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德育教育之策
時間:2022-08-12 10:13:15
導語:語文教學德育教育之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積極開發課文中的德育資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滲透在日常教學之中。深入鉆研課文內容,開發德育資源,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教育,譬如教學《給予是快樂的》,課文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素材,這是一個外國的小故事,圣誕節前夕主人公保羅偶然結識了一個家境貧寒的小男孩,短短的一夜相處,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強烈地震撼著保羅的心靈,引領保羅感悟“給予是快樂的”的人生真諦。教學中引導孩子們結合生活體驗深入理解這一主題思想,要求學生討論:你想成為課文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是弟弟,還是保羅?這樣學生就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解課文字面意思,且引導他們人文情操的思考,表達自己對生命價值的感受和領悟,喚醒孩子們助人為樂天性,有助于孩子們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操,自覺接受德育教育。
二、預設德育滲透情境
預設良好的情境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教師預設一個良好的德育滲透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受到德育漸染,有助于孩子們高尚情感的形成和保持。因此我們應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創設出具體的德育滲透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覺接受道德教育。譬如教學《桂林山水》,運用多媒體教輔工具,播放桂林山水的自然風光視頻片段,同時配以生動傳神的講解,這樣學生在欣賞桂林優美風光的同時,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其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三、教學生字融入德育教育
生字教學是小學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任務,挖掘生字中德育因素,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接受道德教育。漢字博大精深、含義雋永、構造鮮明。我們依據漢字的造字特點,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漢字的構造方式,尋找漢字和高尚思想的關系,生字教學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如,繁體的“愛”是由“爪”(爫)、“禿寶蓋”(冖)、“心”、“友”四部分組成。愛的意思就是用“爪”(爫)掀開蒙在“心”心上的遮擋物(冖),敞開心扉、真心實意地用心地對“友”;友:志同道合;在古代友人在人們的心里分量非常重,為友人可以兩肋插刀,可以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就是愛。所以愛的正確理解是:信任、走心、真誠、平等、利他、包容。這些表示了中國的傳統的誠信之美,從而引導孩子們講誠信的思想行為。
四、朗讀課文中滲透德育教育
朗讀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接受德育熏陶。譬如教學《白楊》,在朗讀中,感悟作者對建設者無私奉獻精神的敬佩之情。再譬如指導學生朗讀《挑山工》,理解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持不懈,直面困難的精神。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將自身的缺乏同情心、缺乏奉獻意識、意志薄弱的缺點去掉,自覺培養堅韌頑強的意志、無私奉獻和關愛他人的情操。
五、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同樣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組織一系列的課外實踐活動,講究活動的娛樂性、趣味性、多樣性,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素養。譬如完成《一個蘋果》的教學任務后,老師開展一些相關的課外活動,諸如閱讀一些類似的課外文章;舉辦以“愛”為主體的手抄報活動;組織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班級演講賽;參加社會上的攝影展覽、美術書法展覽等等,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提升了自身的語文知識水平、科學素養,還收到了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綜上所述,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每位教師應盡的責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自覺地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責無旁貸。同時也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孫映霞2017《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探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
戴睿2017《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教育教學論壇》第17期。
作者:劉新達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農安鎮濱河中心小學
- 上一篇:小學生德育教育創新
- 下一篇:社會需求探索德育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