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大學保險學教學計劃比較分析

時間:2022-01-27 10:20:59

導語:國內外大學保險學教學計劃比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外大學保險學教學計劃比較分析

[摘要]文章選取了國內外14所知名大學的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對各高校的課程結構、通識課程領域分布、課程學期分布以及學籍管理制度進行了統計和比較分析。然后通過對統計結果的思考,找出我國保險專業本科教學的薄弱環節,并對此提出了幾點改進建議。

[關鍵詞]保險專業;教學計劃;本科教學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主體與骨干,是國內外教育改革的重點。近20年來,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社會逐漸形成,大學本科教育的傳統理念和教學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許多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日本政府1991年頒布了“大學設置基準大綱化”,其主要內容是“在制度上取消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劃分,廢除了通識教育內部各學科之間的劃分和最低學分要求,各大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地調整四年大學教育課程”[1]。我國大學也正在積極進行著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啟動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工程”以及“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的帶動下,教育界及各高等學校對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進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與實踐。但董云川教授在《多種形態一樣化的中國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方面“千校一面”的形象依舊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是必須扭轉的[1]。而教學計劃是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進行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對教學計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教學計劃總的來說包括兩個大部分,分別為課程計劃和教學形式計劃。課程計劃是人才培養的前提,是學校所實施的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開課順序、課時分配以及各類課程所占的比例關系;教學形式計劃則是用來規定每門課程所采用的教學形式[3]。保險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有其完善的學科體系結構,高校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是以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保險業務技術為基礎,研究分析保險活動;掌握處理保險業務的方法、技能和了解理論前沿與發展動態[4]。目前保險學專業在我國排名前十的高校是: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山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和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為深化保險學專業教學內容和改革課程體系做好準備,筆者收集和整理了國內外院校保險專業的本科生教學計劃進行了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計劃的政策建議。此次研究的國內高校選取了上述10所保險專業排名前十的大學和湖南大學,國外選取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諾丁漢大學(英國)和佐治亞大學(美國)3所大學。

二、國內外大學本科教學計劃比較

(一)課程結構比較

本科課程通常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通識教育,通過知識的基礎性、整體性、綜合性、廣博性,使學生拓寬視野、避免偏狹,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發展。第二類為學科與專業教育,也就是我們平時所稱的基礎和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某一知識領域的專業技能和謀生手段。第三類為實踐課程,它是基于學生所學知識和課程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課程,如課程設計、實驗課程、實習、畢業設計等。我們將13所國內外大學的課程結構進行了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圖113所國內外大學課程結構由圖可以看出,國內外都是學科與專業教育類所占比例最大,國內院校的通識課程比例高于國外院校。把它們進行更細的劃分之后,發現:在佐治亞大學,通識課程全部都是選修課程,學生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通識課程,這類計劃能讓學生的選擇更為自由,而國內的學校,通識課程以必修課程為主;在學科與專業課程中,諾丁漢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專業課比重較大,而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的學科類課程比重比較大,這取決于學校是注重專業的深度還是廣度。相比而言,國外在專業上區分度不高,且課程跨度比較大;國內的實踐課程中,幾乎各個高校都是實習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財經類高校,且每個國內高校都有畢業設計,說明在國內,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達標是學生們畢業的必要條件。湖南大學實踐環節所占學分比例非常高,達到16%,畢業設計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達到11%,遠遠高于上述13所高校,但是湖南大學的實習比重不高,并且沒有實驗課程這一項。

(二)通識課程學科領域分布比較

我們把通識課程學科分為4個領域,分別是文學藝術領域、社會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其中文學藝術領域所開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們的文學素養和藝術欣賞能力;社會科學是關于社會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科學,大體上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歷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它大體上包括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工程技術亦稱生產技術,是在工業生產中實際應用的技術。筆者把每個領域的學分分別進行了統計,結果如下圖所示:圖2國內外大學各課程領域學分由圖可知,國外各高校在通識課程中,社會科學領域所占比重最大,文學藝術領域和自然課程領域所占比例相當,并且三所高校均沒有開設工程技術領域的課程;國內則是文學領域所占比例較大,84其次是社會科學領域。由此可見國內高校相對國外高校較注重文學領域的課程,大學語言文化、中外文學經典鑒賞這些在國內高校比較流行的課程在國外很少開設。但相比于國外,國內各校的通識課程結構同一化,千校一面,國外則比較有自己學校的風格,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領域。

(三)課程學期分布比較

(1)不同類型課程的學期分布我們所選的本科學校均為4年制,并對每學年、每學期的課程門數和學分進行了統計。發現大部分高校的通識必修課程都分布在前兩個學年,并且大部分學校在第一學期的通識必修課最多,其中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達到了31個學分,廈門大學達到了26個學分,而后兩個學年學校很少會開設通識課程。在第一、二學期結束之后,大部分通識課程的結束可能會有利于學生花更多時間來學習經濟學大類課程。湖南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到了最后3個學期都沒有通識課程,此時有更多的時間讓同學們放在實踐環節中。學科與專業教育必修課則結束得比較晚,通常在第三學年結束,并且學科與專業教育必修課程相對于通識必修課和實踐課程的時間分布較均勻,前5個學期所修課程門數和學分沒有太大的差別,相對平緩。國內有兩所高校的分布比較特殊,西南財經大學的學科與專業課大部分集中在第四和第五兩個學期,中山大學在第七和第八學期仍然保持著16和10學分的課程,這在高校中比較罕見。實踐課程的時間分布在國內外有明顯的差異,國外實踐課程在四個學年分布較為均勻,而國內的實踐課程除了中山大學分布較為均勻之外,其他高校幾乎都集中在最后一個學年,其中湖南大學最后一學期的實踐學分達到16分。國外的教育主張在實踐中學習,而國內的教育則認為實踐需要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之上。(2)必修課與選修課學期分布大學的課程按能否讓學生自己選擇來說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指學校或院系規定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學校對必修課程通常有統一的要求和安排。選修課則允許學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對其課程進行選擇,它是各學校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教學模式和教學層次的多元化[5]。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中選修課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埃利奧特提出的“選修制”,他認為學生智力水平和興趣偏好不同,傳統的強制所有學生學習相同課程的課程體系不能滿足美國對人才的強烈需求。我們把高校的必修課與其它課程的學期分布進行了統計,發現國內必修課程大多分布于前三個學年,第四學年第二學期除了中山大學開設了必修課,其他高校均沒有開設此類課程。而選修課分布則較為均勻,但相對于選修課自身來說,第一學年和第四學年所開課程較少。學生進入大學之后,開始的課程基本上是按照學校的安排,隨著選修課的增加,學生們選擇所上課程的自由就開始提高了。

(四)注冊與學籍管理基本制度比較

為了解所選學校的保險學專業的升學和結業制度,筆者對上述14所學校的的開設課程總數、最低修課門數、必修學分、選修學分、升級時所允許成績不合格課程最多門數和主干專業課程成績不合格能否進入后續課程學習進行了統計和整理。通過對比研究發現開課門數國內的明顯高于國外,通識課程開的比較多。結合開設課程數和最低修課門數來看,佐治亞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湖南大學的開設課程數與最低修課門數相差值較大,說明這幾所大學的學生選課范圍較大。佐治亞大學、北京大學的選修學分所占比重較大,再次說明這兩所大學的學生選擇課程自由度較大。在升學方面,國內11所高校對成績是否合格均沒有要求。

(五)教學計劃類型

綜合觀察保險學專業國內外14所知名大學的教學計劃,我們發現大致存在4種類型:國際開放型、通識培養型、學科基礎型、專業方向型,代表學校分別是沃頓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開大學。國際開放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對開放性思維的培養,開設課程不局限于一個特定專業內,提倡跨專業聯系思維,認為專業之間的知識聯系緊密并且能夠互補,有助于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的開闊。通識培養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培養學生在認知上的廣度,開闊各領域的視角,這種類型的學校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強調通識課程對學生的幫助。學科基礎型的特征是注重對所在專業學科大類的培養,打好經濟學基礎,認為保險專業屬于經濟系,因此只有在扎實的經濟學基礎下,才能進行保險學的深入學習,這類學校通常開設較多的學科課程。專業方向型的特征是注重培養學生所在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這類學校所開設的專業課程比重較大,力在培養應用型人才。

三、思考與建議

通過對國內外知名大學的保險專業本科現行教學計劃的比較,從不同角度提示了本科保險專業的總體框架和結構,反映出各院校間和國內外在教學計劃方面的異同點。根據新形勢下社會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的不同需求,我國各高校都面臨修改現行教學計劃的挑戰,我國的保險專業的開設和發展遲于西方發達國家,在本科教學方面西方知名學校有很多值得我國高校借鑒的經驗,在與上述學校的比較研究基礎上,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一)重視選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

選修課是高校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和教學層次的多元化。針對學生所學習的專業的不同以及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的差別,開設選修課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是體現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的必然要求。從數量上來看,國外的開課門數與最低修課門數的差值要高于國內大部分高校,說明國外學生的選擇范圍更大,選修課與必修課的學分比例也要高于國內,這兩個方面都體現了國外大學課程選擇相對自由。除此之外,國內眾多高校的選修課并沒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尤其是專業選修課,國內很多高校由于開課時間和學分的安排,學生們只能選擇某一課程,這類選修課實際上就是專業必修課的性質。選修課的開設及其教學質量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課程體系設置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其更本原因在于我國長期以來對前蘇聯“專業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的定式思維和對選修課的錯誤認識[6]。在國內,還有很多高校認為高校教學重點應當集中在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而選修課只是對專業課的補充。因此想要發揮選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加大學生選擇課程的自由程度,我國高校首先需要擺正選修課的位置,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明確選修課設置的目的是滿足學生個體對學習興趣和自身發展方向的需要,選修課和必修課一樣重要,而不應當處于從屬于必修課和專業課的地位。其次要擴大選修課的選修范圍,讓學生們有充分的資源進行選擇,這僅僅靠增多開設科目所達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們還需要打破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以及各專業之間的界限,允許同學們在一定范圍內選修其他相關專業的選修和必修課程,從而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

(二)注重實踐教學的合理配置

保險作為應用型學科,理論需要與實踐相結合,使實踐完善理論,理論指導實踐。大學學歷教育雖應以理論教學為主要內容,但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實踐教學不能被忽視[7]。實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在國內得到了肯定,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開始注重實踐課程的開設。但國內很多高校對實踐的重視還僅僅拘泥于學分比重的提高,而實踐課程的配置卻顯得不如國外知名高校合理。國外大學的實踐課程在內容和學年方面都分布得較為均勻,其實踐環節涉及了實驗課程、實習和畢業設計多個環節,并且沒有明顯偏重或忽視某個環節,而是強調各個環節的作用和配合。由于我國的本科教育過分強調理論教育的作用,把實驗課作為理論教學的附加品[8],實驗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踐環節課程幾乎只涉及畢業設計與實習,很少有大學開設實驗課程,即使有些學校開設了,它的主要目的也是鞏固和加深課堂理論的教學效果,缺乏對學生技能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學期分布方面,國外幾乎在每個學年都開設了實踐課程,而大部分國內高校的實踐課程學分集中在最后一個學年,前三個學年基本沒有開設,分布不均。這兩個分布的不合理性實際上是相關聯的,因為實習和畢業設計均是在最后一學年進行。因此使實踐環節的內容和學年分布的合理化其根本措施是要加強對實驗課程的重視,在每學年的教學中適當開設實驗課程,并改善實驗課程質量,達到鞏固理論知識、增強學生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的多維視角

保險需要運用經濟學、法學、統計學、管理學等理論和方法,甚至會涉及生命科學、政治學,以便分析賠償概率、人口、政策對保險行業的影響。國外相對國內專業區分度不高,而且課程跨度比較大,比如佐治亞大學在經濟類通識課程中就開設了量化分析、生命科學和物理課程,而國內經濟類通識課程中自然科學課程一般只涉及數學和統計學。除此之外,在學科與專業課程上,國外很多高校允許學生們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這樣對擴大學生的知識廣度非常有利,如佐治亞大學允許學生們選修法學、市場營銷等課程。因此,國外大學課程設置更利于培養保險專業學生的多維視角,也能防止“千人一面”的問題,利于學生發揮自身特長。佐治亞大學泰瑞商學院保險專業有學校和學院兩個層級的課程計劃,學校層級的課程計劃能使學生們在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之間進行轉換,并且在轉專業之后接受學分轉換,這類教學計劃的課程安排通常涉及多個領域,能讓學生們在轉換專業之后不掉隊,有利于保險專業吸收各個領域的人才,如數學院轉入的學生在保險精算方面有明顯優勢。我國高校可從國外成功的跨領域課程設置中汲取經驗,通識課程中涉及多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在管理學、法學等方面分布全面,允許學生們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從而提高學生們運用多種知識解決保險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們的多維視角。

作者:劉軼 吳亞 單位:湖南大學

[參考文獻]

[1]丁妍.日本通識教育改革成敗啟示錄[J].上海教育,2007(12):40.

[2]董云川.多種形態一樣化的中國高等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75-76.

[3]翁妮爾.高校教學計劃的運行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李丹.高等院校保險學專業課程改革探索[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6(4):122-127.

[5]劉佳音,章特,陳怡,童嘉琪,黃磊.淺論高校選課制度[N].企業導報,2012(2):230-231.

[6]魯霜慧.中美高校選修課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1):90-91.

[7]王緒瑾.保險專業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2(9):230-231.

[8]王銀桂.我國高師科學教育專業實驗類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