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20:27: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價值觀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價值觀論文

價值觀論文

1.人民是價值創造的主體誰是價值創造的主體,怎樣確定他們的社會地位,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不僅構成了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而且成為價值觀的基點。立足于這個基點,合乎邏輯地形成了其獨特的價值觀系統,從而在當今世界各種不同的價值思想體系中樹起了一面新的旗幟。

首先,根據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對價值創造的主體作出了全新的判斷。他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在這里,“創造世界歷史”就是創造價值;“動力”就是主體的創造力;“只有”不僅對創造主體的唯一性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規定,明確地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而且具有嚴格的排他性,把一切走向反動的剝削階級及其代表人物,包括上帝、耶穌一類的神秘力量,統統排除在創造主體的范圍之外。

其次,認為:在這個新世界中,黨的領袖、國家官員和普通群眾之間,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貴賤的區別。前者的價值就在于服務,即為廣大的人民群眾謀幸福。為了矯正傳統的身份等級偏見,在排定的社會群體價值序列表中,人民被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對這種價值序列關系曾作過明確的敘述:“我們一切革命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至于在人民內部,更無尊卑貴賤的差別,身份價值完全平等,彼此目標根本一致。所以,號召“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選集》第3卷,第1005頁),以便形成親密無間、團結友愛的新型同志關系。

立足于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基本結論,認為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武裝的無產階級政黨,作為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決不能像剝削階級那樣對人民群眾采取敵視、輕視或利用的態度,而是應當真心實意地相信人民群眾,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眾,完全徹底地為人民群眾服務,謙虛謹慎,甘當人民群眾的小學生。

2.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是人民利益把人民利益作為根本的價值取向。他指出:“我們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所以我們是以最廣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選集》第3卷,第864頁)這一取向具體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經濟上,主張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福利,把人民利益作為最根本的取向。基于不同歷史階段的客觀條件,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這一取向,制定了不同的大政方針和經濟政策,以盡可能地滿足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例如: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發展生產,減租減息;解放戰爭時期,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建國以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0世紀60-70年代,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和相應措施……這些都是這一價值取向的實際貫徹。也正是根據這一取向,他一貫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行為,反對高高在上、脫離群眾、不關心群眾疾苦的官僚主義作風,嚴厲打擊貪污腐敗等各種直接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犯罪行為。他經常要求全黨深刻注意群眾生活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等等都要提到議事日程上,認真予以解決。(參見《選集》第1卷,第135-137頁)他一貫堅持立黨為公,反對立黨為私,認為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和資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他反復強調黨的宗旨、責任和奮斗目標,并要求全黨加強黨性的修養和鍛煉,防止被糖衣炮彈所擊倒和在和平環境中變質。

查看全文

青年職業價值觀研究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青年時期是職業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健時期,因此青年職業價值觀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文章主要從職業價值觀的概念、形成發展、理論結構、研究現狀、影響因素、以及未來發展等方面進行以下闡述和評價。

論文關鍵詞:職業價值觀;青年;工作價值觀

國內外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對價值觀進行了各種縱向和橫向研究,發現了價值觀對整個社會和個人都有顯著的影響。價值觀在職業上的選擇就是“職業價值觀”,通常也稱之為“擇業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就是在職業生涯中體現的,一個人的職業生活濃縮其人生精華,職業價值觀是人生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對于青年來說,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成熟的關鍵時期,因此研究青年職業價值觀對于青年的就業與指導、企業人員招聘、職業咨詢、員工考核等都將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對以往青年職業價值觀的研究進行以下述評。

1職業價值觀概述

1.1職業價值觀的定義

職業價值觀又稱“擇業觀”,在國外通常稱工作價值觀(workvatues)。盡管稱呼不同,但因價值觀是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系統,因此所反映的基本價值傾向是一致的。

查看全文

哲學事實價值觀批判論文

提要:價值論是關于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價值的展開方式的。在關于價值論的思想史上,由于沒有把價值論的探究植根于邏輯論,沒有追溯價值的終極根據,出現了以事實、肉體(人的存在所背靠的事實)為價值本源的理論。前者稱作事實價值觀,后者為肉體價值觀。

事實價值觀,是人關于外在世界的偽真價值觀,指元倫中的主義。其根本的命題,是從事實引出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它不僅把價值與事實等同起來,而且要根據事實解答價值。但事實作為事實本身,它不是價值,更不可能充當價值的根據。事實在事實上的事實性,即它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事實,不可能成為與終極差別相關聯的價值根據的設定者。事實價值觀,對象化在人身上則為肉體價值觀。肉體價值觀首先將肉體與價值的差別抹去,再用肉體的生存性來規定價值的內涵,從肉體的生存中引出價值的根源、價值的根據。它是一種偽真價值觀:基于對肉體和價值的同一性信仰,而且是價值向著肉體同一而非肉體向著價值同一的信仰,肉體成為價值根據、價值本源的承諾者;全部價值觀念——意識、精神、文化——的規定性,無不以肉體生存的事實性為內容;人在價值論上,僅僅被當作肉體生存者。他的一切生成性活動的目的,指向肉體生命的生存本身,而不是把人創造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者。另外,在價值論上,事實價值觀構成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一;肉體價值觀成為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二。

關鍵詞:事實價值事實價值觀肉體價值觀邏輯虛無主義差別指向力終極差別

在史上,是斯多葛派最早把倫理的善與價值(axia)相區別。他們將“有用的東西”、“值得渴望的東西”理解為有價值的。“價值作為哲學的中心概念開始被使用、傳播在19世紀末的德語文化圈的思想界中。”[1]希臘語“axia來自形容詞axios。axios本有‘與……相當’、‘與……有同樣價值’的涵義。因此,axia即某物內含的有用性。此物和擁有與己相當程度的有用性的其他事物是可能交換的。在這點上,價值同‘價格’的意義相近。”[2]一個事物有用,當然是在一定范圍內才成立。而且,物的價值即與物相當的有用性。這個與物相當的東西,給與物以有用性。物的有用性,源于其本身的個別性,源于物自身與它物不同的差別性。所以,差別性的物,規定著物的個別價值。但是,物的差別性來自何處呢?

物與物的差別,或物的自在本性,由物的意識主體來確立。價值是“明確地被意識到的、能作為判斷內容的東西。”“它在尋求妥當性中向我們逼近,但作為相對于我們的價值,是由我們對妥當的對象承認、拒絕、或各種價值評價而成的東西。”[3]沒有意識物的人,物的價值因其喪失了差別性的根源而不可能呈現出來。是有差別指向力的人最終使物的差別性成為現實的差別性,即物所呈現出的有用性。離開主體的“選擇基準”[4],物的價值就無從誕生。一般意義上關于物的有用性的規定,只因為是物在向差別性的人打開自己才獲得了價值的規定性。這樣,價值一詞內含的“與……相當”除了向人喚起物的差別性之外,還向人啟示了物的差別性的根源——人的差別性存在。所謂價值是相對于人而言的這句話的意義,就表現在其中。人關于世界的價值論言說,是通過規定物的差別性來展開規定者的差別性、人的差別性。

以上關于價值的詞源意義的一般,使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價值,是差別性的人關于物的差別性的規定。物從人獲得的差別性,構成其有用性的根源。物的價值同物的差別性相關聯,同時和人的差別指向力相勾結,它向人打開一個由差別性與相關性構成的世界。所以,人關于價值論的言說,最終都必須置身于個別價值相的言說,必須借助人的差別性指向力展開個別價值相的在場空間和它們之間的區別。

查看全文

醫院護士工作價值觀調查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哈爾濱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護士工作價值觀現狀,比較不同等級醫院護士工作價值觀的差別。方法采用分層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哈爾濱市9所醫院臨床護士共772名,采用工作價值觀調查表進行調查。結果工作價值觀各維度得分排序依次為情感型價值觀、工具型價值觀、認知型價值觀。不同等級醫院護士在認知型價值觀、工具型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提示護理管理者加強對護士情感和人際關系的重視,運用公平理論,尊重護士,進而提高她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

論文關鍵詞:工作價值觀護士綜合醫院

工作價值觀是一般價值觀在工作背景下的特定表達,指個體關于工作行為及在工作環境中獲得的某種結果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直接影響行為的內在思想體系一一。它代表的是一個人對工作的一般態度。護士工作價值觀為正確選拔與合理培訓護士提供心理學基礎,同時,也為正確選擇激勵模式,建立良好組織文化,提高組織成員工作效率提供參考。通過判斷護士的工作價值觀是否與組織文化相一致,從而提高其工作滿意度,降低缺勤率和流動率,最終提高工作質量。為進一步了解哈爾濱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護士工作價值觀的現狀,比較不同等級醫院的護士工作價值觀的差別,本研究對哈爾濱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772名護理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哈爾濱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共45所,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采用方便抽樣法,按哈爾濱市各級醫院總數的1/5,選取哈爾濱市9所醫院的772名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三級甲等醫院3所,護士382名;三級乙等醫院2所,護士215名;二級甲等醫院4所,護士175名。要求護士符合以下入選標準:注冊護士;愿意參加本課題;從事臨床護理工作1.5年以上。

查看全文

探究男護士價值觀與離職傾向論文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男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現狀,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方法對哈爾濱市6所醫院、大連市2所醫院的65名男護士進行問卷調查。采用護士一般情況調查表、工作價值觀量表、離職傾向量表進行調查。結果男護士工作價值觀各維度得分以平均值降序排列依次為情感型價值觀、認知型價值觀、工具型價值觀;離職傾向各維度得分以平均值升序排列依次為離職意愿I、離職意愿Ⅱ、離職意愿Ⅲ。工具型價值觀與離職傾向呈正相關(r=0.393,P=0.008)。結論鼓勵男護士對高層次需要的追求和滿足是降低男護士離職傾向的正性激勵措施,護理管理者應重視提高臨床男護士工作滿意度,從而避免離職傾向的產生。

論文關鍵詞:男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

隨著醫療教育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男護士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在我國的護士隊伍中,除精神病院和一些綜合性大醫院有少數男護士外,其他醫院中男護士極少。程金焱等曾就男護士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正在工作的占10.9l%,轉行占49.27%。工作價值觀是個體對工作需要的反應,即個體關于工作行為及在工作環境中獲得的某種結果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直接影響行為的內在思想體系。通過對醫院男護士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進行調查分析,能夠掌握影響男護士群體離職的重要因素,為護理管理人員有的放矢地選擇激勵方式,穩定護理隊伍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哈爾濱市6所三級甲等醫院、大連市2所三級甲等醫院的65名男護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納入標準:注冊護士、愿意參加本課題、從事護理工作1年以上。

查看全文

事實價值觀研究論文

一事實價值觀

事實價值觀,指元倫理學中的自然主義。其根本的命題是從事實引出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它不僅把價值與事實等同起來,而且要根據事實解答價值問題。[5]“根據自然主義,倫理的言明在一切關于經驗事實的言明上并沒有減少其內容,因而能翻譯成后者。”[6]用事實的言明代替倫理的、價值的言明,以此給出價值生成的根據,乃是所有自然主義倫理學的理想。將倫理學“科學化”,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倫理學中的價值問題,以科學知識論建立邏輯價值論,從而在最終意義上遺棄價值論的言說,成為現代分析倫理學的目標。

英國倫理學家穆爾,在其《倫理學原理》中把善的性質比作黃色的性質。人能夠用認識黃色的方法說明善。[7]不過,20世紀上半葉關于顏色的研究表明,黃色是光的一種客觀特性,依靠顏色的色澤度、光亮度和飽和度,可以對之加以具體的解明。但怎樣以此闡釋善的性質呢?

由于不可能從事實性的言明中推出價值性的言明,邏輯實證主義者只有提出價值情緒說,以此為價值論的開啟給出回避的理由。A·J·艾耶爾在《語言·真理·邏輯》中說:“在命題中倫理符號所表達的并沒有在其命題的事實性內容上增加任何東西。”[8]關于倫理上的善惡陳述如同發音的語調和句子的感嘆號,這不會為文章的意義帶來什么新的東西,只對表現說話人的感情有作用。

企圖從事實引出價值的事實價值觀的結局,必然是價值情緒說。因為事實不是價值,情緒也不是一種現成性的事實。把價值同人的情緒聯系起來,用人的情緒給出價值的根據在終極意義上是不可能的。在情緒和價值之間,不存在必然的相關性。何況,情緒本不可能加以經驗性的言說,以不可言說的情緒去言說價值,暴露出自然主義者最初抱著的價值不可言說的信念。

事實價值觀集中體現在倫理學中,這源于倫理學始終沒有將價值同倫理的善相區別。“價值一般是在與道德的關聯中被當作問題提出,甚至將道德價值認定為最重要的決定性價值。”[9]現代分析哲學家們,繼承這種對價值和善不加分別的傳統,誤以為關于善的觀念的分析就能代替對價值本身的分析。其結果當然是無的放矢。價值不是倫理的善,斯多葛派哲學家如是區別。按照我們前面關于價值一詞的語義分析,價值是物的有用性;物的有用性來自物的差別性,物的差別性由人的差別性指向力或人規定差別性的能力給與。這在根本上同邏輯相關而不是與倫理的道德相關。價值之所以是價值,因為它不是事實,因為它同事實存在終極的差別。事實價值觀,表達的是一種關于世界的事實性言說信仰,而且是一種沒有終極根據的信仰。認定天地陰陽氣之類的事實性在者,這不可能言明人的存在、人的共在、人的同在的價值,不可能開啟作為意識生命而存在的人、作為精神生命與他人共在的人、作為文化生命向終極者同在的人。

查看全文

研究生價值觀教育論文

一、新時期研究生價值觀的主要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們的就業方式、生活方式、利益關系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轉型期所特有的各種矛盾交織、觀念沖突、利益凋整的現象,給正處于社會選擇階段的研究生帶來了價值觀上的強烈沖擊和影響。與80年代的研究生相比,處于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轉折時期的研究生在價值觀念上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在價值取向上自我意識強化

研究生是一個知識和智力相對密集的青年群體。他們具有樂于思考并且善于獨立思考、觀察敏銳、認識問題的角度獨特、吸收新鮮事物快、人生觀、價值觀趨于基本穩定、自主、自立等群體特征。這些特征,在研究生價值觀上表現為自我意識強化,注重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更加追求內在價值的自我實現,追求自我的完善。調查表明,對于“攻瀆研究生的目的”,61.6%的研究生認為讀研是“為了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價值”;193%的研究生具有偉大的抱負——“為振興祖國”;7.1%的研究生則希望能“有更好的學習lT作環境”,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4.7%的研究生讀研是為了“改善生活”。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適合個人利益之需要”與“應國家利益之需要”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73.4%與19.3%),說明研究生的人生價值取向趨于向自我為主體的方向發展。

2在價值判斷標準上更加務實和偏重物質利益

當代研究生在價值判斷標準上正逐漸由過去的抽象理想主義轉變為明顯增強的現實性和務實觀。現在的研究生普遍采取現實主義的人生態度。據1994年《研究生價值觀研究》課題組所做的“武漢地區高校研究生價值觀問卷調查”,54.1%的研究生傾向于“不管最終追求的是什么,只要全力解決每一階段最迫切的具體問題就行了”,充分說明了研究生價值觀實用性傾向增強。當問及“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您是否準備接著報:考博士研究生”時,回答“準備”的僅占10.2%,回答“沒想好”的占21.1%,“不準備”的占67.6%,說明大部分在校研究生暫時放棄了對更高學歷的追求。其中部分研究生還是很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只是迫于目前自己的生存狀況而不得不放棄繼續求學的機會,這說明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不得不遷就于現實。

查看全文

世紀德育價值觀分析論文

高中階段是青少年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我們組織高二學員專題研究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問題,帶著“什么是有中國特色的人生價值觀”、“如何構筑新世紀人生價值觀”等問題,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訪問革命家、科學家、企業家及改革開放中的優秀共產黨人,受益匪淺。這里,我們錄下任吉等五位同學在社會考察后的發言,作為人生觀教育的一次嘗試。

任吉:科學家的奮斗啟示我們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中堅持愛國主義的價值導向。

去年三月,我作為中國教育電視臺與武漢電視臺合辦的《科學家您好》欄目的小記者,到北京采訪了王淦昌、師昌緒、汪德昭、林蘭英、胡亞美、楊樂等20位著名的科學家。他們強烈的個性,創造性的勞動,坎坷的奮斗歷程,讓我觸摸到那種深沉的情感,執著的追求和圣潔的信念----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我國工程院副院長師昌緒、著名的航天專家莊逢甘、核物理學家王淦昌等曾拒絕外國提供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奉獻著熱血,奉獻著青春,奉獻著生命。他們這種熱愛祖國,把祖國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為祖國的富強,發展和進步而奉獻畢生精力的精神感染著我、引起了我對如何熱愛祖國,如何為之奉獻作更深入的思考。

回到學校后,我以“把青春獻給祖國的高科技事業”為題,向全校同學生動地報告了科學家的愛國篇、奮斗篇、奉獻篇。聯系到我們之中,有些同學開口要出國留學,閉口嫌祖國太落后、太貧窮,要飄洋過海去追求自己的前途,進行自我奮斗,顯得多么渺小!科學家用奉獻書寫著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這才是我們當今所追求的價值導向。

馬駿:企業家的觀念引導我們正確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金錢與人生的關系。

查看全文

反家暴工作價值觀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家庭基力已引起國際杜會的普遮關注,家庭基力的成因是傳統父權制度。傳統的性別角色定型使婦女面臨’‘無償的勞動,貪窮一族及邊球勞工”的田凌,婦女為本的價值現提供的服務致力于;打破性別角色定型及男車女卑觀念對個人層面的形響,改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結構,進而從根本上消除家庭基力。

論文關健詞;匆女為本家庭基力價值觀

家庭暴力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它從過去被人們認為的“家事’,走向社會干預層面,顯示了社會的一大進步。國際社會關注家庭暴力始于年代,香港八十年代提供反家暴服務。國內目前尚處于嘗試階段,新修訂的《婚姻法》多處提及家庭暴力的問題。在陜西,由省婦女理論婚姻家庭研究會去年11月份在國內嘗試用社工方法組織曰受虐婦女支持小組”的活動一登報,便在媒體掀起關注家暴的高潮。看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勢在必行。但目前反家暴工作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即不同的服務機構理念不同,因而提供服務的動力、方向和手法不同。我們關注的是:建立什么樣的理念和價值觀有利于從根本上消除家庭暴力,推動男女兩性平等,進而創建和諧的社會氛圍.

一、反家縣工作中的兩種價值觀—“家庭為本”和“婦女為本”

大量實例及研究顯示,家庭幕力案件中以’虐妻”現象居多,對于“虐妻”現象的不同認識與評價決定了人們反家暴工作價值觀的不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打人是不對的”,但對于丈夫打妻子的解釋卻不盡相同,以“家庭為本,,的價值觀將婦女受虐待的問題“個人化”,就是將問題歸于個人適應社會出現降礙所產生的結果,如角色認同出現困難,困此,提供的眼務多從加強家庭功能人手,如為婦女舉辦烹飪班,裁剪班、插花班,美容班、婚姻講座、功課輔導等興趣括動,認為婦女被虐待是因為自身缺乏努力造成,鼓勵婦女參與上述活動提高自身素質。甚至以社會少數成功女性作楷模,引導婦女向那些“在家是賢妻良母,在李業上是能手”的婦女看齊,輔導思路停留在傳統的性別角色中。

“婦女為本”的價值觀認為家庭暴力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要從根本上消除家庭暴力,就得打破性別角色定型以及男尊女卑觀念對個人層面的影響,進而改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婦女為本將婦女問題提到社會層面。在服務手法上,多從提升婦女意識,進行政策倡導人手。通過社會性別文化分析,令婦女反省自身的處境,反省自己作為弱勢群體的社會成因,從而激發她們改變命運的動力,這種動力才是真正的自信心,使婦女看到被虐不是自己錯。去除自責。婦女一旦覺醒,會團結起來,依靠集體力量爭取自身權益。因此,“家庭為本‘.提供的服務表面上看似乎增強了婦女某方面的能力,但實質婦女仍被禁固在傳統的性別角色中,女性作為“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得到改變。

查看全文

東亞儒學核心價值觀研究論文

要論證什么是東亞儒學的核心價值觀,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儒學在東亞社會的長期發展中,在殊異的時空環境與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異彩紛呈的諸多流派、思潮,有著豐富多樣的價值訴求。僅就中國、韓國、日本各國歷代儒學大師而論,其強調的側重面也各各不一。至于在東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或文化小傳統中,民間的信仰、信念、價值觀念與文化大傳統的差異,更是不可以道里計了。對于這些繁雜的問題,我們很難以偏概全。當然,儒學之為儒學,儒家價值系統之為儒家價值系統,固然有不同的特殊表現,然而也有其主旨和一貫之道。時下有很多文章談中韓日道德價值的殊異性,本文則只是試圖探討中韓日儒家精英大致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普遍性倫理或中心范疇,然后略述其現代意義。

一、中國儒學的中心觀念

仁愛、誠敬、忠恕、孝悌、信義,這樣一些思想范疇或德目是不是中韓日三國儒學史上比較有共同性的內容呢?我們首先從中國儒學談起。從《四書》和《荀子》來看,從漢儒到宋明儒,其共同承認的核心價值,大體上是以仁愛為中心的展開,重要的范疇有如仁、義、禮、智、信、孝、悌、忠、恕、誠、敬等等。

據《論語》所記載,孔子與門生討論的中心話題,主要涉及仁愛、禮樂、信義、孝悌、忠恕、恭敬等等。按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統計,《論語》中“仁”字凡109見,其中105次涉及道德標準;“義”字凡24見;“禮”字凡74見;“知”字中含“智”義者凡25見;“信”字凡38見;“孝”字凡19見;“弟”字中含“悌”義者凡4見;“忠”字凡18見;“恕”字凡2見;“恭”字凡13見;“敬”字凡21見;“圣”字凡8見,其中4次為“圣人”。概而言之,孔子的價值觀圍繞“仁”而展開。儒家的主張十分平易合理,例如從親情之愛推己及人。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行仁從其根本開始,根本則是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仁愛之心,從愛親人開始,繼而推廣開來。按孔子的看法,仁愛是禮樂文明的內核、主旨。離開了“仁”,禮樂則可能變為形式。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按曾子的理解,是“忠”與“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恕”亦即“仁”的一體之兩面。“忠”是盡己之心,“恕”是推己之心。“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論語·衛靈公》)。孔子指出,實踐仁德要從自己做起,從當下最切近的事情一步步做起。圍繞“仁”的范疇、德目,還有:恭、寬、信、敏、惠等。

新近討論的熱門——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中的資料----表明,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學繼承前哲,創造發揮的圣、智、仁、義、禮、忠、信、敬、慈、孝、悌、反己、修身、慎獨等觀念,至遲在戰國中期已流布并影響到荊楚之地。如<六德>以“圣、智、仁、義、忠、信”為根本,<五行>強調“仁、義、禮、智、圣”,<尊德義>肯定“尊仁、親忠、敬壯、歸禮”,<忠信之道>說明忠是“仁之實”,信是“義之期”,<唐虞之道>重視“愛親尊賢”,仁義并舉。與后世儒學略有不同的是,<五行>的作者提倡“聽德”、“視德”,前者為“聰”,后者為“明”,強調“圣”、“智”二行。所謂“圣”,是聞而且知君子之道。所謂“智”,是見(視)而且知賢人之德。聞知、見知都是體驗之知。不過,這些篇目都強調,“仁愛”是親愛親人的推廣。<五行>:“不悅不戚,不戚不親,不親不愛,不愛不仁。”“顏色容貌溫,變也。以其中心與人交,悅也。中心悅[焉,遷]于兄弟,戚也。戚而信之,親[也]。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攸愛人,仁也。”[1]“攸”在這里是“進”或“繼”的意思。

原始儒家以愛親為仁,尊賢為義,或者說,仁是“愛親”的推廣,義是“尊賢”的推廣,認為二者可以互補。<語叢>中的一些言論重申孔子的教誨,把“仁”規定為“愛人”、“愛善”,又把義規定為“善之方”,“德之進”,事之“宜”。又以喪為仁之端。“喪,仁也。義,宜也。愛,仁也。義處之也,禮行之也。”“愛親則其方愛人。”[2]<唐虞之道>:“愛親忘賢,仁而未義也。尊賢遺親,義而未仁也。”[3]<語叢一>:“[厚于仁,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薄于仁,尊而不親。”[4]以上關于“仁、義”關系的界定,既愛親又尊賢,既源于血緣親情,又突破了血緣親情,修訂了親親、尊尊的原則,實為非常值得肯定的儒家倫理價值觀念。<六德>對夫婦、父子、君臣三倫六位的規定,強調各行其職,對內講仁德,對外講義德。“父圣,子仁,夫智,婦信,君義,臣忠。圣生仁,智率信,義使忠。”“仁,內也。義,外也。禮樂,共也。內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婦也。”[5]在這里“立”字即“位”字。<語叢一>視君臣關系為朋友關系。<語叢三>認為,臣之于君,“不悅,可去也;不義而加諸己,弗受也。”[6]以上可以視為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夫敬婦順的原型。在君臣關系上,既有很強的血緣情感,又體現了士人的自由精神,不悅可去,不義弗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