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美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20:39: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之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和諧之美演講稿

和諧之美

有一種美,令人驚艷令人回味令人追求,這是一種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奪目。

有一種美,飄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壘下,這是一種可以吸引靈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種美,給生命帶來激情給生活帶來溫馨,和諧之美——無時無刻與我們現在,只是沒有人留意,而我卻在無意中有所發現。

和諧之美在于寬容。和諧之美在于寬容。擁有寬容才會有和諧。因為寬容是人類情感的種子,她能在人類心靈這片靜土上扎根發芽,在愛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寬容之心是偉大的,她能澆熄怒火化解愁恨,她可以感化邪惡播散善良,她能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得失,她能化悲痛為力量解千愁為云煙,她可與快樂相伴毫無掩飾,她可與幸福同行暢游天地間,她可以讓人間充滿真情,讓我們享受陽光般的溫暖、雨露般的滋潤——寬容之和諧,竟妙不可言。

和諧之美在于誠信。誠信是奠基石,是和諧美的結晶。誠信好比一枝玫瑰,在花園中她最美,美得妍艷欲滴,美得熱人心潮。百花叢中她最美,美的無瑕、美的高尚。有了誠信,和諧之美足以體現!愿你擁有誠信之花,送給身邊和每人一朵,讓人間多一縷馨香。

查看全文

細節之美繪宏圖

細節之美繪宏圖

——淺談企業現場管理

(佚名)

大家知道,企業管理有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之分。宏觀管理即所謂的戰略管理,通常是企業管理決策層的職責;而微觀管理即企業的基礎管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企業現場管理,這是和我們每一個企業員工息息相關的事。

筆者關注著我公司近十年的發展軌跡發現,這期間水口山從以生產粗冶煉產品為主到今天幾乎所有的金屬實現精煉并實現綜合回收;從自給自足型的封閉型企業到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的大型企業;從年冶煉能力不足8萬到如今擁有26萬噸金屬產能、電鉛產能躍居全國第二;從所有冶煉工藝國內落后到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SKS”煉鉛法、煉銅法等先進工藝應用生產等等。可以說,過去十年正是水口山戰略管理最為成功的時期,通過正確的企業戰略使水口山的規模迅速擴張,產品結構迅速優化,競爭能力全面提升。得于此,才有今日水口山迎來建礦110周年的青春朝氣。

然而,與企業宏觀戰略全面提升,企業規模實力增強、工藝設備進步、信息視角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相比較,我們企業的現場管理水平長期落后卻是不爭的事實。由于疏于管理,有些單位物料亂堆亂放造成銹蝕、變質,有些單位跑、冒、滴、漏嚴重引發效益流失,也有些單位因為勞動紀律工藝紀律不嚴引發殘廢品率走高等現象非常普遍。我們的生產現場常常可以見到長明燈、長流水、散落的編織袋、廢鐵管等等細小的事物,這些細節正是我們的企業基礎管理不細,現場管理落后的真實寫照。

查看全文

藝術之美線的探究

“線”是美術作品中最基本的視覺藝術形態,它構成了點、線、面視覺藝術。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在視覺上形成了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相聯系的有機整體,因此,讓學生了解“線”在繪畫形式上的美,以及在繪畫過程中特有的藝術表現方式,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1.“線”的造型,美的體驗

線是造型手段,是構成視覺藝術形態的一種基本原素,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線”都是表達思想感情特有的藝術語言。中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的作品,以皴染為輔,線條勾勒為主的表現方式,表現出濃厚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時代感。法國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的《紅沙發上的酒女》以簡潔概括、賦予感情色彩而又極富裝飾性的線,簡練地勾畫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2.“線”的魅力,美的作用

線可以追溯到仰韶時代的彩繪,晚周帛畫,楚器漆畫和漢唐壁畫。鮮明、生動、挺拔的線條,描繪了漩蝸紋、弦紋以及人的面形、蟲魚、鳥獸等形象,體現了原始藝術樸素、稚拙的美。吳道子是唐代的線描大師,人們稱吳氏的線條為“吳帶當風”,他畫中的人物,衣袖飄動,生動異常,體現了高度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充分展示了線描藝術的魅力。南宋畫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圖》是一幅“寫意”線描的人物畫,畫中人物元祖為佛教禪宗六世祖慧能.畫家用寥寥數筆,把一個正在勞動中的老翁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3.“線”的文化,美的差異

查看全文

夕陽紅之美演講

尊敬的各位評委、同志們:

大家好!我是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以前,從未參加過演講比賽,今天還是第一次,我是特意來向大家學習的。我演講的題目是——《最美不過夕陽紅》。

1國家的養老政策和公司的又好又快發展,當前。為我老有所養提供了物質的保障。老有所養的基礎上,公司領導的關懷更加提高了生活的質量和幸福指數。公司落實醫療保險制度,定期安排我體檢,使我老有所依;公司還時常開展各種問題活動,豐富我退休生活,使我老有所樂;舉辦各種培訓班和講座,使我老有所學;請我為公司發展出謀劃策,參與公司管理,使我老有所為。

在莫斯科大學對中國留學生作過這樣的講話:世界是也是但是歸根結底是青年人朝氣蓬勃,957年11月17日。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的太陽。希望寄托在身上。歲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之間,已從早晨八九點種的太陽,變成了西山高峰上的夕陽。唐朝詩人李商隱曾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句,表達對青春的眷戀和老而將至的收歸傷感。然而我要說—最美不過夕陽紅!

月圓有月缺的時候,潮漲有潮退的時候。歡聚有離散的時候,人有年輕年老的時候,這是自然規律的輪回,任何人也無法改變。也曾經壯志凌云熱血沸騰,也曾經生龍活虎“力撥山兮”然而,現在有許多事情,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曾經上下求索,回想意氣風發的少年。探詢真理;回想成熟穩健的壯年,曾經肩負振興電力事業的使命和重托,立足崗位,履行責任,為公司發展和電網建設獻出青春和力量。滄海桑田,光陰似箭,隨著時光的消逝,今天我老了但是老并不可怕,更不可悲。早在xx前,魏武帝曹操就曾經慷慨高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無論朝陽、夕陽、同是一個輝煌的太陽;無論早晨、黃昏,同是一段美好的時光。老有老的風景,老有老的優勢,老有老的韻味。仍然能夠發揮余熱,用我經驗,用我熱情,用我奉獻公司,服務社會的責任做出應有的貢獻。

查看全文

談素描繪畫藝術之美

素描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是基礎的藝術種類之一,繪畫藝術的創作都要以素描為基礎。良好的素描水平能夠表現出事物的多角度之美,還有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促進美術意識的整體提升。素描的形成還要得益于西方的藝術造型思想,這種創作形式起初被應用于建筑和雕塑,起到創作的輔助作用。素描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較大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之美。素描的發展有助于繪畫的空間藝術完善,更提升了人們的視覺審美能力,增強了繪畫的豐富性和藝術性。文章就素描的繪畫藝術之美展開探討,先是概述,之后結合空間藝術和視覺審美進行深度探討,明晰了素描繪畫的發展歷程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形式,充分展示素描的藝術價值。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時間的沉淀和時代的變遷,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不斷完善,從而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和發展需求。就素描這種藝術創作形式而言,更是如此。起初素描較為樸素,線條、色彩和創作思想等都較為簡單,歷經時展而逐漸深化,更加強調事物的形態和環境關系,借助結構傳達更多的思想情感。

素描概述

素描的發展經歷過多次較大的藝術創新階段,作品創作初期結合了人文思想和現實主義,打破傳統的宗教束縛,這種創作形式逐漸被正式推進美術領域當中。其中以薩托等人的作品為代表,素描作品線條豐富流暢、線面結合充分,開創了素描的發展先河。后來在眾多思想創新元素的引導下,科學與藝術也進行了結合和創新。解剖學、透視學等都被應用到素描的創作過程中,他們給素描賦予了更獨特的科學價值和藝術之美。此時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更是創作出很多經典的藝術作品,促進了素描繪畫的飛速發展。空間透視與人體解剖的完美結合,更將形體繪畫價值發揮到極致,和諧統一的線條和生動的形態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思想,更使得素描成為了造型藝術的創作基礎。進而,素描繪畫正式進入創作的黃金時期,杰出的創作者層出不窮,此時創作的藝術作品為后世的繪畫發展都帶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再發展,素描逐漸由一種藝術創作手段變成了實踐研究對象。該過程的開始階段,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不再應用理想化的模型完成創作,而是將繪畫重心轉移到色彩、光暗等較為寫實的方面,更加注重對自然的觀察,這也使得素描在構圖上更加不具備規則性,強調光線的強烈和運動的形態,使得創作表現方式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輪廓線條表現方式當中,豐富了藝術創作形式,更促進了素描的寫實性、長久性的發展。素描繪畫方式受到色彩和光感的影響較大,印象派創作更加強調的是色光感覺,以此演變出新的素描形式,將素描繪畫方式推向新的方向。以喬治·修拉的作品為例,其作品大量運用明暗對比,由明到暗的表現并不依靠輪廓線,而是借助色光感覺,通過不同深度的灰色直到黑色完成明暗對比,更加注重的是作品的視覺觀感體驗與層次表現。而另一位藝術家塞尚的繪畫風格偏向于概念化,在其作品當中他可以運用規整的圖形表示任何事物,如圓形、圓柱形等等,這種繪畫風格更為立體,對素描繪畫的定義也更為寬泛,實現了素描繪畫與現代社會的過渡和融合。

素描繪畫的空間藝術

空間藝術主要是指素描繪畫的整體結構,以及對平面圖畫展開的深度聯想。素描繪畫的空間藝術早已形成,無論是焦點透視法所展示出來的三維空間,還是平面創作所展示的二維空間,都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價值;結合不同的繪畫主體、選擇不同的繪畫形式,都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將素描繪畫的空間藝術完美地展示出來。在構畫繪畫空間時,素描注重的是物體的大小、結構和表現手法,結合焦點透視法規劃出精準的繪畫范疇和結構畫面才能更好地表現形態和布局,將數學公式應用其中,準確計算物體的大小和先后順序,使得素描創作更加具備科學性,為人們帶來最佳的視覺體驗。同時,處于不同層次的物體,繪畫者需要運用不同的黑線將其形狀勾勒出來,結合繪畫的實際需求采取具有一定厚度的平面堆砌在物體后面,使得畫面具備空間藝術感,更好地表現出各個物體之間的具體層次,再根據畫面比例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拉長、拉高、拉寬等形式清晰展示出物體的前后左右順序,為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在后現代的素描繪畫作品中,這種空間構圖的方式得到了創新和轉變,在立體主義的引導之下,素描更加注重的是借助繪畫展示意境,而非借助繪畫展示空間結構,也就是說,更加追求的是采用相應的素描方式實現對事物空間的構想和想像,將描繪的事物劃分為不同觀察角度的解構重組,只著重刻畫其中的一個或多個角度,借此組合成全新的畫面,給予觀眾更多的聯想空間。這種非客觀事實的藝術創作形式引領了素描藝術發展的新高度,使得素描繪畫的空間藝術表現,不再局限于焦點透視法這一種方式,而是同時展現不同方向的不同視角,重組為全新的切面,凸顯了空間藝術的多種形式。近現代時期的素描藝術創新,更多的是在發掘近現代時期空間藝術表現形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作為素描繪畫創作的起點,文藝復興時期的很多繪畫形式都能為近現代時期的創作提供新的方向指引,更加促進了繪畫空間的延伸和發展。通過對比兩個時期的素描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作品之間在空間藝術表現上的相似之處,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段。受此影響,作品之間的空間畫面感和空間深度等等都有視覺上的不同,但是每個創造2CULTUREINDUSTRY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者對素描的理解和藝術追求都存在共性,素描繪畫當中對于空間的表達方式自由生動,遠遠擺脫了現實空間的局限,全面展示出藝術的空間之美。

素描的視覺審美

查看全文

探索器樂即興之美

歷史發展到21世紀,為世人展現出一幅多元的文化圖景。很多原有的文化局面在新世紀新觀念的沖擊下重組再生;同時,隨著這一文化格局的改變,人們對多元文化現象的思考日趨深入。

在這大的世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中國音樂發展道路有了全方位的認識和更理性的關注。或許在多元化的局面中要“守”住我們的傳統特色和民族文化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但也正是多元化的刺激和各種文化參照的增加使我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中國音樂的特性,這或許比“固守”傳統要來得更為真實和積極。因此,2000年11月12日、13日,由瞿小松策劃組織的、在上海商城劇院上演的多媒體劇場音樂會《秋問》正可以被看作為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秋問》音樂會的成功與否,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秋問》所引起的爭議卻值得我們關注。在這兩場音樂會中,演出曲目其古之“古”,新之“新”在以往的音樂會中亦實不多見。誠如楊燕迪所言:“傳統曲目和當代創作的并列,自然而然造成藝術史理論中常說的‘想象中的博物館’的效果。”

刻意把沒有經過現代人“西化污染”的“原味”傳統曲目和學院派大膽的現代技法作品同時并置于音樂會上,顯示了主辦者獨具的匠心。不可否認,綜觀20世紀西方音樂的介入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音樂的發展進程,有的人選擇了“全盤西化”,有的人執著于“國粹主義”,但更多的人在近乎莽撞的“中西融合”中,迷失了對傳統音樂最真實的認識。而瞿小松及他的伙伴們則希望通過對古曲盡量“本真”的演繹,最大程度地“復原”中國傳統音樂的本來面目,從而為受到大量西方音樂影響的現代人展現傳統音樂中的精髓。

隨著瞿小松“追問”的過程和《秋問》音樂會上《鷓鴣飛》、《陳杏元和番》、《行街》、《寒鴉戲水》、《錦雞出山》等古曲的啟發,不由讓人逐漸體味出中國傳統音樂中種種精妙的意味。在這其中,中國器樂音樂所表現出來的“即興之美”尤為讓我有所體會。

讓我們感受一下《鷓鴣飛》中不經意中完成的“起”和“落”;《陳杏元和番》中微妙游移的“張”和“弛”;《行街》中千變萬化的“分”與“合”;《寒鴉戲水》中神閑氣定的“即”與“離”;“即興”的特點可謂是無處不在,而“即興”的美卻又是表現得如此豐富和引人入勝。

查看全文

琵琶演奏的中和之美詮釋

h摘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無數的文化瑰寶淵源流傳,為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儲蓄了強大的精神力量。而素有單個民族樂器表現力之"王"美稱的琵琶,更是以其豐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寬廣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為瑰寶中的精品,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琵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工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對其進行改進,使其音響富有金石之聲,鏗鏘美妙;其演奏指法表現力強且豐富繁多。由于許多優秀傳統樂曲的積累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生活風貌,它便成了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樂器。尤其是它典雅而又大氣的一面,更能使人產生共鳴,倍感親切。

關鍵詞:琵琶;樂器

文章將通過作者對琵琶演奏作品的感悟及理解,對其演奏過程中的中和之美作出具體闡述。

1.中和思想

中國人自古就推崇陰陽、天地、自然的和諧之美,音樂當然也不例外。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國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體現,在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處于重要地位。《尚書》中曾記載說:"……詩、歌、聲、律、音的和諧是一種自然的和諧,它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神人以和的境界……"。以和為美,以和為貴,推崇陰陽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諧之美在中國音樂作品中處處透露。

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先生正是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把中和的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創作中加以運用及發展。他曾經說過:"當前,有些演奏家較多機會接觸’前衛’新潮音樂,演奏不諧和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響,因過分’熱衷’而有可能疏遠甚至丟掉了樂器最美的’中和’之聲,導致耳朵失靈美感失聰。在二級撞擊中不能回歸到’中和’狀態而走偏走斜,這是非常可惜的。"②他主長琵琶演奏應追求"天、地、人"融為一體的最高境界,他提出:"萬物對立、統一的’中和思想’,取兩極之中,以中為立足點,一分為三,合三為一,在矛盾沖突和緩解的三相(左-中-右)互動中,頻繁的回饋信息,從差異中尋找新的美,尋找新的行動。這就是以中為歸宿,以中平衡兩極的’中和思想’。"③但同時他也認為:"以忠君順王為歸屬的’孔孟之道’在二度創作中應修正;缺乏個性的’完美’,無疑對藝術是一種抹殺。""’中和’不同于甘居中,避免沖突的靜態式的傳統中庸觀。現代意義上的’中和’以共存、共榮的寬容姿態縱觀全局,別立新宗,抗爭求存。"④

查看全文

論茶包裝設計的“素”之美

摘要:“素”是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的審美標準,是一種自然、本真、質樸的大美;而哲學層面,“素”是一種尊重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本文通過對“素”與傳統文人藝術美學思想、茶文化精神內涵、現代包裝簡約理念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分析,試分析素顏茶包裝的視覺語言特征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素;文人藝術;茶文化;茶包裝

1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美學思想的繼承

老子有云:“見素抱樸”;《莊子•天道》:“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山木》:“既雕既琢,復歸于素樸”,“素”,本色、質樸、自然、雅也。中國傳統文人藝術審美取向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建立了崇尚自然、樸素、本真的美學理念,這種美學理念對中國的音樂、書法、詩詞、繪畫等藝術門類影響可謂深遠。《禮記•樂論》中“大樂必易”的“易”,即簡淡樸實,意思是說音樂節奏應簡樸淡雅,迂回雋永,而書法藝術純粹的墨色以及水墨畫“以墨為彩”更是素樸至極。此外,無論是從素樸豪邁、簡練傳神的漢霍去病墓石雕,還是李白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中均體現出一種崇尚自然、素樸的審美取向,由此可見,“素”是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的審美標準和美學思想的精髓。當今設計整體發展趨勢呈現出一種站在國際視閾下的注重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其中就包括對于傳統美學思想的傳承。日本當代設計大師原研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理解為:“傳統不是一種紋樣,而是早已沉淀在人們心中的東西,是向內心尋找文化深處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內在的、本質的、精神的,無疑也是最有意義的。而“素”在茶包裝設計達和美學思想內涵的傳承,同時也映射出當今中國設計師對傳統文人藝術美學精神內涵的思考與領悟。

2“素”與茶文化精神相得益彰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這種“精神”,即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古今中外,對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的概括可謂眾說紛紜,各有所長。唐代陸羽在其所著《茶經》中將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概括為:“精、行、儉、德”;日本茶道精神四規:“和、敬、清、寂”;韓國茶禮講究“和、敬、儉、真”;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融會各家觀點,提煉出“清、敬、和、美”的當代茶文化精神理念。“清”:清新、清純、清靜素雅;“敬”:尊敬、敬畏,是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之心;“和”:平衡,適宜,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美”:至純、至美,韻味之美和大美之美是茶文化理念追求的最高愿景。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精神內涵與“素”的清新雅致、平淡簡易、返璞歸真的精神內涵是完全一致的。包裝不僅起到對產品的保護與裝飾作用,更應體現產品的內在氣質,做到內外兼修、表里如一。因此,蘊含“素”之美的茶包裝是遵循茶文化精神內涵的一種設計表達,與茶所具有的內在素雅之韻相得益彰,引發“本當如此,自然而然”的精神共鳴。

查看全文

漆畫之美藝術特征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工藝性;繪畫性;漆的個性與繪畫共性的關系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漆的物理特征、漆材料的自然美對人的視覺及心理的感受、漆的人工美、漆畫是通過漆這一媒材來表現的繪畫藝術、漆畫具有一切純繪畫的共性、漆畫有著與自身相適應的表現范圍、意境之美是漆畫的靈魂、只強調工藝性不講究藝術性的是工匠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漆的個性工藝性繪畫的共性

論文摘要:當前漆畫界存在著兩種極端傾向:1.否定漆畫的傳統工藝性,片面追求“純繪畫性”,致使漆畫失去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為主,材料堆砌,使漆畫的藝術水平下降,不能與時代和國際接軌。本文從幾個角度論述了只有將漆的個性與繪畫的共性兩者完美結合,才能達到漆畫之美的境界。

漆畫是以天然漆為主要媒介而進行的繪畫創作。它屬現代漆藝中的一部分,是從中國古代傳統漆藝中脫胎而來的。漆畫真正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畫種還要從越南磨漆畫說起。早在20世紀30年代,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的師生們開始嘗試把漆藝技法與繪畫相結合。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越南出現了一批反映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和人民生活的作品,從此越南磨漆畫走進了現代繪畫領域。20世紀60年代初,越南磨漆畫首次在中國展出,使中國藝術家們從中受到了啟示。他們學習傳統漆藝技法,不斷從民間藝術中汲取養分,并賦予其嶄新的構想和獨特的創造力,在漆板上表現現實生活、傳達現代觀念,終于使中國的漆畫脫胎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畫種。

當前,世界各國的漆藝家都在研究漆的現代性,探討漆的可能性。中國漆畫作為一個新興的畫種也同樣面臨著如何使其現代化而又保持其特色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前漆畫界存在著兩種錯誤的傾向:1.否定漆畫的傳統性、工藝性而片面追求“純繪畫性”,致使漆畫失去了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為主,材料堆砌,使漆畫的藝術水平下降,不能與時代和國際接軌。漆的個性與繪畫的共性兩者完美結合,才能達到漆畫之美的境界。漆的個性是指漆畫的工藝性,繪畫的共性是指漆畫的繪畫性。

一、工藝性

查看全文

發展誠信之美演講資料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想讀過《民族傳統美德格言》的人,對這句話不會陌生,這是里面講誠信篇中選自《論語·為政》的一句格言。

大家都知道,是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論語·學而》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禮記·中庸》中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的傳統文化是最講信用的,而歷史和現實也證明:誠信為本,于世于人,于國于民,何其。

回想從開天辟地至今,就有著許多講誠信的故事。西漢初年,季布為人正直,樂于助人,講信義,當時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由此的“一諾千金”成語。北宋晏殊參加殿試,考題正是曾寫過的,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向君主和主考官說明實情,要求換個考題,《晏殊誠實無欺》美德故事也流傳至今。伯牙,子期,撫琴,聽音,衣袂飄飄,風清云淡,于是在高山流水中結為知音,并莊嚴約定,后來故人逝去,再無知音,伯牙寧可斷琴。這約定與斷琴,便是對友誼的誠信。,一位無私的共產黨員,他的遺書可謂樸實而又感人:“我經手的錢有上百萬,但我知道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錢,是用于革命事業的。”相信這番話會令“伸手派”汗顏。這遺書體現了入黨宣誓時定下的對、對革命事業的誠信,千金難易。

可如今,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在文化交融,價值取向多元的社會里,有些人錯誤地:誠信“一文不值”,傳統美德“過時”。錯誤的迷失,了個人乃至社會的偏差。

里不妨舉個例子。華裔美國科學家微軟院前任院長李開復博士,去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封給留學生的信》,文中寫到他面試求職者的經歷。在面試談話的過程中,求職者表示,錄用他,可將在原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明帶。可是李博士并錄用他,原因是他最的處世準則,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誠信”。文中還寫了留學生的實例,某些學生拿著讀博士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可一有工作機會,就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的承諾拋在一邊。

想一想,長此以往,失去的僅僅是誠信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