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育的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12-10 03:34:34

導語:初中德育教育的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德育教育的問題及策略

一、德育的概念與當前學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德育目標脫離實際且雜亂無序。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工作雖講究品德教育,但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社會實際,只是灌輸空洞的、不適應時代需要的教育內容。

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對策

(一)加強師德教育,發揮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身示范,首先必須具備強烈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熱愛教育事業,鉆研業務,提高業務水平,時刻牢記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牢記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同學校形象緊緊相連,要成為學生的表率;其次必須具備創造力,拋棄保守、守舊思想,在信息瞬間萬變的社會中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捕捉新的有價值的信息以指導德育;再次,必須具備一顆平常心,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擺脫物質誘惑,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對那些引起人們混亂的事情能保持一種平靜、泰然自若的態度。教師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會引導學生助人為樂;教師的責任心會激發學生的使命感;教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會激發學生不斷進取的精神。

(二)重視入學教育、注重在各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對于新入學的學生來說,學校環境、教師、同學、課程、管理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需要一個適應過程,而抓住這個適應過程搞好學生的入學教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治課教學一定要結合當前形勢,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同時,教師還要利用這種角色轉換,施以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角色定位,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和人生目標。除了專門的政治課外,德育還應針對不同學科特點施以教學,任課教師一方面要重視以教材為基礎的知識傳授,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確立他們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堅持“內因依據論”原理,將社會需要、歷史責任、人類理想、社會道德的規范和要求,通過課堂教學和外因作用轉化成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動機,激發學生的道德思維情感,從而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學生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社會、認識人生,從理論的角度幫助學生明白道理,同時滲透德育教育。

(三)抓好常規、抓好細節。中學德育工作的重點在常規教育,效果則體現在細節上。常規教育應以中學生守則為基本要求,根據學校實際和特點再細化為可操作的具體做法,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如果沒有細化、沒有可操作性,只停留在口頭上,則是沒有效果的。細化的目的是讓學生的行為符合基本的行為規范,并使它落到實處,取得實際效果。自從逐步貫徹新課程標準以來,中學教材的課程標準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貼近學生、社會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對學生美好品德的培養。因此,可根據《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制定學生一日常規、課堂常規、自習常規,將要求落實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利用學校的廣播、櫥窗、黑板報、活動課等宣傳工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注重實踐,體驗過程。學校德育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即“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形成良好的校風。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要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但僅靠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應先講具體的小道理,再講大道理,小道理服從大道理。事實告訴我們,為個人考慮的小道理要講,但為班級、為學校著想的大道理更要講,如果跳不出個人或小集團的圈子,就容易迷失方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說教,要做到就事論事,要求學生不能只知道說對方什么什么不好,而是要他們先想想自己哪兒做得不對,然后換位思考,想想應該怎么做,在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從班級的角度出發,想想這樣做在班級會造成什么影響,對班級的榮譽會有什么危害。這樣,學生更容易認識事件的危害性,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五)緊抓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個性發展教育。目前,一方面,學生基本上為獨生子女,與人平等溝通交流的機會少,孤獨、自閉、憂郁等心理問題日漸突出。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性、平等性、信息多面性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導致他們長時間沉溺網絡、不思進取。因此,學校應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及時幫助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以促進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容易情緒化,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極易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讓他們學會自覺調節情緒、培養堅強意志、鍛造良好性格等,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以科學的育人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

本文作者:吳小建工作單位:福建省南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