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竇娥冤(教師中心稿)

時間:2022-06-04 08:55:00

導語:13竇娥冤(教師中心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3竇娥冤(教師中心稿)

一、導入新課

上次我們講中國戲劇史時講到元朝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的一段輝煌的時期,雜劇成為當時一種流行的文學樣式,涌現出了大批戲曲名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漢卿的《竇娥冤》,了解元雜劇的藝術特色。

二.元雜劇與關漢卿:

1.關于元雜劇的知識:

元雜劇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調)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于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以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雜劇的舞臺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組成。唱是雜劇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劇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也有變例,如《西廂記》第四本就出現了鶯鶯、張生、紅娘輪唱的情況。劇本中的唱詞,即曲詞,是按照曲牌規定的字數、句法、平仄、韻腳填寫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規定之外,適當加入襯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白,即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因“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有散白、韻白,又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等。劇本還規定了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叫作“科范”,簡稱“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鑼三下科”。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1)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于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于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3)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定。套數亦稱聯套,是將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規則連綴起來,每套必有[尾],亦稱[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闋。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定。《竇娥冤》用正宮,其聯套形式為[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鮑老兒][耍孩兒][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2、作者關漢卿:

關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同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詳。他一生“不屑仕進”([元]朱經《青樓集•序》),生活在底層人民中間。他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與當時許多戲曲作家、雜劇演員有著密切聯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說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明初賈仲明《錄鬼簿》說他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臺藝術的戲曲家,既是編劇,又能登臺演出。關漢卿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棋,會雙陸”,“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可見他的才藝、生活和個性。所作雜劇六十余種,今存十八種,其中有幾種是否為關漢卿所作尚有爭議;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戲曲作品題材廣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敗,表現了古代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斗爭,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本色而精練,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關漢卿的作品主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其中《竇娥冤》被稱為世界十大悲劇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的雜劇有六十多種,他是我國戲劇的創始人,數量超過了英國的戲劇家“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1838年《竇娥冤》就有英譯本流傳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關漢卿與達•芬奇等同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的戲劇語言,被稱為本色派之首。

三、分角色朗讀,解決字詞

1.字詞正音:

親眷(juàn)嗟(jiē)怨杳(yǎo)無音信囑咐(zhǔfù)尸骸(hái)

負屈銜(xián)冤古陌(mò)荒阡(qiān)應驗(yàn)甘霖(gānlín)

2.詞語補注:

①親眷:親屬;

②嗟怨:嘆息埋怨;

③杳無音信:去向遙遠,下落不明;

④尸骸:尸體;

⑤負屈銜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⑥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間小路東西為“陌”,南北為“阡”。

⑦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⑧應驗:預言、預感和后來所發生的事實相符。

四、理清課文內容情節。

《竇娥冤》全劇共四折,開頭有一個楔子。由蔡婆婆獨白開始,四折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課文是劇本的第三折,寫竇娥被押赴刑場殺害的悲慘情景,是全劇矛盾沖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敗殘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歌頌了竇娥的善良心靈和反抗精神。

這一折可分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個場面。

第一部分(開頭至“只落得兩淚漣漣”),是竇娥被押赴刑場途中訴說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場面。

竇娥在殺氣騰騰的氣氛中身戴枷鎖上場,唱出冤氣沖天的怨恨。【端正好】一曲,由竇娥訴說自己無辜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地驚天”。【滾繡球】一曲,是她在絕望之中迸發出來的呼號。她揭露人世間的不公:“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指責天地“怕硬欺軟”“順水推船”“不分好歹”“錯勘賢愚”。

【滾繡球】一曲對當時的黑暗社會做了相當深刻的概括,是竇娥以生命換來的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是對正義得不到伸張的現實社會的控訴、抗議,是對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現。

第二部分(“劊子云”至“負冤銜屈”),是竇娥請求走后街并與婆婆訣別的場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和竇娥與劊子手的對白,寫竇娥請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充分顯示了她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又寫她“孤身只影無親眷”“吞聲忍氣”“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無依的身世。“(正旦云)婆婆,那張驢兒把毒藥放在羊肚兒湯里……今日赴法場典刑”一段說白,回述她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藥死公公的死罪,承上一折再次表明她委實冤枉和她的善良心地。“此后遇著冬時年節……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一段說白,以及【快活三】【鮑老兒】二曲,是竇娥向婆婆囑托后事,央求婆婆顧憐自己冤屈而死和孤苦無依,遇時節能給自己一點微薄的祭奠,突出了這位弱女子的悲慘遭遇,而她在臨刑將死之際,還勸慰婆婆不要煩惱哭啼,則又一次表現了她的善良。

第三部分(“劊子做喝科”至結束),是竇娥發下三樁誓愿并應驗的場面。

竇娥臨刑發出三樁誓愿。第一愿是血濺白練,希望在場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讓“四下里皆瞧見”,以證明她“委實的冤情不淺”。第二愿是六月飛雪,以“免著我尸骸現”,讓潔白的雪花覆蓋她純潔的軀體,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為的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這已經不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懲治邪惡,斗爭鋒芒直指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竇娥臨刑的三樁誓愿,層層深入地表現了她對自己蒙冤受刑的強烈憤怒和堅決抗爭。這既是本折的高潮,也是全劇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體現,人物性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一個善良而又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婦女形象豐滿、鮮明地立在我們面前。

“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劇作的這一主題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壓迫人民、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質。這具有概括性的語句,是主人公認識的結晶,也是劇本的點睛之筆,一語道破形成竇娥冤案的社會根源。作品表明,竇娥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

1.不分好歹

一.指天斥地(怨)2.欺軟怕硬(對封建統治者的否定)

3.錯勘賢愚

1.避見婆婆

二.決別婆婆(悲)2.傾訴真相(淳樸、善良的心靈)

3.微薄要求

1.血濺白練

三.三樁誓愿(憤)2.六月飛霜(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3.亢旱三年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