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研究
時間:2022-10-18 02:56:37
導語: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充實校園硬件設施內涵
校園硬件設施是高校各種客觀實體存在的總和(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各種設施)[2]。當前各高職院校的校園硬件建設存在嚴重趨同現象,普遍重視硬件建設,基礎設施的建設比重過大,校區規劃建設急功近利。走進校園,沒有大學底蘊氣息,找不到職業院校的文化特色,更沒有營造出濃郁的德育氛圍。“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校園環境育人功能的形象比喻,這啟示我們要整理總結學校的歷史經驗,打造具有獨特高職特色的德育育人環境。(一)“墻壁會說話”。校園硬件設施是德育建設的基礎載體,一所高等職業院校的校門、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宿舍、實訓場所、道路、雕塑、廣場等既要大氣整潔,又要飽含大學精神[3]。高職院校的建筑一定要體現學校的專業特色,校內的道路要有人文氣息的命名,對于學校的歷史發展和特殊貢獻人物一定要廣泛宣傳。這樣校園硬件建設才會有精神統領,學生在校園中學習生活,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校史等內容的德育熏陶。此外,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歷史,在校園重要場所用模型或雕塑為載體傳達學校特色;圖書館、禮堂、廣場可以用人名或企業名來命名;對于校園的園林景觀,應尋找它與學校歷史或職教理念的契合點,統一給予標識和介紹[4]。(二)“空中有聲音”。校園廣播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學校德育工作的方針理念、學生德育活動的組織開展、先進人物的事跡報道都可以通過廣播站傳播到校園的各個角落,讓每個學生在行走中得到教育,在電臺聲音中找到歸屬。近年來,高職院校在校園廣播建設上明顯滯后,如果校園廣播沒有起到引領作用,學生在課余時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就沒有一個引領方向。推動校園廣播建設對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全面引導學生踐行真善美,遠離假丑惡;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三)“言論有載體”。高職學生思想活躍,動手能力強,交流欲望強烈。如何把學生對社會和校園熱點問題的看法轉化為文字,并為他們提供交流平臺,這就需要學校重視學生刊物和網絡交流平臺的建設。學校學生刊物的種類和活躍度體現著一個學校的內涵和品位,也是高職學生內在精神升華的重要平臺,要做到讓學生的德育言論有思想、能轉化、有平臺。同時,高校必須加速信息化校園建設,加快校園網站、學生論壇、微信公眾號等方面的建設,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網絡上進行交流,發出自己的聲音,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網絡化潮流,并打造符合青年學生思維特點的德育教育網絡平臺[5]。
二、增強校園文化認同感
校園文化是以學校為載體,通過歷代師生的傳承和創造所積累的精神成果和蘊涵這種精神的物質成果的總稱。共同的文化才能造就強大的團隊,統一的步調才能凝聚學生的力量。學校德育工作與校園文化互相滲透,要做好學生德育工作,必須強化校園文化認同。(一)以校風建設為核心。校風建設要以學生的學風建設為重點,強調學生要認真學習,按時上課,勤儉節約,團結合作。同時,教師也應該率先垂范。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大學之大,非大樓2017年9月之大,乃大師之大。”高職教師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不斷提升人格魅力,以自身的道德品質、教學態度、行為方式去影響學生,充分發揮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教育示范作用[6-7]。行政和教輔工作人員要以學生為中心,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工作制度,為學生提供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學院高層領導要把行政的執行力、教學的號召力、學生的實踐力擰成一股力量,營造人人盡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校風環境[8]。(二)以校史教育為抓手。加深校園文化認同理念,就要注重校史的精神積淀。一般來說,高職院校文化積累先天不足。但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前身都有著輝煌的辦學歷史,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高職院校應著力做好對校史的發掘、整理和傳承工作。高職院校的教職工和學生來自于不同層次的學校,他們缺乏對學校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以在校園文化上呈現出無序性,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有些學校沒有自己的文化認同理念,不能將不同思想、文化、專業背景的人凝聚在一個目標下,升華為一種獨特的具有包容親和力的校訓精神。所以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普及,強化校史、校訓、校歌等共同信念教育。(三)以職業素養的養成為落腳點。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要有自身的鮮明特色,德育工作要盡可能突出“職”的特點,并融進更多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人文素質[9]。目前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間已經有了比較頻繁的合作,但這些合作主要集中在學生教學培養方面,在德育方面的溝通和交流還不夠,致使高職德育工作建設脫離高職培養目標,未能體現專業特色。高職教育要加強素質教育和強化職業道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要把服務社會的價值理念作為校園德育的核心價值理念,把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作為落腳點[10]。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德育建設過程中除了培養師生努力學習、力爭上游的品質外,更要立足學校實際,著力塑造學生諸如愛崗敬業、忠實誠信、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職業素養[11]。因此,高職德育工作必須與企業文化相連,學術氛圍與實踐氛圍相融,突出操作性、技能性、職業性。
三、完善德育工作體系
高職院校的師生在德育工作中責任感不是很強,許多高職院校把校園德育建設局限在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框架中,把它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因此,我們要倡導全員參與、全面開展的德育工作新理念。(一)德育工作全員參與。首先,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其思想和行為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和引領作用。因此,要轉變教師隊伍的育人理念,培養教師對學校歷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對自身職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其次,教輔職工也要在各自崗位上轉變工作觀念,提升服務水平,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對德育建設發揮春雨潤物的作用。最后,德育建設的主體是學生,他們是校園文化最廣泛、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建設者,要充分激發他們在德育工作中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自己。(二)德育活動全面開展。活動是促進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活動可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達學校的德育工作理念,促進校園人際關系的和諧。因此我們要注重打造德育活動品牌,開創德育工作的新局面[12]。首先,搞好“五四”“一二九”系列活動。“五四”青年節和“一二九”愛國運動是大學生自己的節日,通過表彰活動我們要樹立一批典型,激勵學生珍惜榮譽、創造榮譽,把“五四”大會等儀式類活動辦成學校的德育工作品牌。其次,定期開展各類德育講座,邀請一些知名學者和先進人物到學校開展高水平的德育講座、論壇或報告會,就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講解、分析,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人生,塑造他們的優良品質。最后,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慶之際舉辦主題活動,在學生中進行愛國、愛校、愛家等理念教育。
總之,德育工作是高職院校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職業教育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等重大問題,所以高校一定要夯實校園硬件設施并充實其內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校園文化認同,形成廣大師生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最后完善德育隊伍活動體系,凝聚全校師生員工的力量共同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壯大努力。這三個方面要相互配合,互為補充,成為高職教育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德育網絡的基石,這是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的關鍵所在,也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思想保證。
作者:曹三月 單位: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汪盛科.數字校園與校園文化建設[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24(4):74-77.
[2]蔡立彬.大學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5(6):61-62.
[3]吳志斌.高校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教育與引導[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2(3):158-160.
[4]沈琪芳.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探[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27-30.
[5]夏鸝.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61-63.
[6]皮海峰,張麗超.德育視域中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2):64-65.
[7]雷久相.試論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互動與融合[J].教育與職業,2006(9):13-15.
[8]郭廣銀.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52.
[9]賀繼明,蔣家勝.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8.
[10]戴維海,黃春,高振華.高職教育文化引進融合企業文化的認知與運作:以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引進融合優秀企業文化為例[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5(4):89-93.
[11]麻富游.基于職業特征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0(1):72-73.
[12]高雅琴.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相關問題梳理:基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視角[J].人民論壇,2010(29):232-233.
- 上一篇:淺談中職德育工作
- 下一篇:校企合作中職德育工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