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衛生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15:43: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鄉村衛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鄉村醫生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為指導和督促鄉村醫生認真履行公共衛生服務意識職能,確保十一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效實施。為加強鄉村醫生的管理,規范鄉村醫生績效考核,強化衛生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涵建設,根據上級相關文件精神,現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2013年《縣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逐步建立科學的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體系,進一步調動鄉村醫生承擔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二、考核原則
(一)考核堅持績效考核與社會效益掛鉤,突出村衛生室的公益性。
(二)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考核方式和綜合評價、合理量化的考核辦法。
地方鄉村醫療衛生調查分析
1重慶市北碚區農村基本情況
北碚區位于四川盆地東部,三峽工程庫尾區。地處重慶市城區西北部,距市中心25公里。北碚區屬深丘淺山地貌,以山地為主,分布有丘陵、河谷和平壩,土壤保水保肥供肥力強,產量穩定而高。宜種廣的水稻土、紫色土占全部土壤面積的81.7%。北碚區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好,年平均氣溫18.6度。嘉陵江縱貫全境,有著十分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北碚區總人口72萬,鄉鎮幅員755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12個鎮、58個社區、118個村、1913個村民小組,鄉村總戶數11.8305萬戶,鄉村人口數32.2217萬人。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影響下,全區農民生產極性提高,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業經濟實現平穩增長。北碚區農業生產條件優勢:(1)基礎條件優勢:北碚區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農村電網全部改造完畢。常用耕地面積213073畝,有效灌面10.9萬畝,農機總動力228000千瓦。(2)科技優勢:北碚轄區內有全國重點高等院校西南大學、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以及農業部柑桔及苗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重慶市園藝良種作物繁育推廣中心。其擁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多項優勢科技成果,己與當地有關部門和生產基地建立起各種形式的緊密合作關系。(3)社會環境優勢:北碚區是“國家級社會發展綜合試驗區”、“全國首批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區”、“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2003年以來先后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衛生區、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區、全國生態示范區等稱號,并被聯合國人居環境署授予“迪拜改善人居環境良好范例獎”。2010年6月18日中國內陸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兩江新區北碚版塊的發展目標是:增長指標名列前茅,建設質量一流,新區功能協調,新區形象靚麗,體制機制先進。把北碚版塊打造成為“花園都市、宜居之城、人文福地、兩江新秀”。(4)區位優勢:北碚區交通運輸己形成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于一體的立體交叉網絡。區、鄉級公路相互聯接至所有村鎮。渝武高速公路在北碚段有4個出口,繞城高速在北碚的歇馬、水土有2個出口,北碚距市中心的距離縮短為24公里,不足半小時行程。襄渝鐵路在北碚設有二級客、貨站,并將建設重慶最大的貨運編組站。渝懷線、遂渝線這兩條鐵路干線均經過北碚。北碚城區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僅28公里,水上運輸由嘉陵江可達川北各地,南接長江干流,可通行500噸位輪船。6號輕軌線正加緊修建,北碚區進入二環時代,進一步加快了對外交流。2010年,全區農村經濟總量達42.4億元,比2005年增長49%;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46.67億元,比2005年增長45%;農業總產值達13.79億元,比2005年增長44%;農業增加值達9.5億元,比2005年增長3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05元,比2005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75:1縮小到2.65:1。新改建農村公路271公里,改造中低產田6.7萬畝,新建農民新村10個,農村沼氣池1.14萬個。農村居民養老、醫療合作保險工作,參保率達72%、95%。
2重慶市北碚區農村醫療衛生現狀及問題
2.1新農合發展及現狀
2007年,北碚區開始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參合農民人數為29.4625萬人(其中一般農戶28.6891萬人,五保戶、低保戶、優撫對象合計7734人),農民參合率達84.47%。全區籌集到位新農合基金1355.414萬元,其中,農民自籌294.625萬元,區財政補助294.789萬元,市財政補助295萬元,中央財政補助471萬(按應補助資金的80%預撥,余額第二年初撥付。全額撥付后,全區總基金額為1473.664萬元)。2007年3-12月,全區共有165326人次得到補償,使用新農合基金803.85萬元,占籌資總額的56.11%。其中,住院補償10713人次,使用新農合基金652.16萬元,人均補償608.76元;門診補償154613人次,使用新農合基金150.98萬元,人均補償9.79元。今年全區門診體檢支出基金157.50萬元;住院二次補償支出基金40萬元。補償達最高限額10000元的有6人,5000元以上的有51人。以上共支出基金1001.35萬元,占籌資總額的67.95%。2008年,為了提高參合農民醫療保障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新農合基金的補助標準從40/人•年增加至80/人•年。全區調整了新農合補償方案,采取提高補償比例和封頂線、降低起付線、擴大基本用藥目錄、將部分原自費診療項目納入可補償范圍等措施,進一步保障農民群眾的受益度。2008年1-12月,全區共有252681人次獲得新農合補償,使用新農合基金2400萬元,占今年籌資總額的86.39%,其中,住院補償19502人次,使用新農合基金2090萬元,人均補償1071.68元,比去年的人均608.76元增加了76.04%;門診補償233179人次,使用新農合基金310萬元,人均補償13.29元,比去年的人均9.79元增加了35.75%。1-12月,全區共使用基金2400萬元,而全區農民自籌資金為294.87萬元,也就是說,國家2100余萬元的公共財政資金已實實在在用到了全區農民身上;今年實施新補償方案后,農民人均住院補償額增加了近400元,增加率為76.04%,農民受益度得到極大提高。隨著農民受益增加,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也不斷提高。區新農合管理中心對152位農民進行隨機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已達到100%。2009年,區參合農民人數達31.67萬人,參合率首次突破了90%大關,達到了95.52%。全區15個鎮街參合率均達到了90%以上。全年共有371482人次獲得新農合補償,受益率為117.27%。使用新農合基金3265.84萬元,基金使用率為103.10%。其中,住院補償26993人次,住院率為8.52%,使用新農合基金2706.62萬元,人均補償1002.71元。區內醫療機構的住院實際補償比例為46%,較去年同期的43%提高了3個百分點,超過了《健康重慶》規定的40%的指標。門診補償344489人次,使用新農合基金559.22萬元,人均補償16.23元,較去年同期的15.74元提高了3.75%。補償上萬元的有83人,與去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區新農合管理中心隨機調查中,所調查的參合農民對新農合政策的滿意度達100%。區12個鎮衛生院中,已有5個鎮衛生院完成建設,另外7個鎮衛生院正在建設中。標準化鄉鎮衛生院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農村衛生的基礎設施、設備。2010年,原歸屬區衛生局管理的新農合經辦機構和歸屬原區勞動局管理的新城合經辦機構進行了整合,統一歸并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管理。區城鄉居民(含大學生)的參保人數為438454人,共籌集到居民醫保基金(含各級財政補助)6452.79萬元,其中,農村居民參保人數306170人、城鎮居民參保人數110495人、大學生參保人數為21789人。居民醫保參保率為92.83%,實現了在去年91.09%基礎上的穩步提升。2010年,全區共有440944人次獲得居民醫保報銷,受益率為100.57%,使用基金6037.62萬元(含藥品零差率補助333.32萬元),基金使用率為93.57%,基金支出較去年的4769萬元增加了1268.62萬元,增長率為26.6%。其中,住院補償41921人次,使用基金4986.81萬元,人均補償1197.57元,較去年同期的1002.71元增長了19.4%;門診補償399023人次,使用基金717.49萬元,人均補償17.98元,較去年同期的17.44元增長了3.1%。區內醫療機構的住院報銷比例為46%,較去年同期的37%增長了9個百分點,增幅達24.32%。從以上對比數據可看出,全區參保居民的受益度在逐年提高。隨著參保居民收益度的逐年提高,全區參保居民對居民醫保政策的滿意度連續3年保持在100%的高水平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于2007年啟動,經4年努力,參合率從2007年的85%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實現穩步提高、深入人心。參合農民受益度不斷提高,2007年-2010年,全區參合農民住院實際補償比例逐年提高,較大程度緩解了農民“看病貴”的問題。2008年7月,全區在全市率先試點建立村衛生室新農合信息管理系統,目前已覆蓋90個村衛生室,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確保新農合基金安全、有效運行。
2.2村民家庭收入及醫療費用比
縣長在鄉村衛生服務的講話
同志們:
為進一步加快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進程,交流推廣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推進全縣農村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經研究,決定召開此次會議。下面,我講兩點意見。
一、對2003年以來全縣鄉村衛生服務管理工作的基本估價
我縣的集體辦醫有過輝煌的過去,鼎盛時期,全縣有村衛生醫療室295個,衛生人員516人。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村集體衛生室逐步解體,到2002年,全縣在冊的217個村衛生室中,只有少部分村仍然實行集中辦醫,多數已名存實亡。村衛生室房屋、土地、設備流失嚴重,導致農村醫療市場混亂,非法行醫抬頭,游醫藥販泛濫,公共衛生工作難于落實,農民就醫安全得不到保障。為切實改變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03年以來,我們以“統一規劃、理順體制、規范建設、加強管理”為重點,以“三制、四有、七統一”為目標,在全縣范圍內推行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通過加強衛生所建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斷拓展服務職能,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得到了農民群眾的廣泛認可。
一是建立了一支專業素質較高、結構穩定的鄉村醫生隊伍。2003年以來,我們在鄉村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以村(居)委會為單位核定村醫編制,逐步建立健全了村醫準入制度,所有鄉村醫生均通過公開考試擇優招錄。截止2008年11月底,全縣共有鄉村醫生875名,保證了每個村衛生所至少有2名村醫,農村配置村醫比例達到了千分之一點五。其次,通過加強鄉村醫生的技能培訓,不斷提升了村級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目前,全縣90%以上的村醫參加了省教育廳和衛生廳舉辦的基層中專學歷教育和成人高等醫學教育,鄉村醫生的教育、使用、管理逐步走入正軌。三是逐步提高鄉村醫生的待遇。縣財政對村醫的補助從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了100元,在此基礎上,鄉鎮也制定了配套激勵措施,如騰越鎮實行“下保底250元,上不封頂”政策,明光鄉從鄉財政中每月增補100元等。通過這些措施的實行,既提高了鄉村醫生的專業素質,又穩定了鄉村醫療隊伍,為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村衛生所建設成效顯著。針對全縣村衛生所基礎設施滯后的現狀,我們按照“對全面落實村衛生所建設用地,全力抓好村衛生所業務用房建設的鄉鎮優先;對每個村衛生所建設給予不低于2萬元補助的鄉鎮優先;對村衛生所鞏固發展認識和管理到位的鄉鎮優先”的原則,逐年加大了對村衛生所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2003年—2007年,實施村級衛生所建設135個,占全縣村衛生所總數的62%。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建設項目20個,省財政安排62個,所有待建村衛生所即將完成達標建設。5年來,縣級以上投入村衛生所達標建設資金1741.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854萬元;援建項目101萬元;地震恢復重建項目196萬元;市級配套49萬元;縣級配套441萬元,并為每個村衛生所配備了專用冷鏈冰箱。村衛生所的工作條件得到極大改善。2008年,省財政決定按每村7000元的標準為村衛生所配置基本醫療設備,預計2009年可兌現。
鄉村衛生室評核方案
為了促進全市農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提升農村衛生室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和應對、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提高鄉村醫生隊伍素質,切實保障廣大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結合枝江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省、市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部署要求,緊緊圍繞村衛生室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工作重點,通過構建村衛生室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建立有目標、有責任、監督到位、科學評價的管理機制,促進全市村衛生室整體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為廣大群眾提供安全方便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二、考核原則
堅持科學、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三、考核機構
鄉村醫療衛生系統的改善
公共財政界定中,基本醫療服務屬于公共產品范疇,加上本身存在的“外溢性效應”,理應政府提供。自改革開放以來,財政由“國家分配論”發展為今天的“民生財政”,財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基本醫療、基本衛生服務支出的絕對額及相對額在上升,但是我國目前的農村的醫療衛生問題顯得尤為嚴峻。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由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鄉村醫生隊伍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組成。2003年我國實行農村合作醫療試點,2009年新醫改方案中對于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做出了一些安排,下面擬從三個方面介紹目前衛生服務體系的現狀,并相應提出意見與建議。
(一)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
2009年底,全國2003個縣(縣級市)共設有縣級醫院9238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1987所、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43所、縣級衛生監督所1821所。全國3.42萬個鄉鎮共設3.8萬個鄉鎮衛生院,床位93.3萬張。全國59.9萬個行政村共設63.3萬個村衛生室,村衛生室覆蓋率達90.4%。總的看來,實現了一村一衛生所、一鄉鎮一個衛生院、縣級醫療機構不斷完善的情況,但是由于條件的差異,西部貧困地區可能還沒有實現一村一衛生所、一鄉鎮一衛生室,有些地方雖然設置了衛生機構,但是硬件設備跟不上,連最基本的醫療護理都做不了。故各地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提高村、鄉級醫療機構的設施條件,重點用于衛生院業務用房的改建、擴建、醫療設備的更新,同時財政性資金重點應該放在縣級醫療體系的構建,這樣有利于縣級醫院整合資源,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提高服務水平,各縣應鼓勵所屬轄區的農民到縣里就醫,享受較好的醫療服務。
(二)鄉村醫生隊伍
目前農村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為1.28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為1.26人,農村鄉鎮衛生院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只占1.4%,中專生53%,34.6%為高中以下學歷。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水平低、業務素質低是制約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農村環境惡劣,往往留不住那些優秀的醫護人才,而部分留下的執業水平又不高。因此如何讓優秀的醫護人員“留在”農村,提高當前鄉村醫生的業務能力很關鍵。對于前者,短期而言,可試行鄉村醫生的雇員制,讓醫生同縣級有關部門簽訂用工合同,規定服務年限,鄉村醫生待遇比照縣級公務員標準,并為其購買養老保險,解決鄉村醫生的后顧之憂,待服務期限屆滿,鄉村醫生可選擇留在農村或到縣城發展,當然需要定期對其實行業績考核,以保障其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長期而言,需要一批愿意長期留在農村的優秀醫護人員,可由各縣牽頭推行醫護人員定點培養機制,從農村中選擇一些家庭,與其簽訂協議,對其孩子進行從初中到大學的資助,培養其成為專業的醫護人員,前提是這些人畢業后必須回到農村,這樣不但能夠解決部分家庭供孩子上大學的問題,也能夠為農村在未來注入一批有學歷懂技術的醫療工作者。當然無論是短期和長期,都需要財政資金給予支持。對于后者,新畢業的人員擔任鄉村衛生員需要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資格,并懂得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與急救,鼓勵其掌握一定的中醫技術,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于那些老資格的鄉村醫生仍需要讓其定期接受培訓,不斷提高技能。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區長在鄉村衛生推進會發言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暨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推進動員大會。我們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就是要總結前一階段的我區醫改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部署下一步醫改工作,全面推進我區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確保完成醫改工作任務。剛才,區醫改辦主任同志已對我區2011年的醫改責任狀落實情況進行了通報,區政府也與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和醫改成員單位簽訂了2012年醫改責任狀,下面,結合我區實際,講三點意見。
一、總結成績,直面問題,切實增強推進醫改和推進鄉村一體化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醫改工作啟動以來,全區上下圍繞省、市下達的各項醫改任務,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五項重點改革任務的順利實施。
2011年,我區新農合、城鎮醫保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97911人、159625人,參保率分別為98.6%、95.4%,同時把醫療救助制度向所有城鄉困難群眾和低收入人群覆蓋,標志著我們已跨入了“全民醫保”的新時代。圍繞切實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我們一是提高了補助標準,城鎮居民醫保各級財政的補助標準從人均的115元提高到了138元,新農合各級政府補助標準從人均的138元提高到156元,醫療救助資金標準超過了省定人均8元的標準;二是提高醫療報銷比例,職工醫保住院報銷比例達到75%、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內的住院補償比例達到60%;三是新農合落實了協議控制均次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政策措施,醫療機構門診和住院均次費用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在去年的12月25日,全區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6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明確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財政補償機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全年可減少群眾醫療費用近3000萬元。
圍繞群眾方便就醫看病,努力把一般疾病解決在基層,我們加大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兩年來,對近80%的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改(擴)建,極大的改善了群眾的就醫環境;強勢推進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站新增10家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站,使城區服務站點增加到18家,使城區居民有地方看病;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內涵建設,61%的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完成市級以上的規范化創建,提前完成市醫改辦要求的50%以上的目標,通過培訓、進修等方式全年培養基層衛技人才192人次,新招錄、委培79名的大中專學生全部面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使得群眾能在基層看得好病。
鄉村醫療衛生組織成效監管
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是國家級貧困縣,鄉村兩級衛生服務機構的軟硬件建設都相對落后,2008年以前,由于“鄉鎮衛生一體化管理”等工作尚未開展,鄉村兩級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監管基本處于放任狀態,就醫環境差、過度醫療和誘導需求等現象比較突出,群眾滿意度較低,如:2007年鄉鎮衛生院處方抽查結果顯示,含抗菌藥物處方所占比例為55.0%,其中含兩聯以上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為20.0%;在2007年患者對鄉鎮衛生院滿意度調查中,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滿意度分別為60.2%和54.7%。針對這種情況,2010年,會寧縣結合衛生XI項目,以推行鄉村衛生機構績效考核為突破口,以提高鄉村衛生機構服務質量為核心,對全縣所有鄉村衛生機構實施了績效考核和質量評價,并將考評結果應用于績效支付等管理中,有效地提升了鄉村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與水平。筆者對這一工作進行了總結,并重點探討了實施過程及實施效果。
1會寧縣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1制訂實施方案,注重考核的科學性
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會寧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實施辦法”、“會寧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績效考核指導意見”、“會寧縣鄉鎮衛生院績效考核主要指標及分值表”、“會寧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績效考核主要指標及分值表”和“會寧縣村衛生室績效考核主要指標及分值表”,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分別從政策依據、目標任務、考核組織、考核內容、考核方法、考核程序、結果應用和保障措施方面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績效考核進行了明確規定和細化。
1.2設計測評指標,控制考核的規范性
根據“會寧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績效考核指導意見”,確定了鄉鎮衛生院院內管理與建設、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和群眾評價與監督等5個方面的考核內容,并設計了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2套考核指標體系,每套指標體系均由三級指標構成。同時,將基層衛生人員按專職和兼職崗位劃分為18類崗位,并建立了相應的人員考核指標。
鄉村衛生站藥物管理計劃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府各部門:
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高基本藥物制度的覆蓋面和可及性,充分體現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確保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基本藥物制度這項惠民政策,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在全市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通知》(辦發〔〕170號)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意見:
一、充分認識村衛生站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重大意義
年4月《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市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辦發〔〕96號)出臺后,全市全力推行了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鄉鎮衛生院運行機制不斷完善,藥品價格和門診住院藥品費用不同程度下降,群眾看病就醫得到了實惠。作為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網底的村衛生站承擔了廣大群眾最基本的衛生服務需求,將其納入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有利于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利于實現國家“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戰略目標,有利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是提高人民群眾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實現我縣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實施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讓利于民的原則,切實減輕患者醫藥費用負擔;堅持政府主導,財政合理補助,體現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質的原則;堅持政策公開的原則,增強透明度,讓廣大群眾知曉相關政策。
鄉村醫療衛生機制分析
為全面考察新醫改實施以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提高人民群眾醫療衛生服務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中共亳州市委黨校課題組選取地處安徽西北部,下轄譙城區和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國土面積8,374平方公里,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亳州市為樣本地,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實地入戶走訪等形式,對該市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現狀調查摸底,探尋可以在部分地區乃至全國推廣的經驗和啟示,著力改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存在的不足之處,進一步發揮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滿足農村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亳州市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現狀
2009年新醫改實施以來,亳州市以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改革為契機,以滿足農民群眾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為重點,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機構建設,全市農村基本建立起以縣級醫療單位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網絡。
(一)醫療衛生機構情況。全市現有醫療衛生機構1,721個,其中:二級綜合醫院11個、一級醫院12個,二級中醫院4個;婦幼保健所4個;疾控中心5個;衛生監督所4個;中心衛生院27個、一般衛生院76個;村衛生室1,50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64個。
(二)醫療衛生從業人員情況。現有衛生技術人員16,472人,其中:縣級以上5,938人、鄉鎮級4,035人、村級5,665人、社區834人;執業醫師2,089人、執業助理醫師1,019人、鄉村醫生5,431人,注冊護士2,276人、藥師(士)450人、技師(士)627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7名,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52名,每千人擁有注冊護士0.39名。鄉鎮衛生院現有各類人員4,035人,其中:執業醫師578人、執業助理醫師523人、注冊護士417人,藥師(士)174人,技師(士)233人,其他衛技1,614人,管理工勤496人。村衛生室現有人員5,66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98人,注冊護士36人,鄉村醫生5,431人。
(三)醫療機構病床情況。醫療機構病床總數7,531張,其中:縣級以上醫療機構3,613張、鄉鎮衛生院3,878張。每千人擁有病床1.28張。2008年鄉鎮衛生院實際開放總床日1,354,541天,實際占用總床日900,082天,病床周轉次數53.1次,病床工作日242.5天,病床使用率66.45%。
地方鄉村醫療衛生資源狀況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相應提高,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探索醫療資源區域布局的合理性是目前醫療改革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1]。為此,我們對河南省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現狀進行研究,以期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促進農村地區醫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進而實現衛生事業協調發展。
1資料來源
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2006年“河南省衛生人力資源普查報告”;2006年河南省新農合運行狀況調查數據;2007年《河南省統計年鑒》;2009年2月課題組調查數據。內容主要包括全省城鄉醫療機構數、床位數、衛生人力數,重點關注人員與床位數據;按照社會人口和經濟水平的不同,選取具代表性的舞鋼、臨潁、平橋、尉氏、泌陽等五個樣本縣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現狀數據。
2研究方法
2.1文獻研究查詢學術期刊和報刊、雜志、圖以及國內專家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現狀及資源配置的觀點;部分地區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實踐介紹及評價。
2.2問卷調查按照社會經濟和衛生發展狀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舞鋼市、臨潁縣、信陽市平橋區、尉氏縣、泌陽縣五地作為樣本,對其農村醫療資源現狀進行調查。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