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污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07:28: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養殖污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養殖污染與防范
隨著畜禽養殖規模的逐步擴大和專業化、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畜禽生產及畜產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廢棄物對周邊及養殖場自身環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劇。由于環境法規不健全和資金短缺等諸多原因,相當一部分養殖場的糞便、污水未經無害化處理就隨意排放和堆棄,污物中大量的氮、磷、礦物元素及所產生的氨、硫化氫等惡臭氣體嚴重地污染了空氣、水體和土壤。規模化養殖場的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1環境的污染
主要是指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病原微生物、生產生活污水、糞便及未消化吸收的有機物和礦物質等的處理不當對空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
1.1對空氣的污染一只雞的糞便排泄量相當于0.1個人的糞便排泄量,一個一萬只規模的養雞場每天的糞便排泄量可達1t,一年就是360t。1頭豬的日排泄糞尿量是人排泄糞尿量的5倍,一頭豬年均產糞尿量可達2.1t,如果采用水沖式清糞,其污水的排放量還將增加4倍以上,當糞尿等污物的排泄量超過大氣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通過已污染的空氣對人和動物造成危害。通過空氣流動進行擴散和傳播的污染物除了塵埃和病源微生物外,還有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機物在厭氧環境條件下所分解釋放出的帶有爛菜、魚腥等刺激性的特殊氣味,這些氣味大量而長期高濃度地蓄積,就會使人產生厭惡感,嚴重影響人、畜的身體健康。近年來,我國小城鎮建設呈現出向郊區農村迅速延伸的態勢,飼養場與居民點距離縮短,養殖場的空氣污染問題必將日趨嚴重。
1.2對水體和土壤的污染畜禽糞尿及畜產品加工業污水未經處理就隨意排放,是造成水體及土壤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年產1萬頭肥豬的豬場,日排糞尿、污水總量可達100多t,如不進行無害化處理,其糞便和污水中碳氫化合物及含氮、含磷有機物和未被消化的營養物質一旦進入水體后,就會使水中的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和固體懸浮物迅速增加,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機物,當它通過稀釋、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一系列自凈作用后仍無法達到環保要求時,就必然會對水質產生污染,使其迅速惡化。有機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水生生物獲得氮、磷、鉀等營養后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其形成缺氧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某些疫病傳播和擴散的渠道。更為嚴重的是,當這些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的進入量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后,就會造成礦物質和營養素的富集,改變土壤本身的結構,破壞土壤植被的生存。
1.3對疾病的傳播據統計,由家畜傳染給人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至少有90余種,這些人(畜)禽共患疾病的載體主要就是家畜(禽)糞便及排泄物。近年來,一些養殖場不顧自身條件,一味模仿在池塘邊建豬圈,在豬圈上架雞籠的所謂立體養殖模式,結果為各類傳染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轟動一時的臺灣豬口蹄疫暴發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病豬尸體隨意投入河道引起的疾病流行。因此,糞便及污水未經無害化處理隨意排入水中極易造成傳染病流行。
畜禽養殖污染防范策略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當前,寶應縣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因此做好畜禽污染源綜合整治工作,盡快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存在的問題,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為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生態縣建設步伐,筆者對全縣畜禽養殖業的污染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1畜禽養殖業及污染防治現狀
1.1畜禽養殖業現狀
2008年度,寶應縣生豬出欄為35萬頭,存欄16萬頭;三禽出欄為1250萬只,存欄340萬只。全縣目前生豬集約化養殖的場戶為29戶,年出欄生豬8.5萬頭,存欄生豬4.9萬頭;肉禽集約化養殖12場戶,年出欄肉禽201萬只,存欄17.4萬只;蛋禽集約化養殖場戶14個,年出欄蛋禽31.2萬只,欄存蛋禽38.1萬只。據調查,現全縣養殖最多的畜禽品種為豬、肉雞和蛋雞,三者存欄數之和為全縣存欄總數的79.8%。全縣畜禽養殖業分布具有一定的區域特點:豬養殖主要分布在安宜、范水、夏集、柳堡和涇河5個鎮;蛋雞養殖主要分布在柳堡、安宜和范水3個鎮;肉雞養殖以柳堡、夏集和涇河等鎮較為集中;鴨養殖主要分布在射陽湖、魯垛和范水等地;鵝以射陽湖為最多,山陽鎮、小官莊次之。該縣豬、雞集約化養殖程度較高,但集約化畜禽養殖業發展不平衡。全縣集約化畜禽養殖場共55個,其中集約化養豬場主要分布在安宜鎮、柳堡鎮和范水鎮;集約化肉禽場主要分布在柳堡鎮;集約化蛋禽場主要分布在安宜鎮、柳堡鎮和魯垛鎮。
1•2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狀況
2008年全縣畜禽糞便產生總量為61.97萬t。其中糞39.06萬,t便22.91萬;tCOD產生總量為17344.57;t集約化養殖場的畜禽糞便總量為28.14萬,t其中集約化豬場13.64萬,t集約化禽場14.50萬t。各類畜禽中,豬糞便產生總量最大,雞和鴨分列第2、第3位。以上3類畜禽糞便產生量是全縣總量的91.76%。各類畜禽中,豬的污水產生量最大,占畜禽污水產生總量的36.56%。全縣畜禽糞便使用總量為38.73萬,t綜合利用率為62.5%。利用方式以還田為主(含出售、堆肥和直接還田),占使用總量的93.2%;少量用于水產養殖,占1.2%。鴿糞便綜合利用率最高,達92.0%。畜禽糞便使用水平是反映污染負荷的重要指標,這一指標等于區域畜禽糞便使用總量除以該區域耕地總面積,其全縣畜禽糞便使用水平為7.17t/hm2。畜禽養殖污水主要來源于畜禽沖洗及養殖場所的地面沖洗。2008年,全縣畜禽污水產生量為229萬,t污水處理率為18.6%。豬養殖場中,采取干清糞工藝的占豬存欄總數的73.7%;蛋雞養殖場中,采取干清糞工藝的占蛋雞存欄總數的64.2%。據調查,規模養殖場建有沼氣池的僅有2個(夏集鎮庭余豬場、夏集鎮永紅豬場);規模養殖場采用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的很少,僅有揚州市金綠健生態農牧有限公司和寶應縣中寶德園有機農場;少數集約化養殖場將糞便送往地力源有機肥廠;極少數養殖場將沉積的糞便通過干濕分離處理,經過晾曬、包裝后,銷往果園、林園、菜園等地;絕大部分養殖場基本沒有糞便和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糞便主要是提供給附近農民種菜、種糧。這些糞便的還田率雖然在60%以上,但未經無害化處理,不少糞便和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塘、魚塘,給環境、特別是養殖場附近的土壤生態和水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和危害。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制度
第一條:為防治畜禽養殖污染,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根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畜禽養殖污染,是指在畜禽養殖過程中,畜禽養殖場排放的廢渣,清洗畜禽體和飼養場地、器具產生的污水及惡臭等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壞。
第三條:本辦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畜禽養殖場的污染防治。
畜禽放養不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實行綜合利用優先,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的原則。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擬定本轄區的環境保護規劃時,應根據本地實際,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并將其污染防治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中。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制度
第一條為防治畜禽養殖污染,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根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畜禽養殖污染,是指在畜禽養殖過程中,畜禽養殖場排放的廢渣,清洗畜禽體和飼養場地、器具產生的污水及惡臭等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壞。
第三條本辦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畜禽養殖場的污染防治。
畜禽放養不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實行綜合利用優先,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的原則。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擬定本轄區的環境保護規劃時,應根據本地實際,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并將其污染防治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中。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辦法
第一條為了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市行政區域內畜禽養殖污染的防治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畜禽養殖污染,是指在畜禽養殖過程中排放的廢渣、污水、惡臭以及丟棄的畜禽尸體等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壞。
第四條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實行綜合利用優先,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的原則。
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違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定、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對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市、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鄉村養殖業污染探討
近年來,農村畜牧業快速發展,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養殖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制約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1養殖業對環境污染加劇的原因
我國是畜牧業大國,農民在發展庭院經濟時,發展養殖業成為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據調查,農戶戶均豬存欄3頭以上,養禽5只以上,大牲畜養殖在平畈區約0•35頭,山區半山區在1•5頭以上。以農村戶均4人,養豬3頭,禽5只(以雞計),大牲畜(以牛計)0•35頭,按人均排泄糞便1•2kg•d-1,豬15kg•d-1,牛30kg•d-1,雞0•05kg•d-1等計算,農村戶均每天產生人畜糞便61kg。牲畜數量大幅度增長,人畜糞便的不善管理,務必使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20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菜籃子”工程的實施,我國的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近年我國每年畜禽產業的產值遞增速度均超過10%,與1995年相比,家禽數量增長近5倍,生豬的數量增長近3倍,牛的數量增長近10倍。根據我國“農業部畜牧業‘九五’及2010年發展規劃”,2010年后,我國畜牧業的產值還將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長。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在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畜禽糞便污染環境問題。
養殖戶防疫、環保意識淡薄,現在的養殖業是由農戶的庭院經濟發展起來的,有的農戶由幾只散養雞發展到幾萬只雞,而庭院的面積卻沒有擴大,因此出現人畜同院、人禽同舍的狀況。糞便無處堆放,病死的畜禽尸體亂堆亂扔,污水任意排放。許多養殖戶缺乏專業技術知識,防疫消毒、環保意識淡薄,飼養環境污染,免疫程序不科學,不僅畜禽極易染病,也嚴重危脅到自身的健康。據調查,目前僅有49%的禽畜糞便得到利用,其余部分隨意堆積或者與生活污水一道被直接排入溝渠,匯流入江河、湖泊。一些飼養者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利用某些礦物元素在高劑量時的特殊生物作用,超劑量地使用于禽畜飼養,如在豬的口糧中,添加高劑量的硫酸銅或氧化鋅以提高生豬的飼料利用率、促進豬的生長發育濫用激素和微量元素,造成了大量藥物殘留問題。不規范用藥或在停藥期前屠宰畜禽,不僅對人體造成危害,而且這些藥物隨人畜糞便排出,土壤和水源被污染。
2解決農村養殖業污染問題的措施
加快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推廣畜禽現代養殖方式,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加強動物疫病防治,飼養環境控制,監督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加快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建設步伐,全方位綜合布局畜牧業生產,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減輕畜牧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畜產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
畜禽養殖污染難題防范舉措
1污染現狀
隨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豬、牛雞等畜禽養殖大戶不斷增多,據此次普查統計全縣共有799戶養殖戶,糞便排泄總量是94481噸、糞便處理利用量是94481噸,產生污水40880立方米、利用量是16148立方米。隨著養殖業規模的擴大,養殖業的污染日益突出,群眾對此投訴日益增多,畜禽養殖業在給我縣經濟創造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壓力,畜禽糞便已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所以,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2存在問題
2.1人畜(禽)混居農村住房和牛棚、雞舍、豬圈在同個院內,基本上是雞犬不寧。牛糞、雞糞、豬糞遍地都是,特別是陰雨天更是無處下足,讓人難以忍受,氣溫高時臭氣熏天,氣味刺鼻。
2.2造成空氣惡臭畜禽糞便露天堆放,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時會產生大量的氨氣、二氧化硫、甲烷等有害惡臭氣體,連同畜禽本身的釋放,惡臭物質可達230多種,堆糞地點周圍惡臭彌漫,便液直接排放,污染大氣環境和水體環境。嚴重影響養殖場(戶)周圍的空氣質量,危害飼養人員及周圍居民的身心健康。
2.3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方法單一,無害化處理水平低養殖場糞便未經過消毒滅菌無害化處理,極易造成細菌、病毒傳播,滋生蚊蠅,養雞場含有雞雛糞便,落地料直接出售喂豬,有可能導致食物鏈的污染,對人體造成危害。
規模養殖養殖業污染論文
1存在的問題
1.1畜禽養殖生產方式有待轉變近些年,雖然長治市在中央、省市各級部門的親切關懷下畜禽養殖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與一些畜牧業發展先進地區相比,長治市養殖業的生產方式依然落后。一些養殖場戶仍然保持著傳統的養殖方式,養殖結構比較單一,養殖計劃不夠合理,沒有完善的治污排污方案,沒有推行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的現代養殖模式,甚至連一些必要的畜禽廢棄物處理設施也沒有配置到位,這樣就很難在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這對于長治市畜牧業由傳統養殖方式向現代養殖方式轉變、提高本地區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處理水平都是一個瓶頸。
1.2養殖產業鏈有待完善目前,長治市部分養殖場戶、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不是很完整,特別是深加工環節仍有缺失。一些畜禽只是進行了初加工銷售,有的甚至活畜銷售。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附加值的偏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加工、生態循環不徹底,極易在生產、流通、交易環節中造成環境的污染,甚至會將一些病菌帶到人間,引起疫病的發生。目前,長治市只有山西世龍驢肉、山西郭氏羊肉、長治九牛寨乳業等17個畜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加工規模較小,年銷售收入總共不到5億元。
1.3養殖場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目前,長治市一些養殖場戶、企業雖然采取了“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不同形式的經營模式,但其組織化程度依然很低,還都只是單個規模場的個體行為,在行業內沒有形成聯盟、沒有形成共同體。這樣,不僅會使養殖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還會給他們造成融資難、資金緊張等一系列問題。
2對策措施
推進規模養殖場污染減排,以什么樣的模式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才能充分發揮生產力的潛能,實現畜禽排泄物的無害化綜合處理與資源化循環利用,促進畜牧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長治開展減排治理的一個關鍵性問題。而在我國北方省市2011年前很少有成熟的范例可以借鑒。2年多來,長治市進行了艱苦的實踐和有益的探索。
海水養殖污染與生態修復策略
海水養殖是指利用天然海水進行魚、蝦、貝、藻等經濟海產品的養殖活動。海水養殖根據養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網箱養殖、池塘養殖、筏式養殖、吊籠養殖和底播養殖等。隨著海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近海漁業資源的衰竭,海水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海水養殖已成為獲取海產品的重要方式。海水養殖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餌料及治療性藥物以促進魚類等快速成長。由于海水養殖生態系統結構較為簡單,生態效率低下,這些輸入的物質和能量無法被充分地循環利用,給養殖海域生態環境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質主要有營養鹽、有機質、重金屬及抗生素等藥物。這些污染物質主要通過殘餌、排泄物、化學藥物等形式排入養殖海域中。有研究表明,海水養殖污染不僅降低了養殖海域生態環境質量,還威脅著養殖生物質量與食用安全。海水養殖已是我國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并成為制約我國海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開展養殖海域生態修復,科學、合理、有效地治理海水養殖污染已迫在眉睫。
1海水養殖污染物類型及生態影響
1.1有機質及營養鹽污染。海水養殖中產生的有機質污染與營養鹽污染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且在需要大量投餌的網箱養殖、池塘魚蝦養殖中較為常見。在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中,漁民通常采取提高投餌率的方式來獲得更高的收益,但是魚類等養殖生物僅攝食部分餌料,導致大量未能有效利用的殘餌和魚類糞便等有機質在養殖區沉積物中大量累積,使養殖海域懸浮顆粒物的沉降通量顯著增加,海域底質環境發生改變,海水水質質量下降。研究發現,每養殖1t魚,將向海洋中輸入9104.57kg的懸浮固體、843.20kg的顆粒有機物、235.40kg生化需氧量、36.41kg氨氮、4.95kg亞硝態氮、6.73kg硝態氮、2.57kg正磷酸鹽磷[3]。這些懸浮顆粒物和營養鹽的輸入直接導致了網箱養殖區沉積物及水體中有機質和營養鹽含量的快速升高。有研究發現,海水網箱養殖區沉積物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對照區,超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約90.9%[4]。蔣增杰等[5]進一步對養殖區有機質的來源進行了分析,發現網箱養殖區養殖源有機質平均比例為56.88%,其中,網箱正下方比例可高達87.88%。Yokoyama等[6]研究則發現,網箱養殖區沉積物中養殖源有機質的比例為40.7%,其中殘餌為28.8%,魚類糞便為11.9%。可見,海水網箱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質輸入對養殖底質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有機污染。由于潮流影響以及野生魚類覓食擾動,網箱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質還容易被帶到周邊海域,影響周邊海域沉積物的理化性質,其擴散范圍可達300~500m[5-6]。這些網箱養殖源有機質的輸入不僅會改變養殖海域水體化學因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其在降解過程中還將持續釋放溶解性有機質、氮、磷等化合物,導致養殖海域周邊水體有機負荷增加,加速養殖海域富營養化[7-9]。有機質降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將使養殖底質環境長時間處于厭氧還原狀態,滋生有害病原體,引起硫化物含量升高,對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產生影響。由于有機質的降解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導致養殖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累積性和滯后性,也使得當外源營養鹽輸入得到控制時,由于養殖海域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降解釋放大量氮、磷等元素,使水質在較長時期內仍處于富營養化狀態,出現漁場老化現象[10-11]。此外,還有研究指出,高密度的海水養殖源有機質和營養鹽輸入為海洋赤潮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是部分海域赤潮發生的誘因[12]。1.2重金屬污染。我國海水養殖海域水體和沉積物中普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重金屬污染。Liang等[13]調查了珠江三角洲6個海水養殖區沉積物的重金屬污染情況,發現養殖區的Cu、Zn、Cr、Pb含量顯著高于非養殖區。韓現芹等[14]調查了天津漢沽海水養殖區重金屬含量分布特征,發現超標重金屬以Zn、Cu、Ni為主,分別超出三類、二類和一類海水水質標準。Wu等[15]則調查了漳江口蛤、螃蟹、對蝦等池塘養殖對周邊紅樹林濕地沉積物生態環境的影響,發現池塘養殖尾水的排放明顯提高了周邊紅樹林濕地沉積物中Cu、Cr、Cd、Pb等重金屬的含量,增加了周邊海洋生態系統的重金屬污染風險指數。海水養殖過程中隨飼料添加、有機肥使用和藥劑投放等輸入的重金屬元素是導致海水養殖環境重金屬超標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國漁用配合飼料只對無機砷、Pb、Hg、Cd及Cr提出了安全限量要求,而未對Cu、Zn等動物機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作出限量要求,因此造成了這些重金屬元素隨飼料過量的輸入到海水養殖環境中[16]。梁熾瓊等[17]研究發現,我國水產配合飼料生產中存在重金屬污染問題,多數重金屬指標未能符合相關標準限量要求。在池塘養殖中以畜禽糞尿為主的有機肥投放也是重金屬的重要輸入源。豬糞有機肥中Cu、Zn含量最高可分別達到1742.1mg/kg和2286.8mg/kg[18]。在池塘養殖過程中,有些養殖戶還會使用含Cu和As的化合物對養殖品種進行消毒,造成重金屬元素在水體及池塘底質環境中累積,并會隨養殖尾水排放到周邊海域中[19]。過量的重金屬輸入對海洋生物具有毒害作用,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發育,甚至引起死亡[20]。由于重金屬不可降解,海洋生物攝取的重金屬將在食物鏈中傳遞,并層層富集,最終將對食用海產品的人群身體健康產生威脅[21]。此外,輸入養殖海域的重金屬元素還會在生物地球化學的作用下與其他物質結合,形成毒性更大的污染物質,例如甲基汞等,對水產品食用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脅。1.3抗生素污染。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抗生素污染主要來源于飼料添加劑、魚類糞便以及藥物直接投放[22]。抗生素在海水養殖中主要用于疾病防治和促進養殖動物生長。由于缺乏指導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我國海水養殖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濫用的現象。按其作用機理、化學結構和活性普,常用抗生素可以分為磺胺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氯霉素類、四環素類、β內酰胺類、氨基糖甙類和多肽類[23]。李云莉[24]調查了我國沿海11個養殖水域沉積物的抗生素污染現狀,包括魚、蝦、蟹、貝、刺參等海洋動物養殖,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沿海養殖區沉積物中具有較高的抗生素含量,總體上看以四環素污染最為嚴重,其次為磺胺類抗生素,最后為喹諾酮類抗生素。梁惜梅等[25]調查了珠江口魚、蝦、蟹養殖區抗生素污染特征,發現水體和沉積物中主要以喹諾酮類抗生素殘留為主,其次為四環素類抗生素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但磺胺類抗生素未檢出。說明不同養殖區域間抗生素污染有較大差異。而且在同樣的養殖模式下,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環境中累積的抗生素總量將逐漸增加[25-26]。張瑞玲[23]通過對海水養殖環境中抗生素的來源進行分析,發現在對蝦養殖中,僅有0.29%~0.33%的抗生素來源于飼料,其余絕大部分源自抗生素類藥品的大量投放。此外,在這些抗生素中,約56.81%~62.17%將隨養殖尾水排入大海,約35.88%~40.97%將在池塘養殖底質環境中沉積,約2%進入蝦體。由此可見,海水養殖中輸入的抗生素僅有少部分進入生物體和食物鏈中,絕大部分在水體和沉積環境中累積。海水養殖已經成為海洋抗生素污染的重要來源。有研究表明,部分抗生素對藻類、魚類等海洋生物具有較為強烈的毒性,長期暴露會使海洋生物慢性中毒,并導致畸形或死亡[27]。抗生素還將誘導海洋環境中的細菌產生抗性基因,增強細菌的耐藥性。這些耐藥基因將隨細菌或病原菌傳遞到海洋生物或人體內,產生健康風險[28]。此外,殘留在水產品體內的抗生素也將最終進入人體,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29]。
2海水養殖污染生態修復對策措施
水產養殖污染可以通過物理、化學及生物的修復方法進行處理。物理修復主要通過投放一些多孔環境礦物材料,如活性炭、爐渣等,使營養鹽、重金屬、抗生素等吸附在這些材料表面,以減少水體中污染物的含量[30]。物理修復方法簡單、易操作,但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化學修復主要通過向水體中投放氫氧化物、碳酸化物等,使重金屬離子鈍化沉淀,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也可向水體中投放氧化劑,使有機質、抗生素等污染物氧化降解[30-31]。化學修復方法簡單,但是受環境條件影響較大,而且投入的化學物質本身存在污染問題。生物修復主要利用植物、藻類、微生物等對污染物質的吸收與降解作用,達到降低營養鹽、重金屬、抗生素等污染物含量的目的。生物修復處理費用低、凈化效果好,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而且還有助于恢復受損海洋生境[32-33]。由于海水養殖環境的特殊性,單純的物理和化學的修復法對養殖水域環境影響較大,且較難以實現,因此,適宜采取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的生態修復措施。目前,海水養殖可采用的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有生態浮床修復、大型藻類修復和人工濕地修復。2.1生態浮床修復技術。生態浮床修復技術利用無土栽培的原理,通過在需要修復的養殖水域構建植物生存空間,以達到利用植物吸附、吸收為主的凈化污染物的目的。生態浮床主要由植物、栽培基質、浮床框架和固定設施構成。因其美觀而且經濟、高效,通常用于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和城市河道,生態效益明顯。近年來,也逐步開始應用到海水養殖污染治理中。生態浮床主要用于凈化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對重金屬和抗生素凈化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作用機理主要為植物對污染物質的吸收以及植物根際微生物的生化作用[34]。生態浮床的凈化效果與植物的種類具有較大關系,某些植物對特定重金屬還具有高效的富集作用。研究發現,海馬齒、堿蓬、北美海蓬子等生態浮床對海水養殖污染具有較好的凈化效果,可以明顯降低水體中有機質、營養鹽及重金屬含量,改善養殖水體和沉積環境,促進水生生物生長,恢復養殖海域生態系統結構[35]。也有研究發現,海馬齒生態浮床可以有效降低海水中懸浮顆粒物濃度[36]。生態浮床修復技術主要用于原位修復養殖海域生態環境質量。2.2大型藻類修復技術。大型藻類修復技術是指利用大型藻類的生長過程對污染物質進行吸收和轉移,以削減水體中污染物含量。大型藻類修復技術操作簡單,對營養鹽具有較好地去除效果,對重金屬元素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利用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型藻類,例如生產瓊膠的優良原料江蘺等進行生態修復,還可以帶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海水養殖修復中,常用的大型藻類有海帶、龍須菜、江蘺、紫菜、孔石莼、卡帕藻、紅皮藻等[37]。有研究表明,每養殖1t的海帶、江蘺和紫菜可分別去水體中約2.2kg、2.5kg、6.2kg的氮元素和0.3kg、0.03kg、0.6kg的磷元素[38]。大型藻類修復技術主要用于原位修復養殖海域環境質量。目前,較為廣泛應用的還有魚、蝦、貝類與大型藻類共同養殖的綜合生態養殖模式[39]。在該模式中,魚、蝦、貝等養殖過程中過量輸入的有機質、營養鹽及重金屬元素為藻類的快速生長提供了條件,提高了藻類的生長效率和產量,為養殖戶提高了經濟效益,而藻類大量生長繁殖的同時,降低了養殖污染的負面影響,使養殖生態系統維持在穩定狀態,增加養殖的可持續性。2.3人工濕地修復技術。人工濕地修復是指利用植物吸收、基質吸附及微生物生長代謝的綜合作用,達到去除水體中的有機質、營養鹽、重金屬、抗生素等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濕地一般可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和潛流人工濕地,在海水養殖中通常用于處理養殖外排水。海水養殖人工濕地修復中常用的植物有堿蓬、蘆葦、秋茄、互花米草等[34]。人工濕地對水體中的污染物質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劉佳等[40]研究表明,蘆葦人工濕地可以去除海水養殖外排水中50%以上的總氮、抗生素恩諾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王加鵬[41]研究表明,蘆葦和互花米草人工濕地可以去除海水養殖外排水中90%以上的懸浮顆粒物、氨氮以及渾濁度。人工濕地技術也可用于原位修復灘涂海水養殖污染。但因植物對生境具有一定的需求,原位修復通常以紅樹林濕地修復為主。紅樹林濕地是眾多海洋生物棲息與繁殖的場所,構建紅樹林綜合養殖系統可以有效降低灘涂海水養殖水體污染,減少水產病害發生,并促進魚類生長[42-43]。馮建祥等[44]評價了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系統的生態環境狀況,研究發現紅樹林原位修復可顯著降低養殖區營養鹽和重金屬含量,可有效改善修復濕地的環境質量,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紅樹林的長勢和健康狀況不如自然林。
3結論與展望
生豬養殖污染治理辦法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城鄉統籌環境同治三年行動的通知》(發〔〕12號)文件精神,扎實推進我鎮生豬養殖污染治理工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美麗龍伏、打造幸福家園”總體目標,以“城鄉統籌、環境同治”為抓手,深入開展生豬養殖污染治理工作,實現養殖業從鼓勵規模養殖向鼓勵綜合治理養殖污染的轉變,促進我鎮生豬養殖業持續發展,有效改善人居環境,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實現養殖生態環境根本性好轉。
二、工作目標
年月31日前,完成我鎮“三邊”區域存欄10頭以上、欄舍面積20平方米以上生豬養殖場(戶)污染治理工作,使“三邊”區域生豬養殖場(戶)實現達標排放,對未實現達標排放的養殖場(戶)依法清拆。
“三邊”區域主要是指城鎮、學校等居民聚集區周邊500米內,河流、水庫周邊500米內陸域,國道、省道及縣級公路兩側500米內區域,其它存在嚴重養殖污染的區域也納入同步治理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