵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