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10-21 09:23:35
導語: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取得,亟須回應時代訴求。探索“互聯網+”背景下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新路徑,推動雷鋒精神存在狀態的樸實性,教育方式的靈活性、教育內容的層次性是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的價值引領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表現,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新型教育理念傳播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互聯網+;雷鋒精神;青年學生;道德教育;路徑
半個世紀以前,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個人和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成為當時道德教育的主流代表。半個世紀以后,在“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時代背景下由于雷鋒精神內在價值和道德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根本意義上的契合性,我們依然有必要明確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的存在狀態,探索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思想教育的新路徑,以雷鋒精神來引導公民的價值選擇,這對當今社會思想的發展,尤其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互聯網+”背景下雷鋒精神存在狀態樸實性
因時代條件限制,過去以雷鋒為代表的道德楷模在單一的宣傳方式下獨撐道德天空,自上而下的說教更使扎根于現實生活的青年學生感到與榜樣有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容易使青年學生的心里產生不相信自己力量的思想,產生自卑感,他們很容易覺得努力也白搭,反正理想也實現不了的道德怠惰心理。這反而會阻礙學生的道德實踐和道德教育思想的傳播,不利于青年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互聯網+”的推廣,信息傳播大眾化和便捷化,使這個時代有“萬物萬聯,共通共享”“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1]的特點,這更是打通了過去閉塞的消息流通渠道。社會溝通方式的多維化有條件使青年可以自下而上的,有針對性的,自主的學習切合實際,可做參考的道德標準。這一客觀的社會存在要求我們通過弘揚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進行教育時,必須在把握雷鋒精神本質的基礎上重新定義雷鋒精神的存在狀態。雷鋒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絕不可以在以一種太過光鮮亮麗,有太多宣傳效果的無法觸及人物出現。現在網絡背景,青年學生接觸的道德典范數不勝數,只有更加具體和樸實的,適合他們成長階段的道德形象才更容易被接納和學習。而雷鋒精神之所以能被一代代傳頌其最根本的價值在于其樸實性,所以,在新時代的感召下,我們對雷鋒精神存在狀態的定義應該更“接地氣”。雷鋒是青年的代表,是一名普通的戰士,是共和國的一位普通公民,是普通百姓。《重讀雷鋒》一書中說,雷鋒“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實,正是大量的人人都可以做的小事,而讓普通人更清楚地辨明價值坐標,找到價值追求與價值實現的途徑。[2]雷鋒精神中這種微小的向善的力量就是現實生活中樸實的存在,并且這種存在由雷鋒到白方禮老人再到感動中國的一個個普通個體的存在發揚光大,使社會公民,尤其是青年學生更能真實的感受到“不以善小而不為”正義所在。“理想生活和道德美的光輝榜樣不應使人目眩,而應給人照亮前進的道路,把每個人自己生活中一切善的惡的東西都清清楚楚指出來。對道德美的贊賞能促使人們渴望看到自己身上的美,感到自己是道德完美的人。這是常常被人們忘記的教育規律。美本身能影響人的心靈,而不需加以評論。[3]雷鋒精神的樸實化不是對他道德力量的消解,而是對他本質的再現,更加有利于雷鋒精神深入每一個青年學生的心靈,找到自己的道德訴求,在自身實際范圍內得以實踐。
二、“互聯網+”背景下雷鋒精神教育方式的靈活性
“互聯網+”無疑是是一場技術革命,與特定時代的社會功力需要相關聯。這一方面為公民帶來了更加便捷的現代化生活,一方面也帶來了大量的人文關懷訴求。雷鋒精神作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是青年學生必須的道德補給。但“道德具有復雜的精神性”,“與人的情緒體驗是有密切聯系的”,特別是“作為個體現象的品德,其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制約”。[4]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個性心理品質層次的非智力因素“對德育工作起到啟動和強化作用。”[5]這些個體素質的差異,決定直接的道德教育很難從根本上使學生產生精神共鳴,進而透徹理解以內化,保證正向的精神力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導向作用。所以在傳承雷鋒精神的道德教育中要充分注入對受教育者的人文關懷,在對教育對象的整體素質和普遍訴求有把握的基礎上,從滿足最低層次的人文關懷起,在提高青年學生人文素養的過程中,通過強化受教育者對雷鋒精神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情感上的認可,并由此達到道德自律及對自身的肯定,從而促進雷鋒精神內化為個體品德并具有相當穩定的持久性。“互聯網+”為社會帶來的兩面效應需要將人文關懷融入到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的活動中,更有利于使受眾感受到道德行為帶來強烈、正向的情感體驗,利于雷鋒精神的普及和長效作用,也有利于青年學生整體人文素質的提高,杜絕在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狀況下精神空虛的現象。“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千古諺語以及雷鋒為人民服務后迷人的微笑都表明,道德實踐對道德行為主體的發展有積極意義,也有益于保持道德行為的持久性。“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提供了突破傳統意義的道德實踐方式,也從虛擬角度擴大了道德實踐場所,客觀上為道德主體進行道德行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雷鋒精神作為社會價值的存在,在二元論理論角度談,本身也包含道德實踐的要求。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發展訴求下,雷鋒精神在發揮其對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作用時,不能忽略對青年學生實踐方式的引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主體能動性是體現在實踐基礎上的,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使人成為了“能動的自然存在物”。[6]這種人的主體能動性首先包括主觀能動性,即不一定要求付諸實踐的意識或精神能動性。在“互聯網+”背景下,高密度的信息傳播使青年學生的這種主觀能動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所以在對青年學生進行實踐方式引導時,務必注重引導學生在觀念層面對雷鋒精神的認同,幫助學生在了解雷鋒精神核心價值基礎上對包括網絡和現實不同境遇中,他人道德行為的正確的判斷和評價,這樣可以保證青年學生在不同的層面上不同程度地規范自己的道德標準,為道德實踐提供前提性的準備。除此之外,人的主體能動性也包括實踐能動性,即必須付諸實踐才能實現。新的時代背景,對雷鋒精神力量的發揮不能離開現實環境的實際行為,但也不可忽視網路實踐場所的存在,“眾籌”、“網絡公益”等多種多樣的網絡公益需求都需要雷鋒精神道德教育功能的發揮必須思考具備更加靈活的方式,在新技術的支撐下,實現“互聯網+雷鋒精神”新路徑的探索。“人類道德的存在價值和運作方式,決定了道德必須由外在規約過渡到內在自覺,惟其如此,道德才稱之為道德。而道德內化的完成,僅僅停留于‘知’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篤信道德,把道德變為人的情感需求,才是真正的道德內化。道德情感不是為了功利而對道德要求的被動服從,而是對道德生活的深切感悟和體驗。”[7]“互聯網+”背景下雷鋒精神教育方式靈活性的探索是實現雷鋒精神內化的關鍵,是保障雷鋒精神永久性的有限手段。
三、“互聯網+”背景下雷鋒精神教育內容層次性
柯爾伯格通過分析實驗,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從道德認知發展的角度可以將道德判斷的發展劃分為三水平六階段,基本的道德價值、終極價值在個體身上會因不同個體所處不同的道德發展階段或水平而有不同的表現”。[8]青年學生因原生家庭的差異,地區環境的影響、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客觀條件限制,其道德水平的提升路徑有顯著不同,這導致不同的青年有不同的道德水平提升訴求。在這樣的問題道路指引下,雷鋒精神在發揮其教育作用時,首先應該進行類型分析和歸類,例如,城市青年學生更多的需要學習雷鋒精神中勤儉節約,樂于分享的優秀品質,而農村青年應該涉獵雷鋒精神中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踏實的情操修養。這種類型的劃分需要教育主題必須了解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必須在掌握真實數據的基礎上進行,而“互聯網+”的顯著特點就是數據的采集和反饋,這既為雷鋒精神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新的挑戰。雷鋒精神的教育主題必須利用現代化的數據媒介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對教育客體進行類型歸類,然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又會有的結果教育數據的產生,傳統的教育方式無法對結果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導致教育活動容易產生斷層,新媒體技術下,教育主體可以對結果數據進行收集和再分析,以此可以形成封閉的教育鏈條,保證教育質量的提高,具體的運行圖示如下: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是青年學生提升道德水平,擔負祖國重任必須具備的品格,在新媒體時代,對雷鋒精神再次闡發,是時代的召喚,也是雷鋒精神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中國夢所必須的精神給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_3.htm,2015-12-20.
[2]重讀雷鋒編委會.重讀雷鋒[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3][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勵群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楊韶剛.道德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39-40
[5]李景山.論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對德育實效性的影響[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167
[7]李建華.道德情感論——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一種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美]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魏賢超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P95-134)
作者:劉蕓暄 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插花藝術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
- 下一篇:德孝文化學校道德教育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