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2 04:07:00

導語: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作用。文章以分析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歷程為基礎,指出我國現行養老保險體系已發展到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模式,進而建議應重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對居民消費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度改革居民消費影響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持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必備條件。基本養老保險亦稱國家基本養老保險,是一種最主要的養老保險待遇。其基本含義是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后,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主要用于保障廣大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歷程

我國原有的養老保險制度屬于“現收現付”模式,即將當年所收保險費全部用于支付當期應付養老金,沒有養老金的積累。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作為市場經濟體制重要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舊有的制度安排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需要,必須進行改革,實施新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國務院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用以指導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按照這些文件的精神,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開始由舊的“現收現付”模式向新的模式轉變。

2000年及其之后,先后下發了多個文件,改革創新了基金征繳撥付機制、宏觀監管機制、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個人賬戶實賬積累機制、繳費激勵機制、企業年金制、多元籌資機制和企業退休人員社會管理服務機制,養老保險基金收繳由“差額繳撥”改“全額繳撥”,社保機構對企業征繳養老保險費與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分離,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堵住了由企業拖欠和社保機構擠占養老基金的制度性漏洞,確保了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和基金安全。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在舊的國家—單位保障制度下,國家、單位包攬了城鎮居民的養老支出,在新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下,占社會保障主要地位的社會保險支出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后,國家的福利支出將大幅減少,個人支出將大幅增加,這對于習慣于政府、企業包攬的絕大多數城鎮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沖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支出預期,居民儲蓄意愿增強,消費傾向下降。已退休及將退休人員都在重重顧慮下謹慎花費,至于尚未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退休后收入沒有保障,則更不敢放手消費。現行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經歷了從單位保障到國家保障再到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模式的演變。所謂部分積累制,即設立兩類賬戶(社會統籌+個人賬戶),并將雇主和雇員的繳費分別放入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在養老金給付時則分別從上述兩個賬戶中按比例分配。同地區受益人從社會統籌賬戶所獲給付是相同的,但每個受益人從各自的個人賬戶中獲得的給付多少則不同。最終導致每個受益人養老金給付水平有差異。也就是說,在職期間參保時間越長、收入越高者,其所獲養老金給付就越多;相反,在職期間參保時間越短、收入越低者,其所獲養老金給付就越少。

部分積累制的籌資模式適當增加了個人責任,提高了勞動者的繳費比例,居民的個人賬戶積累將會替代居民用于養老和防止意外事故而進行的個人、家庭儲蓄。我國居民一向具有較強的預防動機和遺產動機,因此,較高的繳費率可能不會過多地影響人們的儲蓄,而只影響人們的消費。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人們在閑暇與收入的選擇上,往往更注重后者,上繳費用后,人們可能會通過多提供勞動而求得補償,從而加重就業壓力。而且,對于低收入階層而言,提高社會保障的繳費比例,會減少他們當期可供消費的收入量,減少低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可見,過高的個人繳費率不但影響個人的即期消費,而且對我國整個經濟的良性運行都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所以,與企業的繳費率一樣,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和工資水平下,個人的繳費水平也應該適度,不能超出職工個人的承受能力。

廣大農村居民缺乏社會保障,消費能力釋放受到抑制。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和國家財力的原因,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長期以來一直以城鎮居民為核心,農村居民向來較少感受到社會保障的安全可靠性。目前我國農村居民仍以家庭保障為主,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變革對農民消費需求影響較小,農村居民缺乏社會保障,從而對農民的消費需求產生了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

1.馬紅鴿.中國養老保險現狀與對策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

2.鄧大松,林毓明,謝圣遠等.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