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歧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19:02: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性別歧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性別歧視

就業性別歧視及法律問題剖析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所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為經濟的迅速發展贏得了寶貴的資源基礎;以市場供需為導向的勞動力配置方式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程度的自由。經濟發展引致了大量的社會需求,這都為就業崗位的增加做出了極大貢獻。然而,在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這些變化都顯得蒼白無力,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仍然表現為勞動力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的強需方市場。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中并沒有獲得太多的優勢,反而被用人單位視為勞動力成本高,實用性差的代名詞。在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過程中,受到來自于身高、外貌、性別等各方面的歧視早已是屢見不鮮,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受到的歧視更是遠遠多于男大學生。

關鍵詞:就業性別歧視法律責任

本文所指的就業性別歧視即是從狹義的角度進行考察研究的,因此對“就業性別歧視”作如下限制性定義:就業性別歧視是指任何基于性別及與性別相關的因素而非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所作的取消或者有損于就業上的機會均等的區別、排斥或特惠。

1就業性別歧視的危害

1.1就業性別歧視不利于個人的全面發展在遭遇性別歧視后,受歧視者無法獲得與他人平等的體面勞動的機會,無法獲得支撐其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必然會產生自卑等消極甚至厭世情緒,促使逆來順受這種社會風氣的形成。當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高度的因素不再是自身的努力程度和知識的積累厚度,而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的性別,這必然導致“讀書無用”的不利于個人素質提高和社會整體發展的思想蔓延。

1.2就業性別歧視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從短期來看,企業拒絕雇用女性勞動者可以不必承擔“產期、經期”等“四期”的工資費用和找人替崗的額外費用,似乎節約了用工成本,可以使企業利潤最大化。然而從長期來看,這種歧視的存在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并不能為企業帶來利益:首先,企業的形象遭受損失,實施就業性別歧視的企業必須承擔“唯利是圖”“不承擔社會責任”等惡名,這對企業的發展是一種無形資產的損失;其次,企業可能錯失擁有優秀人才的機會,承擔高昂的“錯過成本”;最后,實施就業性別歧視的企業在競爭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會受到來自于市場的懲罰,承擔額外的機會成本和懲罰成本。

查看全文

試探中國就業性別歧視規避措施

摘要:性別歧視是就業市場上普遍存在的現象。文章從市場因素和傳統文化兩方面對我固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并有針對性地給出對策建議。希望為我國性別歧視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性別歧視就業市場傳統文化

一、我國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現象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業率較低、下崗失業比重大和職業報酬差距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人口中,男性為67309萬人,占總人口的51,53%:女性為63319萬人,占總人口的48,47%。而城鎮就業人口中女性就業比重僅占總就業人數的37,8%,明顯低于男性就業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在失業率方面,全國實際失業人口中女性的失業率普遍高于男性失業率。2003年男性失業者下崗的占37,7%,女性失業者中下崗的占42,1%。另外,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對歧視女性,但是現實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卻仍然普遍存在。根據我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資料,在一些服務業的一線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術行業中,該比例為74%左右。以上現象說明我國就業市場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性別歧視現象。

二、我國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存在的原因

目前我國性別歧視的原因主要存在市場因素和傳統文化兩方面。

查看全文

小議就業市場的性別歧視現象

摘要:性別歧視是就業市場上普遍存在的現象。文章從市場因素和傳統文化兩方面對我固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并有針對性地給出對策建議。希望為我國性別歧視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性別歧視就業市場傳統文化

一、我國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現象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業率較低、下崗失業比重大和職業報酬差距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人口中,男性為67309萬人,占總人口的51.53%:女性為63319萬人,占總人口的48.47%。而城鎮就業人口中女性就業比重僅占總就業人數的37.8%,明顯低于男性就業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在失業率方面,全國實際失業人口中女性的失業率普遍高于男性失業率。2003年男性失業者下崗的占37.7%.女性失業者中下崗的占42.1%。另外,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對歧視女性,但是現實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卻仍然普遍存在。根據我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資料,在一些服務業的一線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術行業中.該比例為74%左右。以上現象說明我國就業市場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性別歧視現象。

二、我國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存在的原因

目前我國性別歧視的原因主要存在市場因素和傳統文化兩方面。

查看全文

國內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成因及解決對策剖析論文

摘要:性別歧視是就業市場上普遍存在的現象。文章從市場因素和傳統文化兩方面對我固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并有針對性地給出對策建議。希望為我國性別歧視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性別歧視就業市場傳統文化

一、我國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現象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業率較低、下崗失業比重大和職業報酬差距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人口中,男性為67309萬人,占總人口的51.53%:女性為63319萬人,占總人口的48.47%。而城鎮就業人口中女性就業比重僅占總就業人數的37.8%,明顯低于男性就業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在失業率方面,全國實際失業人口中女性的失業率普遍高于男性失業率。2003年男性失業者下崗的占37.7%.女性失業者中下崗的占42.1%。另外,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對歧視女性,但是現實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卻仍然普遍存在。根據我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資料,在一些服務業的一線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術行業中.該比例為74%左右。以上現象說明我國就業市場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性別歧視現象。

二、我國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存在的原因

目前我國性別歧視的原因主要存在市場因素和傳統文化兩方面。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心理透視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心理分析

論文摘要: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女大學生在就業環節中遭受性別歧視日益突出這一社會問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環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及其發生的基本原因,提出了預防和處置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現象的心理學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界定

目前,在大學生就業中普遍存在的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現象已經引起了政府與社會的普遍關注。對我們來說,應深人分析形成這一社會現象的具體原因,研究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對策措施。這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即何為性別歧視?何為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對于性別歧視,聯合國在1979年經過廣泛討論和反復修改后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的公約》認為,所謂對婦女的歧視就是“基于性別所做的任何區分、排斥或限制,其結果和目的是損害或否認婦女(無論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礎上,認識、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權和基本自由”。這應該是目前關于性別歧視的一個最為權威而科學的定義,它準確地闡述了性別歧視的基本含義、內容。而對于“就業中的性別歧視”來說,我們則可以從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關于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規定中得到這樣的解釋與結論,所謂“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即是基于性別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不應視為歧視”。由以上兩個概念的交叉、包容的部分,再結合大學生就業中女大學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現象,可以這樣認定:所謂大學生就業環節中性別歧視實際上就是指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生畢業生的各環節中,除妨礙正常生產、工作或依法不適合女大學生的工種或崗位外,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女生或提高對女生的錄用標準而導致女生平等擇業機會的喪失及其它損害的有關情況與現象。

了解了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基本概念,既為我們正確識別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各種表現形式及現象提供了科學的客觀衡量標準,也為正確地認識和處理當前大學生就業中所存在的各種形式的性別歧視現象提供了法律依據。一般說來,當前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I、女大學生求職經歷普遍艱難,找到工作所需的時間和心理成本較高。根據王小波對南開大學2000年應屆畢業生的調查表明,女大學生求職經歷要比男生艱難得多。女生尋找工作的時間和心理成本更是普遍要高于男生,女生投遞簡歷的份數多于男生而獲得面試的機會卻普遍少于男生。故往往心理壓力和挫折感也就比男生大得多。盡管在付出更大的求職成本之后,多數具有較高素質的女大學生也能找到較為滿意的工作,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就對此類問題有所忽視。

查看全文

漫談就業性別挑剔問題

摘要:性別歧視是就業市場上普遍存在的現象。文章從市場因素和傳統文化兩方面對我固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并有針對性地給出對策建議。希望為我國性別歧視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性別歧視就業市場傳統文化

一、我國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現象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業率較低、下崗失業比重大和職業報酬差距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人口中,男性為67309萬人,占總人口的51.53%:女性為63319萬人,占總人口的48.47%。而城鎮就業人口中女性就業比重僅占總就業人數的37.8%,明顯低于男性就業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在失業率方面,全國實際失業人口中女性的失業率普遍高于男性失業率。2003年男性失業者下崗的占37.7%.女性失業者中下崗的占42.1%。另外,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對歧視女性,但是現實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卻仍然普遍存在。根據我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的資料,在一些服務業的一線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術行業中.該比例為74%左右。以上現象說明我國就業市場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性別歧視現象。

二、我國就業市場中性別歧視存在的原因

目前我國性別歧視的原因主要存在市場因素和傳統文化兩方面。

查看全文

職業性別隔離影響婦女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職業性別隔離和就業市場歧視理論;勞動力市場結構理論和統計性歧視;職業性別歧視的成因;職業性別歧視的后果以及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婦女的就業狀況是婦女社會經濟地位高低的重要標志、盡管婦女就業率不斷上升,但并未改變其地位的性質、隔離與聚集是對應的、職業性別隔離分為水平隔離和垂直隔離兩種、就業市場歧視理論,也稱雇主歧視理論、勞動力市場歧視的定義隱含著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的歧視、西方有一個著名的二元勞動市場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女性主義的“稟賦”理論、職業性別歧視的后果主要包括、消除職業性別歧視的對策主要包括等,具體請詳見。

婦女的就業狀況是婦女社會經濟地位高低的重要標志。我國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很高,但是,男女勞動力的職業分布卻存在著差異。本文在介紹職業性別隔離和勞動力市場歧視理論的基礎上,對我國職業性別隔離的現狀、后果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緩解職業性別隔離的對策。

許多國家的研究表明,20世紀以來,盡管婦女就業率不斷上升,但并未改變其地位的性質。職業與行業中的性別不平等狀況并未發生很大改變。由此導致了男女在報酬上的差異及貧困的女性化趨勢的加劇,這些都嚴重地影響到了婦女的發展。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職業或工作中的性別隔離現象的存在。這已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職業性別隔離和就業市場歧視理論

所謂職業性別隔離,主要是指某一性別的人口在某一些職業上的高度密集,形成與另一些人口職業的隔離狀態。正是由于這部分職業高度密集于某一性別的人口,所以才會有隔離情況。隔離與聚集是對應的,某些職業聚集了某一性別的職業者,所以才產生出與另一性別勞動者在不同職業之間的隔離狀況。在做職業隔離的時候,我們發現,女性在很多聲望低、工資少的職業高度密集,很多技能要求高、收入較高的職業將女性排除在外。

職業性別隔離分為水平隔離和垂直隔離兩種。水平隔離是指男女勞動力在社會聲望和地位等處于同一水平的不同職位、職業和行業的就業隔離分布狀況,而垂直隔離是指男女勞動力在社會聲望和地位等不同的職位、職業和行業間的隔離分布。除了人們在初始就業時由于就業范圍和就業領域不同會引起這兩種隔離外,職業的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也是隔離形成的重要途徑。

查看全文

探究就業對于女性歧視的維權研究論文

摘要:女大學生作為女性中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自然吸引了社會上更多的關注。她們在社會上有著天之驕子的榮耀,但同時也是一個易受侵害的特殊群體。作為有知識有思想的群體,女大學生們雖置身校園,但瑯瑯的讀書聲仍然掩蓋不住社會上紛雜的喧囂聲。據反映,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找工作難、求職面試屢屢受挫,給她們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同時也由于一些同學缺少自我保護的意識,其合法權益時常受到非法侵害。因此,必須加強對女大學生就業中合法權益的維護。

關鍵詞:就業歧視;求職面視;女性權益

據悉,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女大學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至2005年全國女大學生已占畢業生總數的44%。2006年高校畢業生激增至413萬,比2005年增長75萬人,女性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而2006年全國對畢業生需求約為166.5萬人,比2005年實際就業減少22%。需求和供給的嚴重失調,使女大學生就業壓力劇增。根據人保部門2010年2月15日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多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而在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的同時,女大學生求職還常常遭遇性別歧視。西南政法大學曾組織了對女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女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性別歧視。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約有70%的女大學生認為在求職過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截止2月底,2010屆女性大學畢業生簽約率21%,明顯低于男性的29.5%,確實顯示出女生不是“半邊天”。此外在調查中,四成以上女大學生認為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存在性別歧視。其中,在歧視情況排名中,政府機關居于首位,其次是事業單位,第三是國有企業。

在剛剛結束的2010年全國兩會上,女大學生就業遭歧視的話題備受關注。3月7日,在全國婦聯副主席宋秀巖為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帶來的《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中顯示:九成以上女大學生感到用人單位有性別偏見,56.7%的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生機會更少”。

自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公布至今已經過去了200多年,人權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就業原則作為勞動權的基本內容得到廣泛認可。保障就業平等是現代國家共同而重要的社會目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業性別歧視在今天卻依舊盛行的狀況?在男女平等倡導了幾十年的今天,這種現象,顯然與我們所處的和諧社會不相吻合,因此有必要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并找到必要的解決之策。

查看全文

廣地區高校女學生就業困難狀態和原因探析

[摘要]女大學生是我國女性人才資源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一代女性群體中的佼佼者,在社會發展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女大學生的就業,從而引發各種矛盾以及人們對于教育的歪曲思考。本研究以廣州市部分高校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參考相關書籍和相關調查問卷的基礎上,試圖分別從政府、學校、企業以及女大學生自身四個方面對女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前人的觀點提出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

女性就業者占我國就業人員總數將近一半,是勞動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更是社會發展不可多得的人才資源。但隨著99年全國招生規模的擴大,我國勞動人事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從由國家“統招統分”的統一分配制度,逐漸向“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制度過渡,最終走向市場化的“自主擇業”。

由于社會環境、用人單位的吸納能力以及高校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女大學生自身因素等原因,使得女大學生就業較男生更為困難。我國一方面面臨著行政機構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失業高峰;另一方面又面臨著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知識經濟趨勢對人才的渴求和我國現有人才資源的不足。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女大學生這一人才資源的社會作用,本文將集中以廣州高校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圍繞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緩解這一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一、相關概念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有必要先界定一些概念。首先是對就業進行界定。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和勞動要求的勞動者為獲取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發揮自己的智能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出貢獻,而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就業是一個社會經濟范疇,也是勞動者的一項權利,其本質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表現為勞動者獲得某種相對穩定的職業。本研究所說的大學生就業是從狹義上講的,即考查一般在校大學生在即將結束學業進入社會之際,根據社會的需要和他們自身具備的條件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實現同一定的生產資料建立勞動關系的過程。

查看全文

女大學生就業合法權益的維護透析論文

摘要:女大學生作為女性中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自然吸引了社會上更多的關注。她們在社會上有著天之驕子的榮耀,但同時也是一個易受侵害的特殊群體。作為有知識有思想的群體,女大學生們雖置身校園,但瑯瑯的讀書聲仍然掩蓋不住社會上紛雜的喧囂聲。據反映,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找工作難、求職面試屢屢受挫,給她們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同時也由于一些同學缺少自我保護的意識,其合法權益時常受到非法侵害。因此,必須加強對女大學生就業中合法權益的維護。

關鍵詞就業歧視求職面視女性權益

據悉,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女大學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至2005年全國女大學生已占畢業生總數的44%。2006年高校畢業生激增至413萬,比2005年增長75萬人,女性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而2006年全國對畢業生需求約為166.5萬人,比2005年實際就業減少22%。需求和供給的嚴重失調,使女大學生就業壓力劇增。根據人保部門2010年2月15日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多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而在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的同時,女大學生求職還常常遭遇性別歧視。西南政法大學曾組織了對女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女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性別歧視。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約有70%的女大學生認為在求職過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截止2月底,2010屆女性大學畢業生簽約率21%,明顯低于男性的29.5%,確實顯示出女生不是“半邊天”。此外在調查中,四成以上女大學生認為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存在性別歧視。其中,在歧視情況排名中,政府機關居于首位,其次是事業單位,第三是國有企業。

在剛剛結束的2010年全國兩會上,女大學生就業遭歧視的話題備受關注。3月7日,在全國婦聯副主席宋秀巖為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帶來的《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中顯示:九成以上女大學生感到用人單位有性別偏見,56.7%的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生機會更少”。

自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公布至今已經過去了200多年,人權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就業原則作為勞動權的基本內容得到廣泛認可。保障就業平等是現代國家共同而重要的社會目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業性別歧視在今天卻依舊盛行的狀況?在男女平等倡導了幾十年的今天,這種現象,顯然與我們所處的和諧社會不相吻合,因此有必要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并找到必要的解決之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