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背景抒情舞蹈的意象之美

時間:2022-07-20 10:35:15

導語:新時期背景抒情舞蹈的意象之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背景抒情舞蹈的意象之美

【摘要】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一次重大轉折。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經典優秀的作品,從多維的角度再現與表現生活,使我國舞蹈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復雜、多樣化,且能表現出鮮明的時代審美風貌。本文從美學的角度對社會主義新時期抒情舞蹈在內蘊與氣質、雅與俗的融合共通、生命之象的表現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揭示新時期舞蹈創作的美學追求,力圖更清楚地認識舞蹈之美。

【關鍵詞】新時期;抒情舞蹈;意象;審美特征

從1997第四次文代會鄧小平同志代表黨中央在《文藝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中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口號。它作為新時期文藝發展的指導方針,引起各位舞蹈界人士的思考,為舞蹈創作突破舊的創作模式,挖掘新的內容題材,擴展舞蹈的表現領域,編創者們不得不重新研究舞蹈的美學特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美學思想。“抒情舞蹈”是能夠表現人物的強烈情感和內在的精神世界的,是抒發人物情感、情思的舞蹈形式。而“意象”是中國美學的傳統概念,更是中國舞蹈美學的一對重要范疇。民末學者顧元起曾說“情至所托,要當以意為主”。“意”即觀念、意識、思想、內涵,是內容更是情感。古代史學家章學誠對“象”更是做出了具體的解釋,他認為“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營構之象”,這里的“象”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即為“形象”;第二層則為“象征”的含義,“意象”則是主觀情思和客觀事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形象。而抒情舞蹈在新時期是高產時期,這個時期的抒情舞蹈不再是純寫實的手法去抒發情感,不僅有神有韻更加具有其意象美。同時這期間,各國舉行各種各樣的舞蹈創作會、討論會出現許多舞蹈進修班,這些舉動和做法都是在進一步推進和探索我國舞蹈新形式、新風氣、新格局的發展。中國傳統追求的意象美在新時期的各個舞種中也是有所顯現的。

一、抒情舞蹈的古典內蘊之美

舞蹈在古代是被稱之為“樂”的藝術,而“樂”又包括了音樂、舞蹈、詩歌,這三者是融為一體的,相互配合,共同表達作品思想內容的一種藝術形式。眾所周知,中國的古典舞是一門斷層的藝術,中國古典舞在現代被重新定義為具有典范意義和獨特風格的傳統舞蹈,他是從中國戲曲表演中發掘和整理出大量的舞蹈步伐身段,做出新的創造,但是中國的古典舞仍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審美趣味和理論基礎上的舞蹈。新時期古典舞是對斷層的歷史文化的一種延續,也是失傳后的重新創造,編導在眾多的古典題材里面尋求歷史文化的精神與韻致氣質,以表現其形神兼備、剛柔并濟的民族審美。在古典舞的技能動作和身法運律的基礎上,不斷地去創造表現古典人物形象、古典民族精神和古典文化意蘊的作品,在古典題材上,中國的古典舞走過了一個由復興到仿古到創新的發展歷程。

(一)復古典之態

新時期中國古典舞的創造,通過《絲路花雨》《文成公主》《銅雀伎》等作品開啟了古典舞復興之風,同時這個時期動作多以“形似”為主要特點。舞劇《文成公主》表現的是唐太宗為了鞏固全國統一,維護漢藏兩族團結,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這是根據這段歷史史實創作,以中國古典舞為主要手段,成功地塑造了文成公主的舞蹈形象,劇中還根據我國古代樂舞資料創作了一些具有唐代風格特點的古代舞蹈,如選美舞、武士們的盾牌舞、送別時的儀仗舞、最后一場的蓮花童子舞等。而《絲路花雨》它表現了唐代中外交流的景象,禮贊了中外人民的友誼。這是在學者、專家的幫助下,經過深入研究,從兩千多幅彩塑、四萬多米壁畫的莫高窟里保存著的歷代舞姿圖繪中,提煉出典型化的靜態舞姿,探討其動作流程態勢使其“復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這部舞劇自成體系的舞蹈語匯,由此而引發了“敦煌舞派”的興起,豐富、拓展了中國古典舞的園地。

(二)仿古典之風

舞蹈的復興帶來了風靡一時的“仿古舞創作之風”,舞蹈藝術者不僅能從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挖掘藝術形象和創作靈感,還能從舞蹈的內容到形式結構上,得到更多創新和編排的可能性。因此,很多舞蹈家們扎根于本民族文化這塊深厚的土壤上去尋找舞蹈素材和形式美。舞蹈以整體風格的吻合為出發點,如《編鐘樂舞》《仿唐樂舞》《九歌》《長安樂舞》這些舞蹈在復興的基礎上都一塵不染地表現純古典之風的意味。這些仿古典型舞蹈在有意識拒絕任何外來舞形式,它們展現了純凈的古典風貌。就像馬克思說過的那樣“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自己的真實再現出來”,通過挖掘史實材料再現歷史的真實。如大型歌舞《仿唐樂舞》,其中容納了較多的古代樂舞形象的著名舞段;又如《編鐘樂舞》構思是來自于1978年湖北省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編導力圖再現中國古代楚文化的風采,查閱了浩瀚的文史資料,研究了大量的出土文物。以具有代表性的楚樂舞的形象資料為基礎,對已有的古代民族民間傳統歌舞形式的借鑒,以及精心的構思和豐富的想象,創造出反映那個時代的民族精神和風貌的舞蹈。

(三)創古典之韻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古典舞是從重溫“古典之風”開始的,而最終走向對古風的突破。在復興與仿古的基礎上,我國古典舞開始對傳統進行突破,編導們在探索古典舞的動態韻律下,去追求古典舞的動作形態與審美之韻的結合,以達到形神兼備的創造目的。可以看到《秋海棠》《扇舞丹青》《愛蓮說》《書韻》《羅敷行》等抒情舞蹈作品都是從人物的性格出發,抓住提取戲曲舞蹈中的手眼身法步中,吸取了其神情韻味,進行中國典雅精神文化的展示。同時,還加強了舞蹈里面的技巧表演,通過技與情的結合,增加古典舞的魅力,如抒情舞蹈《秦俑魂》《木蘭歸》《師徒春秋》《金山戰鼓》等,都以古典舞為主體,運用了武術、太極拳等,對旋子、空翻、跳躍等多種技巧加以組合與變化,使整個舞蹈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舞蹈的難度,這些高超的技巧,不僅展示了國人堅強、堅毅、頑強的形象,也展現出了自信、自強的精神風貌,這正是古典舞之魂。抒情舞蹈《踏歌》《謝公屐》《水月洛神》《楚腰》《大夢敦煌》更是在復興與仿古的基礎上進行繼承與創新,重建了敦煌派與漢唐派兩類古典類別。在深挖傳統文化的精髓上,已達到神形兼備的創造目的。

二、抒情舞蹈的雅俗共賞

雅與俗是中國美學的一對范疇,“雅”指高雅、典雅;“俗”是指通俗、世俗。其實在藝術創造和藝術審美活動中,“雅”與“俗”在不同的方面體現各自的內涵,在審美上“雅者”具有一定的思想境界,藝術風格深遠有意境,多具有一定規范的美學原則;而“俗”者多淺顯具有一定的市井氣,則多為自由、無拘無束。在革命年代的民族民間舞蹈大部分都是具有濃烈的鄉土風味和民間色彩,動作都是原生態的再現,真實性的特點,具有一定的“俗美”。而20世紀80年代后,各民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民族人產生了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面貌,在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上,在原本的層面上充分地反映了少數人民內心世界的變化。這一時期,經過創造者的努力,民間舞蹈題材變寬了,立意更深遠了,形式更加多樣,更加美了。改革開放后,我國民族民間舞在創造方面追求“土、新、奇、美”的特點,一方面創造者以民族原生態生活、民族習俗、民族節日為素材基礎,另一方面也力圖讓自娛性的民族民間舞擺脫單純的情緒宣泄,以塑造具有時代風貌、體現民族精神的藝術形象。這個時期,無論是少數民族舞蹈還是漢族民族舞蹈,都是“俗”與“雅”相結合。表現“俗”美的抒情民間舞蹈有《安塞腰鼓》《追魚》《扇妞》《看秧歌》《找情郎》,都是以直白、逗樂的手法表現。如張繼剛的舞蹈晚會《獻給俺爹娘》是一個“俗”的審美典型,他抓住了兩岸民族舞蹈的本質特征,用純粹的民間舞蹈語匯表現了火辣辣的,濃厚的鄉情,給漢民族注入了一種真實自然的生命情調。表現“雅”美抒情民間舞蹈有《殘春》《孔雀飛來》《兩滴水》《阿詩瑪》《雀之靈》等,都是在提煉元素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雅化。這是一種取自民間經過提煉化、高雅化、規范化的審美產物,在這個改造過程中,民間舞接受了一個文化的輸出與輸入的過程,“俗”已經脫胎換骨,具有鮮明的“有意味的形式”,獨立于民族文化之外的雅文化屬性的審美屬性。如抒情舞劇《阿詩瑪》打破了以往傳統舞劇的敘事結構,采取了交響編舞法敘述了一個淳樸與凄美的彝族愛情故事。劇中穿插了很多獨唱、對唱、多重唱,唱詞中融入了大量云南元素。這無疑將“俗”進行了“雅化”,更是將“俗”與“雅”進行了共通。再如舞蹈《黃河》《召木屯與楠木偌娜》《云南映象》《牛背搖籃》《出走》《母親》都是“俗”與“雅”共融的體現。其中,《云南映象》是一臺融傳統和現代一體的舞臺新作,將原生的原創鄉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經典全新整合重構,雅俗結合,展現了云南濃郁的民族風情。嚴格意義上的“俗”舞是具有直白、活潑、喜逗樂、少規范,但卻有著較強的民族意識和生命本體追求,有濃郁的農民文化和市井文化的特征。而作為“雅”化的舞臺民族民間舞需要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思考和哲學內涵。因此,在表現形式上的創新和文化上的挖掘,將其上升為具有“雅化”的民族民間舞,是以“俗”為基礎進行的升華,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把黃土象征為民族精神之根的《黃土黃》,有了把秧歌當作一生追求的《一個扭秧歌的人》,更有感嘆時光易逝的《殘春》,有了贊美偉大母親的《摩梭女人》,更有了敬畏生命輪回的《阿姐鼓》。通過把“俗”美與“雅”美進行共榮與共通,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與人生命運文化進行融合思考,是新時期抒情民間舞所追尋的。

三、抒情舞蹈的生命之象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現代性”在中國的重新確立,現代的價值觀念也開始涌現,沖擊著原有的價值體系,其中包括個人權利觀念的興起。這個時期是我國舞蹈第三個較大的發展時期。舞蹈不僅體現了人們思想的進步,藝術的進取,它更加體現的是“生命意識的哲學復蘇”。這個時期的現代舞具有獨立的精神和對個性生命的崇尚。他們開始關注人的本體,關注當下人、當下生活,關注舞蹈本體背后的生命觀。通過現、當代舞的方式最直接地表現生命之“生”與“在”,演繹生命的生氣、生機,演繹生命的所在、自在、現在。

(一)生命之“生”

中國的現代舞,它通過反映人,研究人,圍繞人的惡,生與死,生與在這兩個主題進行一種藝術的反饋方式。歌頌領袖,緬懷英烈、弘揚真理的抒情當代舞《割不斷的琴弦》《刑場上的婚禮》《血色晨光》《踏著硝煙的男兒女兒》《再見吧媽媽》等,在挖掘人物的人性美、生命美上面,創作者努力地去表現真摯的人情,真實的人性,賦予人物以生活感悟、真實感、生命感。舞蹈《刑場上的婚禮》就率先表現人性美,表現人的生與死,表現革命者純潔的美好愛情,它徹底地消除了對革命者不講愛情的禁忌,拉開了新時期舞蹈對人性的藝術探索,對生命的藝術探索的序幕。例如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概括地表現了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歷程,展現了前仆后繼的英雄們為國家勝利而舍生取義的決心,它體現生命的不屈和頑強,體現人的本質力量。舞蹈的生命意義在于追尋生命的價值,生命不僅有物質意義,還有精神意義。舞劇《一條大河》則是通過一群普通軍人的悲劇性的命運,充分地展示出了人性的崇高和壯美,講述著戰爭下的心靈、精神及其生存狀態。舞劇《一條大河》曾被吳曉邦先生稱為“里程碑式”的作品,編導對于“生命”“情”的刻意追求,使該作品具有不容忽視的美學指向,使美學范疇中的英雄性、崇高性、悲劇性,在軍事題材的舞蹈動作中呈現了新的亮點。其實,舞蹈本身就是一門顯示生命的藝術,它憑借著人體去表現人們對宇宙本體的感悟和對生命狀態“真”的體驗,完成哲學和科學難以傳遞宇宙生命的“生”與“真”。

(二)生命之“在”

正如宗白華所言:“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靈節奏,以體合宇宙內部的生命節奏。”舞蹈是符合宇宙秩序的生命運動,是表現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狀態,例如:一束光,一片落葉,一條魚兒,一朵雪花都是“生”的氣象,從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小城雨巷》《那場雪》《潮汐》《希望》中投射出來;一副重擔,一番深情,一群古稀,一批勇士,都是“在”的當下,此類“當下”,從《咱爸咱媽》《走、跑、跳》《穿越》《命運》的作品中展現出來。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以抒情的方式,大寫意的手法表現了小溪匯聚成江河,江河終將流向大海的自然規律,表現著生命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啟示了人們對小與大,少與多,弱與強,個體與集體關系的哲理思索。舞蹈《走跑跳》沒有描繪英雄壯舉,表現的只是普通士兵在特殊環境下的生命狀態,在群體的力量中激發出的生命能量,形成一幅男性陽剛美。作品從普通的隊列訓練中提取出人最基本的動態形式,枯燥乏味、艱苦異常的日常訓練,在舞蹈中表現出排山倒海的恢弘氣勢,并且在走、跑、跳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了一種進行時“在”當下時代的昂揚姿態。舞蹈追求個體生命與情緒進行自由地表達,呈現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情感關懷,舞蹈要把人生、生命、萬事放在宇宙的長河中、宇宙的流行中去表達。觀眾并不主要因其炫目的技巧、舞美或者完整的故事動心,而是為舞者真實的生命體驗、生命表達而感動,因為舞蹈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

四、結語

新時期的舞蹈無疑是充滿活力、充滿激情、充滿創造性的,展現了時代風貌、時代情感和時代精神。從新時期抒情舞蹈創造的發展來看,新時期舞蹈意蘊美主要在追求古典內蘊與氣質、實現雅與俗的融合共通、表現生命之象的“生”與“在”這幾個方面有所體現。這個時期創作思維的更新,創作的觀念改變,創作的慣例突破,使舞蹈之美表現得更豐富、更復雜、更獨特、更具有時代性。

參考文獻:

[1]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352

[2](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劉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賞析第一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245,267.

[4]殷亞昭.新時期舞蹈的美學思想[J].藝術百家,1988,(02):34-43.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231.

[7]王富仁.“現代性”辯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5-6.

[8]黃麒.現代舞:對生命意識的哲學復蘇——胡嘉祿“現代舞作品晚會”觀后感[J].舞蹈,1989,(2):7.

[9]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09.

[10]史紅.新時期舞蹈審美創造芻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

作者:謝兆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