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貸款信用保險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4 10:35:00

導語:企業貸款信用保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貸款信用保險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貸款困境嚴重制約了其發展,本文從與傳統的解決中小企業貸款困境的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視角出發,擬通過開發一種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險的新險種來降低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改善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上的資信信息甑別機制,從而降低商業銀行貸款面臨的信用風險,通過優化中小企業貸款融資的外部環境來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經濟貢獻及其貸款困境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工業產值占60%,實現利稅的40%和出口額的60%,中小企業安排就業占75%,提供新增就業機會占80%以上。此外,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管理層次少,經營靈活,比較適宜創造性勞動及創業。作為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的搖籃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推動新科技革命的發展、新興行業和部門的創建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開拓性的作用,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型轉變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凸現出中小企業在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為各國政府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我國己逐步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制定了一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日益公平的外部環境。但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資金短缺是普遍存在的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之一。資金不足致使中小企業新產品開發資金投入不足、市場開拓力度不夠、信息獲取條件有限、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固定資產難以更新等一系列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因此,解決資金問題是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

二、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險的作用與意義

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險是保險公司通過保險的方式保證債務人債務的履行及保障債權人實現債權的一種措施和手段。其基本職能是通過保險的方式為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架起一座信息橋梁,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惜貸的現狀。因而,開發貸款信用保險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一)貸款信用保險有利于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和融資能力

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信用等級不高的問題使得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對中小企業的資格條件和抵押擔保條件要求極其嚴格,限制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信用等級低也阻礙了中小企業潛在資金需求向有效資金需求的轉化,使其資金需求停留在較低水平上,融資規模難以擴大。貸款信用保險則有利于增強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二)貸款信用保險可以增強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信心

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推進使商業銀行越來越注重資產質量及貸款安全,這也造成銀行對中小企業放貸規模縮小。通過由中小企業投保貸款信用保險,使銀行貸款多了一個風險承擔者,相對降低了銀行的貸款風險和管理成本,使銀行愿意提供更多的貸款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貸款信用保險可以通過降低貸款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

貸款信用保險的作用在于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在貸款信用保險中,債權人對債務人能否履約缺乏足夠信息,但對保險公司的履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提供貸款信用保險的保險公司作為一個以信用為其服務內容之一的機構,以其對債務人履約能力的深入調查和了解為基礎來向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信用保險,從而通過提升申請貸款企業的資信改善了貸款交易雙方間的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保險公司由此承擔了被保險中小企業的違約風險,但保險公司可通過專業的資信調查來獲得被保險企業的信息,使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企業間的信息基本對稱,同時通過大數定律來分散個別企業的違約風險。因此,保險公司經營貸款信用保險使當事人三方中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企業間及銀行與貸款企業間信息對稱,從而使市場交易效率得以很大提高。銀行擴大了貸款規模,實現了規模擴張和收益增加,企業降低了融資成本,資金籌集難度降低,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保險公司也從貸款信用保險中獲得了發展。

三、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險的本質及其信息經濟學基礎

(一)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險的本質

我國現行保險實務中的信用保險是指:在商業活動中,一方當事人為避免另一方當事人的信用風險,作為權利人要求保險人將另一方當事人作為被保證人并承擔由于被保證人的信用風險而使權利人遭受商業利益損失的風險。可見,這種信用保險實際上是立足于債權人的立場,在保障債權人的授信損失,而非立足于債務人的立場,真正保障債務人的信用損失,維持債務人的資信評級。而且從這種信用保險的保險標的、保險利益歸屬主體、損失填補的對象分析,該保險完全針對債權人的授信損失而非債務人的信用利益。因此,現行保險實務中的信用保險實際上是一種保障債權人利益的授信保險,而不是保障債務人信用利益的信用保險。

本文所講的貸款信用保險是真正意義上的立足于債務人的保險,目的在于維持債務人信用評級及債務人將來的付款承諾的信用不發生損失。其定義為,當特定事故發生,致使債務人有信用評級降低等信用減損的可能性時,由保險人負擔保險給付,以維持債務人的信用不減損并維持債務人原有信用評級不致下降。

(二)貸款信用保險的信息經濟學基礎

在市場交易活動中,當經濟主體為實現特定的經濟目的而出現信用不足時,客觀上需要信用增級以減少和避免信用風險,確保信用補償,或在信用不能清償時仍能取得補償,以使交易能夠順利進行,從而使信用保證和保險的產生和發展成為必要。中小企業與貸款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貸款信用保險得以產生的根源之一。在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過程中,因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能否履約缺乏足夠信息,造成銀行與中小企業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提供貸款信用保險的保險公司出現后,銀行與企業間交易的成功取決于貸款信用保險實現的兩個條件,即銀行與保險公司間的信息對稱及保險公司與企業間的信息對稱。只要保險公司的資信及經濟實力足夠強,銀行便可認可保險公司的履約能力,而保險公司通過專業的資信調查與評估后認可中小企業的履約能力,由此可以實現銀行與保險公司間的信息對稱,保險公司經過調查和評估也與企業間實現了信息對稱,于是保險公司成為銀行與企業間的信息橋梁,使銀行與企業間的信貸交易得以順利進行。貸款信用保險的經濟學意義在于完善市場信號甑別機制,修正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增進市場信用,促進交易的完成。

銀行與貸款信用保險公司之間信息的對稱,即銀行對貸款信用保險公司信用的認可是中小企業借貸行為能否成功的前提。因此,只有資信度高、運作規范、確有履約能力的保險公司方可經營貸款信用保險。同時,貸款信用保險公司可通過建立專項貸款信用保險風險基金并存入銀行。在這種方式中,銀行通過對基金存款的實際控制確認了保險公司提供貸款信用保險的資質和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銀行與貸款信用保險公司間的信息對稱。

四、借鑒國際經驗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困境問題

為解決我國中小企業的貸款困境,我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從直接融資方式看,我國引入了國外的“風險投資基金”操作方式,但實踐下來效果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需要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吸收資金,以充實自己的力量,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的股權交易則成為其必然選擇。然而,目前風險投資和民間投資的規模小、方向偏;證券交易市場有指標分配和上市額度限制;專用的“二板市場”和相關的各類技術交易市場尚未建立;企業持股人還不能進行股權柜臺交易等等,都使得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資本流通體系不健全、資本市場不完善。此外,“風險投資基金”只青睞高新技術產業,而對廣大非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不感興趣。

從促進間接融資角度,我國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前幾年已成立了一些半官方性質的擔保公司,2001年下半年又締結了一個“中國擔保業聯盟”。我國已基本上建立了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核心的信用擔保、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結合的實踐模式,通過募集各類擔保資金解決了部分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但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信用擔保制度對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困難上發揮的作用。如多數擔保機構資金規模小,擔保能力有限,對于眾多缺乏資金的中小企業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況且多數擔保資金擔保期限短,而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則多為長期資金需求。同時,由于我國許多擔保機構保值增值能力較差,而且在擔保機構與銀行的協作中,擔保機構往往處于談判中的劣勢,承擔了過多的貸款風險。這些必然影響擔保機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指導意見》和各地擔保機構規定,貸款企業必須向擔保機構提供同等數額的抵押品,這種對反擔保財產的規定也使許多中小企業還是難以獲得貸款。

根據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用保險來規避貸款信用風險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困境的值得借鑒的新途徑。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商業銀行貸款大多通過不同形式取得貸款保險。如美國有90%以上的商業銀行參加貸款信用保險,日本為了發展中小企業,規定大銀行在經營健全化的同時,必須擴大向中小企業的貸款,以防止中小企業因資金缺乏而經營惡化。但由于日本中小企業存在信用下降的不良趨勢,為降低貸款信用風險,日本旭日銀行與東京火災海上保險公司合作,用貸款信用保險的方法來規避銀行無法收回貸款的風險。

我國針對中小企業開展貸款信用保險,對中小企業、銀行及保險公司來說皆大歡喜。貸款信用保險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緩解其貸款難的問題,同時為銀行信貸加了一道保障,解除了銀行的后顧之憂。此外,對國內正在快速發展的保險業來說,既提供了一個開展新險種的有效途徑,又無須增加額外的成本。因此,建議開辦“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險”,由廣大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投保,從而探索出一條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