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學生生活引領與陪伴研究
時間:2022-06-03 04:08:24
導語:道德教育學生生活引領與陪伴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道德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校生活,更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生活。道德教育對學生生活的引領與陪伴體現在通過道德教育建立道德信仰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正向理解,通過傳授道德規范形成學生生活行為的基本準則,通過幫助學生提高道德覺悟拓展學生未來生活發展空間,通過加強學生道德習慣的培養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生活模式,通過引導學生道德意識讓學生擺正生活態度。
關鍵詞:道德教育;使命;學生生活
道德以自身特有的“應當”和“不應當”解讀了人的生活,呈現了人之為人的本然的、根本的存在方式,提供了合乎人的本質屬性的發展路徑。因此從根本上來說道德教育目的是引導人以存在的方式來生活,通過改變人、提升人,最終促成人的生活改變和建構。
一、道德教育對學生生活的引領
1.建立道德信仰,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正向理解
對于學生來說,其對于生活的建構,首先在于對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之上建立的生活信念。從生活理解上來說,過有質量的生活,使生活更有意義、更幸福是個體對生活的永恒追求。但在實踐生活中,有的人不夠豁然達觀,也有的人困于生活無法解脫,還有的人紙醉金迷使生活失去意義等等,生活境界高的人即便生活清貧依然活得自得其樂,抑或是在榮華富貴中不忘初心。生活境界是對生活的理解,擁有不同的生活境界,對于世界的看法和態度就不一樣,生活境界如同照相機的濾鏡,有什么樣的濾鏡,對于生活的認知就會怎樣。而這種生活認知正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心態和行為方式的根源,是個體提高生活質量水平的關鍵。生活境界是生活的體悟,道德是生活境界提升的籌碼,要抬高學生的生活境界,使學生擁有更理想的生活狀態,就必須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訓練。對于這種訓練的實施,一方面是理論方面的闡釋,即通過不斷的道德理論學習,使學生對道德理解更加深入,強化學生道德意識的同時,用道德擴展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是建構道德氛圍,即在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建構道德氛圍,如道德格言裝飾、道德行為實踐、道德故事詮釋等,都是在學生周圍形成道德環境,使學生更多地接受道德熏陶;最后是對學生的道德實踐要求,即對學生在學校家庭中的各種實踐活動進行道德要求,要求學生必須按照道德方式行事,以學生的道德實踐,增加學生的道德體驗。道德是個體對自我的跳出,在重復不斷的道德訓練中,學生便會形成道德眼光,學會用道德視角去認識生活,最終使學生對社會生活有更為深刻的體驗,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水平。
從生活信念來說,生活信念是引導學生生活發展的指南針。道德是人內在的精神追求,是人的精神自律,道德信仰是人們根據道德對人們的生存發展價值而產生的對道德的尊崇與信奉,并由此形成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標[1]。道德教育在教學生建構生活的過程中,首先便是以道德信仰提高學生的生活認識,引導學生找到準確的生活信念。對于道德信仰的建立,首先,幫助學生建立道德概念,這個概念的建立可以通過道德理論解釋和行為實踐示范兩方面來進行,如道德概念解釋、道德行為示例都可以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道德意識,促成學生的道德理解;其次,是闡釋道德意義,道德對于個體的生活意義至關重要,但在實踐中卻往往被忽略,要加強學生對道德的肯定意識,就需要在學生具有道德意識的基礎上向學生闡釋道德意義,如道德對于人際關系建構的影響,道德對于個體生活秩序建構的影響等,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道德意識,道德是一個既簡單又抽象的概念,對于這種道德意義的闡釋,以生活來例證相對而言更有說服力;再次,是激發學生的道德向往,在教育實踐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展示道德生活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道德向往,如雖然當下路不拾遺的生活幾乎不存在,但是體驗路不拾遺的生活對于個體有很大的吸引力;最后,是增強學生的道德信心,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社會道德淪喪成為大眾的共識,新聞中各種不斷突破民眾道德底線的實例使得很多學生對于道德發展相對悲觀,而從根本上來說,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技術如何先進,道德都是社會良性運轉的基礎,也是個體坦然立足于社會的根本,在道德教育實踐中可以從社會發展的本質、人的需求、道德的功能各方面闡述道德的必要性,增強學生的道德信心。道德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堅定學生的道德信念,學生便會基于道德生成道德人格、道德理想,最終形成正確的生活信念。
2.傳授道德規范,形成學生生活行為的基本準則
道德是社會公眾公認的隱性社會行為規范,是一種內心的自覺。進入社會的個體必須要掌握相應的道德規范,才能在自己意識觀念中形成道德尺度,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知道事情的分寸在哪里,即讓個體具有什么意識,明確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責任[2]。雖然當前的學校教育也涉及到這一點,如要求學生尊老愛幼、不隨地吐痰、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等,但是這樣的教育并不覆蓋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也缺乏具體的操作細則,從而造成了學生對于道德規范的掌握不夠全面,這使得個體可能對父母有孝順的心意,但是并不知道該如何孝順;或者是知道應該遵守社會公德,應該具有職業道德,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做才是遵守社會公德,如何做才算是具有職業道德等,這使得學生對于各種生活事務的處理往往難以做到有禮有節,得到別人的認可,直接影響個體的生活進行。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須要向學生傳授道德規范,明確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尺度。首先,要向學生厘清基本道德原則,如公平原則、誠信原則等,社會生活復雜,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不同社會領域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則,掌握了這些原則,學生就能從根本上把握道德的要義,在社會生活中就可以在不同環境下隨機應變,使自己的行為始終在一個道德的范疇內;其次,要向學生普及全面的社會生活道德規范禮儀,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不同社會情境適用不同的道德規范,如職業生活中的職業道德、公共場合中的社會公德、家庭生活中的倫理道德等,學生掌握越多的社會道德規范,在社會生活中就越不會道德失范,更容易得到大眾的肯定。
二、道德教育對學生生活的陪伴
1.建構學生道德意識,讓學生擺正生活態度
社會生活是復雜的,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各種角色,在家庭中是父母、子女或者是姐妹兄弟,在工作中是老板、下屬或者是客戶,在社會中是朋友、消費者、商家、鄰居等,各種各樣的角色充當使得每個人的社會關系都錯綜復雜,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游刃自如是每個人的愿望。但在實踐中,人們會疲于各種社會關系處理,要么是話難說,要么是事難做,這使得個體難以很好地扮演各種社會角色。道德教育就要引導學生培養合理的道德意識,端正學生的生活角色態度,如友情關系中的誠信意識和義利意識,以及親情關系中的責任意識等,在各種道德意識合理引導下,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角色扮演相應便會輕松許多。對于學生道德意識的引導,首先是讓學生明確自身在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即對于個體來說,其在社會生活中并不僅僅是自己,還是其他各種社會角色的扮演者,只有明確這一點,個體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突破自我,全面考慮到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充當。其次是對各種社會關系對應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不同社會關系有不同的權利義務要求,對于商家來說,營利是目的,但是要承擔一定的商品質量保證義務,也要擔負讓消費者舒心消費的責任;對于朋友來說,有忠誠的義務;對于親人來說,有贍養老人、扶助手足、撫養孩子的責任,等等。個體只有在明確了自身在社會關系中的責任義務時,才能在各種社會角色扮演中承擔相應的責任義務。
2.加強道德習慣培養,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生活模式
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道德習慣來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生活模式。這里所說的道德習慣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待人接物誠懇,誠實守信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按計劃學習、獨立鉆研,務求甚解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勤儉樸素、起居規律,獨立自理等。對于以上道德習慣培養推進,一方面要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如在行為習慣上,要求學生出行要和父母打招呼,回家要說“我回來了”;和他人說話時,要端正姿態盡可能地專心聆聽等,或者是在生活習慣上,要求學生必須要在幾點鐘起床、幾點鐘睡覺、起床后疊被子、用完東西要放到原處、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等。通過具體的道德習慣要求,使學生在生活、學習等方面能夠有一定的行為舉止規范,在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時,對于自身的言論行為能夠有一個基本的度量標準,知道什么事情合理,什么行為逾矩,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行為言語很容易舉止得體,進退有度。反之,如果沒有進行合理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便會毫無節制,從而形成作息不規律、生活學習無計劃等問題,最終使得生活模式的建構毫無章法。另一方面要促進家庭教育和社會方面的配合,家庭是學生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成員的言語行為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道德習慣,社會方面各方面的環境條件也是造就個人道德習慣的重要因素,如社會活動中用語的粗俗化,會使學生在不自覺中形成不當用語,因此在培養學校培養學生道德習慣的同時,還要盡可能地進行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銜接,使學生周圍的家庭、社區等方面形成一個統一的道德規范標準,保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環境一致化,通過周圍環境的協作,促成學生道德習慣培養的系統化。最后,還需要通過道德課堂構建為學生道德生活實踐提供樣本,學生的道德習慣培養和道德意識培育由實踐促成,這里所說的實踐包括學生的生活環境,也包括學生的學習環境,課堂是學生最常見的學習生活情境,發展道德生活課堂可以為學生樹立生活實踐的標本,使學生通過樣本的影響,在生活中道德實踐更加合理,推動學生的良好生活。
對于道德課堂生活的建構,首要是教師的道德言行,教師在課堂中要遵照道德規則來教學,無論是在言語、行為、著裝、妝容等方面都要合乎道德規范,如對于學生的課堂交流,要用“請”和“謝謝”,在服飾妝容方面做到端莊整齊,在坐姿和站姿方面保持儀態大方等,教師的講課聲要宏亮但是要避免聲嘶力竭,以教師的道德行為建構學生的道德實踐模板。其次是課堂氛圍上,要求學生可以熱烈談論但是不能大聲喧嘩,學生之間可以正常交流但是避免推搡扯,另外教師和學生交流要和顏悅色,最終使得課堂氛圍始終在一個適度的范疇內。最后在課堂布置上,桌椅板凳要整齊干凈,教學用品也要有次序擺放,黑板報要清晰整齊、美觀大方,其他課堂標語的懸掛和張貼都要有條有理,課堂地板要干凈避免有痰跡等。簡單而言,道德課堂生活即通過教師、學生、課堂環境等要素的合理適度,使課堂具有學習氛圍但是又不至于喧鬧繁雜。課堂中教師的言行示范可為學生樹立生活中的道德實踐模板,而課堂中道德生活的氛圍可以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同樣以此環境標準來判別環境優劣,學生之間的道德交往也為學生的生活交往進行了示范,道德課堂生活的發展為學生的道德生活實踐提供生動直接的樣本。
3.幫助提高道德覺悟,拓展學生未來生活發展空間
高爾基曾經指出,一個人的追求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越有利。反過來說就是“有才無德,行不遠”,因此康德才提出“像仰望星空一樣仰望道德”。對于學生來說,必須要突破自我的小天地,才能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這個前提就是提高學生的道德覺悟。這里所說的道德覺悟是指學生對道德的認知水平和思想高度,對于這個道德覺悟的提升,首要的前提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識,然后讓學生對道德進行體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結合實例來對學生進行道德啟發,如結合歷史上的名人事跡來引導學生去追尋道德源頭,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名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其自身的天賦、努力公不開,也歸功于個人的道德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學生自身去實踐道德,然后在道德實踐中去感悟、學生自身在實踐中體會到道德的快樂,并由于道德開道獲得更多收獲時,學生會對道德有更多認識,而相關認識也會更加深刻。在教師引導學生的道德覺悟不斷提升時,學生的思想空間越來越廣闊,學生的生活空間無形中也會得到拓展。
一個人的道德狀況反映著個體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也制約著個體生活方式的選擇、生活角色的認知、生活習慣的養成、生活空間的拓展等。道德教育會影響個體的道德狀況,因此道德教育的進行實質上就是教學生建構生活,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抓住道德教育的要領,設置針對性的道德教育任務,最終把道德教育從形而上的意識層面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生活,使道德教育和學生生活需要結合得更加緊密。
作者:戴觀波 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技術經濟分析
- 下一篇:新時代產業經濟轉型著力點探析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