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探索
時間:2022-06-09 10:03:30
導語: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與法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畢竟二者屬于不同的社會調整規范,有著各自的調整領域。對它們的調整范圍界限不清的話,會導致社會評價標準不一,終將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法律與道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產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體系,道德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共同認識;
第二,在調整對象上,道德通過影響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調整外部行為,而法律則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為;
第三,在調整范圍上,道德調整的范圍幾乎覆蓋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相比較來說,法律調整的范圍就很有限了,法律調整的主要是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產生實在影響的行為和關系;
第四,在表現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觀念中,缺乏明確的標準,而法律是確定且邏輯嚴密的規范的集合;
第五,在調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們內在信念和社會輿論的譴責來發揮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道德與法律的沖突。大多數情況下,道德與法律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在實踐中二者發生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道德與法律產生沖突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法律與道德之間不是對等的關系。違法行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時,還要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而違背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規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統治階級通過立法的形式把體現本階級利益的道德準則上升為法律,從而維護統治的社會價值觀念基礎。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準則都變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這與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對道德變化的適應具有滯后性。道德觀念隨著物質條件的發展而變化,這種變化需要在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產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穩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時快速地作出相應地調整。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時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當時的主流社會道德。當道德與法律的步調出現不一致,二者之間的沖突就隨之產生了。
再次,由于道德本身的范圍是模糊的,當法律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概念闡述不清時,法律的強制力就容易與道德規則的約束力相沖撞,由此引發沖突。
對道德與法律沖突的選擇
當道德的指向與法律的規定發生分離時,擁有裁判權的法官到底該如何選擇,在社會上曾引發了無數爭論。筆者認為,在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不容置疑,道德以及其他規范應當服從法律;而在法律規則模糊不清以及無法涵蓋的領域,則是道德的用武之地。這是由道德本身缺乏客觀性和可實際操作性等限制因素所決定的,在缺少法律約束的條件下,擴大道德的適用范圍必然會引起評價標準的混亂。
結語
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是亙古存在的一個問題,但是,二者之間的矛盾并非是不可調和的。立足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道德的法律化是解決法律與道德沖突的問題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嘗試在現實中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將盡量多的合理化的道德納入法律的調節體系,立法時應盡量追求與道德的統一。
作者:袁靜娜單位: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
- 上一篇:突發情況看記者的道德素養
- 下一篇:傳統道德教育途徑與不足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