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時間:2022-10-27 03:47:00

導語: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教學過程】

講述趣味故事:“鹿死誰手”——孫手

古代有一個皇帝,有一天他命令手下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員大將陪同他外出打獵,經過一番追逐,有一員大將的一只箭射中了一只鹿,但是,究竟是哪一員大將射中的,開始誰也不清楚。這時候,皇帝叫大家先不要去看箭上刻寫的姓氏,而要大家猜一猜是誰射中的。于是,八員大將眾說紛紜。

1、趙:“或者是王將軍射中的,或者是吳將軍射中的。”

2、吳:“不會是我射的,也不是王將軍射的。”

3、錢:“如果這只箭正好射中鹿的頭,那么肯定是我射中的。”

4、李:“即使這只箭正好射中了鹿的頭上,也不可能是錢將軍射的。”

5、周:“趙將軍猜錯了。”

6、王:“趙將軍沒有猜錯。”

7、孫:“我可以斷定是鄭將軍射中的。”

8、鄭:“不是孫將軍射中的。”

大將們猜完之后,皇帝命令趙將軍把鹿身上的箭拔出來驗看,證實八員大將中有三人猜對。那么,我們如何判斷:究竟鹿死誰手呢?

(導入:)上節課,我們主要講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那么,有哪位同學能回答一下,人的主觀能動性都有哪四方面的表現?(提問)

我們說人的主觀能動性并不是誰你所愿,想怎么發揮,就怎么發揮。它要受到一定條件的約束。這節課我們就學習一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板書)

一、規律的含義及其客觀性

所謂規律是指物質運動過程中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規律,首先是一種本質的聯系。世界上的事物都處于各種各樣的聯系之中。但并不是任何一種聯系都是本質的,都可以稱為規律,只有體現事物本身固有的,內在的根本性質,并貫穿于事物發展全過程的聯系,才是本質的聯系,才可能稱之為規律。規律作為一種內在的,非表面規律的聯系,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通過思維才能把握。例如:蘋果落地、水向低處流,向空中拋一個物體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繞地球轉等。這些都是現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而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萬有引力規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通過思維才能把握。

規律,其次是一種必須聯系。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規律,再次是一種穩定的聯系,它是貫穿在變動不定的現象中的相對穩定的聯系,重復性是穩定性的表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合乎規律的現象就一定要重復出現。例如,只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電流變化必然引起磁場變化,而磁場的變化,必須引起感應電流的產生。這就是電流與磁場之間穩定的關系。

規律最主要的性質就是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到,承認不承認,它都是客觀存在著,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不能任意創造和消滅規律,也不能任意改變規律,人只能去認識規律,利用規律。例如:“萬有引力規律”、“生物遺傳規律”。正如戰國時代哲學家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下面老師給大家講一個體現規律客觀性的寓言。

有個寓言說,有一家人養了一頭母牛,平時都是每天擠奶一次以供自用,一天主人決定要宴請客人,便想每天擠下一些奶積攢著,等到請客那天牛奶會豐富些。可是又一想,離請客的那天還有一個月呢?如果擠下來放到那天,不都要變質了嗎?還不如在牛肚里儲藏著,到時候又多又新鮮,豈不更好!于是他就這么做了,請客的日子來到了,賓客們紛紛入座,那主人便興沖沖地跑去擠奶,結果大失所忘,一滴奶也擠不出來。從這個寓言,我們可以看出,牛乳分泌奶汁有自身的規律,人的認識必須符合這個規律。否則,憑想當然辦事,必然會鬧出上面那個牛主人的笑話。

二、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關系。

1、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只有認識了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否則,必須受到規律的懲罰。例如:“拔苗助長”的寓言,1958年我國。

2、認識和利用規律又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客觀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但要做到這件事,決不是輕而易舉的,規律是事物和現象內在的本質聯系,它看不到也摸不著,人們要想掌握客觀規律就必須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大家都知道居里夫婦發現鐳的故事。居里夫婦當時在十分簡陋和極其原始的實驗室里花了45個月的時間,耗費了2000噸的化學藥品和800噸水,才從400噸粗雜的瀝青礦石中提煉出一克鐳的化合物,這個過程可說是千辛萬苦、嘔心瀝血了。又如愛迪生發明電燈,實驗了1000多次才發明電燈……這些例子都說明了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總結:.......

三、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規律(板書設計)

一、規律及其客觀性

1、規律含義

2、客觀性

二、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辯證關系

1、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前提

2、認識和利用規律又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資料:皮匠和和尚

從前,三個皮匠結伴而行,途中遇雨便走進一間破廟,恰巧小廟里也有三個和尚,他們看見這三個皮匠,氣就不打一處來,質問道:“憑什么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憑什么說‘三個和尚無水喝’?要修改辭典,把謬傳千古的偏見顛到過來?”盡管皮匠們謙讓有加,和尚們卻非要討回公道不可,官司一直打到上帝那里。上帝一言不發,把他們分別鎖進兩間神奇的房子里——只見房子寬敞明亮、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內有一口裝滿食物的大鍋,每人只發一只長柄的勺子。三天后,上帝把三個和尚放出來,只見他們餓得面黃肌瘦,皮包骨頭,有氣無力。上帝奇怪的問:“大鍋里有飯有菜,你們為啥不吃東西?”和尚們哭喪著臉說:“我們每個人手里拿的勺子,柄太長送不到嘴里,大家都吃不著呵!”

上帝嗟嘆著,又把三個皮匠放出來。只見他們精神煥發,紅光滿面,樂呵呵地說:“感謝上帝,讓我們嘗到了世界上最精美的佳肴!”和尚們不解地問:“你們是怎樣吃到食物的?”皮匠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是互相喂著吃的!”

——哲理:人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但客觀條件雖然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卻又給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