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09:04: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習心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教師學習個人心得
我有幸參加了心理教師培訓,這次培訓不同于一般的培訓,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著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然而,在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于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因素,導致部分老師厭教,部分學生厭學等不健康心理,嚴重影響了教與學的工作。
1.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什么都懂,什么都會,教師是很神圣的。教師的言談舉止,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此外,教師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為工作奉獻,并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2.通過學習,我也認識到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我們總能在報紙或新聞中看到小學生自殺的事例,為學習,為人際關系等等,且有增長的趨勢,這就說明現代學生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在層出不窮的新現象、新問題面前,心理教師力求“對癥下藥”,從心靈上給予學生鼓勵和信心,了解學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學校因素,如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也包括家庭、社會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環境、撫養環境,社會風氣等。可惜,我們無力擺脫社會風氣的困擾,我們也只能勸說學生家長有科學地教育子女,無法改變社會,就改變自己,我們惟一能做的是改善自身。
心理健康學習心得感想
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著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然而,在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于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因素,這次能夠參加曹教授心理健康的學習。我感到非常的榮幸。
經歷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等內容的學習。經過一天的學習,使自己提高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現對這次心理健康學習談一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是人的各種行為的準則,是個體進行的社會活動思想基礎”。從這個定義上我們就不難看出認知對于人的心理的影響。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是自主的,可以對自己未來進行選擇。正是因為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嘗試消除種種條件的限制,去發展自我,實現自我,提高生命的質量。
再進一步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展開之前,我們不妨接受中國古人的一個經典的論斷:“人之初,性本善”。這也許能解釋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對于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這種源自人類自身最深層次的追求是人類成長,進步的基本動力。把古人的這種普適的哲學的觀點放在今天的心理學上面來講就是: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即自我實現)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壞和毀滅的。
心理是腦的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而不是過去人們所普遍認為的“心臟是心理的器官”。但對于更多的認識目前我們大多還只停留在一個描述性的階段。大腦是一個如此復雜而精準的構造,以至于現在的科學還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細節。腦機能定位嘗試了解大腦的不同區域對不同心理活動產生及發展的分工情況,并已經取得很大成果。這是對古代人類迷信的認為靈魂是脫離肉體獨立存在的否定。進而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是可以想控制身體其他部位一樣,控制我們的心理活動(當然這種控制并不是絕對的控制)。這給“人擁有自主的意識”以科學的依據。人也就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心理,進而掌握生命的主動權,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公務員之家:
大學心理學學習感想
錯誤并非出自我們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們自身——莎士比亞。
心理健康,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在我沒有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一直對這個概念似懂非懂,自認為對"心理"有不小的心得體會,但恐怕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時至今日,在老師的講座下,對其認識不知不覺中已是不同往日。對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關心的莫過于其價值。同樣,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在大學里開展心理衛生工作的意義了。
總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進意志、個性、氣質等非智能結構發展的需要,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需要,是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紀律的科學。學習心理學,對于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于關注他人,幫助他人也有重要意義。一個人的內心情感——喜怒哀樂憂傷悲會直接表現為外在行為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會使外在的生活充滿愉悅之感。學習心理學之后,會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態,同時也會更加關注周圍的人。以前會厭煩電話里父親母親隔山隔水的嘮叨,會因為同學之間處事不快而大動干戈,會覺得似乎受委屈的總是自己卻很少從對方立場去考慮問題。而在學習護理心理學之后,才學著多多關注他人。也許那些是我們的至親至愛,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當我們用公正、公平的心態去考慮問題后,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的和諧,與環境相和諧,與社會相和諧。
其次,進入大學后,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因而需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學習自覺自己主性,否則要么因方法不當,不得要領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費時光.
克服自卑,我們周圍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對青年來說,正確評價自我、接受自我至關重要。它關系到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適應環境,促使性格健康發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證。怎樣才能增進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們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樹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奮斗目標、不斷擴大自我的生活經驗、誠實坦率、平心靜氣地分析自我,找出問題之所在,就能及時予以補救,化失敗的打擊為增進自我接受感的動力,由主觀因素造成的心理動機的種種沖突都可能讓大學生產生挫折感,如學生所學專業與本人不相符合,班集體中人際關系不協調,生活上不適應以及個人的外貌,身高,經濟狀況,家庭狀況不佳等等.
正確走好感情之路,學習心理學讓我們的氣質類型粗略地歸納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同學們在戀愛過程中,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現。但由于氣質本身并無優劣之分,故其表現也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可能嘗到愛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戀愛的不順利,原因很復雜,但氣質方面的消極因素無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遲滯,而有的卻恰恰受害于過分的靈活通便。但擁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識的同學,每個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擁有膽汁質的人,在戀愛過程中盡可能發揮自己胸懷坦蕩之長,不猶豫地向你真正所愛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應注意方式。另外,對性知識,性行為的不適當的認識和理解,也會形成心理壓力,從而進一步發展心理問題............
經濟數學學習心理愉悅鍛煉
一、心理愉悅是產生興趣的土壤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影視歌”明星的追崇,可以達到如癡如呆的地步;而很多中老年朋友對京劇和地方戲劇的喜愛,也可以達到如醉如迷的境地。他們追崇之后便是學習和模仿,喜愛之余便是情不自禁地哼唱。盡管追崇和喜愛的“對象”不盡相同,但原因都是“對象”引起他們的心理愉悅,從而使這些人對追崇與喜愛的“對象”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與此類似,學生在某一學科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以斷定其在心理上對該學科存有喜歡與偏愛,因而在行動上顯示出執著,在思維上就表現出快捷和感悟。學生心理上的這種愉悅感,直接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促使他們發現自我與認識自我,進而消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從而對某門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則心理愉悅應是產生興趣的土壤。
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原因是多方面的。前蘇聯的蘇霍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在心理學中,興趣可分為個性化興趣與情緒性興趣,屬個性心理傾向范疇的興趣為個性化興趣,例如,對某學科的興趣,即屬于此;情緒性興趣是屬心理過程范疇的興趣,例如,上課時很有興趣地聽課,就屬于此。“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心理部分,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1]。因此,興趣不僅能夠誘發學生學習的內趨力,而且能夠催發其智能的發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激發其學習動機,增強其學習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都會起到促進作用。有鑒于此,要把學生的經濟數學學習水平提高,首先應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升華,使學生形成學好經濟數學的動機。有鑒于此,引起學生心理愉悅這個因素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經濟數學是高等財經院校中很重要的基礎課,少數學生對經濟數學望而生厭,望而卻步,有的甚至發展到消極厭學,“離教現象”較為嚴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認知能力的基礎不同,對學科的興趣程度不同,以及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知識合理運用能力上的差異,一個班里不免會存在對經濟數學懷有恐懼心理的學生。他們其實并不是生來就害怕數學,其中較多的可能是在某一階段,當學習效果不理想的時候,不但沒有得到家長、教師必要的鼓勵,相反卻受到較多的批評指責,這使得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損傷,因而對自己在數學方面的能力不抱任何希望;另一方面也存在學生自身對不同學科見效快慢的急功近利思想因素。“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努力的結果,只要你盡力,你就能得到一定的收獲,就會產生自我有效感,增強自信心,就會產生一定的興趣。”[2]
部分學生對經濟數學畏難恐懼,少有興趣或不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與教師忽視學生心理愉悅這個因素存在一定的關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仔細觀察學生的興趣情況時,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往往也是他們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科。進一步研究發現,“興趣是導致學習成功的原因,而學習成功也是導致興趣的原因,它們是一種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復雜關系。”[3]興趣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去獲取知識并創造性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學習時如果沒有愉悅心理,就不可能產生學習興趣。那么,經濟數學知識的學習,課堂聽課便成了沒有辦法下的被動接受。無庸諱言,結果一定是對經濟數學學習的消極厭棄。“心理愉悅卻與興趣是息息相關的”。[4]
古人云:“學至于樂,則自不能已,故進也。”意思是說,治學到了產生濃厚興趣的意境,就會樂此不疲,勤學不輟,學業就會長進。為此,作為經濟數學課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心理愉悅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為值得我們認真去探索。學生學習中的心理愉悅因素,可以來源于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可以來自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良好親切的印象,也可以是某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還可以是偶爾的機緣使學生自我發現而產生興奮、沖動總之,從心理愉悅因素的產生和經濟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來看,經濟數學任課教師培養學生學習的愉悅心理是大有空間可作為的。
二、努力培養學生的心理愉悅情緒
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狀況分析
一、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狀況概述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庭關愛和學習督促,許多留守兒童形成不良學習心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比較普遍。根據對相關調查資料的查詢,可以看出,相比較于普通兒童,留守兒童往往存在著自卑心理。具體地來說,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他們身邊,導致這些留守兒童在孤獨無助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可靠的支撐,長此已久,留守兒童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嚴重地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心理成長比較孤僻。兒童都對自己的父母有著很強的依靠感,父母對兒童的關愛將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成長過程。但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這就會讓留守兒童難以通過傾訴的方式完成對自己心理狀態的宣泄。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留守兒童的逐步成長,留守兒童就會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嚴重地影響到留守兒童交流能力的正常發展。
3.存在嚴重的逆反心理。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他們身邊,這就很容易讓留守兒童形成“沒有人關心我”的想法,導致留守兒童往往會形成嚴重的逆反心理。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留守兒童嚴重缺乏安全感,留守兒童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會逐步發生變化。對于日常發生的事情有著十分高的敏感性,形成嚴重的逆反心理。
二、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對策探析
學習心理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學習記憶學習環境設計有效教學
[論文摘要]近十幾年來,由于跨學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的重心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操練轉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文章從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神經科學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分別闡述了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新進展,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以往經驗的不足和未來學習研究的走向。
一、學習心理學研究領域呈現的新特點
(一)學習已經成為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對象
從歷史看,有關學習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學的領域。但是,今天與學習科學有關的研究領域已變得十分寬泛,其中包括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跨學科研究,同時還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體學科領域的研究。目前在學習領域已經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來自跨學科合作研究的重大進展,這種專業分布式的合作對于進一步發展學習科學是至關重要的。
(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相結合
學習心理學的體會
我是心理學的愛好者.這種愛好是從我上大學二年級的那一年開始的.當時,我從圖書館里面借了一本日本的心理學大師多湖輝的類似科普讀物的心理勵志小冊子.從中我發現了心理學是如此的一門博大精深而又意義非凡的學問.說實話,我是一個學工科的人,我的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從課程的內容上,學4年的電子技術和一年的醫學基礎.一般說來,學工科的人很少會對這些偏向于社會科學的學問感興趣的,至少我在天津大學這4年多以來,幾乎沒遇到什么跟我有類似愛好的同學.不過,我從小開始就喜歡社會科學的東西,比如歷史,政治等等.不過高中是由于考慮到就業,所以選擇了理科,而不是文科.
呵呵,說遠了.還是說那本小冊子.從那時起,我就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我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根基比較扎實,所以我對心理學有了這樣的理解:心理學是人類在研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關系中發現和總結出來的一種學問,所有的心理學,實際上都是處理人的關系:人的自身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按照我的理解,我便開始從心理學的本原開始看起,那就是哲學.說起哲學,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頭疼.其實不必如此.我最先接觸的真正的哲學,是大一下半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當時覺得,那純粹是一種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根本沒有好好學.但是從我的發現之后,我便又重新拿起了馬克思的哲學原理,認真的進行了學習和研究.而后,我又看了現代西方哲學導論,以便從整體上對西方的哲學體系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從中我又發現了心理學的起源便是人本主義.武斷的講,我認為學習心理學,必須了解唯心主義,而不是唯物主義.雖然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不過我必須承認,唯物主義哲學在解決人類自身的思維問題上還遠遠不夠完美.
大家可以看看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讀物,不過<<夢的解析>>不看也罷,因為那本書太艱澀,不太好懂,而且弗老先生太強調他的性學三論了,似乎人類的一切問題都跟性有關系.不過他提出的精神分析療法,卻恰恰是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心理咨詢問題.然后呢,還應該看看貝克萊和休謨的關于存在主義的東西,我覺得這些跟人得意識有一定聯系.另外,我建議大家通讀一下海德格爾,康德,托瑪斯阿奎那,笛卡爾等哲學家的主要觀點.這樣的話,就會有一定的哲學根基了.
然后呢,就是醫學常識了.建議大家學一下生理學,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主要是為了神經內科知識.因為我記得在管理員夏天轉載的那篇關于開心理診所的帖子里面提到了,對一個患者進行心理咨詢,首先你要明白他到底是精神問題,還是心理問題.所以,我認為,相應的醫學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也覺得,人的心理問題,多少跟精神問題是有聯系的,二者不可分.
然后就是正題了.有了以上的基礎,就可以開始學習心理學了.
這時候我覺得你需要一個圖書館.因為學習心理學不是像一般的學科,你需要大量的閱讀和資料的輔助.我記得我看過的書太多太多了,雖然不都是精讀,不過差不多也都過了一遍.具體的書名,我想應該沒什么必要說,因為我自己并不清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不過我可以指出一個我認為的誤區,那就是有許多人傾向于看一些勵志讀物,認為那些東西就算是心理學的東西,比如說什么心靈雞湯啊,心靈地圖啊,等等.
農村學生的學習心理討論
摘要:本文通過對農村初中學生學習困難的心理進行分析,對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總結出一些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打開心靈這扇窗。
關鍵詞:心理問題引導教育教師
要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我們必須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發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記憶和思維的能力。能夠掌握知識,獲得技能技巧,從事與其年齡相當的實踐活動。
2.情緒穩定協調。愉快、穩定和協調的心境表明青少年處于積極的、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學習能力和保持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3.心理特點符合實際年齡。人的各年齡階段,都有與其年齡相適應的心理特征和規律,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
數學學習心理探討論文
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在我國教育改革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發展不平衡,學生個體之間為什么會存在差異,現在學生的學習心理又是怎樣的?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調查了部分學生,了解到學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感到數學難學外,還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來自外面世界的誘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現在的中學生對一切充滿好奇,對新鮮事物總想了解它,可是由于年齡因素,他們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無法不受不利因素干擾,游戲、網吧等的吸引力對他們來說要比書本上知識的吸引力更大,我所教的一個學生,沉迷于電子游戲,連生活費也搭上去了,學校里從同學的幫助到家長的懇求,都不能使他懸崖勒馬,到了高三,任課老師天天輪流做他的思想工作,從心理角度入手,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同時校長時常對他曉知以情,動之以理,最終使他走出網吧,進入高校深造。
二、來自家庭、學校的無形壓力
來自家庭、學校的無形壓力往往使現在的中學生喘不過氣來,父母的關愛和老師的教誨,在對其形成動力的同時,也形成無形的壓力,學生在和我交流時強調:誰不想成為人才,誰不想成為父母的驕傲,誰不想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有時看到自己在數學學習上與別人的差距,就會缺乏信心,而且總覺得數學學習沒有頭緒,付出的勞動和成績的提高沒有正比關系,甚至于有問題也不敢問老師,怕被同學笑話和老師的輕視。
三、缺乏恒心
德育課程學習心理障礙研究
摘要:本文結合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的實際,在調查基礎上解釋中職生在德育課程學習中心理障礙的表現及其前因后果,并針對此提出對策。
關鍵詞:中職生;德育課程;學習心理障礙;成因;對策
本文所研究的學習心理障礙是指造成中職生在德育課程中學習能力低的學校、家庭、教師、個人等主客觀原因。這種心理障礙的形成對于中職生在德育課程的學習中有消極影響。我們在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以下簡稱該校)通過調查,在調查基礎上解釋中職生在德育課程學習中心理障礙的表現及其前因后果,并針對此提出對策。
一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2018年6月,隨機抽取212位均衡分布在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各專業一年級中職生發放《中職生在德育課程學習中心理障礙狀況調查問卷》212份,回收有效問卷203份,有效回收率為95.8%。另外,抽取該校48位一年級德育課教師和班主任發放《中職生在德育課程學習中心理障礙成因及教師對其關注程度調查問卷》48份,回收有效問卷47份,有效回收率為97.9%。兩種調查問卷均為結構式問卷。在調查問卷中,封閉式題目為主,開放式題目為次。同時,還深入到教室、宿舍、教研組辦公室開展訪問調查,與56位師生訪談,調查了解該校中職生在德育課程學習中心理障礙狀況、影響及其原因,共同探討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另外,還開展了文獻調查,深入課堂聽課、評課。處理問卷調查數據后發現,問卷調查結果與在同期開展的訪問調查、文獻調查、聽課、評課中所掌握的基本情況總體相符,表明調查結果是真實可信的。
二中職生在德育課程學習中心理障礙的表現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