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資源融于小學德育課程分析

時間:2022-04-27 03:43:25

導語:非遺資源融于小學德育課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遺資源融于小學德育課程分析

民間文學依社會生活的需要產生和流傳,它不但傳遞了本土的歷史知識,還培養了國家民族團結的情感,蘊含大量真善美的教學資源。按照小學教學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德育課程中融入廣東民間文學非遺資源,并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通過粵語講古、陸豐皮影戲、佛山木版年畫等多種形式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使學生從感知到感悟、從了解到理解、從理論到實踐,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1“民間文學類”非遺資源研究的背景概述

1.1對“非遺”的再認識。民間文化遺產有兩種:一種是古建筑、古籍、化石等有形的靜態物質遺產;另一種是民間文學、民俗風情等無形的精神遺產。前一種因為是有形且靜態,容易被重視。長城、故宮、頤和園、布達拉宮、武夷山等二十一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是值得引以為豪的。但與此同時,我們對于無形的動態精神遺產卻顯得重視不夠。必須指出:無形的文化遺產比有形的物質遺產更容易遺忘甚至消失。因此,拯救和保護是當下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把祖先傳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包括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再留后世。1.2民間文學面臨的困厄。當前,民間文學面臨著兩大困厄。首先,中華民族民間文學在當代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不爭的現實,近現代西方各種新興觀念和意識隨著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大范圍地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原已松散的根基。在民間文學領域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連帶對民族民間口頭文學的尊重和認同都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效果,崇洋媚外的思想導致民間文學被不斷邊緣化。其次,在文學活動實踐中,民族民間口頭文學的認同感在迅速消失。有些人認為西方的文學樣式才是緊跟潮流,而喜歡民間文學的人被認為落伍,“不入流”。對民族民間口頭文學已經缺乏應有的尊重和肯定,更談不上自豪感和認同感了。認同感的逐漸減弱,使民族民間口頭文學面臨著被遺忘、被淘汰的危險,讓民間文學進入各級學校就會被視為畏途。

2“民間文學”類非遺資源研究的政策支撐

民間口頭文學面臨困厄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相關政策陸續出臺。2013年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強調:“要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民的骨氣和底氣。”黨的報告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融入小學德育課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地制宜地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③。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中強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④。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及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均明確提出,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⑤。2017年8月教育部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規定:“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地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利用歷史博物館、文物展覽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⑥。國家的政策支撐,為“民間文學”類非遺資源的研究、學習、傳承提供了強大動力。

3“民間文學”類非遺資源研究的課程現狀

(1)對民間文學的一般性研究,主要側重于故事集選、歷史發展、藝術特點、代表作品等方面的介紹。但此類研究多側重知識普及性的定位,在理論深度或對某些具體問題的深入研究方面尚有不足。(2)對民間文學融入大學民族學課堂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大學民族學專業教育的研究,對民間文學的文化背景、代表作品、教育方式等領域的探討,但此類研究對小學教育而言,教學目標太高、教學內容難度太大,難以直接引用。(3)民間文學融入德育課程的研究,主要是探究非遺課程融入大學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但此類研究并未提及非遺知識如何與小學思政課結合,更沒有民間文學與小學德育課程結合的研究資料。(4)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德育課程的研究,主要是提及古詩文、典故等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結合,但此類研究沒有提及民間文學與小學德育課程相結合的內容,缺乏從浩如煙海的優秀民間文學作品中汲取精華的課例,我們應選取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教學內容,并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

4“民間文學”類非遺資源研究的發展前景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切入“文化自信”是重要一環。盡管民間文學面臨困厄,但前景光明,道路曲折,依然是民間文學發展的總趨勢。我們的上一代人,或者上上一代人,大多是在祖母或外祖母的懷中,聽著“落雨大,水浸街……”“月光光,照地堂……”之類的民謠(童謠)一天天成長起來的。這是我們最早接受的民間文學啟蒙。在20世紀普遍使用的收音機的年代,粵語講古風靡南粵大地,張悅楷、林兆明等粵語講古大師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從“原文再續,書接上一回”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已成為一代人的精神享受而載入民間文學史冊。時代在演進,以往的程式也許盛景不再,但具有鮮明地域性的粵府文化已經深深植于南粵沃土上,其廣泛的認同感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講述廣州三元平英團抗擊入侵英軍的光榮歷史時,老師引入一段粵語民謠:一聲炮響二(義)律埋城———義律是入侵英軍首領三元里頂住四方炮臺打爛———清軍御敵炮臺之一,遺址在今越秀公園內五(伍)敦賢講和———清政府與英軍講和代表六百兩賠款七七禮拜八千斤未響———清軍御敵大炮,象禮拜天休息一樣不作為九九打下———炮偶爾響一下十足輸曬———輸清光這首粵語民謠,數字與歷史事件巧妙結合,通俗易記,收到奇效。“民間文學”是民眾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傳承、傳播、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辭藝術,寄托著民眾對真善美的向往,廣泛地教育著人民﹐培養著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品格。這些項目都深深植根于生活,眾多的傳說、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將其融入德育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德育課程的學習興趣。

5“民間文學”類非遺資源研究的課程實踐

既然民間文學類非遺資源融于小學德育文學前景光明,那么要敢于探索、勇于實踐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實踐中提倡遵循“故鄉人應知故鄉事———故鄉人知故鄉事———故鄉人講故鄉事”的教學策略。執行這個教學策略之前,有必要達成共識。因為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民間文化兩個鮮明的特性。那么,在粵府地區對粵府文化接觸、接受、傳承、發展就是題中應有之義。把它作為全國統一教材的補充和完善,可以拓展視野,對處于啟蒙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是有益的。問題是故鄉人應如何界定?除了本地故鄉人,外地域、外民族在廣州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是否也屬于故鄉人之列,回答是肯定的。他們是外地故鄉人;廣東(廣州)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至于是否存在被同化的可能,回答是否定的。月是故鄉明,他們完全可以保留自己原地域或族群的文化,讓兩種文化互相包容,實現民族大團結。設想一個外地故鄉人,在該地域學習、工作、生活多年后,對當地民間文化一問三不知,不說其他,對自己的故鄉人也不好交代。小學“民間文學”類非遺特色德育課程實踐方案,旨在建設豐富的小學德育課程資源平臺,并融合“民間文學”作品完成教學設計、學習單、微課、課例等課程資料,建立網上評價系統,通過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希望能為廣東省小學德育課程提供新的想法。針對中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科學安排小學德育課程的內容,結合“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借助粵語講古、皮影戲、佛山木版年畫、課本劇等方式立體展現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間文學作品,提供多元的展示舞臺,立體展示小學德育課程,并嘗試拍攝微電影、微記錄片,形成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為貫徹落實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探索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課改進和創新途徑,通過以文化人,把“有意義”的小學思政課變得“有意思”。在小學思政課上,以非遺項目“民間文學”為內容,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課題圍繞非遺項目,將多思維、多角度、創新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善美教育融入非遺文化傳承,設置“了解民間文學”“愛聽會講故事”“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展示思政課”四個目標,整合政治、語文、歷史、藝術等多學科知識,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旨在提高小學生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目前還沒有完善的廣州市小學思政課與“民間文學”相結合的研究,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此研究成果將有助于提高小學思政課的趣味性,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生生活中,通過小學思政課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廣東卷[A]//中國民間文學集成[C].中國ISBN中心,2006.

[4]黃俏燕.嶺南民間故事[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9.

[5]鐘守權.傳承與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初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6](英)東尼•博贊,巴利•博贊.思維導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

[7]梁詩裕.佛山木版年畫[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

[8]顏志圖.羊城講古[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7.

作者:何定怡 陳穎 單位:1.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 2.廣州市天河區銀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