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保險公司參與社會經濟建設的探討

時間:2022-12-23 08:21:38

導語:財產保險公司參與社會經濟建設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產保險公司參與社會經濟建設的探討

一、為改革配套服務,積極化解矛盾糾紛

新“國十條”強調發揮責任保險化解矛盾糾紛的功能作用,將商業保險機制各個重點行業的方式和途徑正在被積極探索。保險業應當認真研究社會風險管理的現狀與需求,政府的職責邊界在哪里,保險業能夠承接的區域是什么。近年來,有關電梯事故屢屢發生,經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發很多關注和爭議。根據這一風險保障需要,保險公司可在深入研究了電梯事故的特性(涉及主體多、責任難以認定、損失情況復雜)基礎上,針對傳統電梯安全責任險存在的諸多不足,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以電梯維保和檢驗工作為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建立電梯安全責任保險制度,并且在統頒條款基礎上積極改進,開發了新的條款,把被受害人群涵蓋至操作人員和維保工人,保險責任擴展至自然災害,賠償項目延伸至急救費用、精神損害賠償等項目,在保險產品設計上充分體現輕責任劃分和認定,重補償額度和范圍這一經濟補償思路,關注社會熱點,爭取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利用現代保險制度,開展管理制度創新

國家治理方式的轉型中,要求加強改革的協同性,改變原來部門“單打獨斗”的思維定式,用一種整體合作的態度,實現一舉多得的效用。而利用現代保險制度,開展管理制度創新,無疑是破解改革難題的重要模式。醫患糾紛問題就是一個長期困擾社會的問題,醫責險一直以來發展遲滯的主要原因,在于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醫責險專業性強且經驗積累不足、責任認定耗時耗力、醫療機構存在一定的逆選擇風險、保險賠付額被認為相對偏低等,導致醫療機構參保率過低,保險大數法則和規模效應難以發揮。實踐表明,單一手段不足以化解醫患矛盾,政府綜合治理與市場化補償機制兩種力量結合起來方能顯效。財產保險公司應積極探索醫責險業務,積極探索院內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與醫療風險分擔機制相銜接的醫療糾紛預防處理體系,通過“政府搭臺、各方參與、全省統保、市場運作,專業調解、調賠結合、調援結合”的模式,將醫患矛盾從“院內”轉移到“院外”,采取“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各方參與、專業調解”的運行模式,通過制度創新,探索醫責險發展新思路。

三、提升社會風險管理水平,擴大社會風險管理服務領域

從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看,保險經營將從產品時代逐步過渡到解決方案時代。保險業要以更廣的視野,從社會管理的角度,從與各項改革任務互動的角度,去觀察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并提出基于保險參與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在實現各項改革任務的同時發展保險業。以海南互聯網農業休閑小鎮建設為例,作為海南“互聯網+農業”戰略的一部分,將以現代農業建設為依托,以鎮為中心,以鎮帶村、村鎮融合,拓展“互聯網+金融+全媒體+文化+旅游”等服務,搭建互聯網平臺,結合物聯網、農業示范基地、休閑農業等特色,打造互聯網農業小鎮。政府希望隨著“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建設推進,不僅僅是簡單地將互聯網和三農兩者相疊加,而是希望能夠實現深度的產業融合,使網絡金融、農技農資、代購代銷代辦服務、現代物流等能夠逐步進村入戶,貫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以及服務全產業鏈。根據以上案例,財產保險公司可積極探索以下業務:針對小鎮建設中各參與主體的融資質押及擔保需求,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提供信貸保證保險、農業保險成本保單、農機綜合保險、農資質量保證保險等;結合不同小鎮的功能定位,提供賽事綜合責任保險、農產品食用安全責任險;結全小鎮居民及游客的需要,提供農居財產綜合保險、游客個人意外及三者責任險等,產品全部在網上投保平臺上線,只需掃描二維碼,通過網上支付即可完成投保手續。通過探索以上業務的積極建設,打造面向農村保險市場的平臺建設。

四、思考和建議

1.目前保險公司對市場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對真實需求不甚了解,相關產品不夠豐富,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參與社會管理的業務還只是零星和小范圍的,監管機構應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重點業務領域發展。建議監管機構牽頭,根據政策導向,緊扣全省發展的重點,積極組織研討,鼓勵和引導保險機構根據省情,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險種,推動保險業積極參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2.引導構建政府主導型保險業務的共保機制,建議監管機構與相關政府部門來統一協調溝通,共同制定統保方案、統保策略,組織有經驗的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共同參與共保項目。同時,監管機構配合政府職能部門,針對共保業務的整體風險情況、參保覆蓋率、發生重大災害后共保體能否形成較好的保障機制等各方面進行有效評估。

作者:項勇 單位:太平洋財產保險公司海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