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年金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意義
時間:2022-12-26 09:27:16
導語:職業年金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年金(occupationalpension)又稱“職業養老金”,是事業單位在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外,按照國家政策指導,依據本單位實際情況建立的一種養老保障制度。它既不是社會保險,也不是商業保險,而是一項單位福利制度。具有自愿參加、風險共擔、市場運營、國家免稅等特點。
二、職業年金建立的理論基礎及應用
在職業年金相關理論中,養老保障多支柱理論影響最大、最具實踐意義,它是世界銀行提出并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政府管理的養老制度是第一支柱,具有強制性和非積累制的特點;個人賬戶積累制的養老制度是第二支柱,由市場進行管理;自愿性養老儲蓄是第三支柱。三支柱理論提出后,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進行了大量實踐探索。美國由基本社會保險、職業年金、個人儲蓄型退休計劃構成的三支柱架構十分清晰;英國由涵蓋社會各階層的國家基本養老金、法定補充養老金和自愿性養老儲蓄構成的三支柱體系。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單支柱的養老保障模式。
三、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推進的難點
2014年10月,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結束我國近60年的退養制度。這次改革標志著我國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由“全覆蓋”向“公平可持續”轉變,在改革推進過程中存在以下難點。
1.觀念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特殊歷史時期,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養老保險改革無法同步進行,一直采用“雙規制”進行管理。養老保險改革過程中,事業單位職工往往認為其像“包袱”一樣,被國家“甩”向社會,產生強烈抵觸情緒。同時,職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還處在建立運行初期,不少人對其還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和認識,在思想上還存在顧慮。
2.退休待遇問題。養老金也稱退休金、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養老保障待遇。由于政府管理的現收現付制,受經濟波動和政府財政收支情況影響較大,我國企業職工退休金替代率僅為50%左右,養老保險改革,如何提高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替代率,確保事業單位退休職工收入水平不降低,完成“中人”合理過渡銜接,成為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3.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等保障體系,但從總體上看,不同類型的制度在保障機制、保障范圍和保障程度、待遇水平上還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克服制度體系的“碎片化”特征,統籌協調,完善保障體系的多支柱、多層次發展成為改革的難點問題。
四、職業年金制度對推動養老保險改革的意義
1.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職工養老金待遇。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方案出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改革前,事業單位職工由于擔心養老金替代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提前退休”熱議,在制度設計上,職業年金作補充養老保險,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事業單位通過建立職業年金,形成由基本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職業年金構成的養老保障模式,為整個社會公平穩定發揮作用。
2.有利于實現養老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面對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各國現收現付制的基本養老保險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職業年金依靠長期實帳積累和穩健的投資運作,以基金方式進入到經濟市場,由收益較好的基金公司精心經營和管理,實現基金的優化配置,實現與基本養老保險相互協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系統性風險和財政壓力,促進養老保障制度的持續發展。
3.有利于建立和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根據養老保障多支柱理論,要建立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必須在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建立科學有效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這在很多國家都進行了很好的理論和實踐驗證。建立和發展職業年金制度,對促進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雙軌制”并軌,縮小因退養制度帶來的差異,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的多層次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職業年金制度,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轉變觀念、保障和提高職工養老金待遇、建立和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等方面,對推動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作者:盧蕊 張園 楊恒民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
- 上一篇:統計局普法工作計劃
- 下一篇:統計局近期包村開展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