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一體德育課程體系探索
時間:2022-08-12 09:34:56
導語:三維一體德育課程體系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道分校(以下簡稱學道),創辦于1998年,由三所歷史較長的學校優化整合而成。2003年,學校與成都市東南里中學合并,遷入小巷深處的原東南里中學校址。四校合并,既帶來了資源互補,又帶來了觀念沖突、教師矛盾與新校址環境、硬件設施落后等問題,學生德育水平較低,學校發展陷入低谷。為改變這一狀況,學校開始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經過近15年的實踐與改革,學道成功開創了“修•享•嘗”——三維一體德育課程體系,旨在通過外匡行為、內提修養,讓學道的學子行而有范、立而有格、動而有致、靜而有性。
[關鍵詞]四維一體;德育課程體系;探索
一、“修”學理悟道課,讓學道學子立而有格
為了讓學生以切身的體驗來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獲得心靈的感受,學道選取了學生最需要培養的“習慣、信心、責任”三大主題,并圍繞“學理悟道”這一核心文化,開發和實施了德育校本課程——《學理悟道——學生成長自學自悟指南》德育讀本。《學理悟道——學生成長自學自悟指南》德育讀本強調學生領悟情景、自主體悟、自我反思,并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意識,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因此,它既是一個德育讀本,通過“典型故事”讓學生閱讀后去感悟,又是一個行動指南,學生根據教材的“行為指南”進行自我反省,同時,它還是一個活動菜單,年級和班級可以根據“活動建議”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學習結束后進行自我反思。各年級是如何圍繞三大主題實施這一課程的呢?以習慣為例,從銜接年級到九年級,由于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差異比較大,學習任務也從量和質兩方面逐漸增加,因此,學道根據這些差異制定了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即不同學齡段有不同習慣的養成,即要求同一習慣在不同學齡段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學理悟道》德育校本課程的探索與實施過程中,學道對體悟的理解也經歷了兩次飛躍:學道最初的體悟是一味地強調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重心放在行為糾正上。現在看來,顯然它既不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也不適合眼界開闊、思維活躍的現代中學生。對體悟認知的第一次飛躍是強調感悟與反思,即學道力圖通過“典型故事”,讓學生去感悟、反思。但美中不足的是選擇的故事大多是正向的、正面的,致使學生收獲單一,不利于學生形成理性的道德判斷。對體悟認知的第二次飛躍是強調討論與思辨,即學道給學生設定的“典型故事”不一定都是好的、正向的,增加了一些中立的甚至是兩難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辯論,從而形成理性的道德判斷。當然,這樣的體悟充分考慮了作為網絡世界原著民的“00”后們,他們成長于互聯網時代,信息爆棚,已經不再滿足于“是什么?”“不是什么?”等簡單問題,基于此,學道設置了一些中立的甚至是兩難的問題讓學生去充分討論、深入辯論,在“真理越辯越明”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幫助學生“明德篤志”。
二、“享”系列活動課,讓學道學子動而有致
學道充分利用成都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科技、社會熱點等28處地方教育資源,將其分成自然環境類、人文歷史類、社會環境類、生活技能類四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體驗活動,創立了《走遍成都》活動品牌,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探究中自我體驗,自我領悟、自我教育與自我成長。《走遍成都》社會實踐體驗活動課程,經歷了從單一活動階段到學科整合階段。(一)單一活動階段。主體活動是安排了每雙周下午的德育社會實踐活動。這樣的活動僅僅是活動,不是課程。當時選擇的地點比較隨意,活動內容比較單一,學生的收獲不夠豐富。但學生參與活動的快樂給了學道開發相關課程的信心。(二)學科整合階段。2010年,學校成立了單獨的銜接年級。學道開始系統地思考社會實踐體驗活動課程。如何挖掘活動地點的教育資源?怎樣幫助學生全方位體驗并得到多重收獲?基于此,學道將德育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科校外體驗活動整合,力圖通過同一次活動,達到德育、教學雙豐收的目的。每一次活動,學道在以年級為單位,各學科備課組充分參與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育資源,盡量整合多個學科,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活動菜單,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和發展需要進行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例如,在活水公園開展的“今昔府河——探秘清水源”主題活動,它包括這樣幾個小活動。歷史方面:府河變遷,今昔成都。同學們組成采訪小組在活水公園附近采訪居民老人,了解今昔府河變遷,感受成都歷史文化。化學方面:組成探究小組了解水凈化原理,探秘清水源。語文方面:組成宣傳小組,學生自創環保宣傳語,自制環保卡發放給市民,宣傳環保和低碳生活。又如,在建川博物館開展“走進建川,沐浴心靈”活動,組織學生探究抗日戰爭那段歷史。同學們走進大邑建川博物館,一封封戰地書信、一張張老照片、一枚枚斑駁的獎章,一組組抗戰數據,一件件抗日將士留下的物品,一個個泣血的故事讓同學們深受震撼。在博物館內,音樂教師組織同學們舉行革命歌曲拉歌比賽。激情飛揚的歌聲,把那段波瀾壯闊、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凝固成永恒。同學們深刻體會到,只有維護人類的和平,才能促進人類的進步發展。再如,“親水都江堰,近道青城山”主題活動。一天的活動,地理教師組織同學到都江堰深入探究水利工程,生物教師組織同學了解青城山植被,體育教師再組織同學進行登山比賽。經過四年的28個不同地點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社會,在參與、實踐、探究中自我體驗,自我領悟、自我教育與自我成長,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嘗”多彩選修課,讓學道學子展而有性
校本選修課旨在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課程的開發建立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為目標。課程項目的確定必須經過調查研究—課程申報—課程審批三大流程,以保證課程質量。具體流程為:第一步調查研究。首先對學生、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需求,了解教師的特長、學生的特長,發掘師資,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公告。第二步課程申報。根據調查公告的需求,教師和學生均可申報課程,教師申報開設選修課程或社團管理,學生申報社團課程。第三步是課程審批。學校對教師、學生的申報情況進行審查,學生社團申報還需進行演講PK,優秀的準予開設課程,目前開設了“巧手剪刻紙”“圍棋”“民族舞蹈”“花式籃球”“跆拳道”“服裝設計”“中國象棋”等7個學生社團。為了增加校本課程的多樣性,學校還特別邀請了非遺傳承人、行業名師、家長來上課,例如:“看世界”邀請英、法、美、加、日、韓等國的教師給學生授課;“走進俄羅斯”“太極拳”“動畫制作”“平面設計”等聘請了專業的教師或學生家長授課。學道開設了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藝術體育、生活技能、學生社團等五大類共60余門選修課,固定在單周五下午一二節課進行。豐富的選修課程為孩子們提供多樣化選擇的同時,還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實行自由選擇。學道的選修課,孩子們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愛好、興趣及發展需求自由選擇,合格即結業。自由選擇包括課程門類和學習時間“雙重自由”。具體而言,一是課程門類的自由選擇。學生根據學校公布的課程目錄,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學習。課程選擇均在網絡上完成,保證選課的公平性。每一次選課,孩子們總是充滿期待,一旦選到心儀的課程,孩子們總是非常開心。二是學習時間長短的自由選擇。選修課課程的學習時間分為“長課”和“短課”,“短課”半學期為一期,學生上完后可選擇新的課程;“長課”則至少一學期,有的可達兩年。希望涉獵廣的學生可選擇“短課”,希望深入學習的學生則可選擇“長課”。每個學生修完兩年的選修課,畢業時頒發選修課結業證書。學道豐富的校本選修課程,突出了學生發展的個性特長,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了促進學生成長的興趣愛好,發展了學生個性特長,讓學生體驗多元文化和豐富生活,促進學生多元化的、個性化的發展。
總之,學道秉承“尚德、務實、創新”的書院文化精神,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現實需要與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要求,成功開創了以“‘誦’學道學子歌、‘修’學理悟道課、‘享’系列活動課、‘嘗’多彩校本課”為主體的“誦•修•享•嘗”四維一體德育課程體系,真正通過“外匡內提”,讓學道學子行而有范、立而有格、動而有致、靜而有性,彰顯了學道“構多彩德育課程,譜學道學子華章”的教育宗旨,為我省、甚至我國的其他初中德育教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妙娥.課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策略[J].北京教育,2003(11):9.
[2]韓雪.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與模式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2(4):33—37.
[3]田秋華.微型課程及其開發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5):3—8.
作者:陽波 單位:四川省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學道分校
- 上一篇:氣象局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總結
- 下一篇:小學德育課程教學實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