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價值量教學教案
時間:2022-08-19 10:28:00
導語:商品的價值量教學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誤區一: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
在人們的直觀印象,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量應該成正比。形成該錯誤觀點的原因有兩點:即對勞動生產率沒有區分和對商品價值量概念理解不清。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它常用兩種方法表示:一種是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出來的的產品數量;另一種是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分為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它們對商品價值量的影響不同。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表明生產該商品所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因此,單位商品價值量越小。反之亦然。即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不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但在交換時對勞動者收益有很大影響。效率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多的商品生產者,在出賣商品時仍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格交換,就能獲得較高的勞動收入;反之,獲利就少。即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生產者獲利成正比。因此,我們在判斷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關系時,首先要看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還是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的價值沒有必然關系,只是對勞動者收益有影響。
其次,要把商品價值量與獲利大小兩個概念區分開未,避免由個別勞動生產率與獲利成正比作出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也成正比的錯誤結論。
誤區二: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較抽象,有些學生干脆把它理解為所有生產者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事實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平均是指在現有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生產某種商品的平均,而不是總平均。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理解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誤區三: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與商品的價值量成正比
現實生活中,一些價值高的商品在生產時往往耗時較多。據此有些學生認為: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成正比。這種觀點錯在對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原理理解不深。誠然,商品的價值量由勞動量決定,勞動量又常用勞動時間表示,但這里的勞動時間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不是個別勞動時間。公務員之家:
誤區四:供求關系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商品的價格往往表現為“物以稀為貴”,這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一些學生從表面現象出發,認為商品的價值量也決定于供求,“物以稀為貴”。造成這一錯誤的原因在于混淆了價格與價值量兩個概念。價格會隨供求關系變化,但價值量的大小不取決于市場,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誤區五:商品的質量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購物經驗。一些學生由此得出結論:商品的質量決定商品的價格,決定商品的價值量。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理由有三:第一,“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是說不同質量的商品價值量不同,質優價高,質次價低。這是不同質量的同種商品價值量大小之日的比較,而不是說某一種商品的價值量由質量來確定。第二,生活告訴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很多同樣質量也不一定有同樣的價格。第三,由于各個生產者的生產效率不同,也可能采取不同的價格。
- 上一篇:新農村農業保險的意義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中的民生關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