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德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05:18: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整體德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整體德育課程研究
內容摘要:德育課程建設是個尚需深入研究的課題。作者針對傳統德育課程的缺陷,比較中外德育課程的得與失,提出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這一新的課程體系由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隱性的認識性德育課程和隱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組成。
關鍵詞:整體德育;德育課程;課程體系
Contentabstract:Themoraleducationcurriculumconstructionwasmustthedeepresearchtopic.Theauthorinviewofthetraditionalmoraleducationcurriculum’sflaw,andlosescomparedwiththeChineseandforeignmoraleducationcurriculum,proposesthewholebi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Thisnewcurriculumsystembyintheunderstandin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activitymoraleducationcurriculum,inthesystemsignificance’s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atmospheresignificance’s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recessiveunderstandin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andtherecessiveactivitymoraleducationcurriculumiscomposed.
keyword:Overallmor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curriculum;Curriculumsystem
前言
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并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同時,各個系統又是以特定方式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對學生發生綜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德育課程的改革問題:1.根據系統論與全息論關于整體系統與全息聯系的觀點,我們提出以體立德、以智啟德、以美冶德等方法與途徑;2.實施家庭、學校與社會全息對應的整體教育與整體德育;3.發揮全面參與社會整體生活(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的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即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與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以及前兩類德育課程中“隱性的”或“潛藏的”德育“課程”。
課程整體德育分析論文
提要:德育課程建設是個尚需深入研究的課題。作者針對傳統德育課程的缺陷,比較中外德育課程的得與失,提出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這一新的課程體系由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隱性的認識性德育課程和隱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組成。
***
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并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同時,各個系統又是以特定方式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對學生發生綜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德育課程的改革問題:1.根據系統論與全息論關于整體系統與全息聯系的觀點,我們提出以體立德、以智啟德、以美冶德等方法與途徑;2.實施家庭、學校與社會全息對應的整體教育與整體德育;3.發揮全面參與社會整體生活(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的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即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與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以及前兩類德育課程中“隱性的”或“潛藏的”德育“課程”。
一
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認識性德育課程。認識性德育課程也稱理論性德育課程,它是通過有關思想、政治與道德的知識、觀念與理論的學習與教學(育)去促進學生道德認識、道德觀念與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德育課程相類似,或者說是從這些課程“原型”中脫胎而來的。但是,無論在目的與任務、內容與途徑(或組織形式)、過程或規律、原則與方法乃至效果的測試與評定等方面,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歐美國家德育課程發展史看,從學校教師、校長對學生進行的比較零碎的勸誡、說教、講演,到《圣經》學習、公民課、社會課、道德哲學、哲學研究、道德科學等比較系統化、理論化的德育課程,都屬于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道德品性的知識性德育課程。這種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及其具體的實施方法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在歐美學校中普遍存在著,也正是從那時起,由于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等因素才受到人們的批評與否定。當時,從理論角度對這種“傳統品格教育”提出批評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論著中,杜威批評“傳統品格教育”中直接講授道德規范或美德知識的方法與方式實質上是將道德教育變成了“特定的問答教學”,“關于道德的功課”,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無效的。
學校德育整體優化
一、德育目標層次化
德育目標是實施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南,德育內容的確定,德育方法的選擇,學生品德的品定以及德育工作領導和管理等都要為實現目標服務。學校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針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思維方式上出現的新特點,從培養跨世紀人才著眼,從抓實基礎項目入手,分階段分層次制定德育目標(包括學校總體目標、各學校、各年級的具體目標,長遠目標,近期目標等),形成目標系列。近幾年,通過改革,我國現行的幾個德育大綱已體現出幼兒園、小學、中學道德養成教育培養目標的層次化原則要求。但是,如果我們離開了實際,采用大一統、一刀切的德育目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根據教育理論,學校德育目標的確定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其自身規律的。如,低年級學生的行為,主要是以情緒、臨時動機為基礎,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要重視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要以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事實力基礎,形成他們的道德觀念、概念,使他們理解行為的標準,少年和青年對個人同集體、國家的關系已有一定的認識,已形成一定的道德概念,開始具備自我教育的基矗在對他們提出行為標準時,應該深刻說明其社會意義。
第二,要注意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同一年級中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初中階段的不同年級為例,初一可以抓學習目的性教育為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二可以防分化,抓轉化的目標管理為主,創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初三可以人生觀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為主,讓學生作出第一次接受選擇的準備。以中學同一年級不同學生為例,對思想品德處于中上位置的學生應注重社會理想、價值觀念的教育;對后進生除進行理想、價值觀念教育外,應從他們的行為規范抓起,增強他們的自律能力。
第三,要了解、研究現階段青少年思想發展的時代特點,從實際出發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采取有效的對策。要針對社會上的敏感熱點問題設計出符合學生道德要求的德育內容,解決思想實際問題。
一句話,學校的德育目標應能較好地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代特征,變僵化的教育模式為靈活的教育模式,變封閉型教育為開放型教育。體現層次性和階段性,培養學生主動性、進取性,創造性個性品質,使學生能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要求,能自覺將各項規范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和行為,善于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準確的道德評價,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初探
提要:德育課程建設是個尚需深入研究的課題。作者針對傳統德育課程的缺陷,比較中外德育課程的得與失,提出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這一新的課程體系由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隱性的認識性德育課程和隱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組成。
***
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并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同時,各個系統又是以特定方式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對學生發生綜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德育課程的改革問題:1.根據系統論與全息論關于整體系統與全息聯系的觀點,我們提出以體立德、以智啟德、以美冶德等方法與途徑;2.實施家庭、學校與社會全息對應的整體教育與整體德育;3.發揮全面參與社會整體生活(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的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即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與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以及前兩類德育課程中“隱性的”或“潛藏的”德育“課程”。
一
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認識性德育課程。認識性德育課程也稱理論性德育課程,它是通過有關思想、政治與道德的知識、觀念與理論的學習與教學(育)去促進學生道德認識、道德觀念與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德育課程相類似,或者說是從這些課程“原型”中脫胎而來的。但是,無論在目的與任務、內容與途徑(或組織形式)、過程或規律、原則與方法乃至效果的測試與評定等方面,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歐美國家德育課程發展史看,從學校教師、校長對學生進行的比較零碎的勸誡、說教、講演,到《圣經》學習、公民課、社會課、道德哲學、哲學研究、道德科學等比較系統化、理論化的德育課程,都屬于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道德品性的知識性德育課程。這種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及其具體的實施方法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在歐美學校中普遍存在著,也正是從那時起,由于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等因素才受到人們的批評與否定。當時,從理論角度對這種“傳統品格教育”提出批評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論著中,杜威批評“傳統品格教育”中直接講授道德規范或美德知識的方法與方式實質上是將道德教育變成了“特定的問答教學”,“關于道德的功課”,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無效的。
整體德育課程體系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德育課程建設是個尚需深入研究的課題。作者針對傳統德育課程的缺陷,比較中外德育課程的得與失,提出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這一新的課程體系由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隱性的認識性德育課程和隱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組成。
關鍵詞:整體德育;德育課程;課程體系
Contentabstract:Themoraleducationcurriculumconstructionwasmustthedeepresearchtopic.Theauthorinviewofthetraditionalmoraleducationcurriculum’sflaw,andlosescomparedwiththeChineseandforeignmoraleducationcurriculum,proposesthewholebi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Thisnewcurriculumsystembyintheunderstandin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activitymoraleducationcurriculum,inthesystemsignificance’s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atmospheresignificance’s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recessiveunderstandin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andtherecessiveactivitymoraleducationcurriculumiscomposed.
keyword:Overallmor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curriculum;Curriculumsystem
前言
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并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同時,各個系統又是以特定方式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對學生發生綜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德育課程的改革問題:1.根據系統論與全息論關于整體系統與全息聯系的觀點,我們提出以體立德、以智啟德、以美冶德等方法與途徑;2.實施家庭、學校與社會全息對應的整體教育與整體德育;3.發揮全面參與社會整體生活(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的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即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與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以及前兩類德育課程中“隱性的”或“潛藏的”德育“課程”。
德育體系整體規劃管理論文
“整體規劃德育體系”是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貫徹落實這一方針,對于促進德育工作的科學化,推動德育工作的整體改革,增強整體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兒童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是一個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教育必須與他們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和思想特點相適應,忽視或違背這條規律,只能事與愿違,事倍功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但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片面強調社會需要而忽視兒童青少年自身成長規律,德育工作中的成人化、運動式、一刀切等脫離學生實際的弊端就是由此產生的。因此,整體規劃德育體系必須建立在尊重教育對象與遵循德育規律的基礎上。
整體規劃德育體系首先要處理好總體目標與分層次要求的關系。德育的總目標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總目的和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德育理論制訂的。它是一個包括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個性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在內的多維結構。據此,必須堅持全面培養教育的原則,在各個教育階段,對學生的文明行為、道德品質、人生觀、世界觀、理想信念以及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培養教育,都要由淺入深,由低到高,一以貫之。但是堅持全面培養教育并不等于否認層次性。各種教育的深淺程度和側重點,還必須根據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年齡層次的可接受能力,實事求是地予以確定。以愛國主義教育來說,必須貫穿干從小學到中學、大學各個階段,并隨著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社會經驗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而逐步深化。對小學生,要通過他們身邊周圍大量的可感知的、生動具體、形象鮮明的事物,培養他們對祖國的依戀感、歸屬感,應力戒講空泛的大道理,否則那些被我們視為神圣的東西會因此變成沒有意義的空談;對初中學生,則要依托歷史、地理、文化、國情等知識,使他們了解自己的祖國,培養高度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并初步形成維護祖國榮譽和利益、忠于祖國、報效祖國的觀念;對高中學生,要使他們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及其奮斗目標,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樹立正確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觀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建設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整體規劃德育體系必須處理好小學、中學、大學各教育階段之間的關系,使之既有分工,又加強銜接。當前,我國大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基本上處于“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狀況。有些教育,簡單地重復,有些教育相互脫節。改變這種狀況,要從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校內外各種德育途徑、教育方法、管理方式以及品德評價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同時,還要在實際操作中建立保證這種銜接的權利。現在,各地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如序列建構模式,通過制訂德育大綱,構建各階段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序列體系。再如,交接與反饋模式,小學與中學、中學與大學之間進行畢業班學生的情況交接與反潰像馬鞍山二中對高中畢業班學生的表現進行連續3年的追蹤了解,?據此改進工作,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此外,交流與溝通模式:大中小學的有關人員共同研討學校德育課題,交流研究成果,相互聽取意見,建立學生到高一級學校參觀、訪問、懇談制度;還有管理銜接模式:配備骨干教師擔任新生班的班主任或輔導員,以防止管理環節上出現空白……以上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應該進一步形成穩定的制度。
整體規劃德育體系還要求處理好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關系。道德是做人的基礎,一個缺乏良好道德的人,不可能樹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造福的人生觀,更不可能獻身于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社會主義事業。當前,我國正處于新舊體制轉換的變革時期,在建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重建和高揚社會主義道德是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文明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迫切需要。中小學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質打基礎的階段,尤其要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使他們具有在復雜現實生活中分辨是非、善惡,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即使是對大學生,也仍然要強調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和自律精神。那種認為強調道德教育就是淡化政治教育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但是,培養“四有”新人,還必須具有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這個理想信念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就不可能達到更高的程度,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甚至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道德品質、思想品質、政治品質之間既是循序發展,逐步提高的,又是相互滲透、互為條件的。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好道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對各種教育內容進行合理安排。
整體德育課程體系分析論文
一
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認識性德育課程。認識性德育課程也稱理論性德育課程,它是通過有關思想、政治與道德的知識、觀念與理論的學習與教學(育)去促進學生道德認識、道德觀念與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德育課程相類似,或者說是從這些課程“原型”中脫胎而來的。但是,無論在目的與任務、內容與途徑(或組織形式)、過程或規律、原則與方法乃至效果的測試與評定等方面,這種認識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歐美國家德育課程發展史看,從學校教師、校長對學生進行的比較零碎的勸誡、說教、講演,到《圣經》學習、公民課、社會課、道德哲學、哲學研究、道德科學等比較系統化、理論化的德育課程,都屬于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道德品性的知識性德育課程。這種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及其具體的實施方法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在歐美學校中普遍存在著,也正是從那時起,由于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等因素才受到人們的批評與否定。當時,從理論角度對這種“傳統品格教育”提出批評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論著中,杜威批評“傳統品格教育”中直接講授道德規范或美德知識的方法與方式實質上是將道德教育變成了“特定的問答教學”,“關于道德的功課”,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無效的。
對于歐美學校中傳統德育課程的性質與效果作出科學的否定性評價與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哈桑與梅領導的“品格教育研究會”對當時的德育——“品格教育”進行了科學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的結論。這一研究發現:人們在口頭上主張誠實是道德的價值,但與他們的實際行動毫無本質關系,一些要欺騙的人在口頭上會與不欺騙的人一樣或者更激烈地反對欺騙;教師在班級內認為的誠實的人數與實驗測量出來的人數不相符。
這一科學角度的研究與前述社會變化、理論家批評等因素結合在一起,不僅證明了傳統德育課程,特別是知識性德育課程的不合理性與無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導致或加劇了傳統德育課程在學校中的被否定與消失。
從中國德育工作的最近幾十年歷史與現狀看,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方式與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類:1.名稱不一的各種“正規”德育課程,如公民課、大學生修養、法律基礎課、思想品德課、中共黨史或中國革命史(及國際共運史)、政治理論課以及各種集會與活動中的道德談話。我們將這一類課程稱作“知識性的”或“理論性的”德育課程;2.課外與校外各種班、團活動及其它校內外德育活動。我們將這一類稱作“活動性的”或“實踐性的”德育“課程”;3.“各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即有關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的德育作用。這種德育體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過其積極作用,而且現在仍在發揮作用。但是,從具體的分析看,這種德育課程體系一方面表現出繁多、過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卻存在著不完整、在應該予以重視的地方沒有給予注意的問題,例如,上述第三類德育因素或德育“課程”經常因為它是隱蔽的或無形的而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第二類各種旨在德育的活動在多數情形中常常會變成各種單純的道德行為“訓練”的活動,從而在實際上效果不大。至于第一類各種“知識性的”或“理論性的”德育課程,可以從三個方面看。第一,在這種德育課程中,被用來教給學生的是被編成各種形式的教材或教科書和學習資料中的“有關道德的”知識(KnowledgeaboutMor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觀念(IdealsaboutMorality),它們是倫理學與道德學或道德社會學中的知識內容或觀念體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識與觀念,而不是道德與道德教育意義上或范圍內的“道德知識”(MoralKnowledge)與“道德觀念”(Moralldeals)。對于前者的教育與學習在本質上只是一種智育范圍內倫理學的知識性教育與學習,只是一種“特定的問答教學”或“關于道德的功課”;而對于后者的教育與學習,只要其正確合理,就是一種真正的德育意義與范圍內的教育與學習,它將會在
整體大德育課程研究思考
摘要:德育課程建設是個尚需深入研究的課題。作者針對傳統德育課程的缺陷,比較中外德育課程的得與失,提出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這一新的課程體系由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隱性的認識性德育課程和隱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組成。
關鍵詞:整體大德育德育課程課程體系
Abstract:Themoraleducationcurriculumconstructionwasmustthedeepresearchtopic.Theauthorinviewofthetraditionalmoraleducationcurriculum''''sflaw,andlosescomparedwiththeChineseandforeignmoraleducationcurriculum,proposesthewholebi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Thisnewcurriculumsystembyintheunderstandin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activitymoraleducationcurriculum,inthesystemsignificance''''s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atmospheresignificance''''s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recessiveunderstandin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andtherecessiveactivitymoraleducationcurriculumiscomposed.
keyword:Wholebigmor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curriculumcurriculumsystem
前言
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并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同時,各個系統又是以特定方式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對學生發生綜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德育課程的改革問題:1.根據系統論與全息論關于整體系統與全息聯系的觀點,我們提出以體立德、以智啟德、以美冶德等方法與途徑;2.實施家庭、學校與社會全息對應的整體教育與整體德育;3.發揮全面參與社會整體生活(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的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即認識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與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以及前兩類德育課程中“隱性的”或“潛藏的”德育“課程”。
農村學校整體德育論文
文章摘要:本文是筆者針對農村中學整體性德育構建體系的經驗總結。在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下,對農村家校德育體系構建、家庭德育教育的現狀作了細致的分析后,做出的中期性報告。
關鍵詞:德育德育體系德育網絡德育頑癥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過程評價
一、分析德育現狀,拓展德育課題
學校在規劃重點課題“學校整體性德育體系構建研究課題”中,對“中學的德育現狀究竟如何”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深入的分析。調查分《教師問卷》、《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選取雙路中學原一年級173人,原二年級149人,原三年級165人;選取與學生樣本相關的任課教師、班主任及學校德育干部、校領導25人。調查結果均通過統計對比分析。這項調查結果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以前雙路中學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提供了現時的著眼點和著手點。為此,我們對這項調查結果與分析特別予以總結。
調查結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貫性
德育目標內容缺乏一貫性。德育工作必須要有明確的德育目標和要求,也就是說,通過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長為具有何種道德品質的人。變動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總是浮在表面,難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導的德育目標總是變來變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緒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風。這種尚處于“他律”階段的道德行為,一旦脫離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狀態。
農村學校整體德育論文
文章摘要:本文是筆者針對農村中學整體性德育構建體系的經驗總結。在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下,對農村家校德育體系構建、家庭德育教育的現狀作了細致的分析后,做出的中期性報告。
關鍵詞:德育德育體系德育網絡德育頑癥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過程評價
一、分析德育現狀,拓展德育課題
學校在規劃重點課題“學校整體性德育體系構建研究課題”中,對“中學的德育現狀究竟如何”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深入的分析。調查分《教師問卷》、《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選取雙路中學原一年級173人,原二年級149人,原三年級165人;選取與學生樣本相關的任課教師、班主任及學校德育干部、校領導25人。調查結果均通過統計對比分析。這項調查結果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以前雙路中學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提供了現時的著眼點和著手點。為此,我們對這項調查結果與分析特別予以總結。
調查結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貫性
德育目標內容缺乏一貫性。德育工作必須要有明確的德育目標和要求,也就是說,通過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長為具有何種道德品質的人。變動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總是浮在表面,難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導的德育目標總是變來變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緒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風。這種尚處于“他律”階段的道德行為,一旦脫離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