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職德育工作
時間:2022-10-18 02:51:58
導語:淺談中職德育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各項事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網絡的發展,這對于中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講不僅僅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因此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要點。中職院校的學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基礎型人才,是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師需要著重對學生的思想情況加以注意。基于此,對中職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開展德育工作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中職;思想政治;德育工作
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不應該對學生的德行產生沖擊,應該是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狀態,與周圍的人能夠和諧相處,保持愛心、誠實守信、勇敢堅強。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德育是關鍵,只有突出的德育內容才能讓學生知道如何做人,如何處理與身邊人的關系,以此順利地成長,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一、當前中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存在反感心理。根據筆者對多所中職院校的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到,很多學校對思想政治課程存在反感心理,一些學生進入中職學校本身就是因為文化課程學習的基礎薄弱,因此想學習好專業技能然后走入工作崗位,因此對于文化課的學習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排外心理,認為思想政治課程就是教師的一種思想大換血,是一種唱高調的行為,因此不僅沒有學習興趣,同時還帶有很大的反感情緒。(二)中職學生的思想比較極端,心理較為脆弱。當前的中職院校中很多學生都是“90后”或者“00后”,他們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家庭長大的,并且還有些因為中考的失利或者家庭原因等成為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這樣在青春期進入中職學校中學習,會有思想叛逆情況的出現,并且個性上也比較張揚,表面上看去非常自信,其實內心非常自卑,也非常脆弱,常常出現極端的行為。例如,本身是學生做錯了事情,但是教師只要批評幾句,學生就會選擇一些辦法回避學校和家長,以此對教師進行反抗,更有些學生內心非常自閉,不愿意與人溝通。(三)學生對待學習缺乏熱情,責任感非常低。很多中職院校的學生都是因為在應試教育下考試失利所以才進入職業學院學習的,在初中時因學習成績差導致常常處于不被教師重視的位置上,因此也常常成為被批評的對象,這樣在學生心里會認為自己處處低人一等,會認為自己比較差,因此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缺少一種認真的態度,常常表現出一種消極的狀態,責任感比較低,目標也不清晰,社會道德感缺失。
二、提升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德育教育的途徑
(一)教師要貼近生活地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以教書育人為主要職責,因此教書和育人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只是單單從傳統的角度對思想政治課程理論教學進行理解,而是要從書本內容出發,改變以往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形式的枯燥性,改變教學形式的單一性以及課堂和學生實際相脫離的現象。把課本中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有效地聯系在一起,并且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逐漸接受思想理論課程,消除反感心理。例如,在道德提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站在消費者和不良商家的角度上進行講解,讓學生說出自己曾經被騙的故事。(二)在活動中進行德育教育。學生在這一時期的基本心理情況和學習情況已經非常清晰,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脆弱的心理,給學生創建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發現自己的長處,提升自信心。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職業道德和法律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固定的情境中開展禮儀訓練,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對法律知識進行了解,以此解決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培養了一定的道德素養,而且還能實踐教師所教授的理論內容,進而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和法律情況有所了解,這種方式比傳統生硬的講述更有效率。并且學生的自閉心理也能夠得到釋放,通過和教師以及同學交流,敞開心扉,有利于學生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三)教師注重對學生信念和理念。的教育中職院校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棟梁人才,也是基礎人才,不可或缺,但是因為長期受到學習成績的影響,很多學生迷失了生活的目標和生活的信念理念,對未來沒有目標,因此教師需要在這方面加強教育,利用書本中的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給學生一定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起生活的理想和工作的目標。綜上所述,本文對中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的講述能夠給中職院校教師一定的啟示,提升學生的德育情況。
作者:胡蕾 單位:河南省水利水電學校
參考文獻:
[1]劉合群,黃成忠,李召旭,等.以合格職業人為導向的中職德育立體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0(21):63-68.
[2]王順媚,鄧嫻芬.中職校長德育使命的重塑與更新[J].大家,2010(10):161.
- 上一篇:農村中學德育管理困境與出路解讀
- 下一篇: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