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物象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探索

時間:2022-11-13 02:55:05

導語:傳統物象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物象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探索

在多年的德育實踐中,筆者感受到,碎片化、點對點的德育工作形式十分常見,但實效甚微。德育應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若以具體物象將其立體串聯,無疑對德育工作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所謂物象,是指被賦予了某種文化內涵的事物,它承載著深刻的意蘊,具有鮮明的外在特征。中華文化中的傳統物象從古至今傳承延續,如玉、石、松、竹、蘭、荷等,中國人對其深刻內涵及所象征的品質特性的認知、理解早已深入精神世界,達到婦孺皆知的程度,具有普遍、高度的認同度與親切感。因此基于傳統物象可使整個德育體系有物可依、具體可感、易于接受,相對其他模式構建的德育體系而言,因更易落實而實效更佳。為此,近年來綠翠小學進行了基于傳統物象構建德育體系的實踐探索。

一、比德于物,確定合適物象載體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所謂“比德”,是用具體的自然之物來比君子高尚的德性。山、玉、松、竹等自然之物均為古人賦予高尚品性與獨特內涵,筆者所在綠翠小學校名即使人自然聯想到綠竹成林、竹韻雅致的飄逸意境,校園內遍植綠竹、竹影參差,而竹是傳統文化中深具內涵的人格化符號,十分適合作為德育載體。因此,學校以“竹”為物象載體的德育體系設想逐漸成型并付諸構建完善。竹是具體可感的自然物,校園中學生日日與翠竹相伴,竹的外直中空、挺拔俊逸、堅韌向上、拔節勁發等品質與德育工作本質充分契合,將竹的高尚品質以人格化形式貫穿于整個德育體系,能讓德育真正走進學生內心,實現培養目標。

二、著眼成長,提出科學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是有關德育發展的持續性、精神性、理想性的范型,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1]德育理念往往具有前瞻性,帶有理想品格追求,是一種德育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對現有德育工作具有引領意義與指導作用。因此德育理念關系著整個德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能最大限度地影響學校德育工作狀態和發展方向,建立科學正向且具引領意義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取得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礎保障。德育理念應將關注點放在學生成長目標上,結合學生發展意愿與訴求,致力于增強德育工作的現實價值,脫“虛”向“實”,通過具體可感的德育活動,使學生明顯感知自身道德品質、核心素養的提升。為此,筆者從學校校名出發,將“竹”引入德育體系,由“竹”的品質品性承載德育內在價值,確定“竹品德育”為德育理念。所謂“竹品德育”,即將竹子不懼艱辛、不畏逆境、挺拔直立、寧折不屈、虛心向上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予以體現,以竹品育人,培養身心健康、品端行正、進取有為的學生。為此,學校在德育工作中以竹品育人,通過各項德育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面對挫折,正確看待順境和逆境,增強學生適應環境、克服困難、戰勝逆境的能力,并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使學生養成虛心、文雅、奉獻等美好品格,養成高潔的君子之風,身心健康,品行端正,進取有為。

三、巧聚合力,整合校內外德育資源

德育資源是德育工作中對培養人的德性發揮作用的一切相關因素的總和,既包括人力、財力、物力,也包括知識、經驗、信息等。[2]其特點是廣泛存在、普遍影響,正向負向作用并存、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并存。為此,學校充分發揮了校內外資源的作用。一是以校內資源為核心。基于“竹”這一傳統物象打造學校德育環境氛圍,成為學生日日深受熏陶的學校資源。學校營造竹韻校園,建筑、廣場、走廊、綠化以及文化長廊等校園主題景觀,特色場室、宣傳櫥窗、黑板報等校園小景,無不滲透著竹的精髓與靈魂,形成特有的精神環境,成為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將校訓“事事做好,節節攀升”、校風“清雅、和雅、儒雅”、教風“博雅善導,成竹在胸”、學風“文雅善思、虛心好學”制作成理念墻,校徽、校旗、班牌等以竹為元素,各園景、場室以竹命名,良好的“竹”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以竹的內涵氣質浸潤學生。教師這一德育資源對學生德性所起的作用往往難以即時呈現,卻具有更為持久的效果。筆者認為,在“竹”作為物象載體構建德育體系過程中,極其重要卻易于被忽視的校內德育資源正是德育工作者的素養。只有當德育工作者具備如竹般的氣質,將竹的品性精神貫穿整個德育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德育工作體系化。由此筆者提出德育工作者應是“成竹教師”,即如竹一般,修身養德,成長為品格高尚、專業過硬、博學高雅的教師。為此學校將“成竹教師”培養作為整個德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發展訴求,通過制定教師管理制度、拓展多元化教師培訓途徑、搭建教師成長展示舞臺、鼓勵教師參與課題科研等,充分發揮德育工作者這一校內資源的作用。二是以校外資源為支撐。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教育不應當限于圍墻管理,應當是開放的。”德育工作不能僅依靠學校,家庭和社區作為重要的校外德育資源,應通過開發運用德育平臺、拓展德育渠道,共同開展德育活動,使德育資源形成強大合力。為此,筆者通過建立以家長委員會為核心的家庭德育網絡系統、以家長學校為依托的家長素質提升計劃、以家校活動為紐帶的家校制度完善,將“竹”之氣韻精神延伸至家庭范圍,由此實現學生在家在校得到同等的德性熏陶。社區社會教育力量往往是重要而易于被忽視的校外德育資源,[3]筆者爭取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社區街道等機構和工作人員的多方參與,將社會大課堂中有側重點地選擇如竹氣質的資源納入德育顯性資源范圍,如美術館的高雅作品、博物館的歷史文物,都可成為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發展的促進因子。

四、注重實踐,拓展常規和特色活動

實踐活動是最容易讓德育走進學生內心的形式,以“竹”這一傳統物象為載體開展德育活動更富于吸引力、趣味性、教育意義,使其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感受如竹品質,將竹之精神內涵悄然內化為自身品性氣質。一是常規德育活動。以“竹”為物象載體的常規德育活動要真正落實德育理念,就要做到層次分明、安排有序,把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過程,活動內容要形成序列化。常規德育活動應以時間為軸。即將一項主題活動的各項子活動分布于學年、學期或更小的時間段單位。如“竹品”志愿活動作為一大主題活動,從成立環保、扶貧、助老、護小等志愿小組,到各志愿小組自行制定活動章程、活動內容,再到開展各類志愿活動,最后到志愿活動成果展示、心得總結等,可將以上各項子活動分布于一學年,按時間順序有序開展,使學生在整個學年完整參與,在活動中提升精神境界,成就“竹品”。常規德育活動應以主題為綱。即以某一德育主題作為德育活動開展的中心,解構該主題的關鍵要素,設計組織子活動項目,使各子活動項目之間彼此關聯,形成互動體系。以“竹品”德育主題活動為例,首先對“竹品”進行解構,按照“理解竹品”“形成竹品”“成就竹品”“提升竹品”四個層次,安排相應的實踐活動,如以竹為主題的手抄報創作活動來“理解竹品”,以主題班會活動來“形成竹品”,以實際助人活動來“成就竹品”,以社會公益活動來“提升竹品”等。常規德育活動應以任務為導向。即以某項特定教育任務為目標,系統設計并組織實施具有關聯性的德育活動,最終達成預期目標。如上級教育部門下達的階段性德育專項工作:開展“中國夢”德育活動,筆者將之與“竹”之主題活動相關聯,開展“中國夢•竹之韻”演講比賽,學生在傳統的如竹品質和與時俱進的中國夢之中感受德性之光。二是特色德育活動。特色德育活動是指以某一項或某幾項有特色或優勢的德育活動發揮教育價值最大化,并帶動其他德育活動開展,成為德育工作的引擎。特色德育活動是以“竹”為物象載體的德育體系中最亮眼的部分,包括特色節慶活動、特色閱讀活動、竹竿舞及竹笛活動等。特色節慶活動主要有竹樂系列節日、竹文化藝術節。竹樂節日活動即充滿濃郁節日色彩的主題活動,目前已形成系列:3-4月為竹樂數學節,5月為竹樂科技節,9-11月為竹樂讀書節,12月為竹樂英語節、體育節。竹文化藝術節活動每學年開展一次,把竹詩、竹畫、竹舞、竹歌、竹笛搬上舞臺。特色閱讀活動即“心•閱讀”活動,基于閱讀治療理論,以關注心理健康、培養如竹品質為德育目標。通過制定推薦書目、打造網絡平臺、構建校本課程、推廣“心•閱讀”展示表演、編輯班級文集、開展館校互動等子活動,作為每學期重要特色德育活動,對學生增長學識、提升品質有明顯促進作用。竹竿舞及竹笛活動無疑是最具特色的德育活動。竹竿舞結合音樂、舞蹈元素,融入大課間活動,進入音樂課堂,學生在每日的學習活動中均能感受到竹之內在精神氣質。成立發展竹竿舞和竹笛社團,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并堅持訓練、參加活動,在興趣驅動之下易于在活動中逐漸培養如竹品質。竹竿舞作為舞蹈隊的重要項目,成員創編出與竹之氣韻精神息息相關的舞蹈精品,在練習與展示中將竹之品質悄然內化。此外,作為完整德育體系的必備環節,基于傳統物象的德育評價有著鮮明特色且趨于完整,實現了德育評價的制度化、客觀性、綜合性。應該說,“竹”作為傳統物象載體基于學校歷史、發展現狀、未來愿景,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嘗試構建并實踐基于傳統物象的德育體系,可極大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與全面素養發展,成就具有學校特色的育人途徑。

參考文獻:

[1]趙玉英,張典兵.德育理念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12.

[2]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

[3]陳文海.從構成到生成:學校德育體系建設的歷史邏輯[J].現代教育論叢,2013(4):13-16.

作者:翁少靜 單位:廣州市海珠區綠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