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分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8 03:31:00

導語:思想品德分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品德分課教學論文

思想品德分課型教學,就是把思想品德課分為幾種課型,根據課型的不同特點組織教學。思想品德教材一般可分為四種課型,即圖畫型、故事型、事例型、論說型。分課型教學對于幫助教師把握不同課型教材的內在特點,掌握教學規律,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

課型不同,課堂結構亦應有所不同。這正是分課型教學的意義所在。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在長期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對不同課型的課堂結構進行了探索。現拋磚引玉,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圖畫型課文課堂結構

(附圖{圖})

實施要領:

1、導入:圖畫型課文的課堂導入一般應開宗明義,即要首先闡釋課題,因為此類課文以低年級多見,學生很難“望圖生義”。教師還可采用新奇的教具、提問式的談話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讀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一般是從局部到整體,讓學生細細“讀”圖,使學生知道圖上畫了些什么,特別要知道圖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等,使學生充分感知畫面,獲得對圖畫的整體印象。

3、導圖:運用情景,比如放大的課文插圖和圖畫、燈片等,引導學生在想象中自覺地進入畫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道德是非判斷和道德行為導向。

4、析圖: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式,對圖畫中人物的道德行為進行分析、評價,挖掘課文的深刻內蘊,使畫面充實起來,讓學生多弄懂幾個“為什么”。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觀點對課文中人物的道德行為展開評價。

5、議圖:是對課堂知識的實際運用,一般不要就圖論圖,而要力求走出畫面,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深化道德認識。

6、演圖:在圖畫教材中,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教材,演圖一般以正面的教材為宜,以防學生模仿不良的榜樣行為。這種表演能使畫面更加生動活潑,即使演得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無須課前預演。

7、總結:教師總結課文觀點,按照課文提出的道德要求,指導學生道德行為。

故事型課文課堂結構

(附圖{圖})

實施要領:

1、導入新課:一般不要直接接觸課題,可用故事導入,輔以音樂渲染氣氛,效果更好。

2、展示形象:可以通過閱讀課文展示形象,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展示形象,還可通過表演展示形象,有條件的最好采用電化手段,將形象搬上屏幕,能獲得更為直觀的效果,增強藝術感染力。

3、分析形象:①抓故事的主線,復述基本情節。②閱讀課文中的有關句段,初步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言行,思考他們有什么思想品質,并要注意設計好板書。

4、傳知明理:揭示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接觸課題,使學生按照課題的要求明理。

5、延伸擴展: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用學生身邊的故事教育學生,更親切,更有說服力。

6、練習鞏固:布置幾道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檢測教學效果。

7、反饋矯正:檢查練習情況,幫助學生訂正不正確的地方,說明改正的理由。

8、總結導行:總結強化課文觀點,指導道德行為,防止學生“買櫝還珠。”

事例型課文課堂結構

(附圖{圖})

實施要領:

1、導入新課:多以揭題導入,采取先入為主的辦法,使學生對課題了然于心,便于下一步“擺事實,講道理”。

2、列舉事例:是說明道理的主要依據,應充分加以利用,還要從其它地方搜集有關資料。當然列舉事例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選擇典型,最好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如附以圖片、數據等,則更能收直觀教學之效。有些也可以用故事啟發。

3、揭示道理:把事實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再讓學生反復閱讀有關句段,牢記這個結論。

4、延伸擴展:針對實際,列舉學生熟知的事例加強說服力。

5、練習鞏固:除常規練習之外,可讓學生進行分小組討論,讓大家說說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以活躍課堂氣氛。

6、反饋矯正:檢查練習或討論情況,收集反饋信息,糾錯補漏。

7、總結觀點:總結全文,強調觀點,指導行為。

論說型課文課堂結構

(附圖{圖})

實施要領:

1、導入激趣:論說型課文最忌生硬說教,在導入新課時,要十分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取的手段有:①問題導入式;②插圖導入式;③故事導入式等。

2、提出論點(問題):此類課文多見于高年級教材,有的開篇提出論點,有的則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教學都應圍繞這個核心。

3、進行論證:是培養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過程,要求以理服人。教師應分析教材,運用教材中的材料作論據,通過推理判斷等,使論點成立。其中很多課文仍然是以故事或事例為主的,要注意思維過程的前后呼應和連貫,而不能僅僅只對材料作些表面的簡單的分析,注意發揮榜樣激勵、名言啟迪、典型示范等作用,使教學既具有邏輯的嚴密性,又做到生動活潑,情理交融。

4、得出結論:通過上述論證,引導學生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懂得怎樣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使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深刻而明朗。

5、練習鞏固:對課后的練習題組織討論或要求學生自己思考,對道德觀點起強化和鞏固的作用;或是先要求學生讀閱讀材料,再提出有關問題,對教學起延伸作用。

6、反饋矯正:檢查練習閱讀情況,糾正錯誤。考察學生中還有哪些錯誤觀點和模糊認識,加以疏通引導。

7、總結導行:總結教學過程(論證過程),指導學生道德行為。

上述結構模式只是一個大致的脈絡,教師們在教學中大可不必拘泥于此。教學是一門藝術,任何框架都不能代替教師的創造。筆者體會到:思想品德分課型教學不僅是要適應教材,也是為了適應教學的對象,即學生,因為不同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道德概念水平和道德評價能力等是不相同的。不同課型的課堂結構及教法有同有異,有區別也有聯系。總的都是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知到行,由事及理,只不過是在具體的操作環節上有所不同而已,但最終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