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互助保險實施思索
時間:2022-05-04 08:10:00
導語:農機互助保險實施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加大,河北省農機化進人了高速發展期。到2010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1億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7.27萬臺,聯合收割機7.93萬臺。全省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小麥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玉米機收率達到25%。農機具的迅猛增加,農機事故總量也在不斷攀升。而事故救助手段的落后和災害損失補償機制的缺失,加大了農機手因事故致病致殘而返貧返困的境地。如何為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民機手織就一張安全網,成為近年來河北省農機安全監理系統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本文從農機互助保險的視角來探討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
一、農機互助保險的內涵
農業機械安全互助保險是以合作互助的形式,對某種風險具有同一保障要求的個人或團體,滿足所有成員對保險保障需求的保險形式,由廣大農業機械擁有者、使用者以及其他從事農業機械生產經營或為農業機械生產經營服務的單位和個人自愿組成,也是世界上大多數農業機械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
二、實施農機安全互助保險的必要性
實施農機安全互助保險可以為實現農機安全生產“十二五”工作目標,建立農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保障。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安全生產,許多重大會議和文件均把安全生產擺在重要位置。國務院已明確了“十二五”農機行業的安全生產責任目標、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要求通過政府引導,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力度,降價死亡人數,建立國家、地方、企業和社會相結合共同投入的機制。農機安全互助保險,符合政策要求,將為實現農機安全生產“十二五”工作目標,打牢農機安全生產長遠發展基礎。實施農機安全互助保險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機保險模式,是便民利民的有效措施。農機保險屬農業保險的范疇,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分析是一種商業行為,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是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由于農業機械工作環境惡劣,損失大,賠付率高,且費率較低,現場勘險定損繁雜,商業保險經營農機保險一直舉步維艱。因此,農機保險不應該完全是商業行為,必須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財政補貼才能良性發展。這項保險以農機的特殊性和保護傳統弱勢農民的權益為出發點,對從事農機生產的農民人身安全和農業生產資料加于保護,財政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
三、農機安全互助保險服務類型
根據農機風險保障需求,互助保險服務應逐步設計和完善服務類型,把農機安全監理與保險金融管理及政府補貼政策相嫁接,不斷創新農業保險模式,使農機互助保險切實可行。
1.拖拉機交強互助險。遵從國家交強險規定,由省級農機安全協會、區縣會員服務站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戶會員向一家保險公一劉軍霞王素英馬克明司投保。農民一旦出險,協會互助管委會幫助會員報案、協助會員向保險公司索賠,協助農機監理部門處理事故,開展救援和損失補償。這樣可改變保險公司多家競爭、業務分散、不成規模,避免保險公司高成本、高風險、高虧損局面。
2.農機機身互助險。農機機身互助險是指農業機械自身價值的保險。這里的農機不僅包括拖拉機、收割機,還應拓展到耕整機、卷簾機、植保機械等幾乎所有的農業機械。機身互助險以農機實際價值為基準,互助會費做補償保障。應具有標準低,檔次多等特點,以適應不同需求的農民群體。
3.農機手人身傷害互助險。農機手是互助主體,也是操作農機生產的勞動力,他們在作業中一旦遭受傷亡,則需要馬上拿錢搶救、醫治、處理善后。他們的互助會費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保證快速救助補償,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
4.收割機跨區作業第三者人身傷害責任互助險。針對三夏、三秋跨區作業收割機發生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傷害而設計?;ブ谙蘅煞忠粋€月、三個月、六個月“套餐”,讓農民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利益保障。
5.農機保險試點。“農機保險試點”是農機互保的延續,除會員自籌資金外,通過國家和省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以加快推進農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促進農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現有中央和省財政保費補貼的示范、拉動作用,做好農機互助保險的宣傳工作,不斷提高農機互助保險在農民群眾中的認知度和參保面。
四、農機安全互助保險保障體系
在政府農業農機系統的主導下,利用現有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引進農業保險專家管理,建立農機安全互助保險組織,優化組合資源,開展以農機戶為主體的互助保險制度建設。
1.健全組織。成立農業機械安全互助保險協會,作為全省范圍內的農業機械組織,為會員生命、財產損失提供經濟補償,并向會員提供安全生產服務,提高會員安全意識和預防、抵抗農機事故能力,保障農機安全生產,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2.明確目的。依法開展互助保險、合作救濟等活動,目的是組織會員發展安全互助事業,集千家之力解一家之難,實現農民之間互幫互助互利互惠,抗御災害和減少事故損失,維護安全生產和社會安定。
3.合理確定業務范圍。借鑒外省經驗,結全河北省農機工作實際,互助保險業務應包括:農機駕駛人意外傷害互助;農業機械事故損失互助;農機新機具示范風險互助;相關的其它安全互助。
4.明晰原則。安全互助應堅持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法規原則;堅持互助自愿和民主管理原則;堅持政府、企業、農民多方面籌集安全互助金原則;堅持低會費、廣覆蓋、保生產的原則;堅持事故預防與損失補償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安全互助金取之于會員和用之于會員的原則;堅持統一指導、試點先行、穩健推進的原則。
5.設定運作模式。農機安全互助不以盈利為目的。會員共濟,籌集的安全互助會費,按照有災補償會員,結余滾動積累,盈余歸會員所有。農機戶、農機手、企業、農場、合作社等相關單位,自愿參加安全互助,在交納會費后即為會員安全互助金由會員交納的會費、政府補貼、社會贊助等資金構成。安全互助金實行安全互助管委會統一調配與各縣會員服務站分別計帳相結合的管理。安全互助事故由安全互助管委會(縣會員服務站)立案、定損。有災補償農民、節余滾動積累,將安全管理、事故救援與損失補償服務結合。
五、發展農機互助保險的可行性
隨著市場化運作,農機保險的重要補充形式——“互助保險”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發展空間越來越廣闊。農業機械安全互助保險是以合作互助的形式,對某種風險具有同一保障要求的個人或團體,滿足所有成員對保險保障需求的保險形式,由廣大農業機械擁有者、使用者以及其他從事農業機械生產經營或為農業機械生產經營服務的單位和個人自愿組成,也是世界上大多數農業機械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河北省農機安全監管工作具有較好基礎,項目實施具備組織保障。河北省農機安全監管網絡已趨完善,截至目前,全省每個縣均有監理站,部分縣在縣以下設立農機安全監理派出機構,或在鄉鎮、村設立農機安全監理員和農機安全協管員等形式,延伸了安全管理鏈條,項目實施具有組織保障。實施農機安全互助保險已有成功先例。改革開放以來,在商業保險長期冷落甚至拒保農機風險的情況下,2009年自陜西開始的農機安全互助保險則異軍突起,與農機安全管理服務緊密結合,保農惠農,取得了穩步推進和諧發展的效果。迄今,陜西農機安全互助保險已從2009年的3個險種19個縣,發展到2011年的4個險種80個縣,互助會員從6800戶增加到20000多戶,覆蓋了各類農業機械,為參加互助的會員兌現了會員權益積分,為三夏、三秋跨區域作業的收割機和農機手提供了隨時出險、隨時救助、隨時定損、隨時維修、隨時補償的保障服務。2010年湖北省借鑒陜西經驗在全省95個縣相繼推開農機安全互助保險,直接覆蓋全省。當年參加互助的會員16000多戶,籌集安全互助保險金330多萬元,為事故農機手補償損失80多萬元,提供救援服務130多次,互助金結余為會員結算了權益積分。2011年湖北省農機安全互助會員計劃發展30000戶,互助金達到800萬元以上。農機安全互助保險一舉破解商業保險承保難、不愿保,農民買不起保險、無保障的歷史難題,轉變了涉農保險的發展方式,實現農機風險保障的多元化資源優化組合,取得了農機戶、政府、農機安全監理系統、保險專家服務機構、農機制造經銷企業、修配廠商等各方面互助合作、和諧多贏的新局面。
綜上所述,農機安全互助保險作為一項服務農機的非盈利性保障制度,與政府的支農惠農目標相一致,所以能夠成為政府關心和支持的事業;它在農機安全管理系統的主導下,與安全保障事業相結合,建立互助保險組織,開展金融保險性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業務成本,規避技術風險、經辦風險和道德風險;它立足于農機本業的安全管理對象和技術資源,對農機行業的風險保障需求把握真切,尤其是能夠把政府的政策、物質資金投入與民間協會、合作社的資源相結合,能夠開發出滿足農機需要的互助產品和服務項目;它把會員權益積分制度引入農機互助保險,既能集千家之力解一家之難,給農民帶來切身的利益感受。
- 上一篇:縣經信局全年度工作要點
- 下一篇:務工青年管理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