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探析
時間:2022-10-22 02:54:21
導語:高校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增強實效,是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不斷產生新變化,提出新要求的常論常新的“新話題”,更是一個推動落實立德樹人的“好話題”,有必要常談常論。高校作為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需繼續以師德、文化、機制、環境、實踐為導向開拓新思路,切實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
公民道德教育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舉措,大學生是全民的縮影,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立德樹人之基。切實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效是深化素質教育的歷史追求與培育時代新人的現實訴求的聚焦點,對于培養和造就時代新人、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一、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的時代價值
(一)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潤滑劑。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其中明確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任務,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立足于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下的新時代,從國家層面再次強調了公民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同時也為新時代如何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與時俱進的理論指南和實踐方略,從而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添磚加瓦。(二)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助推器。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要解決大學生個人的品行養成問題。民族偉大復興是要解決我們的民族從哪來?到哪去?等問題。沒有前者就難有后者,我們必須深刻認識這幾個問題。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傳統美德不斷弘揚推廣的光榮史。復興是中華民族的“同心夢”,必然離不開“有德之大學生”“有德之民族”。就現時代來看,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必定是長途遠見。全心全力、持之以恒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效,培養“有德之大學生”,造就“有德之民族”,必將助推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三)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引導個體成長的風向標。優良的公民道德作為特殊的精神,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主體內容,也是新時代大學生理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人無德不立,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教育手段。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能否具備、增強實效并保證培育大學生群體的優良德行操守,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前提性要求。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能否在助力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性的、關鍵性的作用,歸根結底還是要看道德教育的實效。實效不斷增強的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個體成長的德育風向標,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價值無可比擬。
二、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的影響因素
(一)不良思想文化和網絡有害信息等外部環境的影響。“由于市場經濟規則、政策法規、社會治理還不夠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蝕和網絡有害信息影響,道德領域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僅僅從教育對象視角來看,一些大學生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道德失范行為。影響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的外部環境因素不少,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仍然比較突出,一些大學生道德觀念模糊甚至缺失,不分是非善惡,見利忘義,損人利己。從社會層面來看,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的現象久治不絕,突破道德良俗的事件時有發生。不良環境的影響難以一時消除,外部環境的因素會弱化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成效,從而增加高校開展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難度。(二)公民道德教育現狀的影響。高校開展德育有著眾多的優勢,但是目前的德育現狀也存在著明顯不足。一方面,公民道德教育的前期基礎工作不夠扎實。長期以來,中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高升學率,對于學生分數的關注度高于學生優質素養的培養,德育方面的教育便成為了非重點。中學固有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形成了以“績”為重的潛在意識,在進入大學之后道德意識不強烈的問題依然存在,為高校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增加了新考驗。另一方面,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欠缺主動性和針對性。高校針對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內在的創新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課堂的籠統教學,德育活動表現得量多質低。同時,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長效機制不夠完善,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改革等,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呈現出動態性。因此,高校在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處于被動狀態,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主動性。(三)新時代大學生特有學情的影響。富有實效的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應該針對學生的特殊學情、德行情況制定德育方案。就普遍意義而言,當前的大學生擁有兩個較為獨特的“標簽”:一是獨生子女身份;二是“00后”學子身份。正是這兩種身份的“一體化”使得新時代大學生具備了特有的學情。一方面,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往往缺少與文化與藝術兄弟姐妹的互相生活、關愛與接觸,再加上集父母與其他家人的愛于一身,就或多或少的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志,甚至極容易養成孤傲自我的性格和過于利己的習慣。另一方面,當前的大學生兼具了“00后”學子的身份,接觸新鮮事物較多,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就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對他們的期望值比較高,所以在面臨道德養成和道德評價的同時,人們會把審視視角聚焦于在大學生身上并寄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一旦出現大學生道德失范的問題往往便會擴大,甚至受到質疑和指責。就是這些情況使得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必須在面臨這些問題的同時去兼顧并解決這些問題。
三、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的主要路徑
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的最終旨趣就是為了促進時代新人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任務。2019年10月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持續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高校如何切實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效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知行合一的實踐路徑。(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藝術化,以師德育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來,學校就承擔著德育的重擔,而教師又是德育的主要力量。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老師最重要職責,所以教師首先要規范自己的德行,不僅要學高為師,更要身正為范。師德師風是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鮮活例子,關于師德師風的建設一般都是從制度層面考核,以制度、要求規范教師的德行,這種方式對于師德師風的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教師的優良品行在學生中的輻射范圍相對集中于所教的學生身上,以師德師風育德的作用很難發揮到極致。學校應根據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效,講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成效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利用故事講述教師的德行,繪畫展現教師的優良品質,以聽的見看得到的方式向學生傳遞良好師德師風,將師德師風建設審美化、藝術化提升師德育人的感染力,形成良好師風帶動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格局。(二)以知識為本,增強優秀文化道德教育。學生的本質工作是學習,他們在學校的成長大多來源文化知識,對于真善美、假丑惡也會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辨別。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離開不文化知識的熏陶,高校應根據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環境、心理特征等合理調整課程結構,利用好傳統文化、校史文化、紅色文化及新時代先進文化等相關課程,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的同時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引導他們繼承并發揚我們的道德文化,并從中思考當前社會道德問題,增強他們自我的公民道德意識。(三)構建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態機制。習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高校德育要堅持貼近大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原則,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落細落實。要立足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文化熏陶作用,以優秀文藝作品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和道德規范的引導約束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課程教學和社會實踐的全過程。完善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體結合的體系,打造好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教師、專業課教師三支師資,實現思政課教學、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課程思政三體結合,分類解決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問題,打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常態機制切實增強德育實效。(四)優化網絡環境,創造良好的道德輿論環境。關于道德教育的環境,我們說的最多就是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確實,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受到這三個方面環境的影響。所以,當今在提升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路徑上,對于這三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除此之外,在信息時代,網絡環境也給當代大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帶來的新的挑戰。網絡信息復雜多樣化,并呈現出“后真相化”的勢態,也因為這樣,大學生對道德問題的分析出現簡單化、表面化,對于問題的分析也是盲目跟風。受網絡信息及評論的影響,大學生因失去理智而發表妄加評論,出現意識形態問題的案例并不是個例。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提升,高校應創建良好的網絡環境,優化網絡信息,傳遞網絡文化正能量;及時傳播熱點網絡信息,分析態勢,引導輿論方向;強化網絡信息的管理,實時更新網絡信息,讓學生隨時了解社會道德真實狀態。(五)弘揚時代新風,引導大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推動大學生公民道德實踐養成,踐行誠實守信和參與志愿服務是極其重要的途徑。要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大學生誠信建設,深入推進大學生學雷鋒志愿服務,引導大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具體來說,“明大德”引導大學生要重視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守公德”引導大學生要有理想、擔當,知奉獻、感恩;“嚴私德”引導大學生要崇德向善、自律自省。弘揚時代新風還要求深化大學生公民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治理,抓好日常道德建設。
四、結語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全面發展,人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的社會形態。大學生是全民的縮影,我們既要立足新時代,抓住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機遇期,也要認清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客觀難度,加大高校德育的力度,一以貫之增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效,推進時代新人的培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造就德才兼備的青年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0-28(001).
[2]張爍.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3]劉吟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道德建設途徑之探討[J].思想研究,2019,36(02).
作者:鄭緒平 單位: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會計職業的道德問題探究
- 下一篇:優良家風與道德教育的融合路徑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