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道德建設對策分析
時間:2022-12-27 08:35:38
導語:企業道德建設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中國的企業也迅猛成長起來,企業的道德狀況日益受到關注。分析東南大學倫理團隊關于“全國道德發展狀況數據庫”(2007—2017),發現中國大眾對企業家、當地企業道德狀況評價表示比較滿意,但從企業責任認知評價和責任行為評價數據來看,企業的利益需求與責任擔當仍然是影響企業家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由此看來,個體道德意識的培育應成為中國倫理道德建設中需要重視的問題,針對此情況,我們應該提升個體對道德自律意義的認識,提高道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增強倫理道德對個人行為、人際關系的調節功能;同時,企業家的經濟活動也需要倫理道德的調節和規范,努力實現職業群體的群體道德和個體道德的共同進步。
關鍵詞:企業道德;道德建設;社會責任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中國的企業也迅猛成長起來,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認識由隱到顯,逐漸認識到經濟利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時對經濟利益背后承擔的責任義務也予以重視。當然,我們也看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金錢至上”的觀念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市場經濟對我國倫理道德有何影響呢?如圖1所示,59.4%的中國大眾表示有“積極影響”,25.5%的中國大眾表示“沒有影響”,15.2%的中國大眾表示有“消極影響”。可見,多數中國大眾對市場經濟帶來倫理道德的影響基本持樂觀態度,但實際上,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誘惑導致了多層面的利益與倫理沖突。如圖2所示,55.5%的中國大眾認為職業只是謀生的手段,缺乏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分析“全國道德發展狀況數據庫”(2007—2017)提供的數據,企業道德呈現出以下特征:第一,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在社會逐利的價值導向下,企業以追逐利潤作為發展的唯一目的,企業的行為必然容易引發利益與倫理的沖突。比如重產品數量輕產品質量,重發展輕環保,重私利輕公利。企業在發展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常常將利益與責任當作一對矛盾體,為了獲得更多利潤,往往會選擇規避部分責任,就出現圖3所說的“有道德認識,但不見諸行動”的現象。其實,企業需要在遵循經濟和企業經營規律中發展,承擔起利他人、利社會的責任。如果企業沒有良好的價值導向,熱衷賺快錢,最終也會喪失信譽,失去市場,從而失去生存立足的根本。第二,公眾對企業、企業家的道德評價要好于個體工商戶和商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的道德文化建設對個體道德行為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是企業家的道德素養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軟實力。企業的道德文化建設是助推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具有較高道德感的企業家會主動承擔起企業的經濟責任和道德責任,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培訓,因此,企業群體道德的建設對個體道德行為自然存在一定的約束力。不過,這個調查數據與美國學者萊茵霍爾德·尼布爾認為的“群體道德低于個人道德”不太相同。尼布爾認為“(1)群體的道德意識是由組成群體的各成員關于群體應采取何種行為的不同見解組成的,群體內的個人必須考慮群體其他成員的利益,因此個人的自我超越能力在群體中受到很大限制:(2)個人進入群體后,道德責任轉嫁給了整個群體或者分散了群體的每一個成員,因而削弱了個人的道德責任感;(3)維持群體自身的生存本能,驅使群體以自身利益為絕對價值,而不顧甚至損害其他群體的利益。因此,尼布爾的結論是,群體是邪惡的,個人才可能是道德的。”[1]萊茵霍爾德·尼布爾以基督現實主義道德為視角,“突出個體有超越自我去追求生命永恒性的能力,促使自身與其他生命共同體達到和諧。這種自我超越性在個體中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尤其是將理性和宗教作為個體在社會中的資源而言,都為個體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助力?!盵2]回到調研數據,問卷也對個體“道德感”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是只有33.8%的受訪者經常有道德感;13.9%的受訪者表示“在有監督的環境中或由別人在場時有,其他環境中沒有”;24.9%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但從來不做不道德的事”;27.0%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道德感的存在,只是憑自己的感覺和利益辦事。個體將道德責任轉嫁給群體,從而削弱了個體的道德責任感。個體受到群體道德的約束,因而體現出在群體中道德意識強,回到個體時道德意識下降的情況,這或許能解釋對企業群體道德行為的評價要好于個體工商戶和商人的評價。綜合以上分析可見,企業、企業家都有一定的道德認知,但在道德行為上有待改善和提高,調查數據為我們呈現了問題的一個側面,我們可以根據數據狀況的描述和理論分析,給予企業道德建設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培養個體道德意識,提升道德存在感和道德約束力
個體道德意識主要包含認知、情感、意志三個層面,只有三者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幫助個體形成較為穩固的道德意識。“認知是個體關于道德關系、原則的認識,內化、凝聚著個體對時代精神、人生目的、價值目標、個人利益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國家利益關系的理解,屬于理性的認知,是個體道德活動的指示燈;情感是在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對社會道德關系和道德現象的好惡的情緒反應,道德情感是反映個人在道德上的主觀態度、主觀道德立場;意志是個體克服一切阻力(如環境、條件、性格、習慣),向目標驅動的力量。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支配個體道德活動的完整的心理機制。”[3]道德認知的獲得一方面來源于外在社會教化,另一方面來源于人類精神的自律。外在社會教化形成個體的理性認知,從而指導個體的道德活動方向,個體也在自身的理解范圍內不斷調節。當然,正如黑爾所說:“‘善’一詞的主要功能是建議?!盵4]因此,道德的外在社會教化的主要功能也是建議、勸告,建議、勸告要內化為個體道德的主動選擇,還需要個體將之付諸實踐,并形成自律行為。“一個懂得道德規范要求的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只有從內心產生了高度的道德需要并付諸實踐的人,才稱得上是有德行的人,也才會產生道德意識的主動性、選擇性、創造性即主體性特征?!盵5]進一步探究道德自律,它和個體的內在需求是緊密相關的,因為道德意識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個體的道德判斷主要是受制于自己的主觀標準,所以,當個體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在道德情感上就會對對應的道德給予肯定;反之,當個體的道德沒有得到滿足,在道德情感上就會對對應的道德給予否定。而不同層次的需求會產生不同層次的情感,如義務感、自尊感、美感、榮譽感、良心感等[3]。當然,個體的道德情感并不是一種隨意的本能沖動,它是伴隨著個體道德認知而產生的,是個體對外在事件的判斷和評價,也是一種關于價值觀的情感體驗。個體的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在個體道德實踐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一系列的條件反射,即調動內心的道德熱情,在滿足個體道德需求和自我評價之后成為發揮個體主體性的心理驅動力。道德意志表現為個體在道德實踐中面對困難不放棄、仍然堅守自己的道德行為,是一種意志力的體現。個體通過強大的內動力,主動自我調節,充分展現出其主體性的力量。在個體身上,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個體首先通過學習了解道德認知,逐漸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行為,并以主體性的方式呈現出來,由此獲得了道德存在感,這種道德情感體驗又會促使個體不斷提升道德認知,形成可貴的道德意志品質。如果說道德認知還只是個體道德意識的起點,那么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將個體道德意識向所指引的方向發展,從而支配著個體的行為。因此,培育個體道德意識,就要給予個體道德認知的指導,體驗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的存在感,以此循環往復,形成道德意志,這樣道德對個體行為才具有主動約束力。那么,道德對個體行為的約束力如何?從本次調查數據看,只有近七成的中國大眾認為倫理道德對個人行為、人際關系具有調節能力,其余中國大眾認為倫理道德對個人行為和人際關系幾乎沒有調節能力。要增強倫理道德的主動約束力或者調節功能,關鍵是要認識到倫理道德作為道德自律的力量,認識到道德自律后對社會和自我的意義。一個“人人為我”的社會必然會造成社會失序、效率低下的狀況,只有“我為人人”才能更好地促進“人人為我”,形成和諧的社會秩序。個體道德意識在這樣的轉化過程中,即是對外在道德要求進行思考,然后反觀自身,進行精神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關照,個體自覺的道德行為一旦形成,即可以積極主動地調節個人行為和人際關系。所以,道德培育的關鍵是培養個體由向外探尋到向內求索,形成個體的自覺道德行為。企業家的個體道德對企業道德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企業家作為企業的核心領導者,其道德素養直接影響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因此,企業家應具備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有更強的道德主動約束力,運用自身的遠見、智慧去實現目標,有擔當,樂于承擔義務和責任。有道德良知的企業家,“不是簡單地被他們對社會需求的感知或憐憫之心驅使,而是擁有如何實現改良社會的愿景,并決心實現他們的愿景,且為之不懈努力。”[6]
二、經濟活動也需要倫理道德的調節和規范
一直以來,經濟學領域都在爭論經濟學與倫理學的關系問題。經濟學界認為經濟學是一門“價值中立”的科學,即“經濟學是由一整套客觀嚴密的演繹推理過程構成的純粹科學,它應該處于一種完全超脫價值立場的、摒棄價值判斷的‘中立’狀態,不能受社會價值尤其是道德價值的影響,不應當與研究價值問題的倫理學科發生糾葛?!盵7]這種觀點其實是在孤立地看待經濟活動。倫理學主要探討人際關系形成過程中應該遵循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調節利益沖突是倫理道德的重要功能。而經濟活動也是由一個個人去實施運作的,個體的經濟行為除了受到法律的硬性約束外,還應該受到道德規范的軟性約束,畢竟法律具有滯后性,這時道德的自律性應該發揮作用,才能共同促進經濟活動的良性發展。因此,經濟學家的研究領域應該由研究經濟規律擴展到研究個體的經濟行為,研究個體行為對社會的影響。由于個體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取向,其行為自然也應該受到道德規范的約束。另一方面,從經濟形態的發展過程來看,也體現出經濟倫理的必要性。經濟形態發展到商品經濟,人們逐漸從家庭走向社會,從熟人圈走向陌生人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加之商品經濟具有競爭特性,圍繞資源、利益展開的矛盾沖突增加,原有的家庭倫理規范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中,競爭與合作是辯證統一的,競爭性突破了自然經濟中人們的舒適區,讓經濟發展更有活力,人們更多選擇,但是盲目的、惡性競爭是需要避免的,市場需要通過合作走向良性競爭,合作即是經濟倫理的一個重要道德規范。因此,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和利益沖突,企業和個人都應該將“經濟人”與“道德人”相統一,摒棄單純自利的行為,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以“不損人”為底線,積極尋求合作,以利他的姿態發揮作用。
三、重視職業道德建設,推動公民整體道德素養的提高
經濟活動的深入伴隨而來的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對職業的道德要求也越來越豐富。恩格斯說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因此,“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工作或勞動過程中應該遵循的與其特定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范?!盵8]換言之,社會分工的細化導致職業的多樣化,不同的職業角色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標準來規范,讓職業者在社會要求的道德限度內行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的職業道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各行各業都建立起基本的職業準則和職業規范,并對職業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培訓,要求按照職業道德規范做事,但是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依然存在諸多道德失范的問題,由前面數據可知,有相當一部分受訪者對企業家、個體工商戶、商人的道德狀態評價不高,認為目前大多數職業從業人員只是將職業當成謀生手段,缺乏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因此,在職業道德建設中,要重視對職業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培育,并監督職業道德行為的落實情況,注意群眾的反饋建議,進一步推進職業道德建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在職業教育上,要以塑造職業人格為目的,幫助個體發展內在的自我。職業勞動并不是簡單的個體化的機械過程,它需要職業從業人員主動積極地投入,并努力進行創造的過程。職業教育也不是簡單的技能指導,而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為目的,即職業教育除了要教授給職業者所需的生存技能之外,還需要塑造職業者的職業人格。理想職業人格賦予個體良好的職業倫理道德、高度的職業角色認同和強烈的職業信念。職業教育的實質即是要培育個體形成良好的職業人格,使個體自覺認知到工作的意義,并將工作視為自己人生規劃的一部分。只有這樣,個體在職業活動才能更投入,“更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提升技能,追求更好的產品品質和服務品質,從職業活動中得到愉快的體驗。”[9]職業教育幫助個體實現道德意識的覺醒,但是個體道德意識的覺醒并不代表現實中職業道德的良好,因此,加強職業道德建設還需要厘清職業道德的一般性要求和專業性要求。職業道德的一般性要求,即《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所要求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的專業性要求即某一具體職業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比如教師行業有教師道德規范,商業領域有商業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當我們做到職業道德的一般性要求之后,還需要遵守行業的專業性要求,職業道德的一般性要求體現在專業性要求之中,同時專業性要求以一般性要求為基礎,這才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
四、企業要勇于承擔起社會責任,企業家需要具備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作為企業的重要管理者,應該重視涵養自己的道德素養,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從經濟倫理的角度來理解企業和企業家精神,可以將之定性為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倫理道德觀念,它一方面是調節人們經濟活動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另一方面也是主體把握社會經濟生活的實踐精神?!盵10]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并不把賺取利潤作為企業的唯一目的,而是認為企業也應該具備道德感,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已經不是各個部門的簡單相加,企業要對員工行為、公司決策及其決策結果負起責任。同時,企業中的個人要為企業利益最大化服務,甚至個人的道德責任遠大于企業,因為在遭遇復雜的倫理問題時,只有個人而非公司才能進行負責任的思考。企業、個人之所以會從事不當行為,原因是他們為完成公司目標而不擇手段。因此,企業在企業倫理和制度設計上都要考慮如何約束自身和制約個人,在此思考上,企業應以誠實、公正、誠信作為企業信念,并以責任擔當作為制度設計的價值導向。以責任擔當為制度設計和價值導向,相對應的,管理者也應當具備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指企業家具有創新精神,富有社會責任感,企業發展并不是以賺取利潤為目的,而是思考如何以創新方式解決企業、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的共同繁榮。他們具有遠大志向和抱負,能將經濟利益、社會利益、責任三者很好結合,彼此相連,互相依靠。以社會企業家為例。社會企業家與商業企業家同為企業家,二者都致力于實現自身的遠大的理想,都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但社會企業家不同于商業企業家,二者動機有所不同,商業企業家意在經濟上獲取最大利益,社會企業家意在造福社會。當然,商業企業家可以為社會企業家提供資金支持,也可以用一部分資金進行公益事業。社會企業家要學習商業企業家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以實現社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商業企業家要學習社會企業家的包容和關懷,形成自身的企業文化,為企業穩定經營創造環境,社會企業家的引領作用也是應當學習的。簡言之,雖然社會企業家和商業企業家在社會經濟領域的作用相輔相成,但是社會企業家為社會服務的意識更強,積極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幫助困難群體,擁有環保理念,希望最終改變人們的行為模式和觀念,并將理想傳播到全社會,形成社會影響。另外,企業家不僅需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還應具有綜合的能力素養,以應對繁雜的市場利益沖突。企業家可在調查了解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新的市場機制,探尋資源整合來實現發展愿景。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全國道德發展數據庫”(2007—2017)的數據,可以了解當前企業和企業家的倫理道德狀況。受訪者對企業家、當地企業道德狀況評價表示比較滿意,但從企業責任認知評價和責任行為評價數據來看,企業的利益需求與責任擔當仍然是影響企業家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由此看來,個體道德意識的培育應成為中國倫理道德建設中需要重視的問題,針對此情況,我們應該提升個體對道德自律意義的認識,提高道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增強倫理道德對個人行為、人際關系的調節功能;推動職業道德建設,規范市場經濟行為,從而促進公民整體素養的提高;同時,企業家的經濟活動也需要倫理道德的調節和規范,努力實現職業群體的群體道德和個體道德的共同進步。
作者:張麗蘋
- 上一篇:如何加強企業政工隊伍建設框架
- 下一篇: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分析研究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