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課觀點教法使用論文

時間:2022-05-18 10:59:00

導語:思品課觀點教法使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品課觀點教法使用論文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德育課程,要通過教學給學生講明道理,進行正確觀點的啟蒙,幫助他們對一定的社會道德關系以及關于這種道德關系的理論原則、規范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道德認識。因而教學中自始至終把握好觀點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反復學綱,鉆研教材,教學依綱靠本。

教學大綱是國家對這門課程的規范化要求,每位教師在上崗前、學期起始以及日常備課時,都要反復研讀,特別是對大綱中規定的內容層次要把握好,才便于在每課具體教學中把握觀點。例如“尊師”內容,低中高三個年級都涉及,低年級是從“老師愛我,我愛老師”的角色;中年級是從“每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教導”的角度。高年級則是從“老師勞動的社會意義”的角度。不同年段、層次要求不同,講授觀點也就不是一個角度。依綱教學是把握好教學觀點的前提。

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首要的仍是找準教學觀點,找準才談得上把握好。即第一要明確此課屬于哪個方面的內容,第二要明確具體講清什么觀點,第三明確講到什么程度。例如《國旗,國旗,我愛你》一課,首先明確屬于熱愛祖國的教育,這一教育內容十分廣泛,具體這課的觀點是講明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愛國旗是愛祖國的表現,培養愛國情感。這里既含有愛國意識的灌輸,又包括愛國情感的激發,還含有淺顯的政治常識和禮儀的訓練。那么具體要求到什么程度呢?一是認識國旗國徽,知道國歌,二是尊敬國旗國徽,懂得升國旗時要敬禮,唱國歌時要肅立,這樣教學中就容易把握準確了。

此外要提及一點,就是在鉆研教材時,一定要將課文與練習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考慮本課觀點。因為練習有時是從鞏固深化擴展觀點的角度出發的,那么應該說帶有觀點指示性;另外一種練習,則為觀點的補充,即課文中容納不下的部分,在練習中顯現,與課文合起來考慮,才是較為完整的觀點。

第二,以課文為典型事例,以事論理。

這是把握教學觀點十分重要的方面。課文中一般都選用一個故事為典型事例,再配以適當插圖來說明。但是,思想品德課又切忌就事論事,就圖論圖,就故事說故事,講故事的目的在于通過故事講觀點,而不是故事本身。例如講《為中國人爭氣》,課文中舉了徐悲鴻年輕時到法國留學,開始受到外國留學生的歧視,后來如何刻苦學畫以至最后一舉成名,為中國人爭氣的故事。舉這一故事為例,目的在于通過徐悲鴻面對外國學生的挑釁,毫不示弱的表現,講明“爭氣”要做出爭氣的“志氣”;通過徐悲鴻發憤學習的事例,講明“爭氣”要有爭氣的“本領”;通過徐悲鴻自己的畫展轟動巴黎,使眾人折服,講明“爭氣”要做出爭氣的“成績”,從而使學生明白,為中國人爭氣,是一種民族自尊心的驅使,是熱愛自己祖國的表現。

第三,聯系實際時,把握好觀點的內涵和外延。

課文主要事例講完之后,也就是集中講明觀點之后,并不等于“明理”的結束,思想品德課的“明理”,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特別是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觀點。

例如,在聯系實際中,有時需要補充事例以便更有深度、廣度,更富有時代性、生活性,但這種事例的選擇首先是要符合本課觀點,不能“跑題”。如果我們能在備課時,反復學綱鉆研教材,在講解課文時能以事論理,在聯系實際時,也能緊緊圍繞觀點進行,那么就會做到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較好地把握了教學觀點。

然而一節思想品德課的優劣,除把握好觀點之外,還與教法直接相關。許多有心計的教師,都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的同步改革。特別是直觀教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更有現實意義,因而要大力提倡。目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直觀教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人物示范、真實事物景物的再現、實物操作、模擬演示、小品表演、圖表展覽等等,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幫助學生理解老師所講道理,明白行為要求及最佳行為方式,增強教學實效。現以幾位老師的成功之舉加以說明。

(一)在教學“導入”的環節中使用

“導入”是教學起始環節,也是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上使用直觀教法,目的多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愛聽、愛看,為學生在良好心態下接受教育做好鋪墊。

例如:一位老師講《愛護課桌椅》一課時,首先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面,左手托紙右手寫字。寫完后,老師又讓他坐在自己的課椅上,把紙平鋪在課桌上寫字。然后,老師將兩次寫的字對比著給同學們看,說明沒有課桌椅寫字多么困難,讓大家體會--“好朋友課桌椅,天天幫我來學習”的含意,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既然課桌椅這么有用,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導入《愛護課桌椅》。

(二)在講解概念時使用

講概念雖然不是思想品德課的目的,但有時為了講明道理,首先要把涉及的概念交待清楚,以掃清障礙。這個環節上使用直觀教法,目的多在于從具體的形象入手,幫助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形成對概念的初步認識。例如:一位老師在講《珍惜集體榮譽》一課時,涉及“集體榮譽”這個概念。概念講不清,“珍惜”就無從談起。為此,老師用展示真實事物的方法,將學校獲得各種錦旗、獎杯、獎牌、獎狀、榮譽證書等等,全部展示出來。這些實物的再現,引起了同學們美好的回憶,師生共同體會,這是由于學校全體師生的努力,做出了成績而受到贊揚、得到獎勵。老師進而啟發:“我們自己那么高興,別人也會怎么說,怎么看呢?”同學們爭答:“他們會說,這個學校真棒!”這個學校質量好!”“小孩子在這個學校上學真幸福”--學校有了好名聲。然后老師小結概括:我們就把集體受到的贊揚得到的獎勵、獲得的好名聲,叫做“集體榮譽”。這樣由具體到抽象,概念清楚了,再往下講為什么要“珍惜”以及“怎樣珍惜”就有了基礎。

(三)在講明道理時使用

講明道理對思想品德課來說至關重要,一般教學過程中,都安排有一個專門的環節,把道理講清楚。在這一環節上使用直觀教法,目的多在于用具體的事實或形象的比喻,分析蘊寓其中的道理,然后再抽象、概括,講明觀點,避免空洞說教。例如:一位老師為講清《勞動不分貴賤》的觀點,首先用半導體收音機為例,講各部分零件構成一個整體,老師打開收音機,里面傳來了美妙的樂曲。然后老師依次輪換拿掉電池、電阻……收音機立刻沒有了聲音,證明這一整體缺一不可,以此比喻社會各行各業,就像這收音機上的零件,缺一不可,然后再結合實際,讓學生從切身體會中談各行各業的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起的作用,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使學生懂得社會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因而勞動本無高低貴賤之分。

(四)在突破難點時使用

教學難點有時與教學重點一致,也有時不一致,它之所以是難點,無非是因為道理較深、內容抽象、離學生生活較遠等因素造成,在解決難點時用直觀教法,目的在于用形象直觀的事例,幫助學生想象、理解較深的道理。例如:在國情教育課中,講人口與資源的關系是個難點,學生的思維方式便于接受的是資源多或資源少,對于絕對多,相對少比較費解。于是老師在地面用粉筆畫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先請3位同學站到里面,感受一下,松松寬寬,然后逐漸增加至4人、5人……12人,這時,大家抱在一起,互相拉住,才不至被擠出線外。老師再讓學生體驗一下,啟發學生思考總結出,總面積不變的情況下,人少人均占有面積大,反之,人增多,人均占有面積會減少的簡單道理。進而用看圖表、看錄像等方式,引導學生聯想: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在我國絕對數量不少,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數則居世界多數國家之后。這樣不僅使學生明白了人口與資源的一定關系,也多少體會為什么在我國要控制人口增長,制定相應國策了。

(五)在激發情感時使用

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觀體驗的心理過程,因而在激發道德情感時,運用直觀教法,目的多在于通過真實景物再現,創設情境,樹立榜樣,增強學生直覺的形象的情緒體驗,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例如,一位老師在講《老師,您好》一課時,為激發學生對老師的敬愛之情,老師利用特意拍攝的教學片,依次展現老師教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等各門功課的鏡頭,讓學生體會:老師每天都教我們學知識。接著銀幕上出現了孩子們的班主任,早上為學生開窗,課間與學生做游戲,課后跟學生談心……把這些學生熟悉的景物集中地、有序地再現,使學生感到親切,激發了學生愛老師的情感。

(六)在指導行為中使用

對小學生進行行為指導,越明確越具體越好,因而在這一環節中使用直觀教法,目的多在于將提出的行為要求具體化,展示最佳行為方式。例如:一位老師講《東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一課時,在行為指導時,以活動投影片形式展示,先出現書包、鞋襪亂放,洗腳盆、板凳用完不放回原處等雜亂畫面,然后請學生思考這樣放有什么不好,正確行為應該什么樣,并利用抽拉片請學生親自將錯位的物品一個個“放”回到“一定的地方”,最后出現室內整潔、物品擺放合理的畫面,使學生體會到東西放在一定的地方安全方便,不會誤事,也不影響環境,還能培養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總之,采用直觀教法,目的性要強,要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需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設計,要適時適量,不能盲目使用,不要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