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學學習心理愉悅鍛煉

時間:2022-05-13 10:39:00

導語:經濟數學學習心理愉悅鍛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數學學習心理愉悅鍛煉

一、心理愉悅是產生興趣的土壤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影視歌”明星的追崇,可以達到如癡如呆的地步;而很多中老年朋友對京劇和地方戲劇的喜愛,也可以達到如醉如迷的境地。他們追崇之后便是學習和模仿,喜愛之余便是情不自禁地哼唱。盡管追崇和喜愛的“對象”不盡相同,但原因都是“對象”引起他們的心理愉悅,從而使這些人對追崇與喜愛的“對象”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與此類似,學生在某一學科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以斷定其在心理上對該學科存有喜歡與偏愛,因而在行動上顯示出執著,在思維上就表現出快捷和感悟。學生心理上的這種愉悅感,直接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促使他們發現自我與認識自我,進而消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從而對某門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則心理愉悅應是產生興趣的土壤。

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原因是多方面的。前蘇聯的蘇霍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在心理學中,興趣可分為個性化興趣與情緒性興趣,屬個性心理傾向范疇的興趣為個性化興趣,例如,對某學科的興趣,即屬于此;情緒性興趣是屬心理過程范疇的興趣,例如,上課時很有興趣地聽課,就屬于此。“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心理部分,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1]。因此,興趣不僅能夠誘發學生學習的內趨力,而且能夠催發其智能的發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激發其學習動機,增強其學習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都會起到促進作用。有鑒于此,要把學生的經濟數學學習水平提高,首先應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升華,使學生形成學好經濟數學的動機。有鑒于此,引起學生心理愉悅這個因素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經濟數學是高等財經院校中很重要的基礎課,少數學生對經濟數學望而生厭,望而卻步,有的甚至發展到消極厭學,“離教現象”較為嚴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認知能力的基礎不同,對學科的興趣程度不同,以及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知識合理運用能力上的差異,一個班里不免會存在對經濟數學懷有恐懼心理的學生。他們其實并不是生來就害怕數學,其中較多的可能是在某一階段,當學習效果不理想的時候,不但沒有得到家長、教師必要的鼓勵,相反卻受到較多的批評指責,這使得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損傷,因而對自己在數學方面的能力不抱任何希望;另一方面也存在學生自身對不同學科見效快慢的急功近利思想因素。“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努力的結果,只要你盡力,你就能得到一定的收獲,就會產生自我有效感,增強自信心,就會產生一定的興趣。”[2]

部分學生對經濟數學畏難恐懼,少有興趣或不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與教師忽視學生心理愉悅這個因素存在一定的關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仔細觀察學生的興趣情況時,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往往也是他們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科。進一步研究發現,“興趣是導致學習成功的原因,而學習成功也是導致興趣的原因,它們是一種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復雜關系。”[3]興趣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去獲取知識并創造性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學習時如果沒有愉悅心理,就不可能產生學習興趣。那么,經濟數學知識的學習,課堂聽課便成了沒有辦法下的被動接受。無庸諱言,結果一定是對經濟數學學習的消極厭棄。“心理愉悅卻與興趣是息息相關的”。[4]

古人云:“學至于樂,則自不能已,故進也。”意思是說,治學到了產生濃厚興趣的意境,就會樂此不疲,勤學不輟,學業就會長進。為此,作為經濟數學課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心理愉悅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為值得我們認真去探索。學生學習中的心理愉悅因素,可以來源于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可以來自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良好親切的印象,也可以是某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還可以是偶爾的機緣使學生自我發現而產生興奮、沖動總之,從心理愉悅因素的產生和經濟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來看,經濟數學任課教師培養學生學習的愉悅心理是大有空間可作為的。

二、努力培養學生的心理愉悅情緒

1.教師應運用語言調動及自身形象引起學生心理愉悅

學校讓學生接觸最多的地方是課堂,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對于高等財經本科院校而言,學生在四年培養過程中,多數時間是在課堂進行的。高等財經院校各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基本上要占去全部學習時間的三分之二。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和學生攝取知識、掌握技能的雙邊任務,主要靠課堂上教與學的雙向活動來完成。由此可見,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特殊的交往活動,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中既存在認知信息的傳遞和加工,也存在情感信息的交流和體驗,是情知相依、共存的過程”。[4]

因此,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直接影響學生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對相應學科產生心理愉悅的過程。不難設想,一堂不負責任、不講究效果、不求上進、不修言行的課堂教學不但不能引起學生學習時的愉悅情緒,而且還可能把原有的一點學習激情消磨得一干二凈。所以,教師只要在理念和態度上認識到教學工作的地位與作用,認真地準備好每一節課,做到“胸有全書”,厚積而薄發,客觀上就都起到了引起學生心理愉悅以增強聽課效果的作用。在經濟數學教學中,任課教師應盡可能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反復推敲重點和難點,精心挑選教學素材,分析教學對象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和學習要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融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及在現實世界運用的廣泛性于教學,用科學準確的語言,輕松自然的情調,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調動愉悅情緒;盡量把書本知識與學生學習需要結合起來,從學生感興趣的實例入手,讓知識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揭示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和科學性。“引導學生在感受中認識,在認識中理解,在理解中升華,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5]

由于有了被激起的愉悅情緒與求知欲,學生自然會萌生出對經濟數學學科的濃厚興趣。有了興趣,學生不僅喜歡課堂,而且也會喜歡教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把學習經濟數學看成是愉快的而不是苦澀乏味的事,開始主動地追求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在一個個的教學環節中,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關注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可見,在經濟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經濟數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愉悅情緒不但不能視為是可有可無的,而且應該在備課和授課等環節中有意識地予以重視。

培養學生的心理愉悅情緒,除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語言調動外,任課教師本身的形象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不是其外部形態的表體,而是由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風格、課外風范和外表形象所組成。如果教師在上述諸方面都比較完美,學生就會在完美中產生一種心理愉悅。如果其中出現某些方面的欠缺,學生就會在失望中暗生出縷縷沮喪。如果一個教師在教學中教態嚴謹,品行高尚,熱忱負責,舉止得體,功深藝精,把課教到學生心中,精心上好每一堂課,教學風格又輕松自然,富有情趣,而在課外和學生相處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對學生是滿腔熱情滿腔愛,把心貼在學生身上,即使這個教師的外表形象存有缺陷,也抹不去他在學生心目中的輝煌。教師的這種平易親切在學生心理上造成的愉悅親近感,有時甚至會導致學生把這個教師的某些不修邊幅的行為視為一種風度。這說明學生從教師那里所接受到的不僅是知識,而且還有教師作為師長與之相處中那顆坦蕩真誠的心。在這坦誠的心靈交流中,學生產生了平等親切的心理愉悅。并由人及“科”,對這位教師所任教的課程產生興趣,產生偏愛,學習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從而更加信賴老師,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因此,經濟數學任科教師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質,精心準備每一節課,重視課堂上師生的情感交流,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經濟數學知識和學習過程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習經濟數學成為一種樂趣。不過,教師的課外風范更應該注意和學生心靈的交流:如果一個教師和藹而不可親,平易卻不近人,那么,他留給學生的只能是個偶像;如果學生對教師只有敬畏而缺乏平等親切,則對教師所授的學科充其量為“例行公事”式的知識傳授與接受,而很難產生出輕松愉悅的沖動。

2.啟迪學生自我價值的發現,激發其心理愉悅

教師的語言調動、自身形象是引起學生心理愉悅的外部原因;能夠引起學生心理愉悅,進而產生學習興趣的內部因素是學生本身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意識。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但在行為上,他們又表現出兩面性:一方面自我意識十分強烈,他們時時在尋覓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和位置,崇尚獨立,處處想張揚個性,希望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創造性,以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實現。另一方面,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又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

針對這些情況,有經驗的經濟數學任課教師能充分理解和善待,他不會去訓斥學生,更不會去譏笑學生。他能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重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引導同學提高對專業的認識與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好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風。這樣的教師善于利用一次課堂提問或是一道作業的講評,充分肯定學生的成功或獨到之處。這不僅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更為重要的是啟迪學生自我價值的發現。而對于那些平時默默無聲的學生,這樣的教師又會像在夜空中發現星辰那樣去努力發掘這些學生身上的閃光之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對某些學生的一次小小的表揚或勉勵,有時產生的心理愉悅,在學生心靈深處引起的不僅僅是一次震撼——震掉的是自卑和畏難,激起的是自信和自強。其作用,有時會影響這個學生的一生。不少成功人士在回憶事業成功的道路時,大都是從一次小小的激勵中得到某種心理愉悅,進而產生興趣而開始的。

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為維護教學秩序,嚴肅課堂紀律,教師有時要制止或糾正一些違紀行為。教師在批評教育中能講究藝術,能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采取幽默詼諧或含蓄的語言,讓學生在愉悅的愧疚中感悟。像這種能給學生心理造成愉悅的批評,比起嚴厲斥責造成的心理逆反,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興趣是學好經濟數學知識的前提,心理愉悅是產生興趣的土壤。“我們對自己所擅長的東西感興趣。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很難對一種活動保持長久的興趣,除非他在這種活動中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勝任力。”[6]經濟數學任課教師應盡可能運用語言調動、自身形象的影響及學生自我意識啟迪,激發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心理愉悅情緒,進而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此,經濟數學任課教師在進行這種探索時,應把不自覺的潛意識變成自覺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