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人格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8:51: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生人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生人格

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全教育研究

摘要:中國社會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未來高校教育的必經之路。高校中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人教育,顯得尤其重要。積極心理學的實質是尋求人文關懷,本文通過探索貧困大學生的積極適應模式,搭建人格健全教育模型,從而幫助貧困大學生更好成長和獲得幸福。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貧困;人格健全;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現狀及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和米哈伊•森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在積極心理學的開源巨著《積極心理學導論》中宣稱:“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1]馬丁•塞利格曼在1998年就提出心理學應該通俗化,不應該是束之高閣的學術研究和交流,而應該成為有用的心理學,成為象牙塔及大眾之間的橋梁。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個層面:第一,個人主觀層面,指個人積極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如幸福感為核心積極情緒,希望、快樂、樂觀等強調人生的不同階段和狀態中人以積極的狀態感受生命;第二,個體層面,指個人積極的人格特質的研究和塑造,如愛的能力、幫助別人的能力、自信的能力、規劃的能力、創造的能力、觀察的能力等,關注通過能力提升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第三,群體層面,指研究積極的組織體驗和社會系統,比如和諧的社區、良好的家庭關系、自由的學校平臺等,將個人體驗、人的積極品質和社會環境聯系起來,從而使人有責任,敢于擔當,博愛利他。心理學研究中,大量的關注點在于消極面,如各種心理問題抑郁、痛苦、悲傷、疾病等及其破壞力量,主動關注積極面的研究較少,如關于人類美好的幸福、愛、勇氣、健康等及其建設作用。2000年,社會學家戴維•馬爾斯(DavidMyers)做了一項關于“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比率的研究。他以1967—2000年(積極心理學形成期)公開發表的心理學論文為調查對象,在這些文章中,研究憤怒的文章有5584篇,研究沮喪的有41416篇,研究抑郁的有54040篇;研究喜悅的文章有515篇,研究快樂的文章有2000篇,研究生活滿意度的文章有2300篇。結果發現,關于消極心理與積極心理研究的論文比例達到21∶1。[2]不論是心理學方面的學者或研究人員,還是普通社會大眾,他們已經習慣于這種不夠健康的偏見研究。其實,積極心理研究同樣重要,是時候轉換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了,從更正面、更積極的角度探求人為什么會成功,怎樣才能幸福。這場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與變革,也吸引了國內研究者通過學習來了解、研究和探索積極心理學的相關內容。2003年國內研究者提出:“積極心理學,其理念、行動,勢將會對現代心理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使現代心理科學更加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應用,并卓有成效地開辟人類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陽光大道”。[3]

二、貧困大學生的群體特質及分析

(一)貧困的定義及在校貧困生的經濟現狀。英國的奧本海默(1993)對貧困的理解幾乎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他指出:“貧困是指物質上的、社會上的、情感上的匱乏,它意味著在食物、保暖和衣著方面的開支要少于平均水平。”根據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的定義:所謂貧困,是指人類基本能力和權利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4]現階段,我國的“貧困”是指經濟意義上的絕對貧困。如1998年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在《中國農村貧困標準研究報告》中指出,“貧困是指個人或家庭依靠勞動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維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種狀態”。《2000/2001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向貧困開戰》則認為,貧困不僅僅意味著低收入和低消費,而且還意味著缺少受教育的機會、營養不良、健康狀況差。[5]針對成都某高校在校理工科學生,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10分,其中男生253人,女生57人。家庭所在地為農村的占比是47.0%,鄉鎮或縣城的占比是33.2%,地級市或省會城市的占比是19.2%,可見農村生源比例占比較大。農村生源家庭的收入來源以務農、外出務工為主,所占比例高達83.7%,這些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費用也偏低。農村家庭學生的整體經濟狀況不佳,70%的學費會通過校園助學貸款和生源地助學貸款解決。生活費問題主要通過國家助學金、獎學金、勤工助學等解決。在校生中約30%的學生,主要大學費用來源于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和兼職工資,基本不從父母那里獲得費用支持。獎學金及助學貸款、勤工助學、每月補助在貧困生的每月生活費中所占的比例達到80%以上。貧困生通過參加勤工助學或兼職崗位來緩解經濟壓力,在讀貧困生中88.9%的學生參加過勤工助學或兼職。貧困生在爭取獎學金中大多持有更加積極的態度,獲得獎學金的比例達69.8%,遠高于平均比例47.3%。(二)貧困生的積極特質。以往研究過多地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消極面,本文主要關注貧困生群體優秀的品質和心理積極面。通過問卷調查,貧困大學生自我認可和其他教師同學認可的貧困大學生身上明顯的積極特質有5個。自立自強:因為面臨經濟壓力,貧困大學生通常需要更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分配開銷,同時尋找勤工助學崗位,來緩解經濟壓力。所以,大部分貧困大學生表現出明顯的自立自強。理性節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物質越發豐富,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對大學生的誘惑越來越多。貧困大學生更珍惜物質生活中食物、水電、服裝、電子產品等的購買和使用,更加理性,生活也更加節儉。樂于助人:貧困大學生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心關注更多,他們感恩的心更強烈,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行動幫助他人,回饋社會。積極上進:貧困大學生更加明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命運、改變家庭命運的道理,更愿意主動積極爭取各種成長的機會,努力學習,獲得良好的學業表現,從而在未來有好的發展。意志力強:生活的不易,讓貧困大學生早早學會面對困難,通過努力和堅持,去改變現狀。所以,貧困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意志力更強,能堅持戰勝困難,解決問題。

查看全文

大學生人格影響因素探究論文

【摘要】通過考察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作用,得出結果表明:在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上,父母婚姻狀況的主效應顯著;在興奮性上,是否獨生子女主效應顯著;而在聰慧性、恃強性、興奮性和激進性上,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均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關鍵詞】獨生子女父母婚姻狀況大學生人格

是否獨生子女對大學生人格有著一定的影響。王月云等人研究?譹?訛表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非健康型人格發生率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姚齊和研究?譺?訛表明,非獨生子女在恃強性、敏感性、幻想性、緊張性因素的得分均高于獨生子女,只有敢為性因素的得分低于獨生子女。孫澤軍研究?譻?訛表明,獨生子在聰慧性、敏感性和興奮性上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差異顯著,而在其它人格維度上,兩者無差異。

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的人格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黃悅勤等人研究?譼?訛發現,父母關系不和睦,單親家庭是大學生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劉金花調查?譽?訛表明,與自述父母關系說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關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優越性,心理健康水平和專業有成就的人格特征得分也更高。凌四寶等人研究?譾?訛表明,父母婚姻完整和諧的大學生樂群性(A)、穩定性(C)、敢為性(H)均顯著高于在離散型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持強性(E)、懷疑性(L)、憂慮性(Q1)、緊張性(Q4)則顯著低于在離散型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

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結果推論,不良的父母婚姻狀況(例如離異,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獨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應該更不良;但從家庭系統角度來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嘗不是一種社會支持資源,也許會對父母婚姻狀況不良的消極影響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為了獲得實證的結果,本研究將嘗試對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進行研究。

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透析大學生人格培養

【摘要】大學生的人格培養是輔導員工作的核心。要做好這項工作,準確把握大學生的人格現狀,需不斷提高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以適應人格培養教育工作的需要。只有抓住工作重點,采取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才能把大學生人格培養教育,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關鍵詞】輔導員工作人格現狀素質地位和作用

一、人格的概念和愈義

對于人格的涵義,我們贊同這樣的觀點:人格就是人的個己表現,是存留于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他包含了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與外界發展的完美結合。

人格在極大的程度上左右著一個人的外顯和內隱的行為,一個人的人格怎樣,其認知模式,情感特征,態度傾向,行為方式,行為習慣便怎樣,由于環境、文化、經歷等等各不相同,人們也就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互不相同的人格特征。學校不僅傳播知識,而且更要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因此,人格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潮流,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點。

知識經濟的崛起,不僅震撼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同時也沖擊著傳統的教育體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探索和研究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教育方式,例如舊本提出21世紀的教育目標是寬闊的胸懷、健壯的體魄、豐富的創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新加坡也從重視智商教育中擺脫出來,重視情操教育;美國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品格教育;德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學校不只傳播知識,而且要關心學生品德、性格的培養。目前教育重心已開始從‘智力開發,轉向‘伏格培養”。

查看全文

小學生人格類型分析論文

1

人格類型論是基于某種原則把所有人劃分為幾類,以此來解說人的人格的一種理論[1]。關于人格類型的論述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文獻記載,近代也有多位學者對其進行過研究,但這些研究均以思辨為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后,由于特質論的興起,人格類型學的研究逐漸沉寂下來,此后幾十年很少見到此類研究。但近年來,類型學再一次引起西方研究者的重視,開始走向復蘇[2]。

在兒童人格類型研究領域,Robins等(1996)以母親評定的方式將兒童人格劃分為超控制型、低控制型和彈性型三種類型。Caspi和Silva(1995)[3]使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將兒童的人格劃分為低自控型、羞怯型、善調節型、自信型、保守型等五種,其中除前三種與Robins等提出的類型相似外,另兩種是新的類型。Beatrice等(2004)[4]通過對雙生子的研究發現,人格類型的劃分與測量方式有關,當以自評方式進行研究時,人格類型可以劃分為超控制型、低控制型和彈性型三種,而當以同伴評定和行為評定的方式進行研究時,則只有彈性型可以被檢驗,另兩種類型則變為無欲望型(Non-de-sirable)和一般型(Average)。

人格發展不僅受生物性因素的影響,還受文化、社會階層、家庭等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對于東方人和西方人來說,其各自的社會文化環境、法律制度、行為規范等均對人格發展產生作用,并影響人格的內容[5]。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內容應該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我們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中國兒童的人格結構與西方兒童并非完全一致,包含其獨特的成分[6]。人格類型與人格結構相輔相成,類型研究往往建立在結構研究基礎之上。也正基于此,我國目前對兒童人格類型的基礎性研究顯得極為匱乏,如果能夠在中國兒童人格結構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對其人格類型進行區分,探索出積極類型與消極類型兒童的不同人格特點,不僅能更加科學、全面地了解兒童人格,而且會找到培養其良好人格的切入點,使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放矢。

2方法

2.1被試

查看全文

學生人格塑造研究論文

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人”人格的代表,它既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土之中,又溶入了社會主義新人的內涵,閃耀著共產主義思想的光輝,是我們塑造小學生健康人格的理想風范。

健全人格教育是最基礎的素質教育。我們的宗旨是教會小學生做人,從小用雷鋒精神培養和塑造小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他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養成,為他們將來成為適應現代化需要的雷鋒式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矗研究用雷鋒精神培養和塑造小學生健康人格的規律和特點;探索實施“人格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體系,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

小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要點

1.自尊自立,遵紀守法

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學校應放棄“聽話”、“順從”教育,加強服理守法教育,使小學生把尊敬師長與保持自己的人格獨立結合起來,既不屈從他人意志而做違心的事,也不以傲慢無禮的態度侍人,同時具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和紀律觀念。

2.尊重科學,追求真理

查看全文

德育課學生人格的養成論文

摘要: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可以說人格就是細微的、隱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是發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從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內外結合,進行人格教育;堅持日常化教育,形成個人習慣;加強學生友好與和諧人際習慣的養成等四個方面進行努力,將會非常有利于中職學生的優秀人格的養成。

關鍵詞:德育課人格教育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需要培養出大量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青年一代。學校德育課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這一重擔。要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必須對他們進行人格的培養。“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道德教育就如無根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人下去。”可以說人格就是細微的、隱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往往是發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

人格的養成教育是外化與內化的統一,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使知、情、意、行諸要素有機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導學生形成優秀的人格,使學生素質逐步得到優化和提高。

在傳統的德育課上,有的教師僅僅把力氣花在正面顯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輸上,很少從人格和心理角度來深化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變成了機械的說教,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潛移默化的效應。在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必須轉變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緊緊結合在一起,從而發揮品德教育的應有優勢和效益。筆者認為,在德育課的人格培養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人為本,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

查看全文

小學生人格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責任感是人格因素中,最起碼而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現代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受長輩和父母的寵愛,自立意識差,依賴性強,尤其是缺乏責任心、責任感。本文主要闡述在學習、管理、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責任感,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中心詞:人格因素責任心責任感

心理學專家一致認為,一個人專門知識上的缺陷不一定影響他的一生,“條條道路通羅馬”;而人格上的缺陷將貽害一輩子。在報紙上經常可見一些天才少年在網絡上傳病毒,竊機密,給國家和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的報道。這說明現代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不夠,沒有對知識負起應有的責任。這意味著現代教育不僅要有認知教育,而且更要重視人格教育,而責任感是人格中最樸素而又最可貴的人格因素。

一、剖析學生缺乏責任感的原因。

現代的學生絕大多數缺乏責任感、責任意識和責任心,特別是缺乏對自己、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欲和金錢背后不良風氣的影響,小學生在“過剩”的物質擁有背后,承受著嚴重的精神營養“饑荒”和精神“消化不良”。他們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更談不上責任感。

查看全文

中學體育教學對學生人格的影響

摘要:人格是指人整體的精神面貌,是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的綜合體現。中學體育教育是提升中學生能力、培養中學生氣質、磨練中學生性格的良好陣地,故而,對中學生人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中學體育教育以獨特的教育形式,影響著中學生人格的形成,對中學生人格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本文著重分析塑造中學生健全人格的意義,以此論述中學體育教學對中學生人格形成的影響,并提出加強中學體育教學對中學生人格形成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體育;學生人格;影響

健全與完善人格是中學生成長目標之一,同時也是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培養與健全中學生人格,正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共同責任。體育教育作為中學教育的重要科目,體育教育實質就是戰勝自我、克服困難、提升意志力與體魄,中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能夠實現身心健康成長,從而能夠達到人格健康發展教育目標。中學體育教育對中學生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學科知識不能夠比擬的教育作用。中學生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有助于中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樹立自信健康、向上的信念,從而促進中學生人格的形成。

一、塑造中學生健全人格的意義

(一)健全人格是中學生成長的需要。中學教育階段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在此教育時期,中學生通過一定的知識積累與生活閱歷,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于初步形成階段。此外,中學生還應該通過一定的教育渠道不斷的完善與健全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心理素養與道德情操;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并積極參與到社會與教育活動中,在實踐中發展自我與展示自我;而中學體育教育能夠實現中學生人格的形成,中學生在參與到體育活動中,能夠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與適應能力,使自己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群體中,從而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礎(二)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發展的基石,同樣也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發展的支撐。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時期,經濟結構的構建與社會主義的發展都不離開人才的作用。而人才應該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這就需要中學教育不僅要為中學生提供豐富的理論課程教育,而且還應該提升中學生道德修養與人格素養,從而為國家發展提高實用型人才。而中學體育教育,能夠彌補文化課程教育的不足,能夠讓中學生親身體驗運動,使中學生在運動中能夠釋放情緒,得到心靈的洗禮,進而完成中學生的人格。

二、中學體育教學對中學生人格形成的影響

查看全文

心理學視域下學生人格檔案建設

摘要:學生心理健康對于學校教育事業發展至關重要。構建人格檔案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系統工程,是破譯學生心理密碼的重要開端。在構建學生人格檔案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科學的指導理論和正確的建檔原則,從根本上消除人格檔案建設的障礙。文章簡述學生人格檔案建設的相關研究,分析當前學生人格檔案建設現狀,重點探討了破譯學生心理密碼的技巧,證明人格檔案建立是破譯學生心理密碼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學生;心理密碼;人格檔案

教育部頒布的《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意見》指出,現代學生教育發展進程中,保障學生心理人格健康化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基礎條件。我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率高達36%,其中28%是因為學生心理健康而導致的犯罪,相比2016年,學生因心理人格問題而造成的犯罪率增長了10%。因此,學生人格檔案的構建,是教育發展的必然,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要條件。學生心理密碼是通往學生內心深處的鑰匙,是透視學生心理的工具。心理密碼是構建學生人格檔案的輔助利器。

一、當前學生人格檔案建設現狀

目前我國學生人格檔案的構建針對的主要人群是7-18歲的小中大學生。目前我國大中小學生人員總數為3.6億人,而建立人格檔案的僅為1.26億,占總人數的27%,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中。以上數據說明,我國學生人格檔案的建立還存在較大的空間。在學生人格檔案構建的內容方面,一份標準的“人格檔案”應當面向學生的心理、人生價值觀及人際等內容,在此基礎上的其他指標,像領導能力的指標仍然需要經過論證研究后提出最終的決定。根據抽樣調查,我國32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學生人格檔案中80%的內容只有學生心理素質這個單一的內容,且內容分散混亂。由此看出,目前我國學生人格檔案建設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未真正落實。

二、破譯學生心理密碼的檔案技巧

查看全文

職中體育教學學生人格鍛煉模式研討

很多科學家對人格的定義都各不相同,從人格的發源來看,可以理解為在人生大舞臺上不同人之間、或者同一個人身上不同體現的精神面貌。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即是讓學生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具有高尚的品質、形成堅韌不拔的精神,通過人格塑造,使學生成才,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在中職這一特殊的階段中,結合中職體育這一特殊的學科,分析教育中對學生人格塑造的方法,通過中職體育教育,實現中職學生生理、心理的健康發展。

1中職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中職學生大多為16~19歲之間,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生理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身體發育正在逐漸的成熟。生理變化必然帶來心理改變,中職學生對周圍同學的認識相比初中階段在悄然變化,懵懂的覺得不再那么親密,有了些許的區別。

在學習生活中,更加的想得到老師、同學、家長的認可,更需要得到表揚,極力想得到獨立。有強烈發表自己觀點的愿望,有主觀判斷意識,渴望像成年人一樣的擁有自主權。中職學生正處在生理逐漸成熟、強健體魄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正處在發展初期,尚可進行雕琢塑造。

2中職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中職學生沒有初中學生的升學壓力,也不像高中學生還在為分數起早貪黑、行走匆匆。他們的學習壓力不大,可以花很多時間進行自己的興趣活動。在這樣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容易產生松散,同時由于沒有考核的壓力,特別是像體育這樣的“邊緣”科學,很多老師的重視程度也不夠,上課鈴聲響起,集合學生、點名,然后扔一大堆活動器材給學生,就可以自由活動一整節課了。這樣,完全沒有起到體育鍛煉健康體魄的作用,更不用說體育的內涵、學生人格的塑造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定性的認識,一到上體育課的時間,有興趣的同學就進行球類活動去了,活動中也沒有組織和目的,就是平時的放松玩耍。沒有興趣的同學或看書、或聊天、或當其他同學的觀眾,無所事事,百無聊賴打發時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