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

時間:2022-09-25 03:33:19

導語:淺談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

摘要:當前高校對師德的建設依然側重于理論研究,在師德建設途徑的探索上,還缺少行之有效的師德建設途徑。文章從職業認知、價值取向、職業行為、管理制度等方面解釋了師德建設弱化的具體表現,并結合弱化現象,提出了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強化途徑。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弱化表現;強化途徑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而目前高校關于加強師德建設的研究很多,其中主要側重于理論研究,本文主要研究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弱化表現及強化途徑。

一、師德建設弱化的具體表現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認知模糊,價值取向功利化

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職業屬于育人型工作,既不是單一的科學研究型,也不是單一的研發生產型職業,這種教書育人的職責決定了高校輔導員的職業道德要遠遠高于別人。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考核中僅僅注重教的教學工作量,關注的只是職稱和職級評審的作用,大大忽略了教師的個體價值,過分地看重效果,而忽略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引導,出現了教師功利化、價值取向表面化的趨勢[1]。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行為失準,仁愛之心匱乏

目前,高校輔導員是跟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包括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不僅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也會從輔導員身上增長智慧,還會從教師的言行中來改變自己的價值觀。部分高校輔導員出現了以權謀私的現象,而高校對此沒有引起重視。

(三)師德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培訓缺乏有效載體

曲阜師范大學的王萬民在《高校師德建設弱化表現與強化措施》一文中的調研結果顯示,高校中近80%的教師對于學校關于師德建設方面的制度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通常針對輔導員的師德建設主要體現在入職宣誓、師德承諾、師德懲治,大部分都是根據高校教師管理條例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而制定的。關于師德的培訓也僅僅是入職時的教育和在培訓階段對于師德的學習。

二、開展行之有效的強化途徑

(一)規范師德制度管理,做好多維度考評工作

首先,高校用教師管理制度這把“標尺”,衡量好師德行為的尺度,師德管理機制的健全是確保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有效開展的保證[2]。其次,要建立師德督導小組,運用一套師德培訓、管理、監督“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從“學院—教師—學生”三個維度進行師德的他評、互評和自評工作,結合法律約束機制來構成整套師德機制。自評的開展要求對照師德管理條例“正衣冠”,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互評則是教師之間的考評,參照師德優秀的教師,做好自身師德檢查。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缺乏仁愛之心、缺乏職業道德、職業行為功利化等問題。因此,通過學生對于教師的考評可以直接體現出教師在師德方面的表現是否合格。

(二)樹立師德模范榜樣,加強黨員典型教育

黨員干部要通過個人的行為帶動廣大教師,營造良好師德作風,達到以“黨風”帶“師風”的效果。樹立好師德模范典型,就是為了通過“照鏡子”引導教師自查、自律、自省。師德模范典型要具備先進思想、優良作風、正確方法等,對廣大教師倡導“傳、幫、帶”活動。但仍需要注意,典型人物的確定和推廣,要做到貼近生活,切合實際,避免不必要的道德拔高。

(三)營造尊師重教的風尚,創建濃厚師德氛圍

建立氛圍濃厚、品質高尚的校園文化,以文化內核為驅動力,通過良好校園氛圍感染教師,從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風氣[3]。學校可以通過宣傳海報、電子屏的方式宣傳師德文化,宣揚師德典范的先進事跡和人格,讓“師德”兩字時刻在高校輔導員的生活中浮現,時刻自我約束。其次要加強師德培養環境的構建,配合好高校輔導員的師德管理機制,通過教學實踐,將師德建設常態化、制度化,要面向全體教師,由上及下,由表及里,對職業道德、道德品質、職業精神、思想理念等多方面進行培訓教育[4]。

三、結語

師者,就是要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努力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四有”人才。輔導員應該緊跟“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總目標,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作者:吳行健 羅紅偉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徐雪平,宋海洋.淺析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高校師德建設[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17-19.

[2]岳志新.新時期我國高校師德建設途徑探討[J].湘潮(下半月),2015(6):56.

[3]王萬民,佀黎明.高校師德建設弱化表現與強化措施[J].山東工會論壇,2016(3):36-38,99.

[4]劉思瑤.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師德建設的方法與途徑探析[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6(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