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深化英語教育改革探討
時間:2022-09-17 09:36:45
導語:人文精神深化英語教育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傳授者一味地認為學會知識才是關鍵,而忽略了人文主義的重要性。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開始逐漸追求精神物質生活,英語教育改革也有了新進展,其中加入人文精神,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是重大突破環節。本文主要討論深化英語教育改革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和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人文精神;學生與教師;英語教育;改革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順應時代潮流,在教育背景下,人們過分關注學科體系,學生的綜合水平沒有得到提高。經濟時代的到來,推動了信息時代的擴展;信息的融會貫通,讓人們意識到綜合人文素質的重要性。現如今,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選拔人才的標準比較綜合性,招聘單位不僅僅關注應聘人員專業能力,人文精神的素養也在考核范圍內。因此,人們對于人力資源需求的質量水平也有所提高。英語教育改革中融入人文精神的關鍵點,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做鋪墊。
一、人文精神是教育改革的支點
人們對人文精神的重視度逐步提高,這是時代的需要,是人們成長道路上的必經之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國對于人文精神的定義有所不同。東方文明中,人文代表人事、文明,西方希臘文明中,人文表示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水平的飛速突破,人們在生活中意識到科技帶來的優越,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人們在科技領導的生活中,開始淪為科技產品的物化機械人,人類沒有感情地去運用科技,開始向自然界大量掠奪自然資源,索取綠色生態,肆意屠殺生靈,自然界逐步失衡。自然界也隨之反饋人類的惡行,出現霧霾天氣、溫室效應、污染水土資源等現象。人類在這樣的惡劣循環中開始意識到應去做些什么事情來尋找生活的真諦,思考怎樣可以持續綠色發展。逐步地探索形成了現代人文精神,適應了當今社會人們物質層次的追求。英語教育是中國教育中關鍵科目之一,在多數的科目中,英語的應用比較普及,并且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受教育者理應去學習。在英語教育多次的改革中,改革者發現人文精神的魅力,提倡在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重視學生的自我理念、尊重學生價值取向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讓學生的自我價值得到提升,讓學生的思想自由化,力爭把每位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綜合性個體。這為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知識思想提供前進動力。英語教育不僅僅是扎實學會語言知識、靈活的口語能力,還有注重學生的人為精神培養。只有人為精神作為英語教育的支點,才能讓受教育者感受到英語本身的魅力所在。
二、英語教育與人文精神結合發展
讓學生學會英語知識,就要與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發展,兩者相互彌補。英語教育確定其具體目的是與英語本質的屬性和英語結構體系決定的。從大致的體系來看,英語教育的目的與人文精神沒有關聯;從英語教學目的內容中深層分析來看,人文精神隨著英語教育的內涵擴展得到顯現。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吸收需要這段過程和時間,當新英語知識存入到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新舊知識的相互融合,能夠擴展學生知識體系,深化學生的思想觀念、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重新定位自己的知識水平、更新學生的生命價值取向、更改學生未來的生活目標和行為準則,從而更好地讓學生行動起來,實現人生價值。學會英語知識和培養自身人文精神是統一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需要在掌握英語能力的基礎上進行,人文教育的培養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在正確引導下順理成章進行。在英語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人生觀理念,更正學生的一些錯誤思想理念,增強學生的愛國理念、規范學生的行為準則、明確社會道德規范行為,讓一代代新生力量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人文教育是英語課堂中的靈魂之處,這是現代英語教育立足的根本點。
三、英語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與人的特性相結合
1.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在傳統教育中,一直把學生看成教育的對象,是課堂中吸納知識的被動者,這導致學生本身的思想、行為、情感沒有得到自我展現,學生本身是容光煥發的,卻在傳統課堂中顯得黯淡無光。因此,在未來英語教育中,要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主體,學生的行為潛能要在課堂中自我釋放出來。要清楚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或者一本優質的教材皆不能夠代替學生學習。根據社會的相關統計數據分析,學生的潛能要遠遠大于教師,學生的創造能力無限,知識潛在學生的腦海中,沒有充分激發出來;另一方面是沒有機會展現,使得這種潛能隱藏了起來。英語教育應正視學生的發展狀況,結合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自主發展創造力,使每位學生增強自信心,在未來學術生涯中能夠因此發展自身的閃光點,學術成熟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2.學生是知識的建造者。英語的學習主要是通過一點一滴地積累,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因此,在英語教育中,教師幫助學生吸納新的知識點,學生將新的知識點充分吸收后,在原有的價值框架中,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詞匯的熟悉度,需要依靠學生的勤奮度,不斷地運用詞匯和重復回顧,這有利于對詞匯的記憶。英語的口語能力是一個學生綜合水平的具體體現,英語的發音、語句的通順度、詞匯的級別等都在口語中彰顯出來。當然,學習英語不僅僅是依靠吸收新知識回顧舊知識,課堂中學生也不是僅僅依靠死記硬背、被動吸收。英語課堂中,學生吸收英語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感悟、實際體驗、學習水平去主動構造自己的英語知識體系。這是學習英語的最好的途徑,也是教師所期望能夠看到的現象。同時,當學生去吸收英語知識時,需要一定的英語基礎水平,因此,教師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同學可以給予指導,讓這類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滅失。3.教師設置教學情景。在英語課堂中,不僅僅是只有學生主體和英語客體的互動,教學情景也行加入其中。教學情景主要是指詞匯和語法情形重現。情景是語言的直接現實,沒有情形語言就無法成立,在現實生活中,情景的運用是吸收英語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傳統的英語教育中主要強調教師如何教學生,做什么類型題,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更加有效,學生的主動性在這一教學方式中慢慢削弱,這讓學生與英語情景相分離。到目前為止,很多教師只拿著一本教材和一支粉筆講解幾十分鐘的現象仍舊屢見不鮮。實際上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與教學情景的相結合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成效,能夠促進英語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4.學生主動成為信息交流者。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上來看,英語課堂中,發言人數較其他課堂明顯多,這足夠證明英語這一學科學生的自主性較強。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學生的集體參與必不可少,在討論知識的層級結構時,學生共同集思廣益,能夠彌補知識的漏缺,相互學習不同的獨特見解。在信息交流過程中,信息的輸出和輸入讓交流者頻頻受益。這種交流溝通的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對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學生要對知識技能的討論要積極參與以外,還要對課外的活動進行嘗試,例如英文演講、英文表演等。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能夠通過網上查閱等方式,對問題進行合理解決,同時還能夠了解更多課外知識,拓展知識,延伸知識內涵。在進行這些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這樣的交流方式,能夠培養學生多次應用英語知識,同時對于英語的運用頻率加強。并且加強學生個人體驗,促進學生的教育與人文精神相結合。5.和諧互動促進師生交流。在教育過程中,除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外,教師也是一個核心角色。在課堂中,教師的作用從古至今都不容忽視。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講解者,課堂上需要依靠教師的引導來學習知識內容。很多時候,有些知識學生自學可能需要幾個小時都弄不清楚,可能教師的幾句話就能讓學生恍然大悟,所以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教師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時,教師應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能夠自身構造知識體系,教師不能一味地教學生,也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例如,在英語課堂中講解英語的某一段語法,學生做完習題后,給學生一段時間小組自行討論習題答案,對于答案不一致的同學,自行解決問題,學生各自在討論中發表意見,這讓做錯習題的學生增加印象,明白錯誤的出處。對于知識傳播的同學,能夠對習題的掌握游刃有余。因此,這樣的學習方式給學習自主思考的空間,不要以一味地通過教師講解。另外,在小組討論習題的過程中,面對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共同參與討論中,老師通過引導,讓學生獨立思考答案,這樣能夠讓學生發現英語魅力,同時也能夠讓師生的交流更加密切。很多學生也會偷懶,不參與討論,因此在學生自行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到各個學生座位中進行查看,能夠起到監督管理作用。對于學生的學習行為來講,學生的自主性是內部因素,教師的教育指導是外部因素,兩者要相互配合。內部因素起到決定性因素,而外部因素是推動內部因素的形成,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是學習效率和成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師生的互動,有助于學生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在英語教育中,師生的共同交流互動,能夠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個性全面快速的發展。
四、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體現
現代的英語教育結合實際發展需求,在教育中添加了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不再一味地應用題海戰術來讓學生以通過考試為目的,在課堂中,教師通過應用多媒體等工具,對英語知識的情景語境進行顯示,這讓學生對英語內容有著更深形象的理解。逐步地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夠體現出人文精神。積極的學習,堅定樹立了學生是教育的主人理念,學習有效率,學習有成果這才是教育的初衷。積極學習的學生讓知識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英語中詞匯的背誦,需要依靠學生的主動性,反復地記憶和背誦,不僅僅依靠教師的督促,學生的積極性也十分重要。
五、結語
人文精神的培養在英語課堂中體現在各個方面。在新一輪的英語教育改革中,融入人文精神在課堂中是時代的需要,教育的潮流,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中不只是學到的是詞匯、語法、口語等,還有人生觀、價值觀的重新審視。英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得課堂變得有靈魂,讓學生在有知識體系的同時學會更好地生活,提升自身綜合品質。
參考文獻:
[1]何宏偉.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與人文精神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2020(40):16-17.
[2]陳鶴丹.人文生態理念與大學英語教育的融合與實踐[J].黑河學院學報,2020(5):95-97.
[3]徐雅.新時代語境下英語教育的人文改革初探及啟示[J].長江叢刊,2019(34):56,63.
[4]楊帆.“人文精神”的缺失對高職英語教育的影響[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4):26.
作者:閆鴻林
- 上一篇:小學高年級美術人文精神體現對策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培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