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保險公估業進展
時間:2022-11-17 11:13:00
導語:國內保險公估業進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保險公估介紹
(一)保險公估
保險公估是受保險合同當事人單方或雙方以及其他委托方的委托,辦理保險標的承保前的檢驗、估價和風險評估,及出險后的查勘、檢驗、估損和理算,并出具公估報告的行為。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表》(GB/T4754-2002),保險公估行業屬于“保險輔助服務行業”,是保險中介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保險公估機構管理規定》第2條明確指出:“保險公估機構是指依照《保險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本規定,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批準設立的,接受保險當事人委托,專門從事保險標的的評估、劫驗、鑒定、估損、理算等業務的單位。”2009年10月1日實施的《保險法》第129條規定,“保險活動當事人可以委托保險公估機構等依法設立的獨立評估機構或者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對保險事故進行評估和鑒定。接受委托對保險事故進行評估和鑒定的機構和人員,應當依法、獨立、客觀、公正地進行評估和鑒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涉。”
(二)研究背景與現狀
中國保險公估業整體規模還很小,因而在金融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最近幾年才有所改善。這是因為一方面,保險公估連續多年保持50%以上的高增長,2008年評估估損金額達264.96億元,在機動車輛險、企財險及巨災理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國務院、中國保監會和社會開始關注和扶持這個行業。例如2008年深圳市政府提出要將深圳打造為“中國保險公估之都”,即全國保險公估公司總部所在地、技術中心、后援中心和創新中心。另一方面,保險公估主體不斷增加,2008年保險公估機構共273家,美國嘉福、羅便士、麥理倫、法國安瑞捷和港資平量行等保險公估機構也紛紛進入大陸市場,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保險公估業必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影響力會進一步擴大,
保險公估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最近幾年對保險公估的研究逐漸豐富起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原主席馬永偉(2001)、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的郭清博士(2008)、廣州大學法學院院長鄧成明(2001)等從法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對保險公估業的制度、法律定位進行了研究;中國保監會罔際部主任孟邵億(2002)、中介監管部主任孟龍(2001)基丁巾國保監會的實踐,對保險監管政策進行了研究;武漢大學保險經濟研究所所長魏華林(2000)、上海天衡保險公估的陳功(2006)對保險公估公司的建立、管理與發展提出了建議;南開大學風險管理系趙春梅和民太安保險公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文明(2009)則對中國保險公估業的發展進行了預測分析。
(三)本文的創新
目前國內保險公估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方面,中國人保、太平洋、平安、中華聯合、渤海等大多數保險公司都在嘗試和摸索在財水險、機動車輛險、醫療健康險及農險等方面與保險公估公司進行合作,許多作為被保險人的大型企業也開始嘗試在保險單中指定公估人的模式,保險公估真正作為保險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對產業發揮重要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在過去幾年,開展合作的雙方分分合合,合作的模式和未來還有待探討,部分保險公司和大企業對此持觀望態度;理論研究也一直沒有從產業層面上對中國保險業的專業化分工、保險公估機構的比較優勢加以論證和闡述,也很少有人提出符合巾國國情的指導保險公估業未來發展的產業政策建議。
在這一特殊時期,借鑒國際保險公估業的發展經驗,從產業層面上對中國保險業及保險公估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上論證保險公估業是否具有比較優勢,是否應該得到產業政策的積極支持以及如何支持等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應用領域創新和指導實踐的意義
二、國際保險公估業的專業化發展
保險公估業最早起源于17世紀的英國,從英國延展到歐洲大陸、美洲和亞洲地區,伴隨著保險業的發展而逐漸興起,在世界范圍內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經過二百多年的檢驗和發展,目前歐洲、美洲、澳洲、東南亞等地區已有了較為發達的保險公估行業。發達國家的保險公估業在過去主要呈現四個特征:(1)整個保險業為生產要素松綁,讓它們從僅僅局限于保險公司到能夠自由流動到具有比較優勢的公估等機構中去;在初級階段,計劃理性占主導地位,如果“看不見的手”失靈,產業政策必須加以強有力的干預和引導;(2)必須讓信息在保險人、保險公估和被保險人之間順暢流動,以便于人們對于保險公估的評估結果和獲得賠付有足夠的信心;(3)保險公估機構必須保障信守承諾,協助為誠實的企業和個人分散風險,如果存在誠信危機,就要將其排除在外,以同時實現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利益最大化;(4)必須保持足夠激烈的競爭,通過競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保險公估企業。這樣的機制之下形成了發達保險市場的共同模式——專業化發展,即保險公司競爭激烈,市場細分發達,保險公司與保險公估協調、共同發展。根據這樣的模式,保險公估業務涉及范圍如圖1所示。
(一)英國保險公估
英國是保險業的發源地和全世界第三大保險市場。2000年英國保費收入就已達1325.2億英鎊,占全球市場9.6%,共有保險公司827家,雇員22.9萬人。英國是現代海上保險最古老、最發達的國家,在英國立法及國民習慣等的影響下,英國成為保險公估的發源地,1666年倫敦大火后,對建筑物火災保險的評估和理賠直接導致了保險公估業的產生。目前,英國財產險的大多數評估與理賠業務均由公估人進行處理,公估人在跨國領域的合作中也發揮了突出的作用。一方面,公估人基于保險人的利益,受保險人委托從事評估、理賠等相關業務活動;另一方面是基于被保險人利益的公估人,接受被保險人的委托,從事有關估價和索賠工作。為了不斷提高保險公估人的專業素質,英國設立了不同的會員資格,分為普通會員、許可證會員、特許公估師學士、特許公估師院士、榮譽成員、退休成員等幾個等級。這樣的管理機制對世界保險公估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日本保險公估
相對于歐美國家而言,日本保險業起步較晚,比英國晚了140年,比美國晚了70年,也可能正因如此,日本保險業走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日本政府在保險產業政策方面一直實行重規模、輕效益、重保護、輕競爭的指導思想,日本保險公司的數量一直相對較少,根據OECD的統計,1998年日本僅有保險公司117家,而同期美國的數量為5162家,英國為814家。在90年代以前,其公估人與公估機構嚴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保險業產業分下不夠發達,缺乏國際競爭力。在一系列的教訓后,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進行金融體制改革,實施了新保險法,在歐美外來壓力的推動下,保險公估才開始加速發展。為了從產業政策上保護保險公估人和公估機構的發展,日本施行了行業統一的公估費用體系等。保險公估業的發展發揮了及時而重要的作用,在神戶大地震中,日本保險公司派遣了1400名公估師。日本公估人是通過損失保險協會實施和認定考試并在協會注冊的人,公估人一般受聘為保險公司的顧問,日本公估人實施嚴格的等級考試,其級別分為一級、二級、三級,除了保險類的知識以外,還得考會計學、建筑學、機電學等,公估師享受相應級別的待遇,是一種專家式的管理。
(三)美國保險公估
美國保險公司數量非常多,世紀之交便已經達到了近萬家,各州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保險公估的法律制度。美國保險市場競爭激烈,細分發達,產業分工也實現了較高程度上的模塊化生產。美國的這種生產方式被日本挖掘并得以總結,他們認為這是美國金融業競爭優勢的根本來源:開放性的模塊化生產方式。例如,在保險業,美國將保險業的每一種產品及其相關的服務進行了結構上的重新設計,并定義了這一復雜流程的設計和制度安排的特點:(l)結構。定義了一種產品由哪幾個流程組成,并界定了各單元的具體功能;(2)界面。定義了不同單元之間的互動方式,包括模塊間的聯系、溝通及協作方式;(3)標準。定義了各功能單元要達到的標準或提供服務的質量水平。在這種生產方式下,技術遵從集成化方向的發展,而生產則日趨分散。在美國,保險公司將保險、保險經紀和保險公估有效鏈接為一個整體,通過無縫流程提高產品開發、銷售及理賠服務的水平。在這樣的美國保險業的大環境下,誕生了一批國際性的保險公估公司,而且這些公司大多數都已上市。最具代表性的公估機構包括嘉福公司(Crawford&Company)、羅便士保險公估公司(GABRobins)、國際麥理倫公估公司(MYI)等。作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公估機構,嘉福公司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并于1968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全球雇員超過8,000人,近三年營業收入分別達到了8.2、9.75和10.49億美元。羅便士保險公估集團,在全球44個國家、730個地區設有分支機構與代表處,每年處理170萬件以上的索賠案。美國保險公估分為代表并服務于保險人的獨立理賠人和理賠事務所,以及代表被保險人利益的公共理賠人。不管是理賠事務所還是公共理賠人,都要保證公正地對待保險活動雙方的利益,以避免保險公司的理賠人員做出偏向于保險公司的不公正處理。大多數州規定保險公估人必須通過資格考試,對公估人的營業執照監管也非常嚴格。
- 上一篇:房產市場秩序治理方案
- 下一篇:科學大學本科教學評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