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思想道德論文
時間:2022-04-09 09:04:10
導語:中職學校思想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學校是培養我國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場所,開展好為學生上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意義重大,學生剛進入校園生活,該課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盡快適應中職學校生活,引導學生制定中職學校的學習規劃;另一重要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興趣、培養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法律意識。但是在該課程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在教學方式重講授輕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十分封閉,以教材為本的本本主義比較嚴重,只講“滿堂灌”教材的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實踐練習和案例教學。當下我國許多中職學習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整齊劃一的國家教學標準,堅持大而全高不可攀的大道理理論知識的教學內容,忽視給以中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道德的感悟和法律知識的運用培養。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主要是抽象的道德觀和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就為了其所謂的培養學習的道德素養和法律思維。
(二)在教學評價上重期末考分輕平時學習。在這以期末考分一考論英雄的課程學習評價的模式下,學生們平時不認真學習,在課堂上,玩手機、呼呼睡、“開小會”,甚至,課堂中途翹課,大部分不逃課是為了期末成績而被迫滿勤。學生為了取得期末考試好成績,往往在臨近期末死記硬背老師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的含義、特點、內容、重點條文,學生對課堂講授的知識不知所以然,不能真正掌握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如,學生學習《公司法》,卻不知道公司的具體表現、公司的運行、公司的組織機構等等。
(三)在教師知識結構上重理論輕實戰。中職學校的教師大多從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中招聘,他們直接從校園中來到校園中去,沒有太多的實戰經驗,他們的知識結構清一色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在其知識結構中所占比重少之甚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實踐性很強,需要教師對學生面對學習生活中出現不同問題進行指導。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延伸自身的知識點,不斷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不斷增強知識的實用性;要求教師具備觀察、發現、應對、靈活應對學生不斷面對的生活困惑、道德事件能力。這種知識結構往往表現為:教師思想觀念陳舊、教學方式老套、行為方式機械等等。
二、改進中職學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建議
通過豐富教學方式、施于多種評價方式、強化教師素質等措施,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創新教學方式。教學方式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在不斷更新的要素。教師要順利地、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不僅需要扎實的兩基理論基礎、法律基礎理論知識,也需要善于創新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硬本領。一是運用啟發式教學。該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旨在通過傳授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樹立道德觀和法制觀,正確認識和分析現實中存在的法律現象和道德事件。啟發式教學正迎合這種需要,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道德實踐和法律教學的主動性,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道德事件和法律問題。利用這一教學方法,要做到教學內容、教學目的與學生的思想實際有相契合,做到啟而有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二是運用案例教學。以案說法、以案說理是一種廣為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應注意案例選擇要恰當、典型和實用。挑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未來就業緊密相關的、學生比較關注且在社會上反響強類的某個社會事件。三是運用討論式教學。對教抽象的教學內容、爭議較大的問題和現象可采取此種教學方式。操作如下: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出討論的問題,在學生查詢學習書籍和有關資料的基礎上,在課堂上組織主題發言,通過交互式爭論,形成結論,以此達到掌握理論知識教學目的。這種方法最大的優點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獨立思考,很好地實現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達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二)變革考核模式。課程學習效果考核不能簡單地以最后的期末考試的形式進行,應綜合作業、出勤、平時課堂表現對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來考核,甚至將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等的表現納入考核中,將靜態考核變成動態考核,將單一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轉變,以提高該教課程的實效性。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要不斷地夯的政治素養,提高道德修養,拓寬知識面、強化較強的實踐能力以及靈活掌握授課藝術。因為過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養,是展現教師教學魅力的核心,能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獲取學生的尊重和信服。這對于一名兩基課程的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淵博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核心,教師能曉之以理,以理說服、以事實說服、引導學生。當然,高超的教學藝術是教師職業素質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優化教師素質。實現教師的素質提高,不能僅僅依靠教師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育等部門的支持,為教師提供再學習再教育的平臺,為教師提供成分的學習時間,為教師繼續深造提高更多的機會,為教師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作者:盧永煌單位:龍巖技師學院
- 上一篇:社會治理與思想道德論文
- 下一篇:制度建設與道德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