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02:55: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周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針灸治療分析論文
摘要: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癱瘓。臨床以突然發生的一側面部癱瘓、口眼歪斜為主癥。筆者針灸治療90例,報告如下。
關鍵詞: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0~2006年收治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35~79歲,平均57歲。
1.2診斷標準無明顯誘因出現一側口眼歪斜,額皺紋消失,眼裂增大,蹙眉、閉目困難,鼻唇溝變淺,鼓腮時口角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易滯留于病側齒頰之間。排除中耳炎、腮腺炎、顱底腦膜炎、鼻咽部腫瘤等其他可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病變。
1.3治療方法
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外科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各50例。對比2組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2個月、3個月門診復查時,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踝關節骨折患者實施快速康復護理能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對提高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踝關節骨折;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踝關節功能;影響
踝關節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致傷原因多為摔倒、運動所傷、交通傷等,創傷后,踝部疼痛、腫脹、畸形、不能行走,長時間的關節制動,導致踝關節僵硬、關節功能逐漸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速康復外科(EARS)作為一種新的治療理念逐漸被臨床采納,廣泛應用于骨科、婦科、胃腸外科等領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EARS是指采用一系列的優化措施減少圍術期機體的應激反應和并發癥,改善疾病預后,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本研究旨在探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5歲~62歲,平均年齡(43.56±6.6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5例,大專及以上35例;致傷原因:交通傷20例,高處墜落傷18例,摔傷12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3歲~60歲,平均年齡(43.65±6.42)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5例,大專及以上35例;致傷原因:交通傷20例,高處墜落傷18例,摔傷12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根據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手術時間、遵醫囑合理用藥、功能鍛煉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實施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內容如下:①術前加速護理:a)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向患者介紹入院須知、主管醫生及注意事項等。b)術前準備:患者術前禁食、禁飲6h,術前6h囑患者喝500mL糖水。②術中護理:術中患者輸注的所有液體均要提前加熱保溫,提高手術室的溫度,術中減少患者皮膚裸露,注意保暖。③術后護理:a)疼痛護理:術后給予鎮痛泵按需止痛,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降低因手術創傷導致的應激反應,提高患者舒適度,縮短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b)飲食護理: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囑患者口服5~10mL溫開水,若無不適后,給予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常規飲食,增加機體營養,忌辛辣刺激性食物。1.3觀察指標。根據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踝-后足評分[2]于術后1個月、2個月、3個月門診復查時,評估患者的踝關節功能,主要包括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動、支撐情況、最大步行距離、地面步行、反常步態等方面,滿分為10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明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世界地球日-我們周圍的水
2007年世界地球日
資源開發:
本課是蘇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生命之源——水單元內容與校本資源結合而開發的內容。本課分為三個階段,以親身參與、實踐的方式了解周圍的水資源。有關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落實環保行動為主線開展活動。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要素,同土地、能源等構成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增長,世界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水環境的不斷惡化,水資源的緊缺已成為世人所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同樣,在我國工業比較密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水污染是廣泛存在的問題。雖然本地區不缺乏水資源,但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水污染的情況不同程度的存在。
本課的內容很適合學生進行專題研究式學習,開展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因此采用“提出問題——制訂計劃——展開探究——匯報交流”的思路進行,分三個階段來完成,第一階段圍繞“水”的主題提出研究的問題,整理,篩選問題,結合研究問題自由分組,制定研究計劃;然后第二階段安排2—3周的時間進行研究;第三階段組織學生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在確定研究問題階段中,注意讓學生提出的問題既不脫離科學知識,又要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緊密聯系;在資源開發上,要讓學生認識到信息不僅來自于書本,而是來自于廣闊的社會生活,解決問題不應局限于課堂,應課內、課外結合,還應注重同學間的合作與分享。用專題式研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課程學習的意義,更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設計意圖和學生實際情況,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和方法:
鋼板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關節鏡技術加微創鎖定加壓鋼板方法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的療效。方法2006年8月至今采用關節鏡監視下骨折復位加微創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32~83歲,平均63.3歲。致傷原因:車禍5例,高處跌落4例,自行摔傷7例,其他2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脛骨平臺骨折16例,按Schatzker分型,Ⅰ型骨折7例,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5例,股骨遠端骨折2例,均為股骨髁上骨折。18例患者均獲隨訪,對其近期及遠期并發癥進行記錄統計,對膝關節功能療效按Lysholm評分表評估,得出優、良、中、差的例數及優良率。結果所有患者均無明顯手術并發癥,按Lysholm評分表評估膝關節功能,優15例、良2例、中1例,優良率94.4%。結論對于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關節鏡技術是一項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加上微創技術與鎖定加壓鋼板固定,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的治療可以達到滿意的療效。【關鍵詞】膝關節周圍骨折;關節鏡;微創技術;鎖定加壓鋼板TreatingFracturesAroundtheKneewithArthroscopeTechnologyPlusFixingCompressedSteelPlatebyMicrowoundFANZhongming,CAOYang,WUZan,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TheShibeiHospital,Shanghai200435,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oftreatingfracturesaroundthekneewitharthroscopetechnologyplusfixingcompressedsteelplatebymicroincision.MethodsFromAugust2006,treatingfracturesaroundthekneebymeansofthefracturereplaceunderthemonitoringofarthroscopetechnologyplusfixingcompressedsteelplatebymicroincisionin18cases.11casesofmaleand7femalepatients;aged32to83yearsoldwithanaverageageof63.3.Injuryreasons:fivecasesbytrafficaccident,fourcasesbythedropfromheight,sevencasesbylosingtheirbalance,twocasesbyotherreason.Allareclosedtypefractures.Tibialplatformfractureof16cases,thetypeaccordingtoSchatzker:sevencasesoffracturetypeⅠ,fourcasesoffracturetypeⅡ,fivecasesoffracturetypeⅢ,twocasesofdistalfemurfractures,allarecondylarfracture.18patientshavefollowupsurveywithcarryingontherecordandstatisticsoftheirshortandlongtermcomplications.Evaluatingthetreatmenteffecttotheknee′sfunctionaccordingtoLysholmchartandobtainingthecasesofexcellent,good,medium,badandtherateoffineness.ResultsAllthepatientshadnosignificant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Evaluatingtheknee′sfunctioninshortandlongtermaccordingtoLysholmchart:excellentin15case,goodin2cases,mediuminonecase,finerateis94.4%.ConclusionForthepatientswithfracturesaroundtheknee,arthroscopictechniqueisaneffectiveauxiliarytreatmentmethod,plusingmicrowoundtechnologyandfixingcompressedsteelplate,patients′fracturesaroundthekneecanbetreatedwithsatisfactoryresults.Keyword:fracturesaroundtheknee;arthroscope;microincisiontechnology;fixingcompressedsteelplate伴隨著工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由工傷、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創傷,尤其是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與脛骨近端骨折)的發生率在臨床上明顯增多。膝關節周圍骨折,尤其是復雜性骨折,多伴有關節軟骨、韌帶及半月板等的損傷,同時膝關節周圍骨折大多是直接暴力所致,局部軟組織損傷嚴重,是創傷骨科的一個難點[1]。我科于2006年8月以來采用關節鏡監視下骨折復位加微創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18例,臨床觀察及隨診結果滿意,現報道如下。1臨床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32~83歲,平均63.3歲。致傷原因:車禍5例,高處跌落4例,自行摔傷7例,其他2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脛骨平臺骨折16例,按Schatzker分型,Ⅰ型骨折7例,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5例,股骨遠端骨折2例,均為股骨髁上骨折。傷后至手術時間最短4h,最長10d,平均5.8d。1.2內固定材料本組18例,其中8例采用微創穩定系統(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與傳統加壓鋼板相比,主要設計改進是螺旋帽和鋼板孔都帶有螺紋,是本內固定系統的典型設計。10例采用國產重建鎖定鋼板,其設計特點也是螺旋帽和鋼板孔都帶有螺紋。1.3手術方法術中根據病情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仰臥在骨科手術床上。先沖洗關節內血塊及細小骨折碎屑,然后進行關節內檢查,判定關節內結構損傷情況。本組病例中2例伴有前交叉韌帶止點撕脫性骨折,有6例伴有半月板損傷。前交叉韌帶止點撕脫性骨折,在關節鏡下復位,用絲線捆綁后,經隧道固定在脛骨結節內側;損傷半月板根據情況行部分或次全切除。進一步清理關節,然后在關節鏡監視下行骨折復位,使用微創經皮接骨板技術(minimalinvasiveplateosteosytheses,MIPO)將鎖定鋼板插入并安置固定,必要時植骨。經C型臂X線機透視證實骨折復位固定滿意,認真止血及分層縫合切口。1.3.1SchatzkerⅠ型骨折麻醉完成后,常規消毒,鋪巾,驅血后上止血帶,常規膝前內側和前外側人路進人關節鏡和器械,關節內灌注液不用水泵而靠重力注人,以減少灌注液外滲而造成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可能。檢查膝關節內軟骨、韌帶結構及半月板損傷情況,先行處理好。沖洗血凝塊和關節內碎屑后進一步檢查骨折處移位情況,是否有半月板嵌人。如鏡下發現關節面不能通過手法復位,可于脛骨結節外側2cm處作5cm切口,將骨膜剝離器插入骨折間隙向外撬撥,解除骨折塊之間的嵌壓或使嵌入的半月板從骨折塊之間脫出,內翻膝關節以復位骨折塊。抽出骨膜剝離器,由外向內平行關節面打入2~3枚克氏針臨時固定,經C型臂X線機透視證實骨折復位滿意,由脛骨結節外側切口處使用MIPO技術將鎖定加壓鋼板插入并安置固定,再次經C型臂X線機透視證實骨折復位與固定滿意,拔出臨時固定克氏針。1.3.2SchatzkerⅡ型骨折關節鏡下關節內檢查及損傷結構的處理方法同上。另于脛骨結節外側2cm作5cm切口,撬開骨折間隙,于關節鏡監視下復位塌陷的關節內骨塊并取自體骨或人工骨植于下方骨缺損處。再復位外側骨塊,平行關節面打入2~3枚克氏針臨時固定。鎖定加壓鋼板安置固定方法同前。若植骨塊影響外側骨塊復位,則可先復位外側骨塊,以復位鉗臨時固定,另開骨窗以植骨,然后再行固定。1.3.3SchatzkerⅢ型骨折關節鏡下關節內檢查及損傷結構的處理方法同上。在脛骨結節外側2cm作5cm切口,剝離骨膜,關節鏡監視下于此處向塌陷的關節面中央打入克氏針,針尖露出關節面0.5cm,用直徑6mm空心鉆擴大克氏針入口處骨窗,根據塌陷關節面大小用不同直徑空心頂棒沿克氏針打擊復位關節面,拔出克氏針,以自體骼骨修剪成小塊狀或人工骨植人骨缺損處,用頂棒打實,再用皮質骨覆蓋骨窗。于關節面下平行打入2~3枚克氏針臨時固定,鎖定加壓鋼板安置固定方法同前。1.3.4股骨遠端骨折本組僅包括單純股骨髁上骨折或股骨髁間骨折,關節鏡下關節內檢查及損傷結構的處理方法同上。股骨髁間骨折首先整復好髁間關節面的平整,于關節面下平行打入2~3枚克氏針臨時固定;股骨髁上骨折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骨折復位并用2枚克氏針交叉臨時固定,注意勿損傷神經與血管。鎖定加壓鋼板安置固定方法同前。對于復雜的股骨遠端骨折建議還是切開手術。1.4術后處理術后預防性抗感染和抗血栓治療。術后24h床上伸屈患膝、踝關節功能鍛煉,術后72h可讓患者采用半臥位,根據骨折類型、術后骨折的穩定性、有無骨質疏松以及術后X線片的情況決定何時部分或完全負重。對穩定性骨折、骨質質量好、術后攝片顯示骨折固定牢固、內植物位置好的患者鼓勵盡早下地活動,對不穩定骨折或骨質疏松者先在不負重狀態下功能鍛煉,根據術后攝片及臨床檢查決定何時扶拐或借助步行器部分負重,逐漸過渡到全部負重。2結果本組18例患者均獲隨訪,對其近期及遠期并發癥進行記錄統計,對膝關節功能療效按Lysholm評分表評估(包括術后疼痛、行走能力、伸膝情況、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所有患者均無明顯手術并發癥,按Lysholm評分表評估近遠期膝關節功能,優15例、良2例、中1例,優良率94.4%。典型病例:沈某,女,51歲,脛骨平臺SohatrkerⅠ型骨折(見圖1~6)。3討論3.1膝關節周圍骨折的臨床研究現狀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如果不能良好的診治可造成嚴重的后果,乃至肢體殘疾等嚴重后遺癥[2]。對于有移位和關節面塌陷的脛骨平臺骨折目前以切開復位內固定為主要治療方法。常規切開手術的膝前方人路必須切開冠狀韌帶掀起半月板才能很好暴露關節面,這勢必加重關節內結構的損傷,延長術后恢復的時間。因此療效難盡人意,易導致畸形愈合、骨不連、關節僵硬及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3]。3.2微創概念和技術的發展在過去20年中,骨折治療最重大的進展之一是“生物學固定技術”概念的提倡[4]。隨著生物力學研究的逐步深入,對膝關節周圍關節內和干骺端骨折的治療從機械固定模式轉移到生物固定模式,不再強調骨片間加壓和骨折堅強固定,轉而力求間接復位,恢復長骨的長度軸線排列和旋轉對位,提供相對穩定的固定方式,其中心是保護骨折端局部的血供,為骨折的愈合維持良好的生物學環境[5]。為此,微創的概念和技術應運而生,成為目前骨折治療的重要原則和手段。3.3關節鏡技術的應用和優點關節鏡輔助下完成股骨髁間及脛骨平臺骨折復位與固定,一改傳統關節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手術方法。關節鏡作為一種微創技術在股骨周圍骨折中應用具有明顯的優點,即發現關節內結構的病變并作出相應處理。關節鏡對關節內的檢查較切開手術更為全面、細致。對于伴隨的半月板、韌帶及軟骨等結構的損傷能在不加重創傷的基礎上進行清創、修復及半月板部分切除等手術。關節鏡對骨折塊和關節面復位情況的監測也較傳統方法更為直接,無須切開關節囊和損傷冠狀韌帶,而且其操作精細程度遠較關節切開時高[6]。由于對關節內結構的破壞較小,術后的疼痛也較輕,具有微創切口、創傷小、出血少、圍手術期疼痛輕、住院時間短、術后康復快等優點,體現了“微創手術”的精髓[7]。3.4微創穩定系統特點和優點為了適應用于治療骨折的微創技術,用于固定骨折的內植入物也不斷得到改良、改進和更新。鎖定加壓鋼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LCP)的研發及其在臨床的成功應用,大大提高了骨折內固定的穩定性,有力地促進了骨折的愈合,同時為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固定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固定方法[8]。它一改普通接骨板通過加壓在接骨板和骨骼之間形成摩擦而獲得固定的原理,在螺釘的頭部和鋼板的螺孔之間設計了互相匹配的螺紋,螺釘旋緊后,螺釘和鋼板渾為一體,為骨折提供很好的角穩定性,其作用猶如安置在體內的固定支架。鎖定接骨板只要求貼近骨面,可以不與骨骼接觸,因此不需要嚴格塑型,安置時不必剝離骨膜,安置到位后又不會對骨膜施壓,從而避免對骨膜血管的破壞,達到保護骨骼血運的目的。LISS是一種新型的鋼板螺釘系統,20世紀90年代由Frigg等研制并報告,是AO組織為MIPO技術設計開發的內置鋼板螺釘內固定系統[9],屬于鎖定加壓鋼板。與傳統加壓鋼板相比,主要設計改進是螺旋帽和鋼板孔都帶有螺紋,螺釘擰入鋼板孔對骨折進行固定的同時,鋼板和螺紋之間通過螺紋進行了固定。固定后,鋼板可不貼服在骨表面,螺釘和鋼板之間連接鎖定成整體,螺釘和鋼板之間不會產生晃動,其固定形式相當與內置的外固定架,所以LISS又有鎖定內固定架之稱。LISS鋼板是解剖型設計,每個固定部位有其相應使用的鋼板。目前股骨遠端鋼板和脛骨近端外側鋼板兩系統應用較為成熟[10]。LISS結合了生物固定與自鎖內固定兩種概念,是預塑形鋼板與自鎖螺釘的有機結合。通過設計的改進,LISS產生了如下四大特點:a)固定鋼板的解剖型設計,使鋼板與固定骨表面形態一致,術中固定時不必再進行鋼板的塑形和預彎。同時鋼板形態本身也可作為骨折復位的參考標志;b)在鋼板固定后由于鋼板與螺絲釘之間角度的固定,對骨折端內外翻的穩定作用增加;c)由于鋼板螺釘的鎖定機制,螺釘的松動機會大大降低;d)由于采用經皮固定技術及固定鋼板與骨表面存在固定空隙,對骨折端的血供干擾小,降低了手術創傷,減少了需要植骨概率[11]。因而,LISS鋼板達到了兩大基本優點:a)遠端鎖定裝置提供了更好的固定及遠端骨折塊的復位,特別用于骨質疏松患者及遠端骨折塊較短的情況;b)固定物經皮置于肌肉下,不要大范圍的剝離軟組織與骨膜,減少了并發癥及感染發生的概率[12]。3.5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注意事項最初關節鏡技術主要應用在較為簡單的單純劈裂骨折病人(SchatzkerⅠ型)。隨著經驗的積累,目前已用于劈裂伴塌陷骨折病人(SchatzkerⅡ型)。但對于復雜性股骨髁間及脛骨平臺骨折,即高能量損傷引起的骨折一般不適合應用關節鏡技術。由于這類損傷通常引起肢體的嚴重腫脹,而關節鏡術中的灌注液可能順骨折間隙流人小腿組織間隙,從而更加重肢體腫脹,甚至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所以術中避免使用灌注泵,減小了骨筋膜室綜合征發生的可能。從手術時間和手術費用的角度來看,比傳統的方法不占優勢,因為關節鏡技術本身是操作精細,不是追求操作速度。另外國人盤狀半月板的出現率極高,常常妨礙了對脛骨平臺的觀察,要更好的顯露脛骨平臺,須先行盤狀半月板的次全切除。加之,鎖定加壓鋼板較傳統的鋼板貴,也加重了患者的費用。然而盡管采用該手術技術治療比普通治療方法所需手術時間一般要長,手術費用增加,但從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手段這一角度來說,該技術的應用是有價值的。綜上所述,該手術方法是基于微創技術和生物力學固定理念,將關節鏡技術與微創技術及鎖定加壓鋼板有機的、緊密結合起來用于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治療,以期最大程度的恢復膝關節功能。旨在臨床上探究一種療效更好、后遺癥與并發癥更少的手術方式,為膝關節周圍骨折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及方法。【參考文獻】[1]趙劉軍,徐榮明,朱文杰,等.膝關節周圍C型骨折的治療策略[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9):588589.[2]王琦,蔣篧.老年脛骨外側平臺骨折的關節鏡下治療[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3,23(3):248250.[3]王秋根,譚瑞星.微創內固定系統在膝關節周圍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4,25(4):252254.[4]RuediTP,MurphyWM.AOPrinciplesoffracturemanagement[M].Stuttgart:Thieme,2000:23.[5]羅從風,姜銳,曾炳芳.應用微創內固定系統治療脛骨近端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12):11241127.[6]趙金忠,盛家根,蔣篧.關節鏡技術在脛骨外側平臺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00,6(3):154156.[7]張長青,曾炳芳.微創技術與創傷骨科[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4,25(4):195196.[8]盛加根,羅從風,曾炳芳.掌側鎖定壓接骨板(LCP)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7):657659.[9]FriggR,A[1][2][3]ppenzesellerA,ChristensenR,etal.Thedevelopmentofthedistalfemur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J].Injury,2001,32(Suppl3):2431.[10]張力丹,王滿宜,賀良.應用AO微創穩定系統(Liss)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J].創傷骨科論壇,2005,34(1):1719.[11]朱獻忠,黃富國.LISS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應用[J].華西醫學,2006,21(1):203204.[12]KregorPJHughesJL,ColePA.Fixationofdistalfemoralfracturesabovetotalkneearthroplastyutilizingthe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J].Injury,2001,32(Suppl3):6475.
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護理論文
【關鍵詞】膝關節骨折康復護理
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骨折,多為高能量暴力所致,手術治療較困難,致殘率高,且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粘連是其常見并發癥,主要原因是未能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常導致肢體功能受限或需二次手術關節松解治療。作者總結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62例膝關節周圍骨折的術后療效及護理,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2例患者中男33例,女29例;年齡19~68歲,平均41歲。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4例、股骨髁間9例、髕骨21例、脛骨平臺18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13d。本組患者均行內固定術。其中股骨髁上、髁間骨折采用解剖型鋼板、逆行髓內釘或國產鎖定鋼板;髕骨骨折采用張力帶固定;脛骨
平臺骨折采用解剖型鋼板或國產鎖定鋼板。應用持續硬膜外麻醉,術后鎮痛泵留置48h止痛。
電力設備周圍動土在線監測裝置探討
隨著大規模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猛發展,電力系統日益復雜和脆弱[1],自然災害因其突發性和破壞性,已成為威脅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重要因素[2]。電力桿塔基礎是電力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線路走廊氣候和地形、區域地質、巖土體類型以及地下水等因素的影響,桿塔基礎容易產生災變損傷及環境巖土工程問題,甚至發生倒塔事故[3]。根據《架空輸電線路運行規程DLT741-2010》[4],6.4.2條“不同區域線路(區段)巡視周期的一般規定”:城市(城鎮)及近郊區域的巡視周期一般為1個月;遠郊、平原等一般區域的巡視周期一般為2個月。供電公司巡線部門克服困難,放棄休假日,每天翻山越嶺,根據規程要求的巡視周期按時完成巡線任務。但仍無法滿足實時發現地質災害的需求。因此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實時監測桿塔基礎周圍的動土情況,預警電力設備周圍地質振動,保證電力線路安全穩定運行十分必要。本文研制了一套電力設備周圍動土在線監測裝置,通過在桿塔基礎下方及外周地下布設多個位移傳感器,能實時檢測到地面發生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位移,并通過無線通信技術進行報警。該系統能夠有效預判電力設備周圍土質位移,對提升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具有實際意義。
1裝置總體方案
本文研制的電力設備周圍動土在線監測裝置應用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采集裝置主要包括:埋設在桿塔下方地基內的位移傳感器、處理器和無線發射模塊;設置在桿塔基礎下方的中心位移傳感器,圍繞中心位移傳感器設置在地基內的多個內部位移傳感器。為了可以監測到距桿塔基礎中心8米圓周內寬度大于8mm的相對位移,滿足監測報警的需求,本文將總體方案分為位移檢測部分、通信與控制部分、電源部分,如圖2所示。其中,電源部分包括存儲模塊和電能管理模塊,為通信及控制部分提供電能;位移檢測部分包括位移傳感器模塊和越限觸發模塊,來感知土層裂縫(相對位移),當寬度大于8mm時接通內部開關,將電能送到通信及控制部分;通信及控制部分包括保護單元模塊、信息通道模塊和控制中樞模塊,其功能為對位移檢測單元輸送來的電信號進行報警。下面分別介紹各部分的組成及功能。
2電源部分
2.1存儲模塊及充電器
由于桿塔較多,監測設備運行環境惡劣,若存儲模塊續航能力較差,則更換電池工作將十分繁重,因此要求存儲模塊續航能力強,能夠為監測設備提供持續2年運行的電源。本文選用具有更強續航能力的超級電容。對于超級電容的充電方式,本文對比了恒流充電、無線脈沖充電、恒壓充電,3中充電方式,最終選擇無線脈沖充電方式,雖然無線脈沖充電耗電量最多,效率最低,但是后期不需要維護成本,充電時不需要使用插頭,更方便。無線脈沖充電器包括高頻逆變單元、整流單元以及充電線圈。2.1.1高頻逆變單元高頻逆變模塊將前級直流電轉化成高頻的交流電,并通過發射線圈以電磁場的形式發射出去,為后面的接收線圈提供能量。本文選用全橋逆變方案,其傳輸效率高、烤機溫度低、抗干擾能力強。2.1.2無線充電線圈無線電能傳輸裝置中,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常常用絲包線和漆包線兩種繞制方案,如圖3所示。由于漆包線方案的直流電阻值小、耐壓值高、價格稍高,本文選用盤式絲包線。(a)盤式絲包線(b)無骨漆包線圖3全橋逆變方案
校園周圍環境整治方案
為凈化校園周邊環境,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根據市、區關于學校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會議精神,特制訂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教興國”為宗旨,以創建“平安校園”為目標,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積極開展整治學校及周邊環境的活動,切實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保護學校及師生的合法權益,為學校創造一個良好的教書育人的環境。
二、工作目標
1、學校外200米內無網吧、游戲廳、錄像廳、臺球桌;
2、學校周邊無流動攤點,衛生狀況良好;
剖析周圍環境對幼兒德育的影響
看到這個案例,我想起了國外的一句教育名言:“時刻要求自己,因為你不知你身后有多少雙小眼睛看著你。”這說明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而導致這種幼兒言行不一的現象,往往正是成人自己———如果在牛奶盒面前,家長能彎腰撿起來,孩子們也許就不會發生這種現象了。成人的言行不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認為,單單教會孩子會說是不夠的,在會說的同時還要重視怎樣做,這才是幼兒德育的重中之重。
1.言傳身教,說給孩子聽,做給孩子看
首先,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幼兒樹立榜樣。教師對待孩子需要平等、尊重,不要把自己擺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你想孩子有什么樣的行為,自己就要先做出來給孩子看,讓孩子學會做。
如,教育幼兒要關心弱者、殘疾人,教學活動僅僅借助看圖片、錄像、教師講述是不夠的,還應該聯系有關的殘聯學校,組織一些參觀聯誼活動。讓孩子確切感受到弱勢群體的存在,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愛護。教師要用肢體語言讓孩子感受到如何去幫助殘疾人,如主動扶有眼障的小朋友坐回位置,微笑著對待每位殘疾人,主動握手與他們做朋友等。教師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漸漸地,孩子也會學著教師的做法,懂得關心弱者,富有同情心。這比單純的說教更有效。其次,對做好事的孩子及時表揚。孩子的年齡越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越差,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做了好事時,要及時肯定,讓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對于夸獎的方式,要求教師真正地去觀察、傾聽和關注,然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說出來。如,孩子能把翻倒的小椅子擺正,把正在滴水的水龍頭關掉,把掉在地板上的香蕉皮扔到果皮箱,我們就應當用贊賞的口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或所感受到的———“我剛才看到有張小椅子摔倒了,是××小朋友把它扶起來的,小椅子讓我替它謝謝××小朋友,她真懂得愛護小椅子,太棒了!”
2.家園合作,形式多樣,教育共贏
醫院周圍環境治理辦法
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醫院創建“三甲”醫院工作現場調度會議紀要》精神,為切實做好醫院周邊環境整治,確保醫院創建“三甲”醫院工作的順利推進,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時間安排
9月-11月
二、整治內容
(一)醫院周邊環境衛生及占道經營的整治
由區城管局與洗馬路街道辦事處采取集中整治與規范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整治。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分析論文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和截肢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是慢性感覺運動性的對稱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和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diabeticautonomicneuropathy,DAN)[1]。截肢的風險是對糖尿病患者的一個終生威脅,且糖尿病性足部潰瘍和截肢的代價高昂[2]。早期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于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因為預防性的干涉措施可及時的應用以減少發病率。
1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分類
糖尿病神經病變按照受累神經所在部位分為:(1)脊神經病變:包括遠端神經病變、近端神經病變和單神經病變。(2)顱神經病變:包括單顱神經病變和多顱神經病變;(3)自主神經病變。按照臨床表現分為:(1)亞臨床型:亞臨床型糖尿病神經病變有神經功能異常,感覺或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感覺神經閾值升高,但無臨床神經病變的癥狀和體征。(2)臨床型:臨床糖尿病神經病變是指有神經病變的癥狀體征和/或臨床可檢查到的神經功能異常。臨床神經病變為一個或一些特異性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彌漫性或局灶性改變。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推薦的分類方法,將糖尿病神經病變分為兩大類:全身對稱性多發神經病變(Generalizedsymmetricpolyneuropathies)和局灶性或多發局灶性神經病變(Focalormultifocalneuropathies)。
1.1全身對稱性多發神經病變
(1)急性感覺性神經病變少見,主要見于急性并發癥(如酮癥酸中毒)或血糖急劇波動時,而在胰島素治療時因血糖變化過大引起的特殊情況稱為胰島素性神經病變。急性感覺性神經病變的特點是癥狀嚴重尤其是夜間明顯加劇,但常無陽性的客觀檢查指標和體征。(2)慢性感覺運動性DPN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最常見類型。常見癥狀有燒灼樣疼痛、電擊或刀刺疼、麻木、感覺過敏和深部肌肉痛等,以下肢多見,夜間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