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00:03: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節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聞節目

新聞節目策劃綜述

90年代初期,“策劃”的概念被引入我國的電視媒體。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專業化分工更加細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意識到策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少電視臺甚至已經把“策劃”作為一個專門性工作固定下來。本文將從電視新聞節目中策劃的概念、本質以及原則這三個方面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策劃的概念

“策劃”原本是一個動詞,是“設計規劃,密謀計劃”的意思。當今的企業管理學中對“策劃”這個概念則是這樣表述的:“策劃是一種程序。策劃的步驟是以假定的目標為起點,然后訂出策略、政策以及內部作業詳細計劃,以求目標之達成,最后還包括成效的評估及回顧,而返回到起點,開始了策劃的第二次循環……”在實際工作中,電視新聞節目的策劃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程序:制作出受到觀眾喜愛的節目就是這個程序的起點,然后根據欄目的定位、節目受眾人群、新聞素材的前期調研等進行創意,制定出節目的整體風格以及具體呈現形式,并且擬定出詳細的操作文案,最后再根據收視率、專家測評等反饋手段,進行分析評估,對節目進行調整提高。電視節目的策劃是價值觀、知識、環境資源和技術(主要是指策劃技巧)四者的結合體。這四者又是互相制約與依存的:價值觀選擇技術;資源環境限制技術;知識尋找技術;技術支持價值觀。

二、策劃的本質

首先,“創意”是電視新聞節目策劃的核心。在當今這樣一個媒體競爭異常激烈、信息資源高度共享的時代,像以往那樣獲得一條獨家的新聞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網絡媒體的出現又使電視媒體的報道速度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因此不少媒體紛紛轉向追求獨家的深度和角度,然而面對眾多的媒體精英,要想真正做到“獨家”又談何容易?最終,獨家的表達就成為更好的選擇———同樣事件、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深度,我們卻能用最獨特、最新鮮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就是“創意”。其次,電視新聞節目的策劃是一種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策劃首先強調的是一個準備的過程。從眾多的信息中篩選出有效信息以及選準播出時機和抓住時效是非常重要的。然后,通過對篩選出的有效信息的調研、論證確立節目主題和立意。接下來就是要根據既定的主題、立意做出一份切實可行的策劃方案。做一份策劃案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對未來的事做出當前的決策,這個決策包括做什么、何時做、誰來做和怎么做。再次,電視新聞節目的策劃是一種謀劃。應該說,新聞事件本身是客觀的,是不可策劃的。但采編節目是受許多因素影響的,節目該怎么呈現,能否挖掘和凸顯出新聞事件的新聞價值,這就受到策劃水平的制約了。在選定了一個節目的主題和立意之后,一個出色的節目策劃者應該像故事《田忌賽馬》中的田忌一樣,趨利避害,進一步找到最有利于表現主題和立意的節目形態和操作方式,使之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最后,電視新聞節目的策劃是一種統籌。這個統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要對選題素材、新聞主體、評議觀點等做出資源整合;后期要對采訪、攝制、編輯等流程加以控制和協調。實際上前期的統籌就是策劃者與新聞人物、主持人、相關專家以及制片人的溝通過程;后期的統籌就是與編導、攝制人員、技術人員乃至節目監審領導的溝通過程。

三、電視新聞節目策劃應遵循的原則

查看全文

談論新聞節目包裝

電視包裝就是對電視節目、欄目、頻道、甚至是電視臺的整體觀念形象進行一種外在形式要素的規范和強化。當今傳媒市場的紛繁復雜,是從業人員無法回避的事實,傳統的電視“內容為王”時代,采編部門對節目內容的重視程度往往大于其他環節。在如今網絡飛速發展,傳媒渠道大增的情況下,電視“內容為王”的時代必將向“產品時代”轉變。只有產品成王,媒體才能成為王。電視包裝作為電視產品的組成部分之一,必不可少,好的包裝可以為節目增色,而粗糙簡單,缺乏美感的包裝也會使節目質量大打折扣。無論電視節目形態如何多元,電視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首始終是電視新聞,所以電視新聞節目包裝,也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課題,然而對于地方電視臺來說,往往面臨人員少而不專,設備不夠高端,臺里不太重視的尷尬境地,如何在現有的工作背景下創作出規范的、奪目的電視新聞節目包裝,綜合分析,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思考:

一、強調包裝的整體意識

電視新聞節目是附屬于電視頻道而存在的,它的包裝首先應遵循統一、規范的原則,符合頻道整體風格和定位。頻道包裝包括頻道LOGO、頻道宣傳片、各欄目片頭及宣傳片、主持人形象及導視宣傳系統等,從色彩到聲音,從字幕到畫面,都應該有相對統一的形象元素。各項包裝元素的結合運用,體現出頻道的整體風格和特點。同樣,電視新聞節目包裝也要有整體性,不能各自為戰,在頻道大包裝的前提下,需要貫徹關于色彩、聲音、字幕、畫面的主要形象元素,再結合自己的節目特點進行設計,但萬“變”不應離其“宗”,一定要有強烈的元素感或形式感讓觀眾看出是誰的“家里人”。新聞節目包裝一般會包括:欄目片頭及欄目內各版塊片頭;欄目內板塊串聯版;標題版式;主持人畫面及背景;欄目宣傳片;活動宣傳片;主持人及出鏡記者形象設計等。

二、做好前期策劃和文案工作

新聞節目包裝設計制作執行的第一步驟就是需要進行完整的前期策劃并落實到具體的文案。很多時候,包裝設計人員有了主題和想法會片面地追求成片速度,不考慮詳盡的策劃文案,只是簡單的概括就會請制作人員著手實施。這種做法的弊端之一就是包裝作品很容易與頻道整體風格定位脫離,可能單獨看作品是個還不錯的作品,但是卻沒有歸屬感,只是太獨立的個體,不容易為觀眾傳達頻道品牌形象。弊端之二是粗糙的前期工作往往后患無窮,有時未經精細論證的作品創意制作人員在制作過程中容易偏離軌道,等發現效果不夠滿意時已經浪費了人力、物力,修改起來會非常麻煩,不修改又不盡如人意,給自己造成被動的不利局面。所以,前期詳細的創意論證、策劃研討,包括詳盡的文字和圖片文案,都需要反復推敲,既要符合頻道之大局,又要有個性鮮明的形象,前期文案做得越細,后期會越簡單,使得工作合理有效的完成。

三、包裝形式要大膽創新

查看全文

新聞節目拍攝技巧

一、電視新聞畫面的構成

電視記者通過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將生動的、具體的、典型的畫面形象的展現給觀眾,使人不但得到耳聞目睹,親臨現場的感覺而且得到“美”的享受。由于受時間限制和人的眼睛接受圖像信息的限制,一個電視新聞畫面不可能長時間在屏幕上顯示或停留,觀眾不可能像看報紙。美術作品或照片那樣反反復復地、全面地觀看畫面,這就要求記者或拍攝人員在選取面面的時候。選擇最能反映主要內容的畫面。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電視機屏幕上最能解釋新聞消息的畫面。因此,對電視新聞畫面的精確透析是電視新聞拍攝的重中之重。

(一)電視新聞畫面的技術構成

從拍攝技術的角度看,電視新聞畫面是將新聞事件現場所發生的事件的各種原因和通過鏡頭搜集、整理后呈現給觀眾的一種鏡頭組合。從這個角度看,電視新聞畫面就是由一組不同內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別和不同長度的鏡頭構成的。也就是說鏡頭是構成電視新聞畫面的基本單位。構成電視新聞畫面的鏡頭可分為中心鏡頭(重要鏡頭)和介紹性鏡頭(次要鏡頭)。

中心鏡頭。是反映新聞主要內容的鏡頭即引起新聞事件主體的一切鏡頭:介紹性鏡頭是引導觀眾進入新聞主題的鏡頭,主要是交待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規模等新聞要素。

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歸根結底就是對構成畫面的重要鏡頭和次要鏡頭的合理布局和拍攝處理,處理好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就基本上確立了新聞畫面的基本構架。

查看全文

電視新聞節目管理革新

近年來,各地電視節目呈現出“大體量”的發展趨勢,新聞節目也不例外。2010年,沈陽電視臺新聞節目《直播生活》擴版為近3個小時,再創國內新聞節目時長新紀錄。節目時長增加、板塊增加、人手增加,意味著“管理寬度”或“管理跨度”增加,管理的效率可能會隨之下降。對于一檔電視新聞節目來說,管理效率的下降意味著節目質量的下降和各種風險的增加。電視新聞節目不妨借鑒頻道管理的某些方法,使整個節目的管理重心下移,推動節目的管理變革與改擴版同步進行,在基本保持原有組織層級的基礎上,實現節目的平穩有序運行。

一、內容模塊化

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通常依據出席領導排序、事件的重要性、內容的相關性等標準,以條為單位來編排播發,而現代大型電視新聞節目通常分為幾個固定板塊,組合播出。相對于頻道,節目就是一個個模塊,而相對于節目,板塊也是一個個模塊。正如頻道中每個節目都有不同的節目形態和節目定位,節目中的每個板塊也都應該有自己的形態和定位,并進一步細化、固化為適用的生產流程和產品標準。以沈陽電視臺《直播生活》為例,17:00-17:55的《直播生活•晚高峰》是電臺FM91.2和電視綜合頻道同步直播,采用廣播的主持風格,兩位主持人聊天,中間插播相關圖片。從受眾定位來看,也更偏向于下班路上的私家車主收聽收看。而17:55-19:58的《直播生活》,則主要是本地的民生新聞及評論,受眾定位要寬泛得多。這兩個板塊的工作流程,如素材選取、文稿撰寫、圖像編輯、直播機位、導播合成等各環節,自然也會有較大的差異。例如《直播生活•晚高峰》不需要精細的文稿,全靠主持人“脫口秀”,但《直播生活》就需要出稿、配音。這些都需要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作為工作人員的操作指南,嚴格遵守。而在產品標準方面,模塊化設計、生產、裝配,大型電視新聞節目通過模塊化標準的高級形式,能夠將每天發生的各種復雜多變的新聞事件系統整合,呈現為條理清晰、特色鮮明的節目內容。談談電電視視新新聞聞節節目目的的管管理理變變革革大型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發展,也可以通過更換或增減模塊的方式實現,從而降低改版成本和風險。一些優秀模塊還可以整體拿出來,擴充為獨立的節目。這時,大型電視新聞節目就擔當起了“孵化器”的功能,一檔節目可以逐漸孵化出一個“節目群”。

二、編排對象化

節目時段固定的前提下,節目內部板塊采取何種編排策略,主要考慮兩個對象:一是觀眾,二是競爭對手。目的也很簡單,爭取觀眾“入流”并“順流”,減少觀眾“溢流”。以下結合青島電視臺財經資訊頻道每晚19:00-20:05首播的《青島全接觸》,淺析節目內部板塊的編排策略。

1.反向策略

查看全文

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論文

摘要:一個完整的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不僅僅包括前期策劃和中期錄制,還有后期編輯,且后期編輯的質量對電視節目的整體質量能夠產生極大影響?;诖?,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應用展開分析,簡要介紹后期編輯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進一步探究具體應用對策,包括將文稿作為基礎、精心選擇新聞畫面、聲音與字幕處理、整體包裝等。

關鍵詞:媒介融合;后期編輯;電視新聞節目

在新媒體時期,社會環境的變化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嚴謹性、真實性、多樣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個高水平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十分考驗后期編輯的專業性,尤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中,后期編輯的方式與效果將會對新聞節目的傳播效果產生極大影響。因此,探究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應用,對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社會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類型、內容以及傳播形式等,均呈現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對于不同類型的電視新聞節目,其所需要的后期編輯方式、水平也有一定的差異。例如消息類新聞節目和調查類新聞節目,兩者的操作手法存在明顯的區別,其中,調查類的新聞節目需要新聞記者對相關事件及當事人進行跟蹤調查,不斷挖掘事實真相,相關后期編輯應重點保持新聞呈現過程中的調查感和長鏡頭的完整性;而消息類的新聞節目,主要是圍繞一個事件,展開多角度的分析、對比、討論,后期編輯過程中,應將編輯的重點放在豐富新聞的視覺信息上。由于新媒體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工作的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對相關編輯人員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期編輯過程中,操作者應以電視新聞節目的實際內容、形式等為依據,適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手段,在明確主題、風格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包裝,形成一個完整的節目成片,從而提升節目的傳播效果,這就需要操作者達到“一專多能”的技術水平。例如,大部分省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中心中,后期編輯環節的工作內容包括對單條新聞的精細編輯、調解音頻、字幕、包裝等,然后再參照當天的節目串聯單合成一個完整的新聞欄目。相關工作內容具有較高的復雜性,但由于各個電視臺并不會配備過多的后期編輯人員,所以需要每一個后期編輯人員都能具備“一專多能”的專業素養,能夠充分利用最新的理念、方式以及技術手段,高效完成多種工作內容。另外,由于后期編輯是節目制作的最后階段,所以要求編輯人員應具備一定的綜合審美能力、判斷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確保整個新聞節目具有較高的質量。后期編輯人員精準、獨到的眼光,往往能夠快速完成對節目內容的“去粗取精”,突出新聞的重點內容與理念,從而保障新聞節目能夠向觀眾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

二、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電視新聞節目分析論文

一、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現狀分析

20世紀90年代,在電視新聞這個領域,CCTV-1堪稱一枝獨秀,它的新聞節目在這一時期由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精心打造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三個品牌,在上世紀末的十年間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電視新聞節目模式,并不斷在重大新聞的專題報道中進行大練兵,為CCTV電視新聞節目的跨越發展做好了軟件和硬件的充分準備。

作為我國最高級別的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除了在國內樹立起至高的權威以外,還要向世界進軍,這個成為中央電視臺在新世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電視新聞節目向來是最能體現一個電視臺水準的節目,必然要有所突破。

1破“舊”:三檔原有的品牌欄目大改版

千禧年,《東方時空》率先進行了一次從欄目時間到欄目內容的大改版,將四個版塊重新整合,并新增了一個環節——《時空連線》。后又經過四年時間的鍛造,《東方時空》成為了擁有六個子欄目的成熟的大型雜志性新聞節目。同樣的節目體裁,在對人物的采訪上,《東方時空》并不同于美國著名的新聞雜志性欄目《60分鐘》,《60分鐘》里主要是對世界各國名人的專訪。而《東方時空》對于人物訪問,專門開辟了三個專欄:《東方之子》、《人物專訪》和每周日的《高端訪問》,在分類上更加細化?!稏|方之子》和《人物專訪》更是主要選取具有時代特色的人物進行訪談。它以東方人的姿態站在了世界新聞雜志節目當中。

進入21世紀,《焦點訪談》的改變更多的是在選材上。從最初對企事業單位的關注到現在對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它越來越多地走進其他節目難以涉及的領域。

查看全文

新聞節目美學價值

從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開始,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迅猛發展,以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新聞調查》等節目為標志,從“播新聞”到“說新聞”,從電子新聞采集(ENG)到衛星新聞采集(SNG),從綜合消息類新聞到雜志型新聞節目,內容和形式上都極大地豐富了電視熒屏。隨著電視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也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我國電視新聞事業素有“新聞立臺”之說,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的新聞節目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偏向,作為國家宣傳的“喉舌”,新聞節目在各個電視臺的意義重大,它反映著電視最主要、最主體的功能。新聞節目內容的真實性和嚴肅性并不意味著它沒有任何藝術性,優秀的新聞節目也十分講究審美因素。

一、聲畫之美

眾所周知,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定義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睆倪@個定義中,可以界定電視新聞區別了其他新聞媒介形式,是用畫面加聲音來呈現新聞事實。好的新聞畫面簡潔、生動、有感染力,一條好的新聞總是能從獨特的角度抓拍到最具感染力的一幕,電視新聞以看為主,畫面的地位很重要,記者在新聞事件中選取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拍攝方式,讓畫面最大程度地包含更多的信息量。好的新聞稿件口語化、易懂、精煉、能最大程度地配合畫面。新聞畫面的主體、陪體、前景、后景以及攝影角度、構圖、長鏡頭、運動鏡頭、后期編輯中鏡頭的選擇和組接、聲畫組合方式等等都是很講究的。新聞節目的聲畫關系不外乎聲畫合一與聲畫對位兩種,聲畫合一的方式較為死板,讓聲音與畫面完全吻合。聲畫對位的方式在新聞節目中較為常用,聲音畫面各自發展,若即若離,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觀眾正是在這樣一種聲畫撞擊的空間中感受到聲畫之美。有學者指出:“電視新聞挖掘、還原、展示現象生活之美,調動聲、形、色多種表現手段,用構圖、光效、音響、節奏等諸項元素來感染觀眾,從而為觀眾深度涉入提供了又一審美基礎?!盵1]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央電視臺的直播就充分發揮了電視聲畫的優勢,對于比賽的預測、選手情況,通過畫面配合新聞稿,運用了記者報道、專家分析、選手訪談等形式交叉展現,這樣就最大程度地調動了觀眾對于比賽的關注度。在奧運賽場上,新聞鏡頭抓拍的最激動人心的瞬間,奪冠那一刻,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這些都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些聲與畫的運用配合能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新聞節目除了畫面和新聞稿以外,還有一重要的表現手段就是同期錄音。通過同期聲,觀眾可跟隨新聞鏡頭進入到新聞內容的真實世界,它比起新聞稿更加真實,是新聞節目十分重要的美學特征。2008年湖南冰災的新聞報道中,在車站安撫群眾的同期聲呈現在新聞節目當中,是比任何解說都具有感染力的聲音。在娛樂新聞節目中,新聞畫面通常直擊明星活動現場,或者是明星的采訪,這樣直接的方式能夠讓觀眾最大程度、最近距離地滿足娛樂興趣。

二、情感共鳴之美

“真實在新聞審美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它不僅是新聞的生命內核,也是新聞在電視播報中見出其審美性的必要前提。真實本來就是一種誘惑、一種魅力。”[2]“在新聞美學中,真即是新聞題材的美學品格。”[3]以消息類新聞節目為例,在觀眾看來或許可以從新聞事件中找到一種戲劇性,大到國家時政、小到市井百姓,每天都可以從電視中了解到一些吸引人偶然的事件,這本身是一種戲劇意味。和消息類新聞不同的是,深度報道以真相為目的,從另一個方面反戲劇化地展現了一種真實的狀態。在解開疑問中講述事實。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節目,其中有一期節目《雙城的創傷》,此事件是講述了在一個小學里學生集體服毒自殺的事件,此事通過調查最終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結果,謎團最終的緣由可能是很細微的、讓人意想不到的,并不具有戲劇性和故事性,看似這一次的深度報道并沒有挖掘到事實的真相,但是這樣卻更貼近真實,符合真實。新聞的本質是新,客觀事實發生和受眾接受新聞之間的時間差距越短越好,電視新聞能做到兩者之間的差距為零,形象化傳播又實現空間的一致,滿足了也必然會產生觀眾“親臨現場、先睹為快”的心理美感。[4]隨著電視傳播進入數字時代,影像拍攝已經走下神壇,真正融入大眾生活,這意味著電視新聞的素材來源將更加廣泛,大眾業余采攝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不可估量的重要力量。在國外有倫敦地鐵爆炸(2005年7月7日)、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2007年4月17日)、孟買恐怖襲擊(2008年11月26日)、美國飛機迫降(2009年1月15日)[5]以及我國汶川地震發生時第一瞬間的視頻影像、1993年《北京新聞》播出的發生在“團結湖公園”破冰救人新聞、1996年年底播出的“紅領巾公園”游客救人的新聞[6],等等,這些都是出自普通民眾之手。在現今當下,民眾提供的新聞素材在民生新聞中最常出現。這種形式不僅補充了電視新聞信息的流失,且用另外一種信息傳播渠道重構了聲畫傳播的價值意義,老百姓記錄老百姓身邊的事,讓真實之美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人對于新聞事件的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帶有感情的行為,對于苦難的憐憫、對于成功的喜悅,而新聞記者在采編整合新聞素材的過程中,必定是有意識地傳達新聞主題,在傳播新聞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會摻雜一些情感因素,這些感情因素極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和一種普遍審美情趣。新聞節目通過觀眾對節目內容的關注聚合觀眾,讓新聞內容中的人或事件成為億萬矚目的焦點,使得真實的事件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電視新聞的內容形式讓分散在各家各戶的觀眾通過電視新聞節目的真實事件產生“時間和空間”的認同感和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形成一個“想象共同體”。從威廉王子大婚到奧運會再到跨年演唱會,無不讓觀眾產生強烈的融入感和歸屬感。同時,隨著電視技術的進步,電視新聞的傳播速度也早已從TNT(todaynewstoday)變成NNN(nownewsnow),即今天的新聞今天播送,變為現在的新聞現在播送。電視新聞早已經具備傳播新聞正在發生全過程的能力。而新聞事實里包含的是非、人性、關愛、欣喜、苦痛也同樣因為真實而激起觀眾關于真、善、美的情感體驗。

三、人文關懷之美

查看全文

電視新聞節目研究論文

一、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現狀分析

20世紀90年代,在電視新聞這個領域,CCTV-1堪稱一枝獨秀,它的新聞節目在這一時期由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精心打造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三個品牌,在上世紀末的十年間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電視新聞節目模式,并不斷在重大新聞的專題報道中進行大練兵,為CCTV電視新聞節目的跨越發展做好了軟件和硬件的充分準備。

作為我國最高級別的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除了在國內樹立起至高的權威以外,還要向世界進軍,這個成為中央電視臺在新世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電視新聞節目向來是最能體現一個電視臺水準的節目,必然要有所突破。

1破“舊”:三檔原有的品牌欄目大改版

千禧年,《東方時空》率先進行了一次從欄目時間到欄目內容的大改版,將四個版塊重新整合,并新增了一個環節——《時空連線》。后又經過四年時間的鍛造,《東方時空》成為了擁有六個子欄目的成熟的大型雜志性新聞節目。同樣的節目體裁,在對人物的采訪上,《東方時空》并不同于美國著名的新聞雜志性欄目《60分鐘》,《60分鐘》里主要是對世界各國名人的專訪。而《東方時空》對于人物訪問,專門開辟了三個專欄:《東方之子》、《人物專訪》和每周日的《高端訪問》,在分類上更加細化?!稏|方之子》和《人物專訪》更是主要選取具有時代特色的人物進行訪談。它以東方人的姿態站在了世界新聞雜志節目當中。

進入21世紀,《焦點訪談》的改變更多的是在選材上。從最初對企事業單位的關注到現在對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它越來越多地走進其他節目難以涉及的領域。

查看全文

探究電視新聞節目娛樂化

摘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社會各方面信息的關注程度也隨之加深。電視新聞節目是目前普遍運用的傳媒平臺,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向人們傳遞著不同的信息資源,讓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夠的空間去接觸電視媒體,將媒介場景融入在現實生活中。最近幾年,娛樂性節目的種類不斷變化調整,新的節目形式正逐漸走向觀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同的影響。面對這種趨勢,電視新聞節目必須要朝著娛樂化方向改革調整,這樣才能滿足新時期人們的傳媒生活需要。針對這一點,本文主要分析了電視新聞節目娛樂化的相關問題,為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新聞節目;娛樂化;問題;研究

各類新聞節目是電視媒體的第一語言,在長期變化調整中新聞節目也開始轉向娛樂性特征發展,之前很多正式的時政新聞等均開始走向非政治化、娛樂化等方向,而許多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均注入了娛樂性元素,這讓原本嚴肅的新聞節目看起來更加娛樂化。從電視新聞節目娛樂化發展趨勢看,未來新聞傳媒不再是單純的信息傳播,而是涵蓋著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內容,這些主要還是為了提升節目的收視率,為了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可而不斷交替變化著的。當然,在新聞節目娛樂化的同時也要注意相關的問題,正確處理好新聞節目的存在的弊端也是需要積極關注的。

一、娛樂化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含義

不可否認,在社會群體對新聞需求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人們開始細化娛樂性的新聞節目。而娛樂功能也開始成為新聞節目的主打功能,在傳播信息的同時還能為人們創造諸多方面的樂趣,滿足了現實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在新聞節目編制上,編導們常常注重追求新穎獨特的娛樂元素,很多時候都會在新聞內容上添加一定的娛樂效果,經過娛樂化處理的新聞節目常常會在觀眾中收獲良好的評論,這些都能給電視節目帶來較高的收視率。利用該類模式進行新聞傳播,不僅給群眾帶來了多方面的信息,還能使其心理上出現波動起伏,在心理上覺得娛樂性節目越看越有意思。電視新聞節目的娛樂化改革中,必須要引進多種聲畫合一的技術效果,通過增強新聞的敘事功能來改善節目主題的表達效果。

二、造成電視新聞節目娛樂化產生的因素

查看全文

新聞節目實時性與深度

近日,中國足球黑幕的審判大戲在遼寧鐵嶺、丹東等地陸續開庭審理。各大媒體頻頻聚焦于“中國足球反賭反腐案”,受眾的視線再次關注到中國足球的身上。從2009年底黑幕曝光,歷經了一年多的調查取證,涉及此案的人員層次之高,從球員到管理人員,從裁判到俱樂部經營層,無一幸免。無論是從信息傳遞、消息報道還是議題設置、引發討論,電視媒體始終在此次案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從“中國足球反賭反腐案”的電視新聞節目入手(包括中央電視臺和某些地方衛視),解析電視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占據的重要力量。

一、電視新聞節目的特點與優勢

1.電視新聞節目。新聞的特性給所有的新聞傳播媒介(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或是網絡)都帶來應當遵循的標準:堅持真實、及時的報道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相比之下,電視新聞節目的“電視特性”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更容易使受眾獲得全方位的信息。電視新聞節目通過電視屏幕,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信息,既傳播圖像又傳播聲音。通過攝像、采訪、剪輯、解說詞、配音這幾個程序,電視新聞系統地、形象地報道事物發展的過程。聲畫一體的優勢充分展現了電視影像獨特的張力,因此,通過傳播報道信息、解釋評論事實,受眾感受到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真實性、時效性和權威性。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電視新聞節目,要以本節目特有的觀念選擇能充分體現報道主題的畫面,使節目播出后能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電視新聞要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真實,而不能只是簡單的報道現實社會中的事件和現象。

2.電視新聞節目的特點。電視新聞節目最顯著特點是新聞傳播性和輿論引導性。受眾渴望了解周圍環境的迅速變化,渴望獲得可靠的、真實的、充分的參考信息,從而更好地為自己提供及時和正確的決策。在這種情況下,新聞性要求電視新聞節目要報道受眾最關心的問題和與受眾的心理、生活最接近的事情,挖掘和發現與受眾的需求最相關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現象。只有這樣,媒體的權威性和說服力才能得到展現,受眾的眼球才能鎖定在貼近受眾的媒體上。目前我國正處在變革和探索的階段,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越來越多元和復雜,困惑與迷茫是我國很多受眾的共同感受。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新聞節目的作用就顯得尤為必要。通過畫面、同期聲、解說詞、字幕等多種表現手法,電視新聞節目對重大社會題材和社會輿論關注的重點、熱點、難點等問題形成連續或系列報道,從而在一定時段內營造出強大的輿論氛圍,形成“轟動效應”。一方面,加強了對社會輿論的反映,使人民群眾的各種輿論得到了有效表達、健康發育和順利整合;另一方面,對群眾自發產生的輿論進行了引導和疏導,推動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輿論上升為主導輿論,使電視新聞通過視聽既向受眾“展示”新聞事實,又能在其中揭示某種深刻道理,凸現電視新聞的引導性。

3.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勢。電視新聞節目的最大優勢在于它綜合了所有媒介的符號,這種多元符號不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還有文字、圖表、聲音等多種信息符號,它不是不同媒體符號的簡單相加,而是圍繞著主體信息的多種要素的多邏輯、多線索的集成,各種要素自身的邏輯才能變得連貫,但是當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的時候,卻能傳遞出去準確的信息。在我國,電視媒介的受眾面和傳播規模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大,視覺和聽覺雙重的信息接收方式促使電視新聞節目精益求精,在新聞節目的時效和深度上挖掘更易于受眾接收的方式,使受眾不但在事件發生、現象出現的第一時間獲得有關事件和現象的最新消息,而且在連續和系列報道中,電視新聞節目通過不同的節目形態設置議題、引發思考??茖W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電視能把新聞現場的實況同步傳送至相隔遙遠的各個角落,新聞傳播的時空距離已接近于零。電視直播的同步傳播速度,可以把正在發生的信息變化同步告訴給觀眾,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取得主動,爭奪新聞主動權的制高點。當記者以現場播報的方式作新聞報道時,現場報道與現場直播的特點相結合,具有面對面人際傳播交流的特點,能提高觀眾的參與意識,現場直播的優勢就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此外,由于現場直播的報道是連續進行的,因此能給觀眾展現較為詳盡完整的事件全過程,使報道更具真實性,從而使受眾不但接收了全方位、最及時的信息,同時也在事件的連續或系列報道過程中找到了發人深省的思考。

二、電視新聞節目對于此案的關注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