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論文

時間:2022-07-28 11:51:34

導語:國內外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外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論文

1引言

在中國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也強調了網絡媒體平臺的重要性,認為發揮網絡社區優勢可以增強學生道德教育的主動性[3],但是,對高校德育管理體系研究的涉及并不多。本文將著重從德育教育的途徑、方法、完善網絡管理機制幾方面進行研究。

2樹立教育引導的德育觀念

2.1樹立開放式的德育觀念

傳統的高校德育是在相對保守、封閉的校園環境下進行的,教育環境的可控性較強。但傳統的說教式教育凸顯出許多不足,比如說理比較生硬、方式比較呆板、信息傳播單向等。在網絡時代,傳統意義上的校園圍墻已經無法擋住洶涌而來的信息洪流,封閉的道德環境已不復存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青年大學生處于一個空前開放的世界,其視野已經不再局限于周圍的人與事,他們的思想更加活躍、自由和開放。他們更加關心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其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進取意識也在逐步增強。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超越一國、一校的視野,用全球意識更新自己的觀念,培養思想開闊、知識豐富,并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參與全球的競爭和發展。

2.2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念

“以人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新世紀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網絡時代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念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是如何培養健全的人性,塑造良好的品格,因此所謂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因此,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應放在教育引導上。在大學教育中,我們應當在引進現代社會先進思想的同時,承認并警惕那些負面消極的價值觀的存在,不僅僅是不良飛風氣或是消極的輿論。在承認的同時,站在年輕人的立場上,用他們所認可的方式,用科學的觀點,來客觀地分析這些現象,鞏固和完善他們的價值觀,幫助他們確立崇高的理想和卓越的人生目標。

3探索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新的特點和規律。努力探索網絡時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吸引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方式存在著“單向教育”的誤區,缺乏師生的互動性交流,在提倡教師應具有主動性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網絡時代,如果不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即使被灌輸進大學生的頭腦,也會很快地被來自網絡的負面信息所稀釋或抵消。所以,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論的課程教學方法和其教育的特殊規律,注重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在一定意義上講,知識“內化”就是知識“進頭腦”。高校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原本就不是以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為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對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機制的研究

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規范的制度和人性化的引導之上,為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網絡信息自身的發展和傳播特點,才能做到階段性地完善高校德育的工作機制。

4.1加強高校網絡德育的監控管理機制

現今的科技進步、信息傳播和商業運作都離不開網絡資源的幫助,其地位急速上升的同時網絡危害與網絡犯罪也日益浮現在使用者面前。因此法制化的網絡管理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和需求。正如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中所說“:天上的公路的確也需要一定的空中交通管制。”為了中國高校德育步入網絡時代,完善的網絡監控管理機制是不可或缺的,它一方面可以提前防范不良信息侵襲和滲透,另一方面是健全中國法制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立健全的網絡法律法規是應放在首位的。法律是規范網絡行為的重要手段。網絡技術在中國起步較晚,但中國政府對網絡管理的立法工作非常重視,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不少網絡安全、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網絡犯罪的手段也日趨復雜,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完善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其次,要加強網絡空間的技術監控。盡管網絡是“虛擬”的,但只要充分發揮其本身的自控能力,采取技術性防范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范網絡失范行為的發生。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必要的信息審查制度。要做好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各高校網絡宣傳部門還應運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審查制度。

4.2加強高校網絡德育工作隊伍的建設機制和保障機制

網絡環境下,我們應加強網絡德育工作隊伍建設,牢牢把握網絡德育工作的主動權。這要求高校要建設一支以輔導員、班主任為主體的專兼結合的網絡德育工作隊伍。與此同時,就保障機制而言:首先,要加強領導和管理,切實做好高校網絡德育的組織保障工作。高校必須建立以黨團、宣傳、學工等部門為領導,以黨團干部、學生輔導員、思政教師為主體的多層次網絡管理體系,深入學生中間,利用QQ、校園BBS等網絡交流平臺進行有針對性地工作。其次,要加強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配合,努力做好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環境保障工作。最后,高校還要爭取社會力量對高校網絡建設的支持,努力做好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資源保障工作。

5結論

網絡技術的推廣和拓展,是人類社會由工業化社會轉變為信息化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代表這全新的生產力和生存形態。網絡存活在大學生生活教育的各個部分,他們通過網絡了解世界、步入社會、接受知識與資訊。這給傳統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復雜多變的因素與較大的沖擊。科學對于人類的利弊,根本上是一個人們如何利用的問題。只要我們緊緊地把握時代的脈搏,發揚網絡的積極影響,及時剔除和轉化網絡帶來的負面效應,正確引導青年學生,使網絡成為高校德育工作培養、教育、服務功能的新載體,就能夠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不斷開創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錢絲雨[1]陳夢蛟[2]工作單位:[1]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2]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