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及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時間:2022-06-22 09:39:33

導語: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及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及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融入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之中,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具有開拓創新意義,對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任務的實踐進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推進意義。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在理論灌輸方面,多呈現于課堂之中,影響范圍有局限性。傳統的理論式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實效性,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理論融合的方式,將從四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相關理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相關內容、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方式、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價值論述,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至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拓寬思路。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實踐;德教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教育學科從特點、方法入手,專家學者經多年研究探索,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說理教育、實踐參與、自我教育、輿論引導、隱性教育等[1]。隱性教育即為滲透教育,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做好思想滲透工作才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思想政治教育滲透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社會消極因素趁虛而入。既有來自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錯誤社會文化政治思潮的隱性滲透,也存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殘留下來的傳統陳舊迂腐思想,這些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因此進行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一)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內涵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應融入經濟、文化、教育、管理等等各方面工作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結合各項具體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1]148。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指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受教育者在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及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將道德建設內容內化為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外化為自身言談舉止、處事風貌,使個體符合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使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在接受教化的過程中發展健康心理。以多個個體的正確行為感染和傳播到大眾群體之中,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特點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特點,該領域一些杰出的專家們在其所著文章中均有總結。主要有以下幾個代表性觀點:王昌標在“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一文中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特點概括為廣泛性、無意識性和持久性[2]207。筆者認為持久性也可以概括為漸進性。余翠軍和楊青松在《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把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概括為漸進性、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和無痕性[3]20。無痕性也可看作是無意識性。以上觀點中可以提煉出學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特點的看法的共同之處,即漸進性和無意識性。漸進性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地、系統化地展開,自上而下,由淺入深,由內而外,由表及里,觸動受教育者從內心深處接受教育者所傳遞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弱化受教育者自身對新事物的對抗性意識。無意識性強調將教育內容無意識地寓于某個載體之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功能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功能,可以從其內涵中提取。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功能主要有創新功能、傳遞功能、促進功能、潛移默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具體領域運用會有更為廣泛具體的功能,以上提及的功能是其普遍功能。1.創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創新功能即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灌輸教育的傳統模式,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方法的創新和改善。理念新是在以教育對象為導向,不再一味地將教育者的理念生硬地要求教育對象接受。這種強行灌輸長此以往,教育對象會產生逆反心理,不但不會接受正確理念,反而會反其道而行。教育方法上,分為有意識教育方法和無意識教育方法。所謂有意識教育方法是指受教育者能直接感受到理論說教和理論灌輸的教育方法。現今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都是以此方法為主要教育形式的。無意識教育方法即指受教育者根本意識不到的一種潛在的、隱蔽的、愉悅的教育方法。也就是本文所提倡的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方法不會使受教育者明顯感受到自己處于被教育地位,被約束和壓制,有助于弱化受教育者被教化的不平衡情緒和自卑情緒。2.傳遞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傳遞功能是指教育者將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和行為標準以滲透教育的方式傳遞給受教育者,使其內化為自身思想外化為自身行為,以其正確的言行傳遞給其他個體的活動。因此也可稱傳遞功能為感染功能。傳遞功能區別于直接教育方式,直接教育方式受時間、地點、條件等因素的限制,而傳遞功能沒有此類限制。由于人類生存與生活于社會群體之中,人的實踐活動也不可能離開群體,因此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傳遞功能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影響群體思想行為的教育方式。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重要功能之一。3.潛移默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具有潛移默化功能。顧名思義,是指不能采取“速成班”式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的教育效果。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更是辯證唯物主義中事物發展的過程,需要反復實踐與堅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這關鍵在于長期堅持、滴水石穿,而不在于無時無刻都刻意去進行滲透教育。要善于抓住機會,在合適的時間點和氛圍下去滲透教育內容,是教育順其自然而不刻意為之。潛移默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最核心的功能。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及政府相關各部門都相當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對道德建設的內涵、方法、現實價值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看法、新理念和新思想。這些新看法、新理念和新思想完善擴充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在理論層面的架構和內容,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任務提供了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南。

(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涵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并不僅僅指某一項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而是由多種道德因素組成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其目的是使全體社會成員普遍自覺地遵守公民道德規范,建立和諧的社會道德秩序,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社會公德是基礎性的人類共同的生存與生活準則,是個體在與社會群體進行交往與實踐活動中必須恪守的思想和行為底線。隨著人們對公共生活領域的不斷開拓,對公共秩序要求也隨之增加;社會文明程度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而越來越高,對公民社會公德要求隨之增高。職業道德隸屬于社會道德規范領域,社會職業道德關系到社會存在、社會穩定、社會發展情況,職業道德也成為了社會道德建設任務的重點內容。家庭美德是社會道德建設任務的關鍵內容。“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美德是道德建設的有力保障,既貫穿于著每個家庭成員的成長過程的始終與發展軌跡的始終,也貫穿于整個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全過程。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方法

方法科學合理是高效落實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關鍵環節。方法用得對,才能做到提高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實效性。用對方法是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充要條件,方法精準高效,才能達到和諧美麗穩定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之路。1.繼承并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繼承發展”的教育方法曾明確指出: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4]14。道德修養的培育是從古至今中國人無比重視的部分[5]30。對于優秀的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我們必須繼承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要珍視發揚。新時代存在新形勢,我們在繼承優秀道德文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是否能與現代社會的思想文化相符,是否能在原始底蘊內涵基礎上賦予其新理念,為其注入新靈魂。新時代新征程需要新理念新發展。2.實施多方面滲透性教育無意識教育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方式。同樣原理,對于道德建設也必須從多方面滲透教育。家庭教育方面,應注重家風、家教培養。家長是人的第一任教師,一個人品質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直接影響。“家和萬事興”“治國必先齊家”,自古以來家庭教育就被列為首位。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和知識能力的實踐活動。在德育上應加大力度,從各個方面滲透德育內容,寓德育于課程中。社會教育方面,“懂廉恥,知禮儀”等優秀價值觀應滲透進社會群體之中,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

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方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個體的思想問題凸顯出浮躁、焦慮、迷茫、功利,個別領域出現道德滑坡。近年來,社會上“碰瓷兒”“救人被誣害”“見義勇為反被告”等負面新聞在大眾視野頻繁出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眾困擾和社會恐慌,逐漸形成了“不敢救人”“不管閑事”等喪失道德行為的后果。這也側面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迫切性。可見,滲透道德建設內容對于人們日常生活尤為重要與急迫。加強個人道德品德建設是基礎性工程,而實現個人道德品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就是運用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于道德品德建設實踐之中。

(一)滲透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是指存在于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于社會中的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公德是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條件,是衡量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進行社會公德教育,要大力提倡文明禮貌、助人為樂。對于向個體滲透社會公德教育,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鼓勵和教育人與人之間和諧友愛,互助團結,尊重他人個性與想法,尊重差異;另一方面,鼓勵和教育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自覺保護愛護公共財物,珍惜公共勞動成果,做到熱愛社會一切,敬畏、熱愛自然。

(二)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狹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在一定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一定職業特征的、調整一定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加強職業道德意識教育。職業道德意識主要包括對于職業道德的認識、職業道德情感、職業道德意志、職業道德信念等。一個人在工作領域,只有熱愛自己的工作內容,有自己的職業底線和原則,并且有崇高的職業信念才能在工作領域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

(三)滲透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是指人們在家庭生活中調整家庭成員間關系、處理家庭問題時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規范。家庭美德的內容: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要建設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必須樹立個人的家庭美德意識,就要鼓勵每一個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對待長輩,引導樹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觀念;對待親友,要樹立互敬互愛、尊重平等觀念。引導人們弘揚勤儉持家、勤勞勇敢、寬容和善的個人特質。

四、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價值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們有時不重視道德素質培育,對于自身的道德素質要求意識越來越淡薄。究其根源,是個人關于道德素質的思想意識的淡薄,乃至缺失。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方式將道德建設的相關思想傳遞給社會大眾,從根源上重建個人道德素質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有利于提高公民社會公德

公民的社會公德心的培育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近年來,社會新聞報道因公民的無社會公德心、無社會責任感,給社會發展帶來阻礙。更有甚者,已嚴重到了威脅他人的安全與利益。究其根源,是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缺失。只有在實踐中對公民滲透教育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利于社會發展、避免成為一個阻礙社會發展的個人,才能提高個人的社會公德心,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進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有利于增強公民職業道德

遵守職業道德,保有職業道德底線是現代社會每個勞動者都必須堅守的原則。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這五個方面都是勞動者思想道德素質在行為上的外在體現。只有對勞動者在勞動崗位中滲透公民職業道德教育,才能使勞動者將其內化為自身思想,外化為實踐行為。

(三)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有利于加強公民家庭美德

正如古語有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6]50家庭美德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只有每個家庭成員心中都有對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認知,家庭才能興旺和睦,家人才能互相愛護。只有將家庭美德教育滲透進家庭生活之中,在日常行為中關心彼此,維護家庭溫馨氛圍,才能使每個家庭成員在溫暖和諧的氛圍中將家庭美德融入內心,進而共同為“小家”的進步更努力,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

五、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是采用無意識教育的方式使教育對象自覺接受教育內容并內化為自身思想觀念,外化為自身舉止風貌的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需要合適的載體。載體必須是多形式多樣化的,其包括文化載體、管理載體、實踐活動載體、大眾傳媒載體等形式。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文化載體的一部分,社會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對人的影響是隱性的,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的影響是高度貼合的。所以,將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容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灌輸進教育對象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并不沖突。這一融合教育無形之中提高了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素質,從學生到勞動者,為提高全民道德修養水平,共建和諧美好社會打下了堅實而穩定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8.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7,195.

[3]王昌標.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6).

[4]余翠軍,楊青松.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5]陳澤環,馬天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青年自覺踐行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等講話的體會[J].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7).

[6]劉蓉(清).習慣說[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作者:王妍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